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
释义 | § 处方来源 伤寒论206年 § 剂型 汤剂 § 药物组成 芍药9g,甘草6g(炙),生姜(切)9g,白术9g,茯苓9g,大枣12枚(擘)。 § 主治 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后,仍头项强痛,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 § 用法用量 上药加水500ml,煮取200ml,去滓,温服100ml,小便利则愈。 § 临床应用 胃脘痛:应用本方:炙甘草15-30g,茯苓50g,白术50g(捣),白芍50g,大枣30g(去核),生姜50g(切片)。以水1500ml煎至500ml药液,分3次服,日服3次,饭前半小时服下,服药期间,忌饮烈酒,忌食生冷、辛、酸、甜、辣之物。治疗胃脘痛200例,男79例,女121例;发病时间最短者为1个月,最长者为15年;20岁以下19例,21-30岁者4O例,31-40岁72例,41-50岁29例,51-60岁24例,61-70岁16例;服药最少者3剂,最多者28剂。疗效标准:痊愈:疼痛消失,无胀满之感,无嗳气,饮食正常,体力恢复正常,在半年内无发作者。好转:疼痛减轻,或在服药期间疼痛消失,而在停药2月后发作,但发作时较前明显减轻。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结果:痊愈189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为97.5%。其中脾胃气虚证150例,痊愈147例,好转2例,无效1例;脾胃气虚兼肝郁证33例,痊愈28例,好转3例,无效2例;胃阴亏虚征17例,痊愈14例,好转1例,无效2例。 § 药理作用 取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D1)、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D2 )、桂枝加茯苓白术汤(D3 )3方,每方均设3个剂量组。中剂量按不同动物等效剂量折算相当于人的临床剂量。桂枝加茯苓白术汤为15g/kg(小鼠)、7g/kg(大鼠),桂桂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为13g/kg(小鼠)、6g/kg(大鼠),桂枝去芍加茯苓白术汤为11g/kg(小鼠)、5g/kg(大鼠);大剂量为中剂量的1倍,小剂量为中剂量的1半,口饲给药。[1] 进行①镇痛作用的比较;②解热作用的比较;③发汗用的比较;④利尿作用的比较。结果显示:3方中大、中、小3种剂量均有镇痛作用,且呈一定的量效关系。从直线回归方程计算ID50 。分别是:D1 0.88g、D2 I.44g、D3 2.74g/kg,作用以D1 为最强。3方均有明显的解热作用,作用维持在6小时以上。D1 M组后1小时体温开始明显下降,至6小时逐渐靠近基础体温。D2 M、D3 M较之D1 M下降的幅度则明显减弱,提示D2 解热效果较D2 、D3 为强。D1 M、D2 M、D3 M较之对照组有明显的发汗作用,同时D1 M各时间点的汗点提高率又明显高于D2 M和D3 M。发汗高峰期(1.5小时)3方的ED50 。分别是87.78g/kg(O1)、101.50g/kg(O2)、105.52g/kg(D3)。 因此D1 发汗作用较D2 、D3 为强。3方在药后1小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利尿作用,且呈量效关系,其中D1 的3个剂量均有明显的利尿作用,D2 、D3 仅大剂量有利尿作用。利尿高峰(药后1小时)时的3方ED50分别是D1 8.623(g/kg)、D2 1.670(g/kg)、D3 14.198(g/kg),提示D1 的利尿作用强于D2 及D3 。 § 各家论述 ①《尚论篇》:在表之风寒未除,而在里之水饮上逆,故变五苓两解表里之法,而用茯苓、白术为主治。去桂者,以已误不可复用也。然桂枝虽不可用,其部下诸属,皆所必需。倘并不用芍药以收阴,甘草、姜、枣以益虚而和脾胃,其何以定误汗、误下之变耶?故更一主将,而一军用命甚矣,仲景立方之神也。②《伤寒贯珠集》:表邪挟饮者,不可攻表,必治其饮而后表可解。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则不欲散邪于表,而但逐饮于里,饮去则不特满痛除,而表邪无附,亦自解矣。③《古方选注》:苓、术、芍、甘,治太阳里水法也。解肌或下,水邪不去,而反变症,是非解肌者矣,当去桂枝,而以苓、术、生姜代桂枝行阳,存芍药以收阴;不取辛甘发散于表,取苓、芍约阴利水,甘、枣培土制水,即太阳入里用五苓表里两解之义也。④《伤寒论类方》:凡方中有加减法,皆佐使之药,若去其君药,则另立方名。今去桂枝为名,所不可解。殆以此方虽去桂枝,而意仍不离乎桂枝也。[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