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杭州白塔 |
释义 | § 简介 位于西湖之南,钱塘江畔白塔岭上。它与六和塔遥相对峙。建于五代。用纯白石材筑成,故名“白塔”。以木结构塔的模式,呈八面九层状。各层每面转角处都杭州白塔.jpg 有梭形之倚柱,每层四面各有壶门,雕铺首、御环、乳钉门,壶门两侧浮雕佛、菩萨像,线条纤柔,造型生动,形象逼真。其余四面刻经文,间有菩萨像。具有五代时期建筑风格,成为当时高层建筑的代表作。在白塔岭下,旧有白塔桥,为当时水陆交通要道。古人诗云:“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数中原有几程。”桥虽不存,却反映了白塔近处的情景。白塔对于研究我国建筑史和艺术,有着重要参考价值。1988年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白塔相关文化 白塔的建造年代并无确切文字记载,按专家的说法,是在吴越王钱俶时期。这依据,是1049年主政杭州的范仲淹写下的《过余杭白塔寺》:“登临江上寺,迁客特依依。远山欲无际,古舟曾未归。”从白塔的形制判断,也应该是吴越后期的建筑。 白塔的另一处文字,却是出自一个无名氏。南宋时期,上八府的士民,顺了钱塘江来,在白塔的口子上岸进入杭州。一条由西往东的河,从白塔始,流经当年宋城墙,过水城门进城,北出运河。如今,这千年的水流依然,名叫中河。当年,白塔边的埠岸整日人流不息,南来谋生的、赶考的、求官的、进香的摩肩接踵,买卖的、接客的、行医的、耍戏的市声沸鼎。商人看到了生计,卖起了杭州“地经”(导游图);读书人看出了偏安,想起了北地的沦陷,就有人留下遒劲黑字:杭州白塔.jpg “白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数中原有几程?” 白塔的周边没有现在茂盛的树丛,有香客正诵读塔基上的经文或者诸如“白塔桥边卖地经”之类的涂鸦。塔西面的白塔寺仍在,粉墙重檐。白塔的地势高于寺园,这位置现在是闸口铁路卫生所。 白塔的建造没有确切文字记载,众说纷纭。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中说白塔是元初杨琏真伽所造,杨挖了南宋的皇坟,将尸骨堆放在此,造了白塔镇压(“裒诸帝后遗骼,建白塔于临安故宫”)。清时名士朱彝尊的《曝书亭记》也这么说,因为造塔的白石用的是“宋高宗的御书石经”,当时的地方官申屠致远曾极力劝阻过杨琏真伽。民国初期的《新西湖志》也持此说:杨琏真伽造白塔“以镇王气”,“高二十丈,垩饰如雪,亦名白塔。其形如瓶,俗呼‘一瓶’。”“垩”是白石灰,也就是说,这个类似北京北海的大肚瓶子状的白塔,外面涂饰的是白石灰。不过,该书说此塔的位置在“凤凰山隔岭回峰的尽处”。“回峰”就是馒头山,在南宋皇宫的范围。这座白塔,在“至正末(1368年)为张士诚毁去”。这么看来,此白塔,非彼白塔。 看民国初期的杭州地图,白塔,依然是在钱塘江边中河口岸的西面。现在的中河,早先以凤山水门为界,南面称龙山河。1316年(元延祐三年),龙山河疏浚,龙山闸修建,因南宋大内而禁航近150年后的中河,重新通航。从白塔渡口入杭,需翻坝“闸口”。这也是钱塘江进入京杭大运河的唯一通道,可想昔日的人气和紧要。河上的桥,也是风景,从北往南,数到白塔,老杭州人也有一首顺口溜:“梅云西登仙,盐油丰回荐,柴府铁三新,望通黑稽仓,六部炭南梁,朱美洋海化,水小大通江。” 这其中的每一个字,就是一座桥名,依次三十三座:梅登高桥、青云桥、西桥、登云桥、仙林寺桥、盐桥、油局桥、丰乐桥、回回新桥、荐桥、柴垛桥、府桥、铁佛寺桥、三圣桥、新宫桥、望仙桥、通江桥、黑桥头、稽接骨桥、仓桥、六部桥、部院仓桥、炭桥、南星桥、梁家桥、朱家桥、美政桥、洋泮桥、海月桥、化仙桥、水澄桥、小桥。最后的“大通江”是什么?从老杭州的地图看,“大通”也是一座桥,这就是白塔桥;“江”即钱塘江。 杭谚:“走过三江六码头,难过杭州小桥头。”老杭州的小桥头有两处,一处就是大通桥到小桥一带。直到清末民初,这一带仍是三教九流、地痞流氓的聚集之地,坑蒙拐骗全都有了。走南闯北的上八府人过此,除却江湖好汉,没有不提心吊胆的。 § 交通 城站乘39路到闸口,步行前往。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