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柳州市博物馆
释义

§ 简介

柳州市博物馆

建筑采用花岗岩风暴石砌筑,为古城阙样式,典雅厚重,外廊21面浮雕,寓意21世纪的柳州和2100年的厚重历史,反映柳州史前文明、民族民俗文化、现代文化等内容。馆藏各类文物36000多件,以壮、瑶、苗、侗族民族民俗文物较为突出;以西周云雷王纹青铜角形器、战国扁钟、汉代虎钮錞于、铜镜和铜鼓以及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清“四王”、近汉代的齐白石、张大千等书画为珍贵,许多馆藏文物颇具地方特色,因其精美罕见而成为国之瑰宝。基本陈列有《柳州历史文化陈列》、《柳州少数民族风情展》、《古代青铜陈列》、《古代书画扇面陈列》、《古代陶瓷陈列》,向观众直观地展示出柳州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和悠久历史。[1]

§ 历史馆

柳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风光秀丽,人文鼎盛。从远古人类留在白莲洞的足音,到唐代俊伟柳宗元释奴办学的举措,至明清贤良惠及乡里的恩泽,丰厚的文化积淀滋养着柳州人,并形成独具特色的柳州文化,一如浩荡柳州江、千年流芳。

展览将柳州五万年的悠久历史有机地贯穿起来,既突出重点,又纵览全局。通过布景方式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实体,生动而详实地再现柳州历史风貌,以经典的亮相展示古城风采,以经典的力量呼唤文化传承,以经典的链环绵延古城文明。

展览中的文物,它们本身所呈现的或许只是人类漫长进化历程中的一个片段,一个场景,然而它们却连缀成一段完整的历史,让古城的过往生动地展现于后人眼前。

解读历史,是建设未来的另一种方式。

§ 民族馆

柳州市博物馆

柳州山水秀美、历史悠久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有壮、侗、苗、瑶、仫佬、毛南、回、水、滿、土家等多个民族居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53.3%,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异彩纷呈。壮族的歌、侗族的楼、苗族的节、瑶族的舞,展示了柳州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

本展览通过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服饰、民族民间工艺等实物,重点展示壮乡、侗寨、苗岭、瑶山等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让我们走村串寨,一起感受各民族古老的旋律,一同领略五彩斑斓的民族风情画卷。

§ 青铜馆

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形成,经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大约经历了十五个世纪,在商的晚期和西周的早期,青铜的冶铸业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标志而达到高峰,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有新的发展,以至汉代的青铜工艺,仍然呈现出美丽的余辉。柳州市博物馆在古代,从礼制来看,青铜器是贵族世家的标志,是庙堂中不可缺少的宝器,礼器使用之多寡,更是体现贵族等级制度上下尊卑的象征。

本展览展出馆藏铜器150余件,其中西周云雷纹喇叭形铜器、西周人面纹铜剑、西周螺旋枚纹铜甬钟、战国蝉纹羊角钮钟、战国靴形钺、战国人面纹、蛙纹剑、汉代青铜蒸馏器和东汉立蛙铜鼓等独具地方民族特色,所体现的青铜艺术和审美艺术则是南方民族青铜艺术史上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而西周云雷纹铜角、汉代虎钮錞于等更是难得一见的国宝级珍品。以上这些纹饰精美,铸造技术高超的珍贵文物,显示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文化艺术成就,而当时各少数民族的独特审美情趣也从中得以体现。

§ 扇面书画馆

柳州市博物馆

中国的扇面书画艺术,尤其是折扇方面的书画艺术,被誉为中国书画艺术宝库中“别体之作”。

据史书记载,书扇始于东晋, 《晋书·王羲之传》记述:“在蕺山(今浙江绍兴市境内)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以致“人竟买之”。关于画扇,唐人张房远《历代名画记》中曾有东汉末年的杨修为曹操画扇,误点成蝇的记载。

扇面画的内容非常广泛,神话故事、人物形态、峰峦叠石、曲溪流水、村舍楼阁、闲花野草等皆能入画。明清扇面画则高度反映了这个领域的艺术成就。明代的沈周、文征明、唐寅,清代的“四王,吴、恽”六家和“八大山人”、“杨州八怪”等都有扇画佳作传世。柳州博物馆馆藏明清及近代扇面书画精品二百余幅,经悉心挑选,特举办扇面专题展览以飨广大观众。其间名家林立,名品结集,历史地再现了中国扇面书画演变的辉煌时段、精彩华章。

§ 古生物化石馆

柳州市博物馆生物,由于具有了生命这一特性,而变得绚丽多彩和无限可爱。然而生物也是由于具有生命而充满诸多的反复无常和重重劫难。生物从原始的单细胞体进化到如今的多细胞体,在数亿年的地质时期中缓慢而艰难地进化着,他们的命运时时刻刻为大自然所左右,或生命爆发,或集体灭绝。但他们却以不同的方式留下了生存的印记,让我们能够借此窥探已然消失的世界,了解那些我们不曾熟悉的生物。

远古时代的柳州地域地处亚热带,有丰富的生物种群,这些生物种群和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生物种群一致。广西是古人类起源、发展的重要区域,是世界古人类研究的一个中心,而柳州位于这个中心的中心区域,柳城巨猿、柳江人、大龙潭人等古人类世界闻名,而第四纪很多古生物伴随着古人类在柳州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柳州收藏的古生物化石数量大、种类多,具备了地域的广泛性、独特性和资源的丰富性。这些化石标本无论是数量、质量、规格、档次等在国内均不多见,而且大多数为原生地层采集,标本保存相当完好,极具科普性、观赏性。展出的古生物化石标本由中国科学院吴新智、邱占祥等院士进行修复鉴定和验收。

在这里,我们通过柳州博物馆馆藏的古生物化石标本等实物资料,古生物生活场景复原等形式,系统的展示自生命起源以来各个地质时期的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极其样貌,再现古生物演变的过程。

§ 茶文化展馆

柳州市博物馆

中国是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优秀文化如满天星星,其中的指向标北斗星——茶文化,就是以茗壶文化为基础构成的。茶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光耀于世界。中国人喝茶的习惯,从神农氏时代便开始。到了明代,饮茶的方法发生了变化,由烹茶变为沏茶,对茶壶质地的要求提高了。于是,紫砂壶应运而生,并与中华民族的茶文化紧密相连,交相辉映,传为千古佳话。“茗壶莫妙于砂”,紫砂壶质地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近,因而博得古今中外文人的“深爱笃好”。紫砂壶既具有艺术价值又具有实用价值的特点,使其身价“贵重如珩璜”,甚至超过珠玉。

本馆展出的展品系柳州博物馆、柳州茶文化研究会及柳州藏家的部分藏品,目的是通过此展览,与大家一同领略中华民族的艺术理念和文化传统,将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茗壶文化进行传承、弘扬和光大。

§ 馆藏精品

柳州市博物馆清·陈半丁山水扇面

陈半丁(1887—1970)名年,字半丁,一作半痴,又字静山,静庐、环竹居士、晒翁。浙江绍兴人,长寓北京。精鉴赏,善篆刻,工诗善花卉、山水,尤擅花卉,融明清各名家花卉技法而独创一格。

《增广注释音辨唐柳先生集》

《增广注释音辨唐柳先生集》43卷。(唐)柳宗元撰写,(宋)童宗说音注。张敦颐音辨潘纬音义。元末竹纸木刻本。线装金镶玉16册、29.7×17.8cm,原书23.5×17.8cm。字体为转体,字迹墨色稍淡,蓝色批点。多印本,字迹欠清晰。半业四周双边,乌丝栏。十三行、二十三字,小学双行同。黑口、双黑鱼尾。书口刻有书名,下刻页码。版本字体、纸页、印工等,有浓郁元末明初版刻风格。国家二级文物。

清·张熊设色花鸟扇面

张熊(1803—1886)字子祥,别号鸳鸯湖外史,嘉兴人,久居上海。工丹青,花卉纵逸、蔬果秀润,山水淡恬,书工行、隶,善篆刻。

柳州市博物馆

清·虚谷竹子团扇

虚谷(1824—1869)本姓朱,名虚白,字怀,出家后名虚谷,号紫阳山民、倦鹤,擅画山水花卉,蔬果禽虫,运用干笔偏峰,冷峭新奇,别具一格。与任伯年、蒲作英、吴昌硕被后人称为“海上四家”。

近代·陈半丁山水折扇

陈半丁(1887—1970)名年,字半丁,一作半痴,又字静山,静庐、环竹居士、晒翁。浙江绍兴人,长寓北京。精鉴赏,善篆刻,工诗善花卉、山水,尤擅花卉,融明清各名家花卉技法而独创一格。

近代·齐白石墨虾扇面

齐白石(1864—1957)名璜,小名阿芝,字萍生,号白石、白石翁、老白,又号寄萍、三百石印富翁。湖南湘潭人。其花卉鱼虫,山水人物,俱生动传神。

清·刘墉行书扇面

刘墉(1720——1804)字崇如,号石庵,香岩、日观峰道人、青原,山东诸城人。乾隆进士,官至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保,谥文清。书法初学赵松雪,中年以后,上溯魏、晋,独自成一家。貌丰骨劲,味厚神藏,不受古人牢笼,超然独出。这幅书法扇面是刘墉1783年为郭蓭题写的,行、草书体穿插使用,极富情趣。

柳州市博物馆明·董其昌书行扇面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董其昌天才俊逸,少负重名,能诗善书画,讲求笔墨韻致,风格清润,书法超越诸家,自成一家,对后世影响甚著。此扇行书,布局严谨,行笔潇洒俊逸。

清·林则徐十一言长联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一字少穆,晚号竢村老人。-福建侯官人。嘉庆十六年进士,鸦片战争时,他力主禁烟,积极抵制英军入侵,复遭投降派打击,遣戍新疆。林则徐不仅是一位有卓识远见的政治家,同时又是一位书法家。书法以欧阳询书体为根底,具有自已的独特风格。此联行楷,行笔自然端庄,清新不俗。

§ 多功能展示厅

柳州市博物馆

该展示区为多功能设计,位于主楼一层中厅,小型车辆可直达展厅入口,设有专项电源和视频播放系统。展示厅面积1200平方米,可承接国内外各类精品展示项目;工矿企业商家历史成就;科研成果、商品展览、展示与交流;文物、艺术展览及相关沙龙活动。

§ 学术报告厅

位于主楼三层,电梯直达,300平方米精装修,80套真皮软座可自由组合,配备美国丽声音响系统、舞台灯光系统、EPSON投影系统、视频展台系统集成控制,可实现高端学术报告与交流,演播与展示,器物投影与自动记录,适用于学术报告、远程教育、文物鉴定高档会务、商品推介、商务谈判、小型演艺等。

§ 柳江人遗址

柳州市博物馆柳江人化石包括一个完整的头骨化石(缺下颌骨),四个胸椎(并粘连有长短不一的肋骨五段)和全部五个腰椎以及骶骨。化石呈灰白色,石化程度中等。肢骨保存的有右侧的髋骨、但耻骨部分缺损,另外有左右股骨干各一段,化石颜色较深,呈灰色,并杂有大小和形状不一的褐色斑块。与柳江人化石同时发现的动物化石都是南方山洞里常见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里的动物。计有近乎完整的大熊猫骨架、完整的箭猪头骨、中国犀、剑齿象、鹿类和牛类的牙齿、破碎肢骨。熊猫的头骨发现于人类头骨化石的附近,而其他动物化石则发现于胶结的黄色堆积中。熊猫化石和人类头骨化石上都粘结有同样的红色土质,从堆积的性质上看,它们是同一时代产物,比更新世中期为晚。而人类化石明显是新人阶段的原始类型,时代属更新世晚期。

遗址中没有发现石器或其他工具。头骨上的主要骨缝都已有中等程度的癒合,牙齿已有相当程度的磨蚀,大概年龄在四十岁左右。头骨中等大小,眉脊较为粗壮,眉间部肥厚,额部稍稍倾斜,额结节和顶结节不明显突出,肌脊较弱,乳突部粗壮,但乳突细小。总的看来,似为男性的头骨。椎骨较为细致。骶骨宽度中等,上部曲度平缓,下部则弯曲度增大,月状关节面下延达第三骶椎水平,这些是男性骶骨的特征。髋骨也较细致,髋臼明显向前,髂骨部分较为张开,但髂窝较浅。髋骨与骶骨的月状关节面互相吻合,明显属于同一个体,因此可以确定是男性的个体。柳州市博物馆

头骨与体骨以及髋骨同时发现,色泽和石化程度也相互一致,可以认为是属于同一个体的。骰骨的色泽较深,是否与头骨和体骨属同一个体,难于确定,但骰骨既由同一地点发现,又没有发现重份的人类骨骼,所以可能全部人骨化石同属于一个中年男性个体。

从头骨顶面观察,头骨呈卵圆形,最宽处在后三分之一处,额结节和顶结节不显著突出。颅顶不呈屋脊状,枕部向后突出,突出部上方有一平扁区域。乳突细小,特别是在右侧,呈乳头状。乳突之上为一明显的乳突上沟和乳突上脊,下颌窝浅。头长189.3毫米,头宽142.2毫米,头骨长宽指数为75.1,虽属中头型,但近于中头型数值的下限。由大孔前缘点到前囟点的高度为134.8毫米,因而头骨的长高指数为71.2,虽属正头型,但近于正头型的下限。头骨的宽高指数为94.8,属正头型。表示柳江人头骨有着中等的高度

头骨在正中矢状面上从鼻根点到大孔后缘点的全弧长为374.0毫米,额骨弧长136.5毫米,远大于全弧长的三分之一,即大于374.0/3=124.7毫米,相关达12毫米,而现代人头骨的前囟点则约在三分之一处。

柳江人的眼眶宽阔而低矮。眶宽由颌额点测起,左侧为42.0毫米,右侧为43.1毫米,眶高左侧为28.7毫米,佑侧为29.0毫米,眶指数左侧为68.3,右侧为67.3,全属矮眶型。

柳江人的鼻短而宽。鼻长45.8毫米,鼻宽26.8毫米,鼻指数58.5,属最宽鼻型。鼻骨大而宽,鼻梁稍凹。

柳江人头骨的鼻根宽为10.6毫米,由鼻骨脊到此弦的最小高度为3.0毫米,因而鼻根高宽指数为28.3。在现代中国人中,男性的鼻根宽平均为7.6毫米,女性平均为7.0毫米,所以柳江人头骨的鼻根宽比任何现存的人种为宽阔。由此,表示柳江人头骨具有一定的原始性。柳州市博物馆柳江人头骨虽属中头型,但在中头型的下限,接近于长头型。前囟的位置较现代人的为后。眉嵴相当粗壮,额部稍向后倾斜。面部短而宽,眼眶也相应地矮而宽。柳江人头骨面部的鼻颧角为143.5度,介于蒙古人种与澳大利亚──尼革罗人种之间。鼻根宽指数(23.9)很低,属于澳大利亚──尼革罗人种范围之内。但是,总的来说,柳江人明显属于蒙古人种的系统。柳江人头骨属中头型。颧骨较大而前突。鼻骨低而宽,鼻梁稍凹,鼻根点并不低陷。鼻梨状孔下像不成锐缘而低凹。鼻前窝浅。鼻前棘小。犬齿窝不明显。齿槽突颌程度中等,上门齿呈铲形,这些都是蒙古人种的性质。

从柳江人头骨的形态特征,头骨的颅盖高指数和前囟位指数,前囟角和额角等来判断,可以确定柳江人是早期智人类型,较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和四川资阳人为原始,是迄今在中国以至整个东亚发现的最早的新人化石。从形态特征上判断,柳江人为形成中的蒙古人种的一种早期类型,为迄今在中国以至整个东亚发现的最早的现代人的代表。

柳江人是中国乃至整个东亚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晚期智人化石。与之相距仅2公里的白莲洞遗址,是一处包含了石器时代晚期经中器至新石器早、中期的史前遗址,其时间跨度今37000至7000年。两者的相互结合对研究华南地区史前文化将起极大的促进作用。[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2:3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