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晋源区
释义

晋源区是古晋阳所在地, 晋源区具有2500年的历史,是三晋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于1998年元月1日正式成立。晋源区位于太原市西南,北与万柏林区毗连,南与清徐县为邻,西与清徐县、古交市接壤,东以汾河为界,与小店区隔河相望。辖3镇3街办,96个行政村,18个社区居委会。总面积28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7.63万人,辖金胜、晋祠、姚村3个镇,义井、罗城、晋源3个街道,90个行政村及18个社区。晋源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现存各类文物古迹95处,许多中华民族姓氏与这里有着渊源关系,是天下“王氏”和“张氏”的发源地,是一个有旅游特色的新区。

§ 自然条件

晋源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晋源区年平均气温9度,无霜期170天,年均降雨量462毫米,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大自然赋予晋源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蒙山、太山、龙山、天龙山,都有较好的森林植被和珍奇的野生动物。

西边山覆盖着全区90%的森林,是野生动物的天堂,仅天龙山一带就有鸟类150余种,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褐马鸡、金雕、天鹅等。同时,西部山区又是资源富存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原煤储量2亿吨,石膏储量3500万吨,还有石灰石、耐火粘土等矿产资源。

地表水与地下水储量丰富,是北方城市中少有的富水区。开发利用水总量为8039.79立方米/年。按水源分类:地表清水3050万立方米,占总量的37.94%;地下水4989.79万立方米,占总量的62.06%。特别是晋祠的难老泉水、善利泉水自古闻名于世,5.1平方公里的晋阳湖是华北最大的人工湖。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独特的自然景观浑然一体,形成了黄土高原上少有的山水风光,为晋源建设旅游经济特色区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全区耕地8312公顷,良好的灌溉条件使晋源区成为省城太原主要的副食品生产基地。太原市市场五分之一的蔬菜,五分之二的鲜蛋和五分之一的鲜奶来自晋源区。主要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高粱、豆类、薯类。为全省最大的水稻生产基地,晋祠大米、莲藕、王郭韭菜远近驰名。

§ 经济概况

全区工业经济主要以采矿、冶炼、建材、化工、造纸、机械、印刷、食品等行业为主, 晋源区工业企业619个,工业总产值达到14.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个,工业总产值3.98亿元。晋源区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随着发展旅游特色经济为目标的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牵动,晋源发展第三产业的潜力很快将得到显现。

“十五”期末,全区生产总值实现31.6亿元,年均增长16.5%(原口径),超过“十五”预期8.5个百分点(原口径);财政总收入2.05亿元,比2000年的6125万元增长235%,年均增长2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4776元,比2000年的2862元增加1914元,年均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比2000年增长60%以上。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三次产业结构渐趋合理,经济增长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效益型转变。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形成了化工、纸业、医药、煤炭开采及深加工等四大优势支柱产业。工业企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规模以上企业从“九五”期末的13个发展到33个;优势产品不断做优做精,侨友顺酐、伸华炭黑、伟业造纸等位居国内同行业前列。民营经济在全区经济中的比重达80%以上。工业园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北部医药园区完成产值5000万元。农业种植结构逐步优化,粮经比由2000年的8:2调整为5:5。日光节能温室从3万间发展到近10万间,“5422”农业园区建设工程基本完成,各类农产品初加工率达到50%,蔬菜、苗木花卉、林果、畜牧等四大特色产业效益不断提升,初步形成了西边山林果带、中部高效农业带、东部汾河沿线生态林带“三带”和种、养、加相结合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大步迈进,从单一的交通运输业向旅游、餐饮、休闲娱乐、物流配送等高层次、宽领域拓展。市场建设日益完善,万国汽贸、新源集贸等专业市场形成规模,康庄生态园、龙山滑雪场健康运营,全区商贸业由个体分散经营向同类集中。城乡贸易日益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09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城乡统筹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五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5亿元。晋源新城完成投资3.5亿元,基础配套日益完善;较好地完成晋祠拆迁任务,晋祠新镇投入使用;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全区新建、改造公路200余公里,旧晋祠路拓宽改造、新晋祠复线绿化、亮化和美化工程顺利完成。村村通工程取得重大进展,90个行政村全部通了油路,农村客运班车通车率达97%。完成集中供水工程47处,解决了4万多群众的饮水困难和水质不达标问题。

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晋源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进一步巩固。园林城区创建成效不断显现,累计完成造林面积542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2.89%,被省政府评为林业建设先进区;全区城市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48.39%和30.38%,人均绿地面积达10.47平方米。对破坏环境的非煤矿山企业进行清理整顿,关停取缔了75家耗能高、污染重的土小企业,在晋祠和罗城地区创建了2平方公里无燃煤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八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

“十五”时期,社会事业项目累计投入4890万元。区实验中学、实验小学完工投用,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师资力量不断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累计转化科技成果220余项。计生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长效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5.9%。区、镇、村三级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为群众提供了周到的医疗卫生服务。完成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和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

§ 旅游资源

晋源区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文物历史资源, 晋源区境内现存各类文物古迹95处。太原市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五个,晋源区就占了四个:晋祠、天龙山石窟、古晋阳遗址、龙山石窟。古遗址10处,最著名的有晋阳古城遗址;石窟、古墓、造像、摩崖19处,最著名的有天龙山石窟、龙山道教石窟、北齐娄睿墓、虞弘墓、春秋大墓、西山大佛、北齐童子寺连理塔等;古建筑65处,其中久负盛名的晋祠古建筑群,云集了中国古建楼、台、殿、阁、亭、榭、轩等建筑,有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等古建国宝,祠内群树交荫,晋水穿凿其间,难老泉、宋塑、周柏并称为"晋祠三绝"。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用"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鼓箫鸣,微波龙磷莎草绿"的诗句来描绘晋祠美景。除此之外,还有明秀寺、张氏祖祠台骀庙、晋源文庙等。古晋阳还是许多炎黄子孙的开姓立祖之地。许多中华民族姓氏与这里有着渊源关系,有已经认可的"王氏"和"张氏"的祖地。古晋阳还曾经造就过王之焕、王维、王昌龄、白居易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晋源区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五教齐全,现有对外开放的佛教寺庙5个:古寨村弥陀寺,晋源西街普贤寺,武家寨村观音寺,花塔村华塔寺,姚村的仙岩寺,古城营村的阿育王塔(舍利塔)是区内佛教标志性工程;道教场所1个:金胜镇西寨村的北极宫,是太原市唯一有专职道士的道教活动场所;天主堂14个,分为五府营、姚村、洞儿沟三个堂区,洞儿沟本堂楼群林立,设施齐全,紧邻的七苦山上,建有"上天之门"、"祭坛"和"圣母大殿",形成了金碧辉煌的建筑景观;基督教活动场所3个,教会设在晋源南街;伊斯兰教区2个,罗城、义井两地的伊斯兰教信众分别为500余人。

●晋祠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25公里的悬翁山下,是后人为纪念唐叔虞所建的祠宇。以其历史悠久、艺术价值高的古建群和优美的自然风景而著称于世,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祠的始建年代不详,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曾大兴土木扩建晋祠。此后历代不同时期,出于不同的需要,相继在晋祠维修增建,集儒、释、道于一统,形成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祠内琼楼玉宇,风景如画,国宝荟萃,其中的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等堪称三大古建国宝;齐年周柏、难老泉、宋塑侍女像并称为"晋祠三绝";《晋祠之铭并序》、《华严经石刻》、《柏月山房记》三大名刻使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连忘返。唐朝诗人李白曾以"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鼓箫鸣,微波龙鳞莎草绿。"的诗句来描写晋祠美景。

●龙山道教石窟

在晋源镇西的龙山之巅,植被茂盛,景色怡人,杂树交荫处,被称为国宝的龙山道教石窟掩映其间。龙山道教石窟是国内现存为数较少的道教石窟中最大的一处,唐朝时期已建有西窟,在元代大约公元1234年--1235年间续建,现共存有8窟。第一窟为虚皇龛,正面有元始天尊像,两旁十常侍立于云中;第二窟为三清龛,中为玉清元始天尊,左为上清灵宝天尊,右为太清道德天尊,左右还有真人和侍者像。第三窟为卧如龛,雕卧像一尊。第四龛为玄真龛。第五龛为三天大法师龛。第六窟为七真龛,内雕有王重阳七个弟子像,即全真道各派创始人。第七、八窟为辨道龛。七窟内有"披云自赞",以及他门人的石刻题辞。龙山道教石窟,造像线条简洁舒朗,窟上藻井所雕图案,手法拙重有致,迎合了元代统治者使用颜色来表现豪华场面的作风,与宋代流行的素雅风格正好相反,反映了元代雕塑艺术所祟尚的风格。龙山道教石窟1996年11月26日被列为第四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

在太原市西南40公里处,海拔1700米的天龙山群峰环绕,层峦叠翠,著名的天龙山石窟就分布在挺拔秀美的东西两峰上。其中东峰8窟,西峰13窟,共21窟。现存大小佛像500尊,连同浮雕画像共1644尊。此外,山北史家峪福惠寺右有3窟,寺西南沟崖上还有三窟。天龙山石窟开凿历经东魏、北齐、隋、唐、后晋各代,前后共400余年,反映了南北朝至五代时期石窟艺术的不同风格。第9窟处于两峰中部的漫山阁之内。漫山阁原为正德初僧道永重建的三层高阁,后坍塌。于1985年仿原式样重修。窟分上下两层。上层是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为本尊,以骑狮、象的文殊、普贤为肋侍,造作时代约为中晚唐。上层弥勒大佛约为晚唐作品。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品。天龙山脚下的寿圣寺,系北齐皇建年间所建,后经历代重修,寺前有古松一株,势若蟠龙,形如华盖,荫地数十平方米,人称"蟠龙松"。天龙山以其特有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自古就为人们休闲避暑的风水宝地,传说中的"高欢避暑宫"和后汉刘知远的"刘氏园陵"就建在这里。2001年6月25日被列为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参考资料

1、http://www.jinyuan.gov.cn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9:5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