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月氏 |
释义 | § 简介 月氏(读作“越知”,yuèzhī)为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一个民族名称。早期以游牧为生,住在北亚,并经常与匈奴发生冲突,其后西迁至中亚。这时,月支开始发展,慢慢具有国家的雏型。由于大月氏位处于丝绸之路,控制著东西贸易,使它慢慢变得强大。到后来被匈奴攻击,一分为二:西迁至伊犁的,被称为大月氏;南迁至今日中国甘肃及青海一带的,被称为小月支。 § 读音问题 月氏的“月”字读音问题 月氏的“月”字旧读作“肉”,这是以讹传讹结果,是误读。《说文解字》中“月”与“肉”是形似而不同的两个部首,但常被混淆。新版的《辞海》已经将“月支”读音纠正为“越”。“月氏”国在先秦史籍中早就见诸记载,即《逸周书》和《管子》中所记载的“禺氏”国。禺、月是同一外来语音的不同译写,不应当读为“肉”。 中华民国(台湾)教育部国语辞典中,月氏亦读“ㄩㄝˋ ㄓ”(yùezhī)。但兼收“ㄖㄡˋ ㄓ”(ròuzhī)、“ㄖㄨˋ ㄓ”(rùzhī)两种读音。 § 历史记载 中国西北古代民族。亦称“月支”﹑“大月氏”。《史记·大宛传》载:“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约当今甘肃省兰州以西直到敦煌的河西走廊一带。大约远在战国初期﹐月氏便在这一带过着游牧生活。 关于月氏的来源﹐中外史学家看法颇不一致。据中国学者王国维考证﹐月氏即《逸周书·王会解》 中的“禺氏”﹐《穆天子传》中的“禺知”或“禺氏”。欧洲学者也在西方古文献中搜求相当于月氏的记录﹐异说不下六七种。关于月氏的族属﹐中国古籍如《魏略》称其为羌﹐《旧唐书》称其为戎。近百余年来﹐学术界更加异说纷纭﹕有藏族说﹑突厥说﹑窣利族说﹑印欧族说﹑伊朗族说等。 § 迁移 秦及汉初﹐月氏势力强大﹐与蒙古高原东部的东胡从东西两侧胁迫游牧于蒙古高原中部的匈奴。匈奴头曼曾送长子为质于月氏。秦末﹐匈奴质子自月氏逃回﹐杀父自立为冒顿单于。公元前177~前176年﹐冒顿举兵攻月氏﹐迫使其向西迁移到伊犁河流域。(月氏西迁时间另有两说﹕─说为公元前3世纪末﹔一说为前174~前161年匈奴老上单于时。)这一部分西迁的月氏﹐中国史籍中称作大月氏﹐另有一小部分未能西迁﹐即南越祁连山﹐“保南山羌﹐号小月氏”。 在大月氏西迁至伊犁河流域以前﹐这里原久为塞种所居住。《汉书·张骞传》载:“月氏已为匈奴所破﹐西击塞王。塞王南走远徙﹐月氏居其地。”塞种即古伊朗碑铭及希腊古文献中所载 Sacae(Saka)。月氏既击走塞种﹐塞种便向西南迁徙﹐跨过锡尔河﹐到达索格底亚那(Sogdiana)地方。 月氏西迁后﹐服属于匈奴的乌孙﹐在其王昆莫的统领下﹐“西攻破大月氏”﹐迫使大月氏和塞种一样﹐离弃伊犁地区向西南迁徙﹐而乌孙便从此占领了伊犁河流域。有一部分未能西徙的月氏人﹐便和少数塞种人一样﹐仍留住原地﹐服属于乌孙。 大月氏向西南迁徙的道路与塞种大致相同﹐过大宛西﹐越锡尔河到达河中地区﹐“遂都妫水北﹐为王庭”。妫水即今阿姆河﹐古希腊称Oxus﹐伊朗语称Wakhsu﹐“妫水”即其译音。又经过约20年﹐大月氏越过阿姆河﹐“西击大夏而臣之”﹐并以大夏的巴克特拉(Bactra﹐即监氏城或蓝氏城﹐今阿富汗Ba1kh北部之Bala-Hisar)为都城﹐使大夏成了属国。至张骞于公元前129~前128年第一次出使西域到达大月氏时﹐大月氏已占有匝拉夫善(Zarafshan﹐唐代称那密水)和妫水一带﹐臣服大夏而王其地﹐“控弦者可一﹑二十万”﹐“地肥饶”﹑“志安乐”﹐俨然已成为中亚一大强国。 至公元前 1世纪﹐大月氏分为五翕侯(Yabghu)。据《汉书》记载﹐这五个翕侯分别为﹕休密翕侯﹐都和墨城﹔双扉翕侯﹐都双扉城﹔贵霜翕侯﹐都护澡城﹔肸顿翕侯﹐都薄茅城﹔高附(《后汉书》作都密)翕侯﹐都高附城。对于上述各翕侯的治所及其统治地区﹐考之者甚多﹐除高附似无疑为今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外﹐其余皆无法确证。公元1世纪中﹐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兼并了其它四翕侯﹐统一了大月氏﹐国势惭强。从此西方历史上便称之为贵霜王朝(Kushana)﹐中国文献中一般仍称之为大月氏。因此﹐有的学者称之为贵霜-月氏。然而﹐五翕侯与大月氏族属是否完全相同﹐学术界还有争论。以斯特拉博《地理学》为主的希腊古文献记载﹐灭亡大夏的主要是吐火罗人(Tocharoi)﹔因此西方文献自4世纪始称贵霜治下的大夏故地为吐火罗 (Tocharestan)。与此同时﹐自东晋时起﹐中国亦称该地为兜佉罗﹑吐呼罗﹑货逻等﹐都是吐火罗一词的异译。 月氏人在河西及迁居伊犁河流域时﹐都以游牧为主﹐自南下大夏后﹐大部分逐渐定居和从事农业﹐并有比较发达的水利灌溉系统。大月氏王国城市和商业也很繁荣。特别是由于丝绸之路在西域的南北两道﹐越过葱岭均进入大月氏境内﹐因此﹐大月氏曾是古代沟通欧亚经济文化联系的咽喉要道和中转站﹐对中西经济文化交流起过重要的中介作用。 大月氏王国在 5世纪后半叶亡于哒﹐但其影响却延及后世。6世纪分布于中亚地区的“昭武九姓”﹐据说其统治者的祖先来自河西昭武地方 (今甘肃临泽县昭武)﹐自认是月氏人的后代。 小月氏迁居祁连山以南﹐长期与青海羌人(见羌)杂居﹐又称湟中月氏胡。汉代开发河西﹑湟中地区﹐小月氏又向东北迁徙﹐游牧于湟中﹑令居(今甘肃永登)一带。在这里他们有17个部落﹐胜兵9000余人﹔在张掖一带﹐也有几百户﹐被称为义从胡。河西及金城(今甘肃兰州)一带诸守将部下﹐多有小月氏士兵。久之﹐小月氏盖已融入羌人之中。 § 分类 大月氏 前162年,大月氏再度被匈奴攻击。当时冒顿单于的儿子老上单于还把大月氏的国王杀掉,并把国王的首级割下带返匈奴,把他的头盖骨作杯来使用。月氏人深恨匈奴,但苦于没有支援力量。而败亡的大月氏唯一再往西迁,来到粟特。在这里,大月氏征服了大夏,并在当地立国。立国后,因著贸易中转而变得繁荣。(大夏即希腊人在中亚所建立的巴克特里亚(Bactria)。有关巴克特里亚的灭亡,大月氏只是其中一个说法。另一个说法,是指他们被西徐亚人所灭。)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听到月氏王被杀这个消息就立即传诣召募能出使月氏的人,因为出使月氏必须经过匈奴。张骞前来应募,他只带了一百多人向西而去。 出了陇西,果遇匈奴骑兵,张骞一行人全被活捉带到了单于面前。单于得知张骞要出使月氏后恼怒地说:“月氏在我北边,你们汉朝想遣使从我头上过?我想出使南越,汉天子答应吗?”于是单于将张骞扣留在匈奴十年,逼他取妻生子,希望消磨他的意志,但张骞始终记得他的使命。 终于有一天张骞趁看守不严逃了出来,翻山越岭,向西走了几十天,来到了大宛,大宛国王听说了他的遭遇和中原的丰美富庶,非常高兴,很想和汉朝通好,就派向导把张骞领到康居,再转程到月氏。可是此时的月氏国已经新立了一位夫人为国王,他们臣服于大夏国,得到一块水草肥美的土地安居乐业,已经不再有向匈奴报仇的心了。更何况他们觉得汉朝离他们太远,更难帮助他们。张骞在月氏停留了一年,始终不能圆满达成使命,只好回国。 大月氏相传是把佛教带入中国的民族。当时是公元前2年,有大月氏国王的使者伊存,把‘浮屠教’等口述经典传入。不过,亦有人指这种说法比较草率。 小月氏 至于往东南迁至今日中国甘肃及青海一带的小月支,由于当时的甘肃和青海尚在中国以外,为匈奴所管治,这一班居住在匈奴人中间的月氏人,渐渐地与匈奴本族融入,被称为匈奴别部卢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后凉汉官段业为主,在现甘肃地区建立北凉。后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立为北凉主。后被鲜卑人拓跋氏北魏所灭。 § 大月氏与贵霜王朝 过去历史学家一直以为贵霜王朝是由大月氏人所创立。但其后随着更多过去的历史文物被发掘、更多古文献被解读,这个看法被证实是错的。 § 和乌孙人的关系 乌孙人当时是定居“敦煌、祁连间”的坐地户,换言之,春秋时期的乌孙国占居着整个河西走廊。月氏人要在此地定居生活下去,就要从乌孙人手中夺取这块牧场以求生存。兵戎相见的结果是月氏人将乌孙王难兜靡暂杀于马下。乌孙王虽有王儿昆莫,但还在襁褓中,并不能领兵迎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乌孙人抱着王儿投奔了北方的匈奴。月氏人占领了整个河西走廊,在今天的张掖建立昭武城,成为月氏国的都城。据史,在吐火罗语中的“昭武”二字,其实就是“张掖”的另一个称谓。“昭武”与“张掖”就是吐火罗语中的王郡。 § 交换贸易 月氏人所占地域大,人口众多,畜牧业和农业都发展很快,尤其畜牧业更为突出。生产发展了,有了剩余产品,必然会有互补余缺的要求,一定会发生交换。这种交换可分两种:一种是部族联盟内部的,一种是外部的。无论哪一种,只要是交换,用自己剩余的产品,换来自己所需要的物品,或者借他人之物,换来自己所需之财物,这都属于商业贸易。 月氏以畜牧为主的经济发展了,氏族成员有较多的产品,氏族酋长有更多的产品,就要求在氏族与氏族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进行交换。月氏人的部落联盟已具有国家的功能,部落联盟的酋长,或者说,初步进人奴隶社会的奴隶主,已拥有更多的剩余产品。他们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同时也为了满足生活上的奢侈和生产上的需要,更迫切要求产品交换。月氏人的周围有其他氏族或部落联盟,月氏下层民众,也会和他们发生交换。作为外部交换来说,这仅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是作为月氏整体的最高联盟和外界的交换。这种外部交换是否有?月氏鼎盛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先举同时代匈奴族的交换贸易为例。公元前3世纪前后匈奴墓葬出土物中,有大批的汉族文物,还有希腊人的绣幕;匈奴与统治区内的乌桓、羌、东胡等族都有交换和贸易;月氏与匈奴为邻,无疑也与月氏有交换。比月氏后进的匈奴,物物交换和贸易已较发达,比匈奴先进和强盛的月氏,物物交换的商业贸易更会频繁。只不过在这种交换中,政治上的强弱反映在经济交换贸易上也不平等;强者带有掠夺性,弱者带有被压迫被奴役性。匈奴与东胡的贸易就是显例。 月氏人的外部交换和贸易,如果何秋涛先生对《逸周书·王会篇》的观点正确,那么,月氏人最早的外部交换,要算公元前11世纪,禺知(月氏)向周成王献驹驮——张掖出产的一种野马了;如果岑仲勉教授对《穆天子传》的看法有理,那么公元前10世纪禺知(月氏)人蒯柏綮向西游到“焉居、禺知之平,’(今山丹、张掖)的周穆王敬献豹皮10张,良马12匹,周穆王回赠“束帛加璧”,就是月氏人和中原王朝最早的物物交换了。这就是说,可能在周代前期,月氏(禺知)人和中原王朝已有物物交换。到公元前4世纪,印度阿育王(与秦始皇同时代)祖父时的一部书里,已提到中国的丝织品。梵文中“成捆的丝”(cinapatta) 、“丝织衣服”(cinasuka)等词中,都有,Cina(支那,秦字的古音快读,指中国)作词根。中国的丝绸已远销希腊。当时的欧洲称中国为“支那”,希腊故称中国为“赛力斯国”。“赛力斯”在希腊语中即“丝”之意,也就是希腊称中国为丝国的原因。这些销往印度和希腊的丝绸,很可能是由河西月氏人转销的,尤其是销往希腊丝绸的时间,正是月氏将发展到鼎盛的前夕。月氏在地理上的枢纽地位,决定了它在贸易上十分突出的中介转输作用。 有学者说,月氏就是秦时住在天水附近的鹞诸(一作绵诸),曾在陇西和秦国发生物物交换。后受秦国几次攻击,“西迁河西走廊西部”。据此文之意,鹞诸就是月氏,它是由天水附近的鹞诸迁去的,在西迁之前,曾与秦国贸易。这是月氏来源的又一说。此说恐与史实不符。秦国的西面是义渠,秦国和义渠的斗争时紧时松,因为秦国的主要精力用在对付东面的六国上。西面的义渠只要不攻击它,秦国就对它缓和;否则就斗争激烈。义渠的西南面是月氏。月氏与秦国隔远,月氏没有攻击过秦国,秦国也未西攻过月氏,月氏与秦国未直接交往过,所以秦国的历史上未发现有月氏的记载。相反,鹞诸与秦与邻,秦厉公六年(前471),曾向秦求援;二十年(前457),秦厉公曾伐鹞诸;秦惠公五年(前395),秦又伐鹞诸。以后再不见有关鹞诸的记载,也不见有到河西的记载,可能已被秦消灭。而义渠则灭亡在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秦国的宣太后诱杀了曾与其通奸的义渠戎王于甘泉宫,随即灭其国,将其地置为北地郡,郡治在义渠(今宁县西北)。于此,鹞诸灭亡后120多年,义渠才灭亡。秦国与月氏之间,始终隔着义渠。鹞诸要迁到河西走廊西部,怎么能越过义渠?即使能越过,这时的月氏已很强大,月氏怎能容忍鹞诸占了它灭乌孙后而获得的西部?由上面所述种种情况推断:鹞诸不是月氏,到陇西和秦国进行区别轻重缓急物物交换的是鹞诸,不是月氏。那么月氏与秦国是否有过物物交换的贸易往来?肯定有,转手的丝绸贸易就是东从秦国来的。但这种物物交换的贸易,是间接的,不是直接的。虽然间接,但月氏人亦脱离了以物易物的原始形态,而发展到买与卖较高级的商业贸易了。 月氏在古代丝路东段的十字路口上,交换和贸易很频繁。它为东西方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作出过不朽的贡献。 § 社会组织 古史文献对月氏族记载简略,故难知晓其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紧密结合的具体情形。然据《史记》和《汉书》说大月氏“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当可推知月氏亦存在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三位一体”的宗法统治。 学者们对月氏西迁的时间和路线尚无一致意见,但对大月氏迁徙经过伊犁河、楚河流域及阿姆河流域等地似乎没有太大的意见分歧。值得注意的是,大月氏“三位一体”的宗法统治似乎并没有随其迁徙异域而解体,而是不同程度地残存下来。《史记·大宛列传》谓:“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国,与月氏同俗。国小,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有的学者认为,“康国等昭武姓国家中,王族是月氏人,臣民当系Sogdiana土著”。果此测作为游牧民族的月氏的王族曾对征服地居民实施过军事行政统治。这在其后渡过阿姆河及征服大夏诸国的过程中表现得似乎更为明显。 § 宗法统治 大夏国人(Asii,Tochari,Gasiani,Sacarauli)原来亦为骑马游牧民族,只是进人Bactria以后才逐转向农耕和定居,“其上层贵族无疑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顽固地保持着旧的习俗,下层牧民‘土著’化的过程只要条件具备也不是不可逆转的。至于张赛所见畏战、善贾市的土多,当然包括若干已定居的Asii,Tochari人,但绝大部分应该是原希腊巴克特利亚王国的居民,须知张着所传大夏国已是被大月氏征服了的大夏国”。张骞西使时,大月氏虽已征服了大夏国,其王也常巡历妫水南,但其王庭毕竟尚在地水北。换言之,地水南边的原大夏国都城蓝布城可能仍为大夏人的活动中心,故《史记·大宛列传》仍为大夏立了专条。但是,学者们对大月氏与大夏的关系,亦颇存异说。 然至《汉书·西域传》颂描述的年代,大月氏已定居如水南,其国土、国都似与原大夏国已基本相同,故《汉书·西域传》取消了“大夏国”专条而附列其事于“大月氏国”条之后。日本学者桑原骘藏认为,直到公元前150年左右希腊—巴克特利亚王国灭亡前Sogdiana仍在该国版图之内,说明大月氏西迁前的Sogdiana属于大夏。故《史记》所载大月氏“过宛,西击大夏而臣之”,表明大月氏首先征服的是当时属于大夏的Sogdiana。至于《汉书》的“大月氏国”,则应包括《史记》的大月氏国和大夏国。余太山先生对此已有否证,他认为《大唐西域记顺载的“覩货逻故地”并不包括Sog山ana,因此《史记》所谓“西击大夏”不能认为是大月氏西击Sogdiana。杨建新先生认为,玄类所说的“覩货罗国故地”与“覩货逻故国”是由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建立的两个政权。《大唐西域记》中所说葱岭以西的“覩货逻国故地”是指5~6世纪中曾经占据吐火罗斯坦并以巴尔赫为都的厌哒-—吐火罗王国;《大唐西域记》所说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覩货逻故国”是指统一的贵霜王国破灭后(公元3世纪20年代至4世纪30年代),其一部分包括大月氏人的遗民东迁到尼雅河至安得悦河一带所建立起来的、隶属于都善的小政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