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柳彧 |
释义 | § 经历 柳彧自幼好学,博览经史,长成后被北周大冢宰宇文护引为记室,任职多年,颇被亲信,后出为宁州总管掾。北周武帝时,朝廷励精图治,柳彧入京自荐,得到北周武帝的赏识,被任为司武中士,后转迁郑州守令。他在郑州任职时,北周武帝发兵灭北齐,之后,大赏从征之士。这时,柳彧上表,认为留守官在军队的后勤及镇守后方上也间接为平齐效力,建议对留守官也应进行适当封赏。北周武帝采纳他的建议,很多留守官得以提升和受赏。 隋文帝代北周以后,柳彧不断迁升至尚书虞部侍郎,后又任屯田待郎。当时屯田侍郎兼管朝官仪仗事宜,柳彧任此职时处理了这样一件事情颇引人注目,按隋制规定:三品以上高官门前可装置戟槊,时隋文帝所倚重大臣高颎子高弘德封应国公,入三品之列,特申请门前置戟,但柳彧认为高弘德与父同居,其门已列戟槊,不应重置。对此,高弘德父高颎颇为叹服。不久,柳彧迁任治书侍卸史,任内以正直闻于朝,为百官所敬畏,并得到隋文帝的称赞,特赏钱10万,米100石。 隋是继南北朝的分裂之后建立起来的统—王朝。南北朝时因战争频仍,重用武臣,入隋后武臣势力仍很大,以地方刺史而言,即多为武臣。这些武臣多不习吏事,又往往不遵法度,祸害百姓。柳彧将自己所知刺史的—些不法行为奏报隋文帝,要求对他们动之以刑,同时建议隋文帝对有功之臣可赏以金帛,但不可委以亲民之任,暗文帝对此也非常赞赏,并据其奏议处理了一些不法刺史,从而对当"吏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隋文帝是历史上著名的勤政皇帝,但他事事躬亲,失于苛碎,使群臣办事缩手缩脚。为此,柳彧谏奏应将具体政务责成有司处理,被隋文帝采纳。但隋文帝猜忌苛察,柳彧因直行多谏,有一次也因违隋文帝意而被免职。但过后,隋文帝觉柳彧所说有理,不久又起用了他。 柳彧还颇清廉,虽居高官,并不富裕,为此,隋文帝特命人为他修筑宅院,还对身边侍臣说:“柳彧正直士,国之宝也。” 隋文帝后期大臣杨素当权,百官惮其权威,都对他非常畏惧。有—次杨素过错,隋文帝命柳彧核实处置。杨素平素骄横,并不把此事放在心上,他到柳彧衙署后,值柳彧不在,就大模大样地坐在柳彧办公的胡床(即椅子)上等待。不久,柳彧回还,见杨素如此,即于阶下端笏整容对他说:“奉来籼治公之罪。”杨素见柳彧认起真来,马上站起到阶下待罪。之后柳彧行至正堂坐下,让畅素立而听审,此事大失杨素脸面。事后杨素一直怀恨在心,但因柳彧正为隋文帝所信重,也无奈他何。柳彧还持节巡省黄河以北52州,奏免长吏不称职者200余人,一时州县官吏震惧,官场风气为主清肃。他因此受到隋文帝的嘉奖,赐绢布200匹,毡30人领,加封同三司,一年后,他又加任员外散骑常侍。 隋文帝晚年,次子杨广阴谋篡权,陷害同胞兄弟,杨广弟蜀王杨秀即被罗致罪名。废为庶人。柳彧在杨秀来致罪之前,曾得到博陵人李文博所撰《治道集》10卷,然后送给杨秀。杨秀作为报答,赠柳彧奴婢10人。及杨秀致罪,杨素为报宿仇,乘机奏柳彧与杨秀交往,有不轨之谋,因此柳彧被削职为民,流配怀远镇(今辽宁辽中县附近)。当他行至高阳(治今河北高阳县东旧城)时,朝廷下诏征他还朝,就在他返经晋阳(今山西太原市)时,隋文帝死。杨广继位,是为隋炀帝。镇守晋阳的汉王杨谅不臣服隋炀帝,准备起兵反叛,值此,闻知柳彧经过晋阳,特振人召柳彧.想与他商议反叛事宜。柳彧为系囚之人,不知朝中变化内情,在他应召后才知杨谅要反叛,他不愿与杨谅同流,但又自度无法脱身,急中生计,假称中毒,作垂危之状。杨谅闻听柳褒如此,知他不愿与己同谋,不禁大怒,即将他囚禁起来。不久,杨谅反叛兵败,柳彧想望出头有日,但杨素仍不忘前仇,又奏隋炀帝说:柳彧在晋阳心怀两端,以观时局,虽无反迹,实有贰心。隋炀帝听奏后,即将柳彧流敦煌,直到杨素死后,柳彧才向朝廷自述冤情。隋炀帝至此也同情他,下诏征还京师,他死于回京途中。 柳彧历周、隋两朝,是一个既迂又直的官吏,他廉于自奉,忠于朝廷,勇于执法,不避权贵。尤其他奏请隋文帝惩治地方不法刺史,后在巡查河北时,又奏免了很多不称职官吏,这对整顿南北朝以来吏治的混乱有着积极的作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