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晋梅 |
释义 | § 简介 晋梅又名“蔡山晋梅”,因生长在湖北省黄梅县蔡山镇的江心寺旁,故称。蔡山位于黄梅县城西南约35公里,蔡山晋梅 山中有一座寺院,名叫江心古寺。寺旁有一座供游人观星赏月的“摘星楼”。寺楼为东晋高僧支遁所建,寺旁的晋梅也是高僧亲手种植。常常是一年之内两度开花,据说是国内已知的唯一的一棵名副其实的“两度梅”。花为白色,花蕊粉红,具有很高的观赏与研究价值。此梅自晋代至今有1660余年历史,为中国和世界上最老的梅花寿星,是我国四大古梅之一,堪称国之瑰宝。[1] § 描述 在四大古梅(晋梅、隋梅、唐梅和宋梅)中,又以被称为稀世国宝、千古奇葩的晋梅为贵。蔡山晋梅,饱经风霜,皮褐纹绉、苔藓密布、古朴苍老、曲虬蜿蜒。树高近8米,扁圆形树冠,冠幅7米有余,全株朝北卧倾,枝条散垂。主干离地面1.1米处分二杈,分杈处围径1.1米。根部基本木质已蛀空透光,伤面约占心材的三分之一,但树皮基本完好,这是古梅赖以生存的重要原因。尽管古梅的主干在漫长的岁月中已部分被蛀蚀,分杈向南的大侧枝,仅存80多厘米长的残留断枝。但分杈向北是70度角倾斜的另一大侧枝,已成为这株古梅的主干。虽然下部皮破木腐,背面绿苔密布,显得干枯枝老。可是,在其顶端又长出4个斜上侧枝,组成了古梅的树冠。每年“大寒”至“雨水”期间,便白花吐蕊,幽香四溢,铁骨洁面,素质冰心。颇有“知己一生惟有雪,香清冷艳自相亲”的神姿。 § 历史 这株古梅为晋代大和尚支遁所植。据清光绪二年(1976年)版《黄梅县志》载:“蔡山寺在邑西南江畔古名江心寺……有支遁手植梅树一株,尚存,亦邑之名胜也”。清代杨自发的《江心寺》题壁诗,亦写了支遁植梅之事:“孤峰一角水之涯,灵鹫飞来立浅沙。浪打山唇潮欲上,天低楼角月初斜。谪仙(李白)泼墨还留石,支遁栽梅尚著花。却忆曹成谈往事,纪宫碑字绾龙蛇。”清代胡驾生在《蔡山寺·五律》中,还说支遁卒于江心寺:“旧识江心寺,曹王驻此山。北朝匡岳北,寺隐竹林间。太白诗碑古,支公骨塔残。故来寻旧址,不畏朔风寒。”方志和文人诗词都记载了古梅乃晋代高僧支遁所植,这些都是历史悠久的最好佐证。 《高僧传》载:支遁(313-366)生于西晋愍帝建兴元年闰四月四日(公元313年),殁于东晋废帝太和元年(公元366年)。俗姓关,陈留(今河南开封市南)人,东晋咸康四年(公元338年)出家为僧。遍游江南各地,卓锡江心寺。 § 保护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蔡山晋梅是黄梅县报经省政府批准的73处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中的三处古植物之一。上世纪60年代,县政府先后拨款,在晋梅的根基周围,砌起了高0.5米、内空3.25米的八方形砖台,在外围筑起了2米高的围墙,责成蔡山林场负责管理、保护。1964年以来,蔡山林场的几位老职工破除迷信,先后对晋梅采取种子育苗、剪枝分插的办法,成功地繁育。已在黄梅县城、五祖寺、五祖林场、县博物馆等多处生根、开花。 自1983年3月黄梅县政协首届一次会议以来,县政协委员多次提出提案,要求保护、抢救晋梅;省内外专家、学者也呼吁有关方面采取紧急措施,重点保护晋梅。1998年,黄梅县人民政府把蔡山晋梅列入黄梅县旅游资源开发的总体规划;2000年黄梅县委、县政府把蔡山晋梅的开发列入《黄梅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决定兴建“蔡山晋梅馆”。 2001年,经黄梅县政协六届26次主席会议决定,把抢救、保护晋梅列入政协提议案,投资10多万元,完成了抢救保护晋梅工程,使晋梅焕发青春,重放异彩,以新的英姿,笑迎八方来客。[2]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