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榆荚钱
释义

§ 历史起源

秦半两

秦始皇统一并简化币制,不仅有利于统一国家、人民的经济生活,而且半两钱的圆形方孔的形式也成了此后历代封建王朝钱币的定制。汉初因袭秦的半两钱制,但币制很乱。汉高祖刘邦听民私铸钱,所造钱既小且劣,有轻到一铢以下的。因为钱的方孔太大,周边象四片榆荚合成,被称为“荚钱”(或“榆荚钱”)。由于货币减重,物资缺乏和商人囤积居奇,以至物价高昂,米一石且贵至万钱。吕后二年(前186)决定加重货币来提高币值,由政府铸八铢钱。六年,由于与南越及匈奴作战,军费开支大增,又重新实行货币减重,行五分钱(即半两的五分之一),民间也称为荚钱。高帝末年和吕后时曾禁民私铸钱。文帝五年(前175)改铸四铢钱,除盗铸之令。但由于新铸的钱和过去的钱,钱文都为半两,同在市场上流通,大小、轻重、优劣不一,用轻钱时需再加若干,交易很不方便,再加上诸王、达官、豪富大量私铸牟利,更增加了币制的混乱,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生产和交换,也不利于国家的统一。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再图改革币制。元狩五年(前118)铸五铢钱后,半两钱遂正式废罢。

汉初的钱币仍然称半两,汉半两钱前前后后铸行过五次。刘邦时的半两又称为“荚钱”或“榆荚半两”,这种钱法定榆荚钱

重量为三铢(约2.1克)即秦半两的四分之一,实际上民间私铸的钱绝大多数都不到三铢。汉初的半两钱穿孔比较大,无内外廓,肉薄,形制不够规整。到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就明令禁止民间私铸伪钱。

吕后时期所铸的半两钱的重量是八铢和五分。吕雉亲政后鉴于钱币太重而不方便行用,钱轻了又有损于币制,于是在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铸行“八铢半两”。这种八铢重的半两钱是把减重较少的半两定为铸行货币的标准。这比当时的“榆荚钱”增加了五铢重。汉八铢半两的特征是体大肉薄、背平无文,钱文书体扁平,已经有隶书的趋向,钱直径2.8—3.2厘米,重4.8—5.5克,为汉半两中最大者,其制作也较整齐。此钱行用不久,大多被商人私自熔化,改铸为小的榆荚钱牟利。高后六年不得不停铸而改行“五分钱”。“五分钱”实际重量只有2.4铢,仅是秦半两的五分之一,是汉初“荚钱”的再现。

§ 参考资料

[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qk/85098A/200803/27998155.html

[2] 易趣网 http://item.eachnet.com/prd/1231407859857392_prd.html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