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晏子
释义

§ 概要

晏子善于辞令,主张以礼治国,曾力谏齐景公轻赋省刑,汉代刘向《晏子春秋》叙录,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并论。 晏子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子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子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子病逝。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现存晏子墓在山东淄博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 晏子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内辅国政,屡谏齐王。对外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司马迁非常推崇晏子,将其比为管仲。

春秋时期,诸侯并起,风云变幻。晏子头脑机敏,能言善辩,勇义笃礼。他内辅国政,屡谏齐王,竭心尽力拯救内忧外患的齐国。在对外斗争中,他既富有灵活性,又坚持原则性,出使不受辱,捍卫了齐国的国格和国威。诸葛亮曾在他的《梁甫吟》中称赞晏子说:“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司马迁更是对晏子敬佩仰慕有加,他在《史记·管晏列传》中感慨地说道:“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祈慕焉。”[1]

§ 生平事迹

智谏省刑

因景公滥用刖刑,无数人被割去了脚,使临淄城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十分奇怪的现象,鞋子很便宜,都卖不出去,假脚很贵,却买不到,叫做“踊贵履贱”。晏子借景公为他迁府之机,机智地向景公进谏,省去了刖刑。

赈济灾民

由于齐景公“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而出现了人民劳动所得公室征去三分之二,只剩下三分之一供老小食用。国库的粮食腐烂生虫而老百姓受灾冻饿而死。一年临淄连降几天大雨,晏子先把自己家中粮食分给灾民,三次进谏景公开仓济民。

力行廉洁

晏子节俭图

晏子身为三朝宰相,竟始终过著清贫生活,穿粗衣,吃粗粮,居陋室,骑劣马,景公给他新房,他拒绝搬迁,给他金银裘皮、好车好马,他坚持不受,景公见他的妻子又老又丑,把女儿赐给他,晏子更是婉言谢绝。晏子拒赐成为千古美谈。也许正是这样高尚的品格,才使后来的司马迁发出这样的感慨:“假如晏子还活著,我就是为他执鞭架马,也是心向往之啊!”[1]

§ 历史故事

二桃杀三士

晏子故事书

战国齐景公时,田开疆帅师征服徐国,有拓疆开边强齐之功;古冶子有斩鼋救主之功;由田开疆推荐的公孙捷有打虎救主之功。三人结为兄弟,自号为“齐邦三杰”。齐景公为奖其功劳,嘉赐“五乘之宾”的荣誉。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三人挟功恃勇,不仅简慢公卿,而且在景公面前也全无礼统。甚至内结党羽,逐渐成为国家安定的隐患。齐相晏子,即晏子深感忧虑,想除掉,又担心景公不允许,反结怨于三人。

一天,鲁齐结好,齐景公宴请鲁昭公。酒至半酣,晏子奏请开园取金桃为两国结盟祝贺。景公准奏后,晏子引园吏亲自监摘。摘得六个金桃,“其大如碗,其赤如炭,香气扑鼻”。依礼,齐鲁二国君各享一个,齐鲁二国相各享一个。盘中尚剩两个,晏子奏请赏给臣下功深劳重的人,以表彰其贤能。齐景公让诸臣自我荐功,由晏子评功赐桃。

公孙捷和古冶子因救主之功而自荐。二人一自荐功劳,晏子就肯定了二人的功劳,并即刻将两桃分别赐给了这两人。田开疆以开疆拓边有功而自荐。晏子评定田开疆功劳为最大,但桃已赐完,说只能等到来年桃熟,再行奖赏。齐景公说他自荐得迟,已没有桃子来表彰其大功。田开疆自以为这是一种耻辱,功大反而不能得到桃子,于是挥剑自杀。古冶子和公孙捷相继因功小食桃而感到耻辱也自杀身亡。晏子就用两个桃子除掉了三人,消除了齐国隐患。

折冲樽俎

春秋中期,诸侯纷立,战乱不息,中原的强国晋国谋划攻打齐国。为了探清齐国的形势,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齐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间,正值酒酣耳热,均有几分醉意之时,范昭借酒劲向齐景公说:“请您给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头告诉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给客人。”范昭接过侍臣递给的酒,一饮而尽。晏子在一旁把这一切看在眼中,厉声命令侍臣道;“快扔掉这个酒杯,为主公再换一个。”依照当时的礼节,在酒席之上,君臣应是各自用个人的酒杯。范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违反了这个礼节,是对齐国国君的不敬,范昭是故意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试探对方的反应如何,但还是为晏子识破了。

范昭回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现在还不是攻打齐国的时候,我试探了一下齐国君臣的反应,结果让晏子识破了。”范昭认为齐国有这样的贤臣,现在去攻打齐国,绝对没有胜利的把握,晋平公因而放弃了攻打齐国的打算。靠外交的交涉使敌人放弃进攻的打算,即现在“折冲樽俎”这个典故,就是来自晏子的事迹。孔子称赞晏子的外交表现说:“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机谋的真实写照。

出使狗国

晏子不但在迎接外国使节的时候做到了堂堂正正,而且在出使外国之时,每次也能态度决然,随机应变,不辱使命。 春秋末期,诸侯均畏惧楚国的强大,小国前来朝拜,大国不敢不与之结盟,楚国简直成了诸侯国中的霸主,齐相国晏子,奉齐景公之命出使楚国。楚灵王听说齐使为相国晏子后,对左右说:“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却以贤名闻于诸侯,寡人以为楚强齐弱,应该好好羞辱齐国一番,以扬楚国之威,如何?”太宰一旁言道:“晏平仲善于应对问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受辱,必须如此这般方可。”楚王大悦,依计而行。

晏子身着朝衣,乘车来到了楚国都城东门,见城门未开,便命人唤门,守门人早已得了太宰的吩咐。指着旁边的小门说:“相国还是从这狗洞中进出吧!这洞口宽敞有余,足够您出入,又何必费事打开城门从门而入呢?”晏子听罢,笑了一笑,言道:“这可是狗进出的门,又不是人进出的门,出使狗国的人从狗门出入,出使人国的人从人门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来到了人国呢,还是狗国呢?我想楚国不会是一个狗国吧!"守门之人将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灵王,楚灵王听罢,沉思了一会儿,才无可奈何的吩咐打开城门,让晏子堂堂正正地进入了楚都。

霸业因时而兴

晏相国来到了馆舍,楚国大臣为他洗尘接风,席间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楚国下大夫首先发言道:“齐自太公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足可以与楚匹敌。为什么自齐桓公称霸中原之后,昙花一现,再不能领袖诸侯了呢?以齐国国土之宽广,人口之众多,国家之富庶,加上晏相国您的才智,怎么就不能再崛起中原呢?反而向我楚国结盟,这太让人费解了。”晏子回答:“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先前自周失政于诸侯之后,诸侯连年征战,春秋五霸迭兴,齐国称霸于中原,秦国威振于西戎,楚国称雄于荆蛮之地,这一切固然有人为的因素,可大多数靠的是天意。先前以晋文公的雄才大略,尚且逃亡四方;秦穆公霸于西戎之后,文治武功盛极一时,其死后子孙衰弱,再也难振往日之雄风;就连你们楚国也自楚庄王之后,亦常受吴晋二国的骚扰,困苦不堪。难道只有齐国衰弱不成?今日齐国前来交好结盟,这只是邻国之间的友好往来罢了。你作为楚国名臣,本应通晓‘随机应变’这四个字的含义,可怎么却也问出这样愚蠢的问题呢?”

下大夫脸红着退了下来,身旁的上大夫不服气地质问道:“平仲您自以为是随机应变之士,然而齐自内乱以来,齐臣为君死的不可计数,而您作为齐国的世家大族,却不能讨伐叛贼,或弃官明志,或为君王而死,您不觉得羞愧吗?为什么还留恋名誉地位迟迟不肯离去呢?”晏子正色反驳道:“做大事的人,不必拘泥于小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只知道君主为国家的社稷而死时,作臣子的才应该与之同死,而今先君并非为国家社稷而死,那么我为什么要随随便便从先君而死呢?那些死的人都是愚人,而非忠臣,我虽不才,但又怎能以一死来沽名钓誉呢?况且在国家有变时,我不离去,乃是为了迎立新君,为的是保存齐的宗祖,并非贪图高位呀,假使每个人都离开了朝中,国家大事又有谁来做呢?并且国家内乱,哪一国没有发生过呢?你们楚国不是也有这种事吗?又何必责怪我们呢?”

外貌不足识人

又有人不满地说道:“英雄豪杰,必相貌绝伦,雄伟无比,而今相国您,身高不足五尺,手无缚鸡之力,只是徒逞口舌之利的说客罢了。单单依靠口舌,而没有实际的本领,欺世盗名,不感到可耻吗?”“我听说称锤虽小,能值千斤,舟桨虽长,不免为水浸没,纣王勇武绝伦,不免身死国亡,为什么呢?我承认自己并无出众的本领,愧居相位,却绝不是与您逞口舌之利,只是问有所答罢了。难道我拒不回答吗?那也太无礼了。”

小人出使小国

宴会后,楚灵王接见了晏子,;楚灵王一见到晏子,马上问:“齐国是不是很缺乏人才?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矮子来出使楚国?”“大王,齐国人多着呢。国都临淄人口百万,每人呼一口气,可以呼气为云,每人淌一滴汗,可以挥汗如雨。行人来往川流不息,摩肩接履,又怎么能没有人才?只是敝国有一个规矩,贤明之人出使贤国,不肖之人出使不肖之国,大人出使大国,小人出使小国,而今我无才无德又最不肖,只好来楚国为使,希望大王原谅。”

楚王一时无言以对,正好一对武士押一名犯人从殿前经过,楚王问道:“这个人是哪一国人?所犯何罪?”“齐国人,犯的是盗窃罪。”“晏相国,齐国人有偷东西的毛病吗?”晏子知道楚王是以此来取笑自己,报刚才之辱,于是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小臣我听说:桔子种在淮水以南称为桔子,甜美无比,而将其移至淮水以北,则变成了枳树,枳树之果,小而酸涩,苦不可食,之所以会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实在是土地的缘故。现在这个齐国人出生在齐国,并非盗贼,而是一个良民,可是为什么来到楚国,却变成了盗贼呢?这是楚国使他发生了这种变化,齐人之于楚国正如桔子之于淮北,这于齐国又有什么关系呢?” [1]

§ 与国君

齐庄公

晏子继父任为卿(执政的高级长官)时,已是齐灵公末年。当时的齐国早已不是管仲为相时的齐桓公时代,中原霸主的地位早已易位,国势也日渐衰微。偏偏这齐灵公又昏庸怪僻,懦弱无能,还穷兵黩武,屡犯鲁境,弄得国弱兵疲,百姓怨声载道。尽管晏子屡进忠言,却很少被齐灵公采纳。周灵王十七年(公元前555年)十月,晋国率领诸侯的军队攻打齐国。齐灵公率兵在平阴(齐地,今山东平阴县东北)抵抗,结果兵败逃亡,第二年就死了。齐灵公死后,齐庄公继位。齐庄公也是一个昏君,他只知崇尚武力,而不顾道义。他在国内设置了“勇士”爵位,还重用殖绰、郭最等勇士,用以鼓励人们的尚武精神。这样一来,就使得一些流氓无赖、地痞恶霸在朝廷内外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弄得家家关门,人人自危。身为相国的晏子眼看着齐国风气日下,朝野上下怨声载道,心急如焚。他曾多次劝说齐庄公要用勇力来实行礼义,不要靠威强立身,本暴力行事。然而齐庄公就是听不进去。他见齐庄公不是一个从谏如流的人,便辗转反侧,忧心忡忡。其实,齐庄公即位后首先考虑的,就是怎样对外用兵,建立武功,以提高自己的威望,巩固自己的地位。因此,他对晏子的劝导,不但不听,反而渐生嫌烦之意。

周灵王二十年(公元前552年),齐庄公不听晏子劝阻,执意收留了晋国的下卿栾盈,还暗中将栾盈及其党徒送入曲沃(河南陕县南曲沃镇)组织叛乱,并乘机攻打晋国。其后不久,又对晏子的劝阻于不顾,仍然一意孤行,兴兵伐鲁,终于激怒了晋国。晏子无奈,只好将家中贵重物品上充国库,其余尽散周围百姓,携带妻儿老小到东海之滨的一个小村,一边打鱼和耕田以维持生活,一边密切关注着事态的变化。周灵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48年)五月,当晋国联合众诸侯意欲大举伐齐的时候,齐国朝野上下惊慌万状。正巧在这时,齐庄公和大贵族崔杼的夫人棠姜私通的事,被崔杼知道了。于是,崔杼决定乘机杀死庄公以向晋国解说。这天,齐庄公大摆酒席,招待前来进贡的莒国国君黎比公,叫大臣们前来坐陪。崔杼称病未去,齐庄公不但未加责怪,反而暗自欢喜,他又能去会见棠姜了。席罢人散,齐庄公以探病为由去崔杼家与棠姜私会,旋即被预先埋伏在宅中的勇土射杀,丢了性命。电视剧《东周列国春秋篇》里的晏婴(石小满饰演)

晏子听说齐庄公被崔杼所杀,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带着随从前往齐都去吊唁庄公。晏子来到崔杼家门前,他身边的下人担心地问他:“您将为国君而死吗?”晏子说:“难道是我一个人的国君,我应该为他而死?”手下人又说:“那么我们何不逃跑呢?”晏子说:“难道国君的死是我的罪过,我要逃跑?”“那么我们还是回去吧?”晏子说:“国君都死了,我回到哪里去呢?作为万民之主,难道只是为了利用他的地位来高跨于百姓之上?应当主持国政,作为君主的臣下,难道只是为了获取俸禄?应当保卫国家!所以君主为国家而死,那么臣下就应该为他而死;君主为国家而逃亡,臣下就应该跟他逃亡。如果君主只是为自己的私欲而死,为个人的事情而逃亡,不是他宠爱的人,谁敢承担责任,为他而死,为他而逃亡呢?可是我现在又能回到哪里去呢?”说罢,晏子径自闯进崔家,脱掉帽子,捶胸顿足,不顾一切地扑在齐庄公的尸体上,嚎啕大哭了一场,然后起身离去;崔杼的左右欲杀掉晏子,崔杼对晏子也早已恨之入骨,但转念一想,对身边的人说:“他是百姓所仰望的人,杀了他,我就会失去民心。”

崔杼杀死齐庄公后;便和另一个大贵族庆封一起,立齐庄公的异母兄弟杵臼为国君,这就是齐景公。为了巩固权势;树立威信,他把满朝文武大臣都驱赶到太公庙上,派上千名兵马内外把守,逼迫大家宣誓忠并服从他。稍有违迕,即被处死。已经杀了七个人,气氛十分恐怖。轮到晏子了。大家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晏子。只见晏子从容地端起滴过血的酒杯;义愤填膺地对天悲叹道:“可恨!崔抒无道弑君王。凡为虎作伥、助纣为虐者均不得好死!”说罢,便一饮而尽,怒目而向崔杼等人。崔杼恼羞成怒,恶狠狠地用剑顶着晏子的胸膛,要他重新发誓。晏子毫不畏惧,厉声回答:“不管你是用刀砍头,还是用剑穿胸,我晏子决不屈服!”崔杼怒火中烧,眼看就要下手。这时,身边的一个心腹悄悄地对他说:“千万使不得!您杀庄公,是因为他无道,国人反应不大,您如果杀了晏子,那可就麻烦了。”崔杼无可奈何,怒视着晏子离去。

齐景公

齐景公即位之初,对晏子并未重用,只是让他去治理东阿(山东阿城镇)。晏子一去就是三年,这期间齐景公陆续听到了许多关于晏子的坏话,因此很不高兴,便把晏子召来责问,并要罢他的官。晏子谢罪说;“臣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请再给臣一次机会,让我重新治理东阿,三年后臣保证让您听到赞誉的话。”齐景公同意了。三年后,齐景公果然听到有许多人在说晏子的好话。景公大悦,决定召见晏子,重重赏赐他。谁知晏子却推辞不受,景公好生奇怪,细问其故。晏子便把两次治理东阿的真相说了出来。他说:“臣三年前治理东阿,尽心竭力,秉公办事,得罪了许多人。臣修桥筑路,努力为百姓多做好事,结果遭到了那些平日里欺压百姓的富绅们的反对;臣判狱断案,不畏豪强,依法办事,又遭到了豪强劣绅的反对;臣表彰和荐举那些节俭、勤劳、孝敬师长和友爱兄弟的人,而惩罚那些懒惰的人,那些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之徒自然对我恨之入骨;臣处理外事,送往迎来,即使是朝廷派来的贵官,臣也一定循章办事,决不违礼逢迎,于是又遭到了贵官的反对。甚至臣左右的人向我提出不合法的要求,也会遭到臣的拒绝,这自然也会引起他们的不满。这样一来,这些反对臣的人一齐散布我的谣言,大王听后自然对臣不满意。而后三年,臣便反其道而行之,那些原来说臣坏话的人,自然开始夸奖臣了。臣以为,前三年治理东阿,大王本应奖励臣,反而要惩罚臣;后三年大王应惩罚臣,结果却要奖励臣,所以臣实在不敢接受。”齐景公听完晏子这一番话;才知道晏子的确是个贤才,而深悔自己以前听信了谗言,错怪了晏子。于是,齐景公将国政委以晏子,让他辅佐自己治理齐国。有一次,齐景公召来晏子请教如何兴国安邦。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光复先君(指齐桓公)的伟业,重振雄风,晏子沉吟片刻,说道:“臣陪大王微服察访一下民情,回来后再议兴国大计,如何?”这齐景公本来就轻国事而重享乐,好高骛远,华而不实。见晏子要陪自己微服私访觉得很新鲜,便同意了。

§ 三士冢

三士冢为一墓三坟,南北五十五米,东西一百一十米,封土高大。今墓四周已建围墙加以保护。南设圆门和映壁,刻《梁甫吟》及摹刻“二桃杀三士”的汉画像嵌于映壁。坟墓两侧置张逊三书写的“三士冢”石碑。

传说,诸葛亮曾经到此一游,作《梁甫吟》: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此诗表达了诸葛亮对三勇士的同情,而对晏子进行了讥讽和谴责。

清代诗人赵执信也曾作《三士墓》诗:

石父当年脱网罗,留将三士竟如何?

孟尝坐食三千客,拼将桃园杀几多!

赵执信的观点和感情与诸葛亮是一致的。而清代诗人崔象珏的《三士墓》诗曰:

勇士虽优兼智短,名心太重视身轻。

仪延并用终为乱,诸葛何须笑晏子!

崔象珏表现了否定三勇士的观点,与诸葛亮《梁父吟》是大有不同的。

§ 先进思想

要求统治者听取下层的意见

晏子

晏子居住于闹市,很不安静,房屋低矮潮湿,院中泥泞难行,但他却坚持不搬迁,就是为了接近群众,了解下情。晏子还认为:朝廷之上应该让臣下充分发表意见,反对“朝居严”,他说:“朝居严则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矣。下无言则吾谓之瘖,上无闻则吾谓之聋。聋瘖,非害国家而如何也。”这些主张在当时是非常可贵的。这是要求统治者在朝廷上,要有宽松的气氛,使人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比进步政治家郑子产不毁乡校听取国人意见,更有积极意义。

晏子还进一步论述国君要听取大臣的不同意见。晏子聘鲁时,鲁昭公问他:“语曰:‘莫三人而迷’。今吾以鲁一国迷虑之,不免于乱,可也?”晏子对曰:“古之所谓‘莫三人而迷’者,一人失之,二人得之,三人足以为众矣,……今鲁国之群臣以千百数,所言者一人也,安得三哉。”虽然群臣很多,却都是一些迎合国君的人,没有不同意见,哪里算三人呢!晏子的这些话,与唐代魏徵“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有相同的意思,但却比魏徵早提出1200多年。

主张赏罚有度,反对滥刑

当时齐国在法制上的腐败主要是枉法滥刑。例如有人损坏了景公所喜爱的槐树,景公就要杀死这个人。景公还要诛杀惊吓了爱鸟的百姓。上行下效,齐国多狱多刑。“拘者满圄,怨者满朝”,因为受刑者多,买假肢的多,买鞋的少,所以市场上鞋便宜假肢贵。这样,统治者失去了民心,危及了国家安定。晏子向景公提出:“赏无功则乱,罚不知为虐”,应该“不因喜以加赏,不因怒以加罚”,应以法治国,“诛不避贵,赏不遗贱。”这和儒家“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是绝对不同的。晏子的法治思想,被战国时韩非等法家所继承。《韩非子·有度篇》记:“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些与晏子的主张是相同的。

晏子还进一步指出:“国无常法,民无经纪……赏不足以劝善,刑不足以防非,亡国之行也。”这是说,国家没有固定的法令治理政务,百姓就没有纲纪可供遵循,要想“国有常法,民有纲纪”,就必须制法修令,以法治国。必须确定固定的法律,不可任君主随时以言代法,以私意裁断和赏罚。

要想废除滥刑还必须“刑罚中于法,废罪顺于民”,就是刑罚合于法度,废除罪名合乎百姓的心愿。还要“明王修道,一民同俗”。这是说,君王修定法令,必须和民间的风俗相适应,合乎民情。

反对不义之战

晏子认为,减少对外征战,既可减轻百姓的赋役,又可保全百姓的性命,免遭战火蹂躏,可以稳定社会生产活动,发展经济,增长国力。他曾劝谏庄公征伐晋国是“奋乎勇力,不顾乎行义,勇力之士,无忌于国。”景公时,他劝谏景公不要随意对外用兵,而应和邻国和睦相处。不要“外傲诸侯,内轻百姓,好勇力”,导致“诸侯不悦,百姓不亲。”

晏子主张:“地博不兼小,兵强不劫弱。百姓内安其政,外归其义,可谓安矣。”又说:“不侵大国之地,不耗小国之民……不劫人以甲兵,不威人以众强。”这些主张充分表明了晏子的反对不义之战的思想。晏子反对不义之战,比墨子的非攻思想早了近一个世纪。

面对春秋时期的变革

有些人叹为“礼崩乐坏”。在这个客观现实面前,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而晏子则适应社会潮流,反对繁琐的礼仪,反对久丧厚葬。 齐国历来就有久丧厚葬的风俗。临淄发现春秋时期的殉马坑,一次殉良马600匹。晏子认为:“厚葬破民贫国,久丧道哀费日。”拍马溜须的宠臣梁丘据死了,景公欲“丰厚其葬,高大其垄。”晏子谏:“据之防塞群臣,拥蔽君,无乃甚乎?”言词委婉,态度明确,景公“遂罢为垄之役,废厚葬之令。”

晏子指出:“今品人饰礼烦事,羡乐淫民,崇死以害生。”即是说,现在众多的人,都讲究繁琐费事的表面礼仪,嗜好侈人心志的声色舞乐,盛行厚葬久丧,使人破财伤身。他反对“累世殚国以奉死”,把贵重有用的器物货财,尽可能多地当作陪葬品供养死人,因为这样做,“无补死者而深害生者”。这显示晏子讲求务实的精神,不去追求不实用的东西。

晏子的父亲死了,他顶着社会舆论的压力,治丧从简。他的家臣说:“非大夫丧父之礼也。”认为这样做与他家的身份不相称,有些丢面子。晏子却说:“惟卿为大夫。”意思是:诸侯相当于天子之大夫,而我只是诸侯之卿,不过相当于天子之士而已,父葬从简是应当的。

犯颜直谏,匡正君过

《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犯颜直谏,匡正君过的次数不下百次。刘向《晏子·叙录》也说:“其书‘六篇’,皆忠谏其君。”晏子认为:“君正臣从谓之顺,君僻臣从谓之逆。”又说:“见贤而进之,不同君所欲;见不善则废之,不避君所爱。行己而无私,直言而无讳。”晏子谏君不怕得罪国君,不怕顶撞国君,对那些拍马溜须、掩饰国君过错之人非常痛恨。他多次指责景公的宠臣梁丘据之流。

齐景公大兴土木役使百姓,筑路寝之台,三年未息,又为邹之长涂。晏子谏曰:“百姓之力勤矣,公不息乎?”进一步举出楚灵王筑顷宫三年未息而民叛之。“灵王死于乾溪”等例子劝说景公,景公只好接受晏子的意见,停修这些工程。

在专制君权统治下,谏君对制约君权只能起到微弱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去限制君权。但是,有一点限制总比毫无限制要好一些。

思想与时俱进

晏子对君、臣、民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他摒弃了管仲“尊君”“牧民”的思想,认为君、臣、民都属于国家社稷,臣、民不是君的私属。齐国大夫崔杼杀死齐庄公,晏子不为齐君死。他说:“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暱,谁敢任之?”像齐庄公这样的昏庸之君,当然不能为他殉难。

晏子还认为:君不用臣,则臣可去。他曾对晋叔向说:“事明君者,竭心力以没其身,行不逮则退,不以诬持禄;事惰君者,优游其身以没其世,力不能则去,不以谀持危。”又说:“事君尽礼行忠,不正爵禄(不必为爵禄),不用则去而不议。”晏子曾辞官不就而东耕于海滨。

晏子指出君民关系,应该“薄于身而厚于民,约于身而广于世。”国君应该“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

晏子生活于春秋中期,作为一个从政半个世纪的政治家,做出了他自己应有的贡献。他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改革派。他的思想受君权的限制,没有全部实现。他的谏君及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坚决惩处一些统治者的腐败行为,限制齐君过度榨取百姓血汗,虽然是为了姜齐政权的巩固,为了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但同时,他的这些措施,也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有利于保护百姓生命、改善百姓生活。春秋中期,产生了许多进步思想家、政治家,齐国的管仲、晏子,郑国的子产就是这些进步势力的代表,他们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不是阻止社会进步的保守派。

§ 无神论思想

晏子的思想与墨家思想有些相近。但是在对待鬼神的问题上,晏子与墨子的观点却大不相同。墨子“明鬼”,是为了证明鬼神有灵,令人相信;晏子言鬼,则是为了证明鬼神无灵,不可迷信。今将晏子的无神论思想表现列举如下: 晏嬰

反对祈神

《左传·昭公二十年》、《晏子春秋·谏上》均载:齐景公久病不愈,命史固、祝佗遍祭山川祖庙,可病情不见好转,反而更重了。景公想杀人祈天灭灾,晏子从两个方面谏阻,其一,说明景公远贤臣、亲小人,堵塞了进谏之路,招致了国人的诅咒;其二,指出“上帝神, 则不可欺;上帝不神,祝亦无益。”两人祝,一国诅,祷告者少而咒诅者多,若获罪于民,靠祈祷上帝也无济于事,表现了其重人事而远鬼神的思想。

《晏子春秋·谏上》又载:齐国久旱不雨,误了农时,齐景公要征收赋税祭祀灵山,晏子进谏说:“不可!祠(祀)无益也。夫灵山固以石为身,以草木为发,天久不雨,发将焦,身将热,彼独不欲雨乎?祠(祀)之无益。”景公又想祭祀河神,晏子阻止说:“不可!河伯以水为国,以鱼鳖为民,天久不雨,泉将下,百川竭,国将亡,民将灭矣,彼独不欲雨乎?祠(祀)之何益!”晏子这里运用形象生动的比拟,阐明山神、河神均自身难保,急需雨而无雨,又怎么能给人降雨呢?他认为山川无神灵,岁旱祈天祷雨无用无益。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晏子春秋·外篇》均记载,齐国出现彗星,齐景公恐惧,以为是凶兆,要派祝官设坛祈天消灾。晏子阻止说:“无益也,祈取诬焉。天道不谄,不贰其命,若之何禳之!”他认为这种做法没有用,只能招得欺骗。君王无秽德,又何必祭祷呢?如果德行污秽,祭祷又能减轻什么呢?并援引了《诗经·大雅·大明》中诗句,劝谏景公要修德,做个贤德的圣君。 晏子把天、山、河、星等自然界看作是无神灵的客观事物,并有理有据地阐明,它们本来就是无知的,说它们有神灵,这是人们附会给它们的,不足为信,充分体现出晏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不信占梦

《晏子春秋·谏上》记载:齐景公想讨伐宋国,“师过泰山,梦见二丈夫立而怒,其怒甚盛。公恐,觉,辟门召占梦者。”占梦者附会说是“泰山之神怒也。”晏子从占梦者的口中得知“二丈夫”的声音相貌,就编造说“二丈夫”是宋国的先祖商汤和伊尹,说据此为景公“占梦”。晏子通达古今,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将计就计的“圆梦”方式,耐心劝导景公,从而阻止了齐伐宋之举。

《晏子春秋·杂下》又载:齐景公患了水肿病,卧数十日,一天夜里梦见与二日搏斗,不胜。景公将梦境告诉了晏子,担心自己会死去。晏子不相信占梦者的谎言,为了消除景公的思想疑虑,他特意编造了一段虚言说:“公所病者,阴也;日者,阳也。一阴不胜二阳,公病将已。”他说景公的病因是阴性的(指水),太阳是阳性的。一阴不能胜二阳,景公的病就要好了。并让占梦者按照他编造的这段虚言去为景公占梦,从而解除了景公的心病,居三日,公病大愈。 这两次,晏子都是用虚言“占梦”之法,或出于自言令君疑,或借占梦口述令君信,均说明了占梦不足信,占梦是虚言欺人的。

戳穿骗局

《晏子春秋·谏上》记载:近臣裔款引荐楚巫微进见齐景公,楚巫说:“您是光明神灵的主,是天帝任命的君王。您即位十七年了,没有成就什么大事,是因为明神还没降临到您这儿。请让我请来五帝,让您的德行彰明。”楚巫巡视了国都郊外,说五帝的位置在牛山(今淄博临淄南,又名牛首山),要求斋戒后方可登山。景公毕恭毕敬,言听计从,将楚巫奉为神明,命百官供斋具于楚巫之所,让裔款辅助之。晏子进谏说:“古时人们不轻忽慢易地频繁祭祀,也不轻视自己而依靠神巫。如今国政混乱而行为邪辟,却怎么能求五帝来彰明德行呢?弃贤而用巫,又怎么能求五帝到来呢?百姓不随便迁就坏德行,福祉也不会随便降临,您请求五帝,不也难吗!可惜呵!您的地位这么高,所发的言论却这么卑下。”晏子以齐君的行为,证明其距离五帝之明德甚远,告诉齐君:“民不苟德,福不苟降”,要想使德行光大,只有勤加修明。晏子持论有据,言之成理,戳穿了楚巫的鬼话,提醒景公不要被楚巫蒙骗,指出鬼神不是支配人的无上力量,而是听从人安排的。最后,景公醒悟,终于“送楚巫于东,而拘裔款于国。”

《晏子春秋·外篇上》载:太仆欺骗景公说他能使地动。晏子观星象,知地动,以天文地理知识指出,根据星宿的位置,即可预测地震,讲明“非能动地,地固将动”的真相,说明地动是自然运行的规律,从而戳穿了太仆的欺君谎言,并令其向景公认罪自首。

《晏子春秋·杂下》记载,史官柏常骞为了讨得景公赏识,利用职务之便欺骗国君,扬言自己能为君王除邪祈寿,晏子及时洞察了柏常骞的阴谋,并以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揭穿了他的大骗局。楚巫能致五帝、明君德,太仆能使地动,柏常骞能除邪祈寿,凡此种种弥天大谎,均未逃出晏子的锐眼,都被他一一彻底戳穿了。

§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叙春秋时代齐国晏子的思想、言行、事迹的书,也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相传为晏子撰,现在一般认为是后人集其言行轶事而成。书名始见于《史记·管晏列传》。《汉书·艺文志》称《晏子》,列在儒家类。全书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内、外篇。主要记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语言简练,情节生动,写出了晏子形象,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书中寓言多以晏子为中心人物,情节完整,主题集中,讽喻性强,对后世寓言有较大的影响。 晏子在后世人们心目中是智慧的化身。不过,晏子崇高的形象主要归功于《晏子春秋》。

关于《晏子春秋》的作者,旧题为晏子撰,实为后人之伪托。其成书时间不详,至迟在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前就已经成书。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说:“吾读……《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但在篇末又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祈慕焉。”让司马迁如此崇拜的人,岂能是一介凡夫俗子?

自从司马迁将管仲和晏子的事迹合写成《管晏列传》之后,世人便多将管、晏二人并称。宋人苏辙认为:“管子以桓公霸,然其家淫侈,不能身蹈礼义。晏子之为人勇于义、笃于礼,管子盖有愧焉。”也有人认为,晏子直言敢谏,为民请命,诚然可敬可嘉,但却很少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认为应该做的,不能使君行;他认为不该做的;也不能使君必止。与管仲相桓公,言必行,行必果相差甚深。然而,无庸置疑的是,晏子的敢于直谏,勇义笃礼,克己奉公的精神,尤其是在外交场合中刚柔相济的风范,都为后人所景仰。在他的的政治生涯中,时时处处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

§ 晏子墓

晏子墓在齐国故城宫城北门外,今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墓高约11米,南北50米,东西43米。墓前立有明 晏嬰墓万历二十六年五朋石碑一幢,刻有“齐相晏平仲之墓”和清康熙五十二年、五十三年重修碑两方。1981年围墓修筑围墙,南面开门,以作护。1982年秋,镌刻清道光七年《古代圣贤传略》所刊晏平仲像与晏氏传略石碑。兴平阜寨乡有个村子叫寨里。据《兴平地名志》记载:寨里原名叫雁岭寨,是大雁栖息过放,满地留有翎毛的地方,故名雁翎寨,后人写成雁岭寨,占地约一亩的墓冢晏子墓。当地人传说,这就是春秋末齐国大夫晏子(字仲平)的墓冢。人们普遍称他叫晏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9:1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