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槐尾孢
释义

§ 槐尾孢

拉丁纲名Fungi Imperficti

中文纲名半知菌纲

拉丁目名Moniliales

中文目名链孢霉目

拉丁科名Dematiaceae

中文科名黑霉科

拉丁名Cercospora sophorae

中文名槐尾孢

定名人Saw. et Kats.

参考文献Dematiaceae

§ 相关连接

草木樨尾孢污斑病

§ 病名

草木樨尾孢污斑病

§ 症状

叶部病斑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直径2-5毫米,边缘不明显。茎部和叶柄上的病斑初为红褐色至深褐色,后期病斑中央变为灰白色,边缘褐色,有时边缘水渍状。潮湿条件下,病斑上产生淡褐色霉状物,即病原菌无性阶段的子实体。本病与茎生壳二孢引致的病斑区别是后者颜色较浅,并有小黑点。

病原菌 为戴维斯尾孢(Cercospora davisii Ell. Et EV.),有性阶段为戴维斯球腔菌(Mycosphaerella davisii Jones)。本菌无性阶段的形态特征已在苜蓿蛙眼病中描述过,这里不再重复,现将有性阶段补充如下:戴维斯球腔菌发生于死茎上,叶部不发生。秋季气温为8-16℃时,病茎上产生性子器,密集,球形,褐色,埋生,直径80-120微米。性孢子圆柱形,1.5-3微米×1微米。子囊座少而分散,球形,深褐色,直径70-100微米。子囊棍棒状,40-60微米×10微米,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双胞,直或稍弯,12-20微米×4-5微米。

§ 发生规律

病菌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次年随风雨传播到返青植株或当年生植株上,遇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孢子便发芽侵入,芽管由气孔侵入寄主。发病适温为16-28℃,高湿有利于此病发生。光照不足时发病也严重。种子可以带菌,成为远距离传播的途径。

分布与危害 草木樨尾孢污斑病(夏季黑茎病)在美洲是草木樨的重要病害。我国内蒙古的赤峰、敖汉和准格尔旗等地也常见,在吉林此病还为害紫花苜蓿。

§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国外己发现有些品种是抗病的。2.消灭种带病原 在无病草地留种或将种子用福美双、托布津、多菌灵等药剂进行拌种或浸种。3.搞好草地卫生 刈割后要清除病株残体,刈割时并尽量降低刈茬高度,以减少田间病原。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7: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