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桂阳郡 |
释义 | § 历史 郴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桂阳县境内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刻纹骨椎表明,早在一万多年前,郴州一带就有原始人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郴”字独属郴州,最早见于秦朝,为篆体“郴”,由林、邑二字合成,意谓“林中之城”。“郴”字见之于史传,是汉代司马迁所写《史记》,其中记载(项羽)“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从此,“郴”字赫然纸上,脍炙人口。郴州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已有两千余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在湖南置黔中(湘西里耶出土的秦简证明黔中纯为史书作者笔误,应为洞庭郡)、长沙二郡,在郴州一带设置郴县,郴县属长沙郡;西汉时,分长沙南郡为桂阳郡,领县十一;南北朝时,宋、齐、梁称桂阳国,陈时又称桂阳郡;隋文帝开启九年,一度废桂阳郡,置郴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又称桂阳郡;宋称郴州桂阳郡,设知军;元改郴州路,设总管;明洪武元年改路,置郴州府,设知府;清为直隶州,设知州;民国改州为县。历代治所一直在郴州。 § 相关分析 史书有误的可能性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湖南属楚。特别是湘南一带,土地辽阔,地广人稀,十分荒凉闭塞。这里聚居一些少数民族和不少为了避中原战乱的汉人,迁来此地居住。特别是少数民族,他们处于原始社会的末期,或奴隶制社会,聚族而居。使用的是落后的生产工具,刀耕火种,生产极其落后,生活十分困难,被中原人称之为南蛮。此时中原战乱不止,你争我夺,毫无宁日。人民流离失所,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此地相对来说,却十分平静。但也不是世外桃源,风平浪静。部落之间,种族之间争斗的现象时有发生。楚国的统治者,只要不损害其利益,危害其统治,他们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据史书记载,楚国时湘南只有一个临邑(临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出现了一个郴县。汉高祖灭秦后,在位十三年,在湘南就建立了一个桂阳郡,十一个县治,按理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其实,这些城邑早就有了,由于地处偏僻,来人又少,又未向最高统治者登记注册,统治者不承认它们的存在,史书上也不记载,任其自生自灭。汉高祖灭秦登上皇位,宣布置郡县后,它们才合理合法在历史上存在了。 历史是历史上的文人写的。一般说,大部分应该是对的。但由于他们是儒家的正统观念,个人的偏见,以及资料的缺乏,时间的久远,又缺乏实地调查、核实等诸多的主观、客观原因,错误是难免的。那么,老朽对于桂阳郡治所在地的质疑也应是不无道理的,现斗胆提出来希望能与大家共同探讨。 史书载:桂阳郡治在郴县,作者认为其疑点有六。 疑点之一: 据《汉书》载:“桂阳郡,高帝置,属荆州。县十一,郴、临武、便(今永兴)、南平(今蓝山),耒阳、桂阳(今连县)、阳山、曲江、含洭、浈阳,阴山。”又云:放在第一位的是郡治,即郴县。从桂阳起以下之县在今广东。堂堂的今桂阳却榜上无名,在两汉、三国、西晋,今桂阳什么也不是,最大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乡、镇罢了,岂不令人生疑。《汉书》是中国继《史记》后的第二部史书,是二百多年后东汉班固撰写的,由于《汉书》出现了差错,以后的史书、地方志都沿袭了下来。这段历史一错,就错了二千多年,不知有人提出疑问否? 据史载:直到东晋才在今桂阳置平阳县,并为平阳郡治。较桂阳郡其他县,如蓝山、永兴、资兴、宜章等县的设置,晚了六百多年。但它一旦设县后,就不同凡响,后来居上,与郴县分庭抗礼,平起平坐。唐宪宗元和初(806年-820年)置桂阳监,因它地处桂水(舂陵江)之阳,也有说处桂洞之阳,故名叫桂阳,这是今桂阳第一次使用桂阳之名。以后,五代为桂阳监,宋为桂阳军,元为桂阳路,明为桂阳州,清为桂阳直隶州,民国为桂阳县。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个桂阳县,但其中两个桂阳县都是昙花一现,很快就消失了。最后只有今桂阳县经得住历史的考验,这绝不是偶然现象。 疑点之二: 就地理情况而言,郴县处南岭中段骑田岭北麓,四周都是高山大岭,山上长满树木杂草,故称此县为林邑,即为郴。此“郴”字除郴县地名,别无意义。过去有首民谣:“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直到北宋,封建社会由鼎盛逐渐走向衰败之时期,郴州还不是热闹繁华之地。宋哲宗元佑初(1087年),秦观被贬徙郴州,他写《踏莎行》一词。其上阕:“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他将郴州写得十分凄凉,望不到“桃源”的景象,恨不得马上就离开郴州。说明郴县在过去多蚊虫瘴疠,人稀地荒,商贾仕宦都不愿来此。又无水路通舟,交通也极不方便,当时要选择郡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集中,二是交通方便。当时具备两个条件的只有当今之桂阳。耒阳、郴县各具备一个条件,耒阳有耒水交通方便,但是边区,郴县集中,但交通不方便。故选桂阳为郡治,是最理想最恰当最合适。 疑点之三: 关于郡名的问题,按照一般常理,郡治设在何处,郡名也就以设处的名为名,古今都是如此。如当时设长沙的郡叫长沙郡,设零陵的郡叫零陵郡。如遇特殊情况则例外。假若桂阳郡设郴县,则应叫郴县郡才合常理。既无特殊情况,也无必要叫桂阳郡。 疑点之四: 今日之桂阳县城,古时遗留下来不少古迹,人文景观。其中有“子龙山”、“子龙庙”。传说《三国》时,赵子龙打下桂阳,子龙任桂阳郡太守,他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子龙走后,当地老百姓怀念他,在城的西南,子龙打桂阳屯兵的山上,建“子龙庙”,庙中有子龙戎装塑像,人们常来庙中焚香祭祀,以保四季平安。此山亦名为子龙山。子龙山下有“八角井”。传说子龙打桂阳屯兵山上,为了解决士兵的饮水问题,赵子龙用长矛插在地下,即有一股清泉沿着长矛涌出,水清沏甘甜。后老百姓在泉水处,砌成“八角井”,并以此泉水酿酒,酒味醇厚香甜。还传说赵子龙取桂阳后,诸葛亮来桂阳郡视察工作,沿城走了一圈,都未停留,唯独在城南一座小山上,伫立徘徊观望许久。后人将此山叫“侯憩岭”,又叫“诸葛墩”。还有桂阳城的南门上端,砌一块大的石匾,上刻着“桂阳古郡”四个隶书大字,此大概是筑城时所为。 还有更早汉时留下的“蔡伦井”。此井在桂阳城的盐行街。相传蔡伦用此井水造纸,故后人称此井为“蔡伦井”。史书记载:“蔡伦后汉桂阳人。字敬仲,有才学。和帝时为中常侍。元初中封龙亭侯。为长乐太仆。始用树皮、麻头,及破布、鱼网等造纸,天下咸称之为蔡伦纸”。根据这些古时遗留下来的古迹,绝不是后人无中生有伪造出来的。而郴县却恰恰相反,未留下设郡治的任何痕迹。这些传说、古迹,用事实充分证明了桂阳郡治就在今桂阳。 疑点之五: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桂阳城的城墙、城门、城楼、瓮城、护城河等均保持完好无损。城墙、城门高大雄伟,这是一般县城所未有的(1955年6月通过人大研究决定拆除)。郴县的城墙、城门等在新中国成立时已荡然无存,但根据其遗址来看,其规模远不及桂阳城。在古时,城墙筑多高多大,其规模如何?等级制度森严,无特殊情况,或未经批准,不敢僭越。根据城墙的规模今桂阳应该是汉时桂阳的郡治。 疑点之六: 历史是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他们是历史的主人,他们对历史最有发言权了。在桂阳广大劳动人民的心目中,桂阳郡治在桂阳,而不是在郴县。他们不通文墨,或少有文墨,但生于斯,长于斯,口碑世代相传。这应该是人证,是重要的依据。[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