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释义

§ 简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位于亚欧大陆中部,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总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等8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5600多公里,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四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陆地边境线最长、毗邻国家最多的省区。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西汉政权与西域各邦建立了联系。公元前60年,西汉政权在乌垒(今轮台县境内)设立西域都护府,自此西域正式列入汉朝版图。清乾隆后期改称西域为新疆,1884年正式建立新疆省,省会迪化(今乌鲁木齐市)。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设在乌鲁木齐市(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共有47个民族成份,其中世居民族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塔吉克、锡伯、满、乌孜别克、俄罗斯、塔塔尔等13个。截至2007年末,新疆总人口为2095.19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为60.7%。新疆现有14个地、州、市,其中包括5个自治州、7个地区、2个地级市;87个县(市),其中包括32个边境县(市)、6个民族自治县;以及853个乡镇,其中包括43个民族乡。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14个师,175个农牧团场,总人口258万人。

新疆远离海洋,四周高山环抱,境内冰峰耸立,沙漠浩瀚,草原辽阔,绿洲点布,地形地貌可以概括为“三山夹两盆”:北面是阿尔泰山,南面是昆仑山,天山横亘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习惯上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哈密、吐鲁番一带称东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面积5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盆地。位于塔里木盆地中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贯穿塔里木盆地的塔里木河长约2100公里,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北疆的准噶尔盆地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盆地。准噶尔盆地中部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面积约4.8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沙漠。新疆湖泊众多,水域面积5505平方公里,其中博斯腾湖水域面积980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新疆东部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低于海平面154米,是中国陆地最低点。

新疆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2007年平均气温10.9摄氏度,年均天然降水量165.6毫米。区内山脉融雪形成众多河流,绿洲分布于盆地边缘和河流流域,绿洲总面积约占全区面积的5%,具有典型的绿洲生态特点。

§ 地理

塔里木盆地

地貌

可概括为“三山夹两盆”。北部有阿尔泰山,南部有昆仑山,天山横亘中部。阿尔泰山与天山中间夹着准噶尔盆地,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天山与昆仑山中间夹着塔里木盆地,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盆地中部,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在新疆东部有吐鲁番盆地,最低点-154米,是中国海拔最低的地方。

水文:  区内山脉融雪形成众多河流,塔里木河长约2100公里,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绿洲分布于盆地边缘和河流流域,绿洲总面积约占全区面积的5%,具有典型的绿洲生态特点。

气候:新疆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天然降水量100多毫米。新疆远离海洋,四周有高山阻隔,海洋湿气不易进入,形成明显的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大,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间达2,500-3,500小时),降水量少,空气干燥。新疆年平均降水量为150毫米左右,但各地降水量相差很大。北疆山区的年降水 量可达500-600毫米,而南疆的且末、若羌年平均降水量仅约10毫米,为全国降水量  最少的地区。一般说,冬季气温北疆高于南疆,夏季气温南疆高于北疆。最冷月( 1月 ),平均气温在准噶尔盆地为零下20度以下,该盆地北缘的富蕴县绝对最低气温曾达到 零下50.15度,是全国最冷的地区之一。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在号称“火洲” 的吐鲁番为33度以上,绝对最高气温曾达至49.6度,居全国之冠。由于新疆大部分 地区春夏和秋冬之交日温差极大,故历来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之说。

§ 历史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最原始的称呼是柱州,汉称西域,意思是中国西部的疆域,这一名称自汉代出现于我国史籍,一直沿用到清朝统一新疆,之后改称新疆。

近代新疆各地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最晚在六七千年以前,新疆地区已有人类活动。在大约距今二三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天山南北各地,诸如哈密的三道岭、七角井、吐鲁番盆的阿斯塔那、乌鲁木齐县的柴窝堡,以及木垒、奇台、伊犁、库车、巴楚、且末、于阗、皮山等地都已出现人类祖先活动的遗迹,其石器型制、打刻技术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纹与我国甘肃、内蒙、宁夏等地相近。

新疆位居东西交通孔道,历史上十分频繁的民族迁徙和交往,导致了新疆古代居民错综复杂的种系族属和民族关系。

西域同中原地区的交往联系源远流长。 很早以前,我国的丝及丝织品便中经西域远销南亚和欧洲,古希腊人称中国为“丝国”。沿此以往,这条横贯东西的贸易通道被后人统谓作“丝绸之路”。

中国古史中对于西域地理历史的真实具体记载当始自汉代,同样也在汉代,中央政府在西域各地开始设置地方政府机构,所以,自汉代以后,西域便已是我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至西汉初年,天山南北各地社会经济已有很大发展。

西汉王朝统一西域大业是从讨伐匈奴开始的。匈奴是秦汉之际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活动的一个实力强盛的游牧民族,初弱,后强盛。匈奴对北方地区,包括西域的统一管辖,结束了该地区长期以来诸游牧部落不相统属的分割局面,为后来全国性的统一局面形成创造了条件。

汉武帝刘彻为了打败匈奴,巩固其统治,决定“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为此他先派张骞两度出使西域,以加强同西域诸地的联系,共同对付匈奴。张骞西使加深了中原地区对西域的了解,密切了两地之间政治、经济联系,扩大了汉朝在西域诸地的政治影响,为汉朝统一西域创造了条件。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后不久,公元前121年汉朝大将军霍去病大败驻牧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汉朝在此置武威、酒泉两郡(后改为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从而切断了匈奴同氐、羌诸部的联系。尔后汉朝同乌孙的联盟使匈奴在西域更显孤立,公元前109年,汉军将领赵破奴等率部西征攻破楼兰、姑师等西域重镇。前102年,汉军攻破大宛城(今费尔干纳),汉朝在西域各国中的威望大增。翌年,汉朝在西域的轮台、渠犁等地驻兵屯田,并置使者校尉统领之。使者校尉是汉朝政府设在西域的最早的地方官员。

公元前60年,驻扎西域的日逐王贤掸降汉,天山南北诸地均归汉朝中央政府统属。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标志着西域诸地自此成为我们统一多民族伟大祖国的组成部分。汉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了西域同中原地区的关系。   丝绸之路

西汉末,外戚作乱,王莽篡权,内地政局不稳天山南北各地复陷入分裂割据状态。东汉初年,匈奴南下,重新统治了西域各地。公元73年,东汉王朝派遣大军攻伐北匈奴,其中汉将窦固、耿忠等率部出酒泉,于天山一带击败匈奴呼衍王部,占据伊吾(今哈密市)。同时,窦固部将、时任假司马的班超受命顺天山南麓西行收复失地,班超以其卓越的政治、军事家才干,在西域各地人民大力帮助下,南征北战,有力地稳定了西域的政治局势,后受封为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在任期间,还派甘英等人于公元97年出使大秦(东罗马帝国),其使团足迹曾抵达波斯湾,使东西方之间的交往联系得到进一步发展。

西汉时期,随着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传播,极大地带动促进了西域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西域的农作物胡麻、蚕豆、石榴、大蒜、葡萄、苜蓿等相继传入内地,被誉作“天马”的大宛马、乌孙马、各种毛皮也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进入到中原地区。同时, 原地区的丝绸和丝织品也传入西域并经此西传欧洲。此外,伴随着屯田士兵而传入西域的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经验,如铁铧、铁锄等铁制农具及代田法,还有掘井技术和冶铁技术等。

西域的手工业,如陶器制造,毛纺织品,玉石制造业技术工艺俱有相当高的水平。汉代新疆广泛流行汉朝的五铢钱,和田马钱以及安息银币等说明了该地区蓬勃发展的商业水平。

现有的石窟壁画和大量的汉文记载都说明当时西域的音乐舞蹈艺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并给内地很大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出现了社会大动荡和民族大融合的局面。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昌盛的时期。唐朝统一了西域,并在西域设立了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大都护府,以及回鹘西迁,是这一时期西域历史上的两件大事。北宋时期,西域存在着高昌回鹘王国、子阗王国、喀喇汉王朝三个并立的地方政权。到了南宋时期,于阗王国并入喀喇汗王朝,但又出现了西辽王朝。 高昌古城

1206年,蒙古汗国建立,1271年改国号为元。蒙元时期西域大部分地区为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明代,西域在东察合台汗国统治之下。明朝中叶,东察合台汗国演变为叶尔羌汗国。元、明两代,西域各族人民为保卫和开拓祖国边疆、繁荣西域经济、发展科学文化技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清代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的时期。18世纪中叶,清朝先后平定了准噶尔贵族和大、小和卓的叛乱,统一了新疆,并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治理措施,这对于我国西北疆域的最后界定,新疆各主要民族及其分布格局的形成,以及新疆各民族之间、新疆与中原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与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771年,土尔扈特人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回归祖国。

乾隆二十四年(1759)后,改称西域为“新疆”或“西域新疆”,清政府开始在新疆各地置官立府,行使中央政府对天山南北各地的管辖治理。新疆与内地的军政体制基本一致,国家的统一局面得到进一步加强。

1840年是中国近代社会的重要分界,鸦片战争以后,新疆和祖国其他地区一样,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新疆各族人民反地外国入侵,反对分裂以及反对封建剥削压迫的斗争任务更为繁重。新疆同祖国的命运越来越密切。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大清王朝日益衰弱,中国领土主权遭到帝国主义的践踏。位处祖国西北边陲的新疆更深受沙俄侵吞之害。沙皇俄国在完成对西伯利亚的扩张之后,开始蚕食侵占我国领土。1860年到1851年前,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中俄北京条约》 、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订》和《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 。由于清朝衰落,就连毗邻新疆的浩罕小国都有伺机吞并我国领土的野心。一些反动和卓打着“圣战”的旗号,攻城掠地,无恶不作,给新疆人民带来沉着灾难。沙俄又借口伊犁农民起义和阿古柏势力威胁到俄国安全,打着保护和代守的旗号,公然出兵占领伊犁。新疆面临为外国瓜分侵占的危险。

清政府在经过一场所谓“海防和塞防密瓜”的争论之后,西北防务生新得到清统治者的关注和重视。光绪元年(1875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受令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清军入疆顺应历史潮流,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至光绪三年底,清军已陆续收复到天山南部诸地,阿古柏的侵略政权覆没。

光绪七年二月,清政府使臣曾纪泽(曾国藩之子)经过与沙俄艰苦的谈判,几经周折,双方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条约议定次年沙俄军队撤出伊犁,中国以赔款和允许俄商在新疆贸易不纳税,俄国在嘉峪关和吐鲁番设领事作为代价。1882年,伊犁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光绪十年(1884年),清政府发布新疆建省上谕,刘锦棠被任命为首任新疆巡抚。将迪化直隶州升为府,新疆军政中心由伊犁移到乌鲁木齐。实行以军府制为主体的多元性行政管理体制到单一郡县制的转换,使新疆行政建置与内地趋于一致。

清朝对新疆的经营,无论是规模和范围皆远胜从前历代,社会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进步和发展。1、屯田戍边,农垦事业规模空前。2、移民及人口增长。3、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进入一个新的时期。4、商业贸易有一定发展。5、兴办各种文化教育事业。

清王朝进入公元20世纪后,已是穷途末路,气数临近,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日益高涨。革命党人的足迹,也踏上新疆的土地。1911年10月武昌起义不久,新疆革命党人刘先俊等人计划于迪化城策动起义。因叛徒出卖而失败。翌年,以杨缵绪、冯特民、李辅黄为首的革命党人在伊犁起义成功。宣告清朝在伊犁反动统治的结束。之后因清朝宣统皇帝退位,袁世凯命杨增新为新疆都督,杨增新采用软硬兼施的手段,迫使革命党人妥协,资产阶级领导的伊犁起义失败。但伊犁起义作为新疆各族人在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下发动的旨在推翻清王朝,埋葬封建专制制度的伟大革命斗争功不可没。 伊犁起义还激发了新疆各族人民反帝爱国斗争的热情和斗志。

杨增新窃取伊犁起义成果,担任新疆都督后,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制造民族不合,推行愚民政策,镇压不同意见。遭到社会各界的反对。在统治新疆17年后,终于死于统治集团内讧。1928年,愚昧不堪的金树仁继新疆都督,社会动乱进一步加深。1933年末,金树仁被迫出逃。阴险狡诈的封建军阀盛世才接任都督,开始他长达10年之久的反动统治。

1933年是新疆的多事之秋。以穆罕默德·伊敏为首的大突阙主义分子妄图分裂祖,破坏国家统一,但由于人心向北,几个月后就覆灭了。          盛世才

盛世才是一个典型的反动政客。摆出一付积极治理新疆的虚伪面孔,积极发展同苏联的联系,妄图利用苏联人的支持保持自己“新疆王”的独裁地位。在一些进步青年的影响和苏联的帮助下,盛世才于1936年形成“反帝、亲苏、民平、清廉、和平、建设”的“六大政策”。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一切力量共同抗日,同盛世才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10月,盛世才同意我党在迪化成立八路军办事处,滕代远任主任。随后,党中央派遣了一百多位党员来疆工作。

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工作取得的成就使盛世才十分不安,1939年有意制造磨擦,冷淡关系。1941年德国法西斯发动侵苏战争,盛世才错误估计形势,公开与苏联、中共彻底决裂。制造所谓“四一二阴谋暴动案”捕杀中共党员,残酷杀害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中共党员,抛弃六大政策,投向国民党蒋介石。

新疆沦入国民党反动统治之下后,各族人民生活日益恶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更加尖锐。政治局势的恶化孕育了三区革命风暴。

三区革命是在国内外形势影响下,在苏联的支持和进步知识分子领导下的新疆各族人民反对盛世才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

1943年3月,国民党政府发布命令要求各族人民捐献一万匹军马,交不出就按就出市场价格一倍的马价交现金。1944年8月,尼勒克县牧民首先发动反对“献马运动”的武装起义。成立“东土耳其斯坦共和国”临时政府。1945年初,革命军打败国民党。同年,三区民族军正式成立。

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同一天《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在莫斯科签字。国内外和平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蒋介石派张治中到新疆同三区革命政府进行和平谈判。1946年1月,双方签订11项和平条款,根据条款规定,改组新疆省政府,成立由三区革命代表、七区代表和国民党中央代表共同组成的新疆省联合政府,张治中任新疆省联合政府主席,阿合买提江、包尔汉任副主席,阿巴索夫任副秘书长。纠正三区革命初期的一系列错误,抛弃了“东土耳其斯坦”的旗号,团结新疆各族人民,使革命走上正确轨道。

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破坏和平。导致新疆省联合政府破裂。

然而,国民党反动派悍然发动内战,并不能阻挡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历史步伐。1949年,人民解放军已解放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国民党政权土崩瓦解。1949年秋,党中央派遣邓力群到伊犁与三区革命政府联系,三区革命政府涌跃响应。1949年9月,新疆警备司令陶峙岳、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分别通电起义,新疆宣告和平解放。接着王震将军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进驻新疆。1949年10月1日,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起,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 政区划分

新疆行政区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我国1955年10月1 日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治区行政区包括23个市、7个地区、5个自治州、68个县和自治县。

23个市:自治区管辖地级的乌鲁木齐市(自治区首府)和克拉玛依市;石河子市、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五家渠市、北屯市(交兵团管理的5个县级市);其余16个县级市交所在的自治州或地区代管:哈密市、吐鲁番市、阿克苏市、喀什市、和田市、伊宁市、塔城市、阿勒泰市、奎屯市、博乐市、昌吉市、阜康市、库尔勒市、阿图什市、乌苏市、米泉市。7个地区: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5个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68个县中有6个民族自治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焉耆回族自治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区划列表: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头屯河区、达坂城区、米东区、乌鲁木齐县

克拉玛依市:克拉玛依区、独山子区、白碱滩区、乌尔禾区

吐鲁番地区:吐鲁番市、鄯善县、托克逊县

哈密地区:哈密市、伊吾县、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和田地区:和田市、和田县、墨玉县、皮山县、洛浦县、策勒县、于田县、民丰县

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温宿县、库车县、沙雅县、新和县、拜城县、乌什县、阿瓦提县、柯坪县

喀什地区: 喀什市、疏附县、疏勒县 英吉沙县 泽普、莎车、叶城、麦盖提、岳普湖、伽师、巴楚、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阿克陶县、阿合奇县、乌恰县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轮台县、尉犁县、若羌县、且末县、焉耆回族自治县、和静县、和硕县、博湖县

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阜康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 奇台县、吉木萨尔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精河县、温泉县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州直辖)伊宁市、奎屯市、伊宁县、霍城县、巩留县、新源县、昭苏县、特克斯县、尼勒克县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塔城地区:塔城市、乌苏市、额敏县、沙湾县、托里县、裕民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富蕴县、福海县、哈巴河县、青河县、吉木乃县

直辖行政单位:石河子市、阿拉尔市、图木舒克市、五家渠市

新疆现有14个地、州、市,88个县(市),其中33个为边境县(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174个团场。

乌鲁木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鲁木齐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端,环山带水,沃野广袤,是西域著名的“耕凿弦诵之产,歌舞游冶之地”。

从地理位置看,乌鲁木齐是世界上离海最远的城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为194毫米,最暖的七、八月平均气温为25.7度,最冷的一月平均气温为-15.2度,春秋两季较短,冬夏两季较长,昼夜温差大。

乌鲁木齐,是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新北道的必经之路。公元前一世纪,西汉政府设立的西域都护府,曾置戊已校尉在这一带屯田。盛唐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丝绸之路”新北道的繁荣和发展,公元640年,唐朝政府在乌鲁木齐东北设北庭大都护府,公元1755年,清政府在现乌鲁木齐九家湾明故城筑垒驻兵,并将此地正式定名乌鲁木齐,公元1763年改名为“迪化”。公元1884年,新疆建置行省,乌鲁木齐定为省会,升为“迪化”府。当时,这座新兴的草原边城,堪称“塞外江南”,出现了“万家烟火暖云蒸,销尽天山太古冰”的繁荣景象。清代一些著名的政治家、文人,如林则徐、纪晓岚、洪亮吉,刘鄂、肖雄等都曾先后在乌鲁木齐居住或逗留过,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章。

1949年9月25日,新疆宣告和平解放。1954年,人民政府改“迪化”为乌鲁木齐,恢复了她原来的美称。从此,边城乌鲁木齐获得了新生。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是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交通的中心,下辖七区一县及八个农牧团场。七区一县是天山区、沙依巴克区、头屯河区、水磨沟区、新市区、达坂城区、东山区、乌鲁木齐县。全市总面 积1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200余万,建立了钢铁、煤炭、机械、电力、石油化工、棉毛纺织、皮革制造等现代化的企业。科学文化事业也迅速发展。乌鲁木齐已成为一座新兴的现代化的工业城市。

乌鲁木齐的资源也是很丰富的。煤储量90亿吨,东南部有天然盐湖,北缘还有石油、铁、锰、磷等矿藏。野生动植物也很多。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为乌鲁木齐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物质条件。

聚居在这里的维吾尔、汉、回、哈萨克等十多个兄弟民族,乌鲁木齐市还同巴基斯坦白沙市结为友好城市。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位于中国的西北边陲,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门户和21世纪开发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自治州成立于1954年11月,管辖塔城、阿勒泰两个地区和10个直属县市,首府设在伊宁市,是全国唯一的既辖地区、又辖县市的自治州。全州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人口395.03万, 有哈、汉、维、蒙、锡伯等47个民族,其中哈萨克族占25.52% , 汉族占44.98%, 维吾尔族占15.98%,回族占8.34%,蒙古族占1.69% , 锡伯族占0.85%。自治州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四、七、八、九、十师和新疆矿冶局、天西林业局、阿山林业局、新疆卷烟厂、阿希金矿等一批中央和自治区直属企业。

一、自然资源概况

伊犁州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全州有可耕地200万公顷,现已开垦利用90多万公顷,耕地后备资源充足;境内有伊犁河、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额敏河等大小200多条河流,地表水年径流量363亿立方米,占新疆总径流量的41%。水能蕴藏量1248亿千瓦,占新疆的37%,可建梯级电站81个,电能蕴藏量1094亿千瓦时。拥有新疆乃至全国最好的天然草场,总面积约2000多万公顷,水草丰美,无污染,可载标准畜2100多万头(只),是新疆细毛羊、伊犁马、新疆褐牛、中国美利奴羊等优良畜种的主要培育和生产基地。无霜期103----191天,年日照时数在2699----3158小时之间,适宜种植小麦、玉米、水稻、花芸豆、啤酒花、亚麻、烟草、红花、油料、棉花、甜菜、瓜果等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森林面积88万公顷, 森林覆盖率3.29%,活立木总蓄积量1.6亿立方米,占新疆的74.4%。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建成我国主要矿产基地的资源基础,目前已发现矿种9类86种,其中铍、白云母、钾长石储量居全国之首,铜、金、硫铁矿、钴等23种矿产储量居新疆之首,煤炭远景储量约为4771亿吨,是全国煤炭储量最大的自治州地区。州内有新疆最大的金矿阿希金矿,全国规模最大的铜矿阿舍勒铜矿。石油勘探正在加紧进行。

伊犁州具有独特的风景名胜、源远流长的文物古迹和众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的人文景观。自治州首府伊宁市与世界著名旅游避暑胜地安道尔同处一个纬度,气候适宜,风景优美;全国著名风景区喀纳斯湖具有瑞士风光特色;布伦托海海滨浴场水天一色,景色宜人;赛里木湖、果子沟、那拉提、唐布拉天山风光特色浓郁;古丝绸之路横贯全州,留下了丰富珍贵的文物古迹。伊犁州地缘优势突出,对外开放条件优越,是新疆和全国向西开放的重要商埠和国际大通道。全州边境线长达2000多公里,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接壤。沿边有霍尔果斯、巴克图、吉木乃等8个国家一类口岸,特别是霍尔果斯口岸,已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公路口岸,最高年实际过货量达67万吨,出入境人员55.8万人次。霍尔果斯、巴克图两口岸所依托的伊宁市和塔城市,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沿边开放城市,并设有边境经济合作区。奎屯市设有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我国铁路最西部的货运编组站。从连云港经陇海、兰新铁路由阿拉山口出境直至荷兰鹿特丹的新亚欧大陆桥横贯伊犁州中部。伊犁州境内民族与邻国民族民俗语言相通,具有发展对外贸易得天独厚的地缘和人文优势,是我国向西开放、同中亚各国发展经贸的桥头堡。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改革开放以来,伊犁州各族干部群众抓住机遇、开拓进取,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成就。2001年,全州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9.4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80.2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62.5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76.64亿元,全州财政收入9.77亿元。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1年,粮食产量达到172万吨,油料19.62万吨,甜菜产量189.5万吨,水果产量11.32万吨,牲畜存栏头数1387.59万头(只),绵羊毛产量2.58万吨,牛奶产量39.53万吨。伊犁州粮食产量占新疆的21.29%,甜菜产量占新疆的42.45%,油料总产占新疆的46.71%,畜产品肉、奶、皮、毛产量和乳品产量居新疆前列。农业产业化实现重大突破,伊犁河谷红地球葡萄、“伊犁红”苹果和禽蛋生产迅速扩大,形成了一定规模。塔城、阿勒泰地区成为新疆重要的优质棉、花芸豆、绒山羊生产基地。

伊犁州的工业主要是以农牧矿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主要有纺织、制革、乳品、制糖、煤炭、电力、炼铁、黄金、建材、食品、卷烟等50个行业,门类比较齐全,并具有一定规模,形成乌苏啤酒、四方糖业等一批有知名度的品牌和企。2001年,全州工业增加值达24.58亿元。主要工业品产量:糖17.68万吨,饮料酒9.23万吨,呢绒108.36万米,卷烟11.04万箱,发电量14.33亿千瓦小时,水泥122.47万吨,黄金2541.2千克。

对外贸易迅速发展,2000年进出口额达到3.26亿美元,边民互市成交额9.06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伊犁州相继竣工和启动了伊犁第二火电厂、特克斯河山口引水枢纽、伊宁、阿勒泰机场改扩建、乌奎高速公路、塔城铁厂沟煤矿四号井、伊犁皮里青露天煤矿等一批重点工程,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吉林台水电站、喀普其海水利枢纽已经国家批准开工建设,精伊霍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已准备就绪。全州24个县(市)已进入国内国际直拨网,无线寻呼、移动通讯等通讯业务迅速发展。伊宁机场可起降“波音747”大型客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投资环境大为改善。全州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

阿勒泰地区

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北部,是一个由哈、汉等多民族聚居的边境地区,“阿勒泰”为当地少数民族语,系“金山”之意。西北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相连,东部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205公里。全区辖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哈巴河县、吉木乃县、福海县、富蕴县、青河县六县一市,还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的十个团场和自治区驻阿勒泰有关单位,总面积11.78万平方公里,占全疆总面积的7%,总人口59.46万。阿勒泰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哈萨克、汉、回、维吾尔、蒙古等36个民族。少数民族33.56万人,占总人口的56.45%。

水资源充足。地表水年径流量达123.6亿立方米。湖泊众多。年产鱼量5000吨,是新疆的渔业基地之一。草场辽阔,有四季草场1.4亿亩。目前牲畜最高饲养量达497万头(只),是自治区主要的畜牧业基地。可耕地多。全地区可耕地面积1600多万亩,开发潜力很大。森林茂密,是新疆第二大天然林区。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已发现矿产10大类84种,已探明储量的46种,储量居全国第一位的有锂、铍、白云母、锂长石,居全疆首位的21种,尤其是黄金生产发展很快,为自治区著名的黄金有色金属带,矿业开发的前景十分广阔。

阿勒泰地区自然环境优美,风光秀丽,高品位的旅游景点达30余处。闻名遐尔的喀纳斯湖风景区,福海海滨风景区,以及高山风光、冰川雪岭、湖泊温泉、岩画石刻,古石棺墓葬、浓郁的草原风情及凉爽宜人的夏日气侯等,为开辟独特风格的旅游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此外,在阿勒泰广阔林海中,有许多珍贵野生动物,已经开展的对外狩猎活动,将使你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阿勒泰地区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都有了较大改善。目前,境内有国边216线、217线,有省边线6条,地、县、乡公路都已柏油化。还有阿勒泰至乌鲁木齐的直达航线。地、县邮电通讯网络健全,装有4.6万门程控电话,全地区固定电话用户近7万户(包括程控电话用户),多媒体注册用户3000多户,数字移动电话也已开通。

阿勒泰地区境内先后开放了塔克什肯口岸、红山嘴口岸、吉木乃口岸、阿黑吐拜克口岸。2002年,吉木乃口岸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向第三国开放。目前,争取开发的中俄哈纳斯口岸也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2001年,全地区对外贸易进出口额达5163万美元,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发展边境贸易的格局已经形成。

改革开放,给阿勒泰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2001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4.85亿元(现价),工农业总产值18.39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361元。经过发展,阿勒泰地区粮食已自给有余,畜牧业的总增率、出栏率、商品率都有大幅度的提高。电力、煤碳、黄金、采矿、毛纺、造纸、制糖、服装、食品、医药、珠宝加工等工业门类已具有相当规模,如:毛呢系列、阿山酒业、哈纳斯酒业等优质产品享有盛名,成为市场畅销的精品。

塔城地区

一、地理位置

塔城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地理坐标东经82°16′--87°21′,北纬43°25 ′--47°15′,横跨准噶尔盆地西北地带及准噶尔西部山区,东西宽394公里,南北纵向长423公里。沙湾县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最近,为186公里,塔城市距乌鲁木齐市最远,为637公里,北部塔城市巴克图口岸与独联体相连,与127国道在104公里处相接,南部的乌苏、沙湾两县(市)处于欧亚大陆桥和312国道的交汇处,交通方便,经济发达。

塔城地区是一个边境地区,所属的五县二市中有四县-市属边境县(市)。边境线长达546公里,西北与哈萨克斯坦接壤,东北与阿勒泰地区相连,东隔玛纳斯河与昌吉州相望,南以依连哈比尔尕山分水岭为界;西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毗邻。

塔城地区有塔城盆地及部分准噶尔盆地南缘的万顷良田,土地平整、肥沃,是自治区的粮、棉、油、糖基地。又有广阔的平原及山地牧草资源,加之悠久的放牧经验,又是自治区的畜牧业肉食基地。随着北疆铁路通车及欧亚大陆桥的开通,边境口岸的开放,塔城地区已成为对外贸易的一个窗口。

二、行政区划

塔城地区辖塔城市、额敏县、裕民县、托里县、乌苏市、沙湾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区内还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八、九、十师所属的36个农垦团场。油城克拉玛依处在地区境内中央腹地。目前建有39个乡、27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辖区总面积104546.958平方公里,占自治区总面积的6.12%。

三、民族及人口状况

塔城地区是哈萨克、汉、维吾尔、蒙古、回、柯尔克孜、达斡 尔、锡伯、俄罗斯等29个民族聚居的地区,千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9个。全区总人口92.4万人,其中:地方总人口85.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38.5万人,占地方总人口的45.2%:农村人口45.79万人,占地方总人口的53.6%。

四、水土光热资源丰富

塔城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宜农宜牧,素有新疆的“粮仓、油库、肉库”之称。经过近50年的开发建设,塔城地区已发展成为自治区主要的粮、油、甜菜、新疆细毛羊、塔城褐牛生产基地。全地区人均占有粮食为自治区的第一位。人均占有牲畜、油料为自治区的第二位,沙湾县、乌苏市被确定为国家级棉花基地县,塔城市、额敏县、乌苏市、沙湾县被确定为自治区粮食基地县(市)。

全地区拥有可耕地1200余万亩,其中一、二级土地占64.28%。现有耕地480万余亩,林地23.5万公顷,全地区农村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0.5亩。境内有大小河流近百条,年径流量和可采地下水资源总量67.05亿立方米,地方可利用37.25亿立方米。

在新疆这个典型的 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区域内,塔城盆地则雨量比较充沛,年平均降水量200-400毫米,山区高达600毫米,地方性小区气候比较明显。全区无霜期一般为150-180天,日照时数年均2801--2975小时,年平均气温5-7℃,极有利于作物生长。

主要农作物有:大麦、小麦、玉米、水稻、甜菜、棉花、豌豆、黄豆、胡麻、油菜、葵花、红花、啤酒花、打瓜等。瓜果主要有苹果、葡萄、杏子、桃子、西瓜、哈密瓜等。畜牧业具有品种好、基数大、草料充余的特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全区拥有宜牧草场8981万亩,天然打草场103万亩,畜均占有拥有宜牧草场27亩,草场理论载畜量达521.37万标准羊单位。 牲畜种类主要有绵羊、山羊、牛、马、骆驼、猪等,其中新疆细毛羊和裕民巴什拜大尾羊闻名全国。

野生植物主要有:贝母、甘草、党参、雪莲、巴旦杏、芦苇、麻黄、草莓、蔷薇、阿魏、虫草、发菜等。全国唯一的野生巴旦杏自然保护区位于裕民县境内,面积约1.5万亩。野生动物主要有:鹿、黄羊、羚羊、野猪、狗熊、狐狸、狼、旱獭、野兔、雪鸡、水鸭、灰鹤、 大雕等。

五、旅游资源

第二座亚欧大陆桥陇海--兰新铁路,与312国道平行横穿我区乌苏、沙湾两县(市),铁路通过阿拉山口与独联体土西铁路相接,直达欧洲各国。塔城市、额敏县、托里县、裕民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均靠边境线,塔城市毗邻的哈萨克斯坦几个州,交通便利,重工业基础好,具有良好的通商条件。距巴克图口岸56公里处是哈国的马坎赤区;120公里处是哈国乌尔加尔区,该区有机场可直航独联体各国:264公里处是哈国重镇塞米巴拉金斯克市。距巴克图口岸较近的还有与哈国相邻的俄罗斯重要经济区一一新西伯利亚的三个州。塔城市是新疆主要的 边境口岸城市, 巴克图口岸已有200多年的通商历史,距塔城市中心区仅17公里,是新疆离城市最近的口岸。

塔城地区与周边国家交往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民族之间生活风俗习惯相近,有语言文字交流的基础,便于彼此交往。由于历史的原因,塔城地区约有65000余人侨居国外,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和中亚各国。随着两国间的不断开放,两国之间的往来不断增加,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联系、感情交流更加密切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博州)成立于1954年,辖博乐市、温泉县、精河县、阿拉山口口岸行政管理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及所属11个团场,州政府所在地博乐市。

全州共有蒙、汉、维、哈、回等38个民族,41.5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3.79万人,占33.2%。

博州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准噶尔盆地西南边缘。地理位置东经79°53′-83°53′,北纬44°02′-45°23′,东西长315公里,南北宽125公里,总面积为2.7万平方公里。东部与塔城地区相连,南部与伊犁地区相依,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边境线长385公里。气温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极端最高气温44℃,极端最低气温-36℃,年平均气温3. 7--7.4℃,无霜期153-195天。

博尔塔拉,蒙古语意为“青色的草原”。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北道的重要通道,被誉为“世外之灵壤”。 境内有全国第二大陆路口岸阿拉山口口岸,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2001年,全州国内生产总值达24.55亿元人民币(现价,其中地方17.02亿元人民币)。

全州可耕地面积300余万亩,已耕地184.86万亩(包括农五师),草场面积2555.85万亩。地表水资源24.34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量11.43亿立方米。地形由东向西呈坡形逐渐增高,适宜棉花、枸杞、小麦、玉米、水稻、油葵、甘草、麻黄、烟草、甜菜、葡萄、各种瓜果等多种作物生长。

全州林地总面积20.8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7.5%。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已拥有制糖、棉纺、粮油加工、建材、酿酒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企业。全州探明湖盐、芒硝、花岗岩、石灰石、钨、锡、铂、钼近40种矿产资源,已开采8种。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等储量丰富,初级加工品成为新疆建材市场畅销商品。全州已建立了甘家湖白梭梭自然保护区、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和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3.07万公顷。著名旅游景点有赛里木湖、哈布图哈怪石峪、博格达尔温泉、哈日图热格森林公园以及夏尔希里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等。

昌吉回族自治州

昌吉回族自治州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位于东经85°34′至91°32′,北纬43°06′至45°38′;东邻乌鲁木齐和哈密地区,西与石河子市相接,南与吐鲁番、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连,北与阿尔泰、塔城地区接壤,东北与蒙古国交界,从东、西、北三面环抱乌鲁木齐市;东西长541公里,南北宽285公里,总面积9.39万平方公里, 是古代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新北道通往中亚、欧洲诸国的必经之路。全州辖昌吉市、阜康市、米泉市、玛纳斯县、呼图壁县、吉木萨尔县、奇台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等5县3市。境内还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4个团场。昌吉州现有人口158.88万人,生活着36个民族,其中回族17.21万人,哈萨克族12.37万人,维吾尔族6.01万人。

昌吉州属中温带区,为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具有冬季寒冷、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大的特点。由于地形条件的影响,由南向北气候差异较大,南部山区气候特征明显。夏季降水充沛;北部沙漠性气候特征显著。昌吉州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为2700小时,太阳年辐射总量为133.6千卡/平方厘米;执量条件也较为充足,年≥10℃积温为3450℃,其中年平均气温6.8℃,1月份平均气温为-15.6℃,7月份平均气温为24.5℃;年平均降水量为190毫米,夏季降水量明显多于冬季;年无霜期为160-190天。

昌吉州物华天宝,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全州共有土地资源1.41亿亩,其中可耕地1057万亩;有天然森林370万亩,木材储量2300万立方米;有草场9981.3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8670.2万亩。此外,全州还有50余种矿产资源,其中储量最丰的有石油、煤炭、铁、铜、金、玉石、硭硝、天然气、石棉、铬、锌、铝、池盐、珍珠岩、石英、石墨、膨润土、云母、石灰、沸石、油页岩等。目前已探明的油田已有9个,总面积200平方公里,将成为国家重要的石油产地。煤炭和铁的储量都位列全疆之首,其中煤炭储量约250亿吨。昌吉州野生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诸如野马、野驴、鹅喉羚、北山羊、雪豹、马鹿、雪鸡、哈熊等。

早在新石器时代,昌吉地区就有人类活动,创造出灿烂的"四道沟文化"。西汉时,本境属西域36国之一的车师国,后车师国分前部和后部,本境即属车师后部。公元前102年,汉在西域设"使者校尉"时,汉军队便统治了这一地区。汉宣帝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在北庭(今吉木萨尔县)设戊已校尉,前后行政400余年。唐贞观14年(公元640年),设庭州,辖金满、轮台、蒲类、西海四县,相当于今昌吉州的大部分地区。武后长安二年(公元702年)设北庭大都护府,辖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大地区,谱写出古西域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宋时,本境先后属吐蕃、回鹘汗国。元宪宗初年(公元1229年),在本境设"尚书省",后元国势颓败,西域各自为政,本境属察合台汗国。公元1697年,清康熙灭噶尔丹部,本境随归清治。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本境属伊犁将军管辖,后乾隆在迪化设镇迪道,辖本境大部。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新疆建省,昌吉州大部归迪化府。

1954年7月8日成立昌吉回族自治区,辖昌吉、乌鲁木齐、米泉三县。1955年3月改名为昌吉回族自治州,1958年将玛纳斯、呼图壁、奇台、吉木萨尔、阜康、木垒等县划入本州管辖。1959年将乌鲁木齐县划归乌鲁木齐。1983年后,昌吉市、阜康县、米泉县相继建市。至此昌吉州共辖5县3市。

吐鲁番地区

吐鲁番地区位于天山东部山间盆地,是内地连接新疆、中亚地区及南北疆的重要通道。总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辖吐鲁番市、鄯善县、托克逊县,共有26个乡(镇),总人口约55.9万,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77.1%,汉族占22.9%。吐鲁番地区气候独特,资源富集,主要有三大优势资源:

1、光热资源丰富,盆地内干燥少雨,年降雨量16毫米左右,年蒸发量3600多毫米,日照充足。全年日照时数为3200小时,10℃以上有效积温5300℃以上,无霜期达210天。优越的光热条件和独特的气候,使这里盛产葡萄、哈密瓜、长绒棉、反季节蔬菜等经济作物。

2、矿产资源种类繁多。现已探明65种矿产,石油、天然气、煤炭、黄金、铁、铜、芒硝、花岗岩、钾硝石、钠硝石、硼润土等矿产储量大、品位高、极具现实开发价值和潜力。其中,石油总资源量为15.75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为3650亿立方米,吐哈油田年原油生产能力300万吨,去年生产155万吨,天然气10亿立方米。钾硝石、钠硝石是我国仅有的硝酸钾、硝酸钠资源,为世界第二大钾硝石、钠硝石矿产地。全地区煤炭资源远景储量1340.97亿吨,年开采量110万吨。吐鲁番地区花岗岩储量大、成色好。目前,全地区年生产荒料2万多立方米,加工板材31万平方米,“鄯善红”已成为全国名牌产品。

3、旅游资源丰富。吐鲁番现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3处,有价值文物点189处。旅游资源之丰富和集中居新疆第一,在国内也非常突出。

吐鲁番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在新石器时代,距今六七千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当时人们以狩猎、采集为主。进入奴隶社会后,生产方式逐渐转变为以农业为主,并渐渐在吐鲁番盆地定居下来。据《史记》的记载,生活于吐鲁番盆地一带的土著居民是姑师人。他们在吐鲁番盆地上建立了姑师)后称车师)国、狐胡国、小金附国、车师后城长国、车师都尉国。西汉时期,中国北部的匈奴控制着西域大部,并不断侵扰汉朝。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西域各国,以断匈奴的“右臂”。“姑师”之地是开辟西域的重要通道,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由此,西汉王朝与匈奴对“姑师”展开了长期的反复争夺。

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汉遣将军赵破奴及王恢率骑数万克楼兰,破姑师。姑师改称车师,臣属于西汉王朝。车师以博格达山南北形成车师国。不久,匈奴又控制了车师。汉武帝天汉三年(前99年),汉以匈奴降将介和王成娩为开陵候,率楼兰国兵击车师,匈奴遣右贤王率数万骑救援,汉兵败归。汉征和四年(前89年),汉又派开陵候率楼兰等六国兵共围车师,车师王投降汉朝。汉昭帝元平元年(前74年),匈奴重新占领车师,派四千骑兵在此屯田。汉宣帝本始三年(前71年),汉朝与乌孙联兵从东西夹击匈奴,车师屯田匈奴兵惊惧逃走。车师又属汉。之后车师王与匈奴联姻,汉又失车师。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汉侍郎郑吉率兵攻占车师交河城,派驻士兵300人屯田车师。匈奴派兵再次争夺。汉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汉放弃车师。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内乱,匈奴日逐王率众降汉。车师之地随之归属汉朝。这五次重大的车师之争,史称“五争车师”。西汉在统一西域的同年(前60年),在西域设立都护府,郑吉为首任都护。从此,西域归入汉朝版图。车师归汉后,汉“分以为车师前后王及山北六国”,把原来车师人的领地按地理形势划分为八国,其中车师前国在博格达山南现吐鲁番境内。《汉书、西域传》载“车师前国,王治交河城(今吐鲁番市交河故城),河水分流绕城下,故号交河。去长安长八千一百五十里,户七百,口六千 五十,胜兵千 八百六十五人”。到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车师前国已全部吞并了吐鲁番境内诸国,交河城成为吐鲁番第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西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汉朝在车师前国设置戊已校尉,驻交河城,掌管西域屯田事务。汉咸帝阳朔四年(前21年),戊已校尉移驻高昌壁(今吐鲁番市高昌故城)。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75年)后,匈奴反汉围攻车师,匈奴与汉朝又反复争夺。戊已校尉随之几经撤回、恢复。东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西域长史班勇率兵五百出屯柳中(今鄯善县鲁克沁),攻克车师。124年,复置戊已校尉。晋朝,车师前国归晋,晋朝戊已校尉仍设在高昌。西晋灭亡后,凉州(今甘肃武威)形成了张氏割据政权。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前凉王张骏攻占高昌,擒获叛将戊已校尉赵贞,始置高昌郡,立田地县。隶属沙州(今甘肃敦煌)。东晋太元元年(376年),前秦符坚灭前凉。高昌郡属前秦、隶属凉州。东晋太元十年(386年),奉命西讨龟兹(今库车)的前秦大将吕光入破伊吾关、攻占凉州,建后凉。高昌、车师前国属后凉。公元394年,吕光遣其子吕覆为西域大都护、镇守高昌。东晋安帝隆安一年(397年),沮渠男成推后凉建康(今甘肃酒泉西南)太守段业为大都督,凉州牧,建康公,改元神玺,占据高昌。东晋隆安四年(400年),李高建立西凉,在高昌设郡。车师前国臣属西凉。东晋义熙八年(412年),沮渠蒙逊建立北凉。公元420年,北凉主沮渠蒙逊攻灭西凉,高昌易主北凉,车师前国向其称臣。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北魏灭北凉,阚爽自立为高昌太守。北凉残部西奔鄯善(今若羌县境)。北魏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北凉残部在沮渠无讳的率领下,攻占高昌,于翌年改元承平,号凉王。并西攻车师前国。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车师前部王伊洛随魏军西征,留子歇守国。沮渠安周与柔然联兵围攻车师前国交河城,车师兵败,西奔焉耆,车师前国亡。北魏和平元年(460年),柔然灭高昌,册立阚伯周为高昌王,高昌城为国都,建立了一个汉族地方王朝。高昌城成为吐鲁番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从阚伯周开始,吐鲁番进入高昌王国时期。魏文帝太和五年(481年),高车首领阿伏至罗立张孟明为高昌王。公元496年,高昌人杀张孟明,另立马儒为王。公元501年,马儒内徙,高昌旧人恋土,不愿东归,遂杀马儒而立麴嘉为王。麴氏高昌王国,曾先后依附于柔然、高车、突厥,臣服于北魏、西魏、周和隋,并受其册封。王国建置为郡,县、城制,县下设乡,乡下设里。唐灭高昌时,高昌王国有交河、田地、南平3郡;白苏、永安、无半、盐城、柳婆、始昌、林、新兴、龙泉、安昌、酒泉、威神、横截14县;高宁、临川、宁戎、永昌、诸城、笃进、东镇7城。唐贞观十三年(639年)高昌叛唐,投西突厥,阻断西域通道。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唐灭高昌,高昌王国结束了180年的历史。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东经82°38′—93°45′,北纬35°38′—43°36′之间。东邻甘肃、青海;南倚昆仑山与西藏相接;西连和田、阿克苏地区;北以天山为界与伊犁、塔城、昌吉、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等地、州、市相连。全州行政面积为482665平方公里,占新疆总面积的四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自治州。“巴音郭楞”系蒙古语,意为“美丽富饶的流域”。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域早在西汉初期,西域36国就有若羌、且末、小宛、山国、乌垒、仑头、渠犁、焉耆、危须等11个“城国”和“行国”分立。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乌垒(今自治州轮台县境内)设西域都护府。东汉永元三年(公元91年)东汉王朝时置西域长乐史于楼兰以统之。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置焉耆都护府。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清朝设置喀喇沙尔办事大臣,所属焉耆及库尔勒、布古尔实行伯克制。“丝绸之路”南道的卡墙(即今州且末县)、卡克里克(今州若羌县)隶属于阗办事大臣管辖。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土尔扈特及和硕特蒙部回归祖国,乌纳恩苏珠克图盟旧土尔扈特部南路四旗五十四苏木和巴图色勒图盟和硕特中路三旗十一苏木共游牧于珠勒都斯,实行札萨克制,由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兼辖,伊犁将军节制。光绪八年(公元1884年),新疆建省后,设喀喇沙尔直隶厅,光绪二十五年升为焉耆府,先后管辖新平(今尉犁)、若羌、轮台三县。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4月12日成立焉耆专署。1954年6月23日撤销焉耆专署,分设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辖焉耆、和静、和硕三县)和库尔勒专署(辖库尔勒、轮台、尉犁、若羌、且末五县)。1960年12月,库尔勒专署并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州府由焉耆迁址库尔勒。1970年4月设置博湖县。1979年10月成立库尔勒市。1983年将库尔勒县并入库尔勒市,形成现在的八县一市格局。

巴州辖八县一市,即轮台、尉犁、若羌、且末、焉耆、和静、和硕、博湖县和库尔勒市。自治州首府设在库尔勒市。截止2001年底,全州共有85个乡镇。其中乡64个,镇21个,街道办事处5个,区公所3个。境内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师部及所属的16个团场以及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等中央驻州单位。

截止2001年未,全州家庭总户数为33.22万户,总人口为106.25万人,其中男性55.39万人,占总人口的52.13%,女性50.86万人,占总人口的47.87%。我州的平均每户人数为3.2人。兵团人口21.23万人,占总人口的19%,农业人口为64.19万人,占总人口的60.41%,非农业人口为42.06万人,占总人口的39.59%。

巴州有41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45万人,占总人口的44.69%,人口万人以上的有蒙古、维吾尔族、汉、回等4个民族,我州的各民族中蒙古族人口4.48万人,占总人口的4.46%,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98%,维吾尔族人口34.3万人,占总人口的34.25%,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6.63%,回族人口5.4万人,占总人口的5.38%,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2.05%,其他少数民族人口0.59万人(37个民族),占总人口的0.59%,占少数民族人口1.33%。其中人员1000人以下100人以上的民族为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俄罗斯族、满族、东乡族、壮族、藏族、瑶族、苗族、土族、土家族等12个民族。

巴州地域辽阔,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许多地方自古以来人迹罕至,一直保持着原始的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全州除马、羊、牛、骆驼等家畜外,还有野生动物73种,隶属6目18科,占新疆野生动物种类的56%,有鸟类264种,隶属16目24种,占全疆鸟类种群的74%;有两栖爬行类野生动物10种;有鱼类14种,其中新疆大头鱼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仅在巴州或主要分布在巴州的名贵野生动物有野骆驼、大天鹅、普氏原羚、塔里木兔、塔里木马鹿、罗布泊盘羊、新疆大头鱼。分布在巴州境内的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野骆驼、野耗牛、黑颈鹤、黑鹳、白鹳;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有马鹿、雪豹、猞猁、盘羊、岩羊、北山羊、藏羚、藏原羚、普氏原羚等。州境野生植物资源也很丰富。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有芦苇、甘草、紫草、羌活、党参、雪莲、罗布麻、麻黄等,其中芦苇总面积约60万亩,年产达30多万吨。罗布麻面积达300多万亩,蕴藏量15万吨。

巴州油气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据勘探表明,塔里木盆地是我国石油资源储量超过100亿吨的三大盆地之一,约二分之一的面积在巴州境内。塔里木盆地石油资源远景储量达113亿吨,天然气9.3万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的1/8和1/4。目前在塔里木盆地和焉者盆地累计探明36个整装油气田,探明加控制油气储量12亿吨油当量。现已建成750万吨原油生产能力,拿到150亿立方米天然气年产能力的资源储量,为塔里木地区将成为我国石油工业的战略接替区打下了资源基础。

矿产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巴州境内蕴藏着钾盐、石棉、蛭石、玉石、煤炭、花岗岩、红柱石、金、铁、铜、锰、石灰石、菱镁矿等矿产54种。罗布泊是一个超大型的钾盐矿,储量达2.99亿吨,占全国已探明总储量的54.4%,潜在经济价值5000多亿元。尉犁县蛭石储量10161万吨,占全国储量的92%;若羌县石棉储量6334万吨,占全国的30%。且末昆仑山区是名扬中外的昆仑玉主产地,年产量30—40吨。

水土光热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开发条件优越。巴州有可开发荒地资源4300多万亩,其中优质荒地2100多万亩;拥有草场面积1.6亿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23亿亩。全州地表水年总径流量106亿立方米,地下水总补给量62亿立方米,可采动储量29亿立方米。按照60%的水资源用于生态保护建设,40%用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原则进行水土平衡,在现有330万亩耕地的基础上,可新开发耕地300—400万亩,具有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良好前景。

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全州有旅游资源基本类型48种,具备全国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70.6%,新疆的85.5%。天山、昆仑山区、大漠、大湖、大草原、大戈壁之中孕育出众多自然景观,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同时,巴州还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著名的人文景观,如铁门关、楼兰古城遗址、锡克沁千佛洞、米兰遗址等,这些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较大。近年来,环博斯腾湖旅游、沙漠旅游等开始兴起并显示出强劲发展势头。金沙滩、阿洪口、沙漠公路等旅游景点已初具规模并已成为新疆的旅游热点。随着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旅游业将成为巴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巴州属典型大陆性气候,十分适宜粮食、棉花、瓜果等农林作物生长,孕育出许多独具特色的农产品。驰名中外的新疆特色名牌产品美誉的“库尔勒香梨”的主要产地就在巴州的库尔勒,现种植面积33万亩,产量13万吨,远销香港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巴州是新疆棉花的生产区之一,已形成15万吨棉花的生产能力。工业用番茄红色素含量高,浓度大,是国内最大的蕃茄酱生产基地。

哈密地区

哈密位于新疆东部,是新疆通向祖国内地的门户。地理坐标为东经91°06′33″—96°23′00″,北纬40°52′47″—45°05′33″,平均海拔2692.1米。哈密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气候特征“南热北凉”。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占全疆总面积的9%。总人口51万人。地区辖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伊吾县,设有38个乡(镇)。区域内驻有吐哈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新疆哈密煤业集团公司、兵团农十三师、哈密铁路分局、新钢集团雅满苏铁矿等21家中央、自治区单位,其人口占全地区总人口的39%。

1、农牧资源优势明显。全地区可利用土地资源非常丰富,其中可垦地500万亩,已开垦110万亩。水资源主要以天山冰雪和地下水为主,资源量16.9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径流量8.7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8.2亿立方米。哈密天然草场辽阔,总面积6290.4万亩,可利用草场5850万亩。哈密绿洲热量丰富,日均>0℃的积温4450-4650℃;≥10℃积温4000-4250℃,适宜种植春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山南哈密盆地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一般在16℃左右,无霜期182天,有利于哈密瓜、葡萄、大枣等干旱区瓜果类生长期中的糖份积累,是重要的瓜果产地;山北巴里坤草原和伊吾谷地热量不及哈密,适宜种植春小麦、油菜、豌豆等作物,有利于发展畜牧业。巴里坤县是新疆五大草原牧区之一。

2、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矿产资源种类多、品位高、储量大。目前已探明矿种76种,主要优势资源有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镍、金、石材、芒硝、黄腐酸。煤炭已探明储量388.7亿吨。黄腐酸资源储量3.7亿吨,居世界第一。铁矿储量2.78亿吨,占全疆的42%。铜镍储量146万吨(金属矿),仅次于镍都金川。石材资源丰富,蓝色花岗岩----天山蓝、星星蓝等珍贵石材为国内唯一产地。油气资源前景可观。

3、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哈密人文、自然景观星罗棋布,文明遐迩。天山山脉横亘其中,蜿蜒400余公里,形成山南山北两个不同的气候区,融南北疆景色与气候于一地,有“新疆缩影”之称。哈密既有雄伟的雪峰,茂密的松林,又有辽阔的草原,神秘的湖泊,北国塞外独具的雄浑、高远、辽阔,使人耳目一新。勤劳的各族人民在哈密大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古城、古墓、古碑、岩画等遗迹,白石头、口门子、八大石、鸣沙山等旅游景点更是令人留连忘返。特别是东天山风景名胜旅游区的开发,使其与吐鲁番、敦煌以历史文化为主的旅游区互为补充,东西连成一线,独具特色。

4、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郁。哈密古称“伊吾卢”,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迄今已有3000多年。公元前60年,哈密内属中央王朝(西汉),归西域都护府管辖,正式纳入祖国版图。唐时设置西伊州(后改为伊州),明朝设哈密卫,清朝册封哈密回王。哈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现居住有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等28个民族,其中以维吾尔为主的少数民族16万人,占32%。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患难与共,同舟共济,形成了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反对外来侵略和民族分裂的光荣传统,为开发、建设和保卫哈密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和田地区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隅。南抵昆仑山与西藏自治区交界,北部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与阿克苏相连,东部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接,西部与喀什地区毗邻,西南以喀喇昆仑山为界,同克什米尔接壤,东西长约670公里,南北宽约570公里,有边界线210公里。

和田地貌特征南依昆仑山脉,北临塔里木盆地,北低南高,并由西向东缓倾。地势由北部的海拔1050米上升到南部山地7167米。山区、山地、北部平坦区界限分明,从地貌上粗略划分,一半为盆地,一半为山区山地。人类活动区域大部分在海拔1500米以下。

和田地区国土面积24.78万平方公里,占全疆的14.9%,绿洲面积973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262.05万亩,占绿洲面积的17.95%,人均耕地1.62亩。和田是以维吾尔族为主题的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在中国历史上,和田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著名的于阗国所在地,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以其发达的农牧业和丝绸闻名于世,成为中国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镇。几千年的发展与演变,积淀了和田绿洲独特的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在遥远的天涯,沙漠阻隔使这里至今笼罩着西北古大陆的神秘,繁多的名胜古迹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星罗棋布的旅游景点使和田又成为举世神往的地方。

和田地区辖7县1市,和田市、和田县、皮山县、于田县、墨玉县、洛浦县、策勒县、民丰县。共有75个乡,11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1401个村委会。2000年总人口168.15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3.67万人,占总人口的14.08%;维吾尔族162.56万人,占总人口的96.67%。

阿克苏地区

阿克苏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东经78°03′至84°07′,北纬39°30′,至42°41′间,总面积13.2万平方公里。东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西北同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交界,南隔塔克拉玛干沙漠与和田地区相望,西南连接喀什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北以天山为分水岭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相连。

阿克苏地区地处新疆南北疆交通要冲,是南疆重镇和交通枢纽,国道314线贯通全境,217线独库公路连接南北疆,县、乡公路已基本柏油化,形成国道、省道和县、乡公路纵横交错的公路交通网络。全地区总人口21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55万,占总人口的75.5%。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38个民族聚居的地区。全地区辖库车、新和、沙雅、拜城、温宿、阿瓦提、乌什、柯坪8个县和阿克苏市,82个乡(镇),45个地方农林牧场,1137个行政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所属的17个农垦团场分布在阿克苏地区境内。阿克苏市与库车民航机场与乌鲁木齐有定期航班。阿克苏市是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地区党政军和农一师领导机关所在地。

阿克苏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降雨量少,日照长,年日照时数为2750-3029小时,太阳总幅射量为5340-6220兆焦/平方米,是全国太阳幅射量较多的地区之一,光热资源十分丰富,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为183-227天,年平均气温在9.9-11.5C,年降水量42.4-94.4毫米,具有冬季干冷和夏季干热的气候特点。

阿克苏地区土地面积辽阔,总面积19701.3万亩,人均111.34亩,是全国人均15亩的七倍多。

阿克苏地区是新疆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境内共有冰川1298条,面积为4098平方公里,储水量约2154亿立方米。高山冰川、天山积雪是地表河水的主要补给源泉。区内主要有阿克苏河、渭干河、塔里木河三大水系及大小60多条泉流。地表水年径流量129.4亿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106.2亿立方米,动储量51.2亿立方米,地表水形成许多小湖泊。西部的阿克苏河水系,是今后本地区水利开发建设的重点。

阿克苏地区地质成矿条件好,矿产资源丰富,找矿及开矿前景广阔,现已发现矿种53种,产地395处,有一定储量的有29个矿种。最令人关注的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蕴藏量十分巨大。塔里木盆地具有良好的生油、储油构造,是中国内陆盆地中最有发展远景的地区之一。此外,阿克苏地区的拜城山区盆地,油气显相十分可观。发现的克拉2#油气田,天然气储量2051.60亿立方米,被定为西气东输的主要气源地。地区境内煤炭资源储量大、品种全、质量好,易于开采,全地区煤炭总储量为109.6亿吨。金属矿产中具有一定储量、有可靠晶位、可供近期开发利用的品种有铁、锰、锌、镉、镁等矿。非金属矿产主要有磷矿,储量为1000万吨。岩盐矿储量6000亿吨,其中地表出露储量220亿吨,居全国之首。石灰岩矿总储量达上千亿吨。石膏矿储量为30亿吨。麦饭石储量1亿吨,红柱石矿储量为1500万吨。重晶石矿储量为12.3万吨。萤石矿储量为5.16万吨等。建材矿产是阿克苏地区一大特色。耐火粘土、陶土、石英砂、玄武岩、花岗岩、大理石、金云母等矿产,不仅分布广,储量多,而且易于开采。

阿克苏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境内旅游佳境甚多。“一峰一漠一河”(托木尔峰、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塔里木河)构成了阿克苏奇特多资的生态景观,雪峰辉映的大龙池高山湖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千姿百态、亦真亦幻的盐水沟雅丹地貌,景幽情浓、流淌千年的千泪泉,避暑胜地九眼泉,奇泉怪树、古木奇绝的戈壁魔城天山神木园、国际狩猎场黑英山、老虎台等等。阿克苏地区不仅有优美的自然风光,还有颇具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西域三十六国中的“龟兹古国”遗址在库车县境内,始建于两晋时期著名的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克孜尔千佛洞和库木吐拉千佛洞等石窟群是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产物,还有著名的昭估喱大寺、汉代烽燧、古代冶炼遗址、伊斯兰教遗址、库车大寺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孕育出阿克苏独具特色的古龟兹乐舞等艺术精晶,被誉为“歌舞之乡”。

阿克苏地区野生动植物较多,境内有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野生林木有新疆方枝柏、雪云杉、胡杨等数十种珍贵林木。经济价值较高的植物有甘草、党参、雪莲、麻黄、当归、枸杞、沙棘等,目前,大规模开发的主要有甘草和麻黄。

阿克苏地区是一个农牧结合、以农为主的地区,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农牧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已成为国家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和自治区的大农业生产基地,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粮、棉、油、果、畜牧业的生产能力。

种植业已形成了以粮、棉为中心的多元化格局,以种植小麦、玉米、水稻、棉花、甜菜、瓜果等为主。主要特产棉花、香稻、胡麻、大豆、甜菜、小茴香、啤酒花、桑蚕、核桃;苹果、葡萄、香梨、白甜瓜、西瓜、蜜桃、大枣等,其中香稻米素有贡米之誉,过去曾作为朝廷贡品,现已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绿色食品;露仁核桃是享誉海内外的稀有珍品;金冠苹果和酥梨获得农牧渔业部金奖;香梨在北京国际农业博览会和’99昆明世博会上荣获金奖。

畜牧业是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阿克苏是全国独有的卡拉库尔羊生产基地,生产名贵的黑、灰色卡拉库尔羔皮。山羊数量已占全疆总数的四分之一左右,是新疆最大的白山羊绒生产基地。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位于东经73°26′05″~78°59′02″,北纬37°41′28″~41°49′41″之间。东北部、北部地处天山山区,西南部处于昆仑山北坡,西北部、西部地处帕米尔高原崇山峻岭之中,东南部是塔里木盆地边缘古老的喀什噶尔绿洲。

克州北部和西部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两个国家接壤,有长达1 170多公里的边境线;东部与阿克苏地区的乌什、柯坪两县相连;南部与喀什地区的喀什市、巴楚、伽师、莎车、英吉沙、疏附县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毗邻。全州东西长约500多公里,南北宽约140多公里,总面积约7.09万平方公里。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辖阿图什、阿克陶、乌恰、阿合奇1市3县,有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32个乡(内含1个塔吉克族乡),208个行政村。自治州首府设于阿图什市。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是以柯尔克孜族为自治民族的多民族自治州。全州共有常住人口441804人,其中柯尔克孜族130027人,维吾尔族280817人,汉族25462人,塔吉克、回、乌孜别克、哈萨克、满族、蒙古、锡伯、塔塔尔等其他民族5498人。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位于南疆西部,东邻阿克苏地区的乌什、柯坪。南接喀什地区的喀什市、巴楚、伽师、疏勒、疏附、英吉沙、莎车、塔什库尔干,西北与苏联的塔吉克,吉尔吉斯接壤。

克州土地总面积为7.09平方公里,平原占10%,山地占90%,山多平原少,人口密度4.5人/平方公里。全州有耕地61.61万亩,农村人均耕地1.84亩,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多为低产田。全州共有可开垦利用荒地资源170万亩,近期内可开垦荒地资源30万亩。

克州境内共有7条河流,拥有地表径流80亿立方米,人均2.53万立方米,高于全疆,全国水平。州内引用地表水15亿立方米。全州有地下水资源7亿立方米,已开采利用1亿立方米。

克州年总辐射130—140千卡/CM3,高于全国同纬度地区。全年日照时数2700-3000小时,日照百分率62-68%。适合各类作物及树木生长,山地半农牧区仅为2400-2500摄氏度,仅能满足牧草麦类作物及林木生长。平原年平均气温11.2-12.9摄氏度,气温日较差12-20摄氏度,利于干物质积累。阿图什平原年无霜期243天,为全疆最长,阿克陶平原210—230天,山区160—180天,北部高山区不足100天。年蒸发量2000-3000mm,年降水量60-120mm,气候干旱。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成立于1954年,但年轻的自治州所辖地却有着古老而悠久的历史。

根据考古发现,大约在距今3000年前的商周时期,境内出现了农耕文化。考古还发现,境内有细石器时期的遗址。这又一次证明,早在细石器时期已有人类在境内活动。

近年来在境内出土的人头骨化石初步鉴定为大约距今1.7万年前的人类化石,这又一次证明了大约最迟在1.7万多年前,境内即有人类活动。

克州地处中国最西部边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既有中央集权的统一统辖,又有封建地方势力的割据,加之民族的迁徙,部落的兼并,外来力量侵略,州境成为中国历史上群雄称霸、纵马逐鹿的疆场。由于历史风云多变,州境的沿革极其复杂,但自从公元前60年(汉神爵二年)新疆正式划入汉朝版图起,虽几经分合,州境始终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这一点从未改变过。

秦代州境尚未受任何政权和国家的统辖,只是分布着以从事农耕为主的住国即"城廓诸国"和以从事游牧、狩猎为主的行国。这些住国和行国其实是大小不等的一些部落和氏族组织,非国家机器。境内主要有疏勒国、桢中国、尉头国、捐毒国。

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二年),统治西域的匈奴日逐王先贤掸率众归汉,州境正式划入汉朝版图。

北朝,在西域设西戎校尉府,疏勒、龟兹(尉头属龟兹)、乌孙(捐毒属乌孙),皆受辖于该校尉。

隋朝统一全国后,西域实际在西突厥的控制之下。西突厥向隋称臣,境内各地即隶属于西突厥王庭。

唐将全国分十五道,西域属陇右道。陇右道下辖北庭、安西两都护府,境内各地又辖于安西都护府。都护府为边疆地区的最高行政机构,下辖都督府、州等。境内设疏勒都督府(治所在疏勒镇)、蔚头州(治所孤石山)、温肃州(治所大石城)、演渡州(治所去曷饭馆)。今阿合奇分属温肃州、蔚头州;阿图什、阿克陶、乌恰分属疏勒都督府、演渡州。境内各地分属葛逻禄、样磨、处月等部。

北宋、辽时期,境内大部分土地属黑汗(即喀拉汗)王朝,其中东北部少部分地区(今阿合奇)属西州回鹘,南部少部分地区(今阿克陶)属于阗。 公元1210年,喀拉汗王朝为屈出律所灭,州境始属西辽。 喀拉汗王朝对境内的统治,从10世纪到13世纪初,长达300多年,传位40个汗王(含东西两王朝)。尽管他们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割据政权,但他们始终认为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汗王的王号中加上“桃花石喀拉可汗”(“桃花石”意为中国;“喀拉”意为北方,即中国北方王国的汗)。在他们给宋神宗赵顼的奏折中称宋神宗为“东方日出处大世界田地主汉家阿舅大官家”,宋神宗即册封喀拉汗王朝的汗王为“归忠保顺石后鳞黑韩王”。由此可见,该王朝与中原王朝保持亲密的关系。 西辽对境内的统治只有8年,1218年,西辽为蒙古所灭,蒙古设断事官对境内实施统治。

1271年,蒙古汗国统一中国,改国号为元,州境即隶于元朝。公元1275年,元在阿里麻力设中书行省,州境即辖于该中书行省,由断事官辖治。1281年元改断事官为都护府,州境即属该都护府管辖。1346年,州境又属察合台后王封地。察合台后王为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的后裔。

明代初年,辖于别失八里。明永乐十六年 (1418)明改别失八里为亦力把里地区。州境又为亦力把里首府大臣朵豁剌惕家族的世袭领地 ,称朵豁剌惕部。明嘉靖十二年(1533),察合台后裔赛义德汗建立叶尔羌汗国,州境属其统治。

康熙十七年(1678)准噶尔蒙古部噶尔丹侵入天山南路,州境在准噶尔部的统治之下。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之后,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设总理回疆事务参赞大臣,州境即在该大臣的管理之下。 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政府在伊犁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州境又辖于伊犁将军。

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境内分别辖于新疆省喀什噶尔道的疏勒府、伽师县及阿克苏道乌什厅。

民国初年,境内分辖于喀什行政区伽师县、疏附县、英吉沙县、蒲犁县和阿克苏行政区乌什县。1913年至1944年,境内先后建乌恰县、阿图什县、阿合奇县。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境内阿合奇县辖于新疆省阿克苏专区,阿图什、乌恰等县辖于喀什专区。1954年7月,以柯尔克孜族为自治民族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成立。至此,克孜勒苏才形成一个统一的地区级行政建置。

克拉玛依市

克拉玛依地处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于1958年建市,现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市,由克拉玛依、独山子、白碱滩、乌尔禾四个行政区组成。全市总面积9500多平方公里,人口33万余人,有38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2%。市区距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公路里程313公里,飞机航程280公里。

克拉玛依,系维吾尔语“黑油”的音译。克拉玛依油田是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开发的第一个大油田。当时的克拉玛依,还是一片“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万古荒原。第一代石油人克服了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硬是在这里开创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大油田,在祖国的石油工业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克拉玛依市是随着油田的产生而建立,又随着油田的发展而发展的石油城。从五十年代创业、六十年代建设、七十年代发展到八十年代开放、九十年代改革,在千古沉睡的戈壁荒滩上,一座崭新的石油工业城傲然崛起,成为全国石油工业的重要基地,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中举足轻重的城市。

克拉玛依有闻名世界的魔鬼城、黑油山,有新近探明的西北最大的野生胡杨、白杨林大峡谷等。这里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个石油大会战的战场,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石油城在此拔地而起。风蚀地貌的神秘色彩,人定胜天的创业传奇,千里魔城的诱人魅力,现代城市的炽热情怀,这一切都构成了克拉玛依引人入胜的独特风光。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期间,克拉玛依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国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自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后,2000年GDP达到138亿元(现价,下同),比1980年翻了2.2番,顺利实现了第二步战略目标。2000年人均GDP4.2万元,按美元计算突破了5000美元,居全国前列。

——石油及石化工业健康发展。 "九五"期间,累计生产原油4397万吨,比"八五"增加624万吨,增长16.3%,增幅居全国陆上各油田之首,总量继续保持第四;累计加工原油2794万吨,比"八五"增加826万吨,增长42%。企业的销售网络逐步完善,市场应变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大,城市面貌有了新变化。"九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3亿元,比"八五"增长55.9%。国家大Ⅱ级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克拉玛依引水工程建成通水,作为克拉玛依市接替产业的大农业开发已全面启动。城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完成了人民广场、水上运动中心、文化一条街、南郊污水处理厂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的建设,扩建、改造了一批道路,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功能显著增强。

——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年人均生活费收入由1995年的7078.7元提高到2000年的9500元,年均增长4.6%;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的2627.7元提高到2000年的3400元,年均增长5.3%。2000年末,克拉玛依市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7.5亿元,比1995年增长了1倍。从总体上看,全市居民生活水平已经基本实现小康。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科技兴油、科教兴油”战略进一步落实,科技成果实用率达到90%、转化率达到65%,科技进步对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基础教育实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2001年,克拉玛依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十五”开局良好。年内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2%,经济总量占全自治区的1/10;原油产量达到968.3万吨,增长5.2%,连续多年保持稳定增长;财政收入10.26亿元,增长7.4%;国税收入和地税收入分别占自治区总收入的1/4和1/10;截止2001年底,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0.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0.4亿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2001年,克拉玛依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89元,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下降为28.2%。交通、通讯、文化、娱乐、教育、保健、旅游等新的消费支出明显增加。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每百户居民彩电、冰箱和空调的拥有量,以及汽车、电脑、摄像机、健身器材等高档消费品的人均拥有量都位居新疆自治区的首位。

石河子市

石河子垦区(兵团八师、石河子市)地处天山北麓中段,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南缘,面积7529平方公里,人口72万人,常住人口6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3.2万人,占5.4%。自治区县级直辖市--石河子市位于垦区中部,行政区域面积460平方公里,规划面积15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人口29万人。

八师和石河子市实行一个党委领导,领导班子分设,部门一套机构两块牌子的体制。八师管辖18个 团场、2个河系管理处和160多家工交建商企业,其中预算内企业35家。石河子市辖5个街道办事处和一镇、一乡。

农业是八师石河子市的基础产业。现有耕地面积278万亩,正播面积230万亩,机械化程度达85%以上。精准种子、精准播种、精准管理、精准灌溉、精准收获和精准田间生态监测“六大精准技术”的应用逐步推广,农业现代化、集约化水平较高。作物以棉花、小麦、玉米为主,同时蕃茄、蔬菜、瓜果、酿酒葡萄、花卉等特色作物种植蓬勃兴起。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已经开始走上快车道。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市场化水平稳步提高。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以“固定、自主、服务、分配”为主要内容的团场。农业改革进一步深化,适应市场和入世要求的农业新体制、新机制正在形成。

工业依托农业发展,经过“九五”期间的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日趋合理,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在师市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凸显,己形成塑化、电力、造纸、纺织四大支柱产业,培育了天业、天宏、天富三家上市公司。一批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龙头企业逐步壮大,为进—步优化师市经济结构,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形成了国资委、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国有资本投资企业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营运监管体系。

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正成为师市新的经济支柱。交通方便快捷,邮电通信发达,商贸市场星罗棋布,旅游、信息、咨询、物业管理等一批新兴产业兴起。

科教文卫事业健康发展。垦区有科研机构18所,科技人员3.36万人。现有各类院校175所,在校学生9.5万人。拥有军垦博物馆、周总理纪念馆、艾青诗歌馆、游憩广场、音乐广场等一批具有军垦文化特色的场馆景点。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1022所,病床4073张,卫生技术人员5633人。

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石河子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1%,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和自治区文明城市称号,并被联合国授予人居环境改善良好范例城市迪拜奖,被建设部授予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

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管理面积20.67平方公里。建区以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5亿元,注册企业299家,注册资本12.3亿元。其中外商企业9家,注册资本4451万美元。200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54亿元,比上年增长50.3%。兵团石河子国家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将以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发挥优势,突出特色,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传统农业的改造升级,通过政府指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经营。生态工业园区以建设100万亩芨芨草基地为基础,将形成工业、农业和畜牧业联动发展、多方受益的完整的产业链。

§ 民族习俗

截止2004年底,新疆人口为1963.11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约占60.5%。新疆共有47个民族成份,其中世居民族有13个。各民族中,维吾尔族897.67万人,占总人口的45.73%;汉族780.25万人,占39.75%;哈萨克族138.16万人,占7.04%;回族87.63万人,占4.46%;柯尔克孜族17.12万人,占0.87%;蒙古族16.96万人,占0.86%;塔吉克族4.35万人,锡伯族4.08万人,满族2.41万人,乌孜别克族1.42万人,俄罗斯族1.13万人,达斡尔族0.67万人,塔塔尔族0.47万人,其他少数民族共10.79万人。

服饰习俗

少数民族的服饰色泽艳丽、五彩缤纷,华丽堂皇,种类繁多。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妇女爱着彩色连衣裙,戴鲜艳或洁白的头巾,喜爱耳环、耳坠、项链、手镯、戒指等装饰物,显得雍容华贵、仪态万方。男性爱穿西服、绣花衬衫或袷袢等。维吾尔族男子还多喜欢在腰间系一条腰带。戴绣花帽几乎是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共同爱好,但又随民族与地区不同而互有差异。如维族男女都喜欢戴绣工精致的小花帽;哈族姑娘喜戴猫头鹰羽花帽;柯尔克孜族青年妇女则喜欢戴红色丝绒圆顶花帽;塔塔尔族妇女尤喜欢戴镶有彩珠的花帽等。蒙古族男子爱戴呢料大沿礼帽,显得潇洒大方;回族男性则为黑白小圆帽,显得整洁庄重。各兄弟民族男女都喜欢穿长统皮靴。每逢喜庆节日,各民族都穿上民族盛装,色彩斑斓,令旅游者目不暇接。

饮食习俗

饮食习惯西域香味浓烈,各种食品色香味俱佳。烤羊肉串已风靡全国,烤全羊是新疆一大名馔。吃法别致的抓饭、手抓羊肉是少数民族最喜欢的食品,也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必备食品。脆香而薄的烤馕、烤包子、拉面、油馓子、油塔子 、薄皮包子、奶茶,则是少数民族的传统食品。牧区的少数民族能将牛奶、羊奶加工成八九种奶制品,或香或甜或酸,都带有浓郁的奶味,营养丰富,可饱口福。用马奶发酵而成的马奶子酒微喷酒香,清凉适口,沁人心肺。隆冬时节、寒风刺骨,但你可以看到街头不少人身披雪花,围着火炉在吃西瓜,这是最富有西域风情的饮食习俗!

哈萨克族

1、家庭与婚姻

哈萨克族的家庭组织,是以夫妇为基础的小家庭制。 哈萨克族的结婚仪式,一般要经过四个程序:第一步,订婚礼,在女家举行,双方协商有关事宜;第二步,确定“吉尔特”期的婚礼,在男家举行,从而确定正式的亲属关系;第三步,又在女家举行,男方要将协商的财礼的半数送到女家,此后,新郎就可以住在女家,与姑娘同居,叫做“看门”;第四步,又在男家举行,这是正式结婚仪式。

2、日常生活服饰

明显地反映了牧区生活的特点。为了骑马方便,服装一般都比较宽大 结实。男性喜在腰间束皮带,上系小刀,便于随时切肉食用。男性内衣衣领较高,多绣花边,套西式背心。妇女喜着鲜艳花布,胸前绣纹花,多穿连衣裙。 饮食:由于哈萨克族主要从事牧业生产,因此,在饮食方面带有强烈的特区特点。主食主要地牛、羊、马肉,其次是用面粉制成的馕和面条以及抓饭等。他们最喜欢的食物有“金特”:用奶油混合幼畜的肉,装进马肠里,蒸熟后食用。喝的主要是牛奶、马

奶、奶茶、更喜马奶酒。 居住:哈萨克族人民多数从事畜牧业。为了迁移方便,他们居住是轻便而简易 的毡房,牧民在春、夏、秋三季居住。冬季则居住土房和木屋。

3、喜庆日与游艺

哈萨克族的喜庆日,有“肉孜节”(通称小年)、“古尔邦节”(通称大年) 以及带有浓厚民族风味的“拿吾鲁孜节”等。 在游艺方面,他们最喜爱唱歌。青年男子喜欢摔跤、赛马、刁羊,还有青年男女共同取乐的“姑娘追”。舞蹈比较盛行,多和游牧生活有关,如挤奶舞、剪羊毛舞 、绣巾舞、制毡舞、走马舞、斗熊舞以及婚礼舞等。

达斡尔族婚俗

新疆的达斡尔人主要聚居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县的一些乡村,人口只有6300多人(1997年的统计),是自治区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就像他们独特的民族文化一样,也有着独特的婚姻习俗。

在达斡尔族的民间,青年男女要想结为伉俪,首先要经过媒人搭的喜桥。有意思的是,媒人去提亲搭桥时,头上要戴一顶帽子,帽子右边挂一块儿红布条,手里还要拎着“提亲酒”。别人一看这种装束,就知道是到女方家提亲说媒的媒人。媒人第一次去女方家提亲,往往得不到明确的答复,因为女方家必须经过一番认真的考虑。所以,媒人至少还得去第二次才知分晓。假如女方家认为这门亲事值得考虑,女方的父母就要对未来的女婿进行一番必要的“考察”。此后,未来的新郎官要跟随父母到女方家去两次,接受未来的岳父岳母的考核,如同过去应考的秀才。第一次去,女方家主要进行“面试”。在女方家门口迎接他们的是一位长者,其实就是一位大“主考官”,他负责端详年轻人的智能、教养和人品如何。当比较满意时,才允许客人进屋并待为上宾,这说明这门亲事已有了八九分成功的把握了。男方第二次去女方家时,则是在友好和谐的气氛中商议完婚的日期和有关事宜。

达斡尔人和其他民族一样,也以丰盛的酒宴、舞蹈、唱歌等形式庆祝婚礼,但有趣的是其具体形式又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地方。在举行婚礼的前几天,男方要带上酒和肉去女方家认亲,这种仪式叫“端盅”。在这仪式中,男女双方在媒人的陪同下向女方的双亲和家庭成员一一敬酒、行拜礼,熟悉被此间的血缘关系和称谓。

在婚礼的前一天,新娘家杀羊宰牛大摆喜宴,热情招待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并唱歌跳舞,一直热闹到深夜甚至破晓天明。第二天,新娘家组织送亲队伍,护送新娘到婆家。新娘在一群男女青年朋友的簇拥下坐上送亲的马车,一路上歌声、笑声、呼叫声不绝,走一路把喜庆的欢歌笑语撒一路。在送亲的路上要唱“送亲歌”,赞美新娘找到了好婆家,嫁给了好儿郎,祝愿他们幸福美满,白头偕老。

这一天,新郎家一大早就开始忙碌起来,准备酒宴。新郎穿戴一新,喜形于色,等待送亲队伍的到来。新郎家早已派出两名素谙礼俗、办事干练的小伙子,端着双杯酒迎候于村头。喜车一到,他们就迎上敬酒,为新婚夫妻祝福,随即一同进村。喜车来到新郎家门口时,地上早已铺好了地毯。新娘在伴娘的搀扶下,蒙着红色的头巾,踏着地毯缓缓迈进新家的门。进屋后,新郎亲手掀掉新娘的红盖头,让新娘“亮相”。这时,人们向这一对新人身上纷纷抛撒五谷杂粮,祝愿他们婚后的生活甜蜜幸福,多子多孙,人丁兴旺。然后,新娘步人洞房,由新郎的嫂子给新娘梳头,表示新娘已被正式接纳为新郎家族里的一员。与此同时,来宾纷纷入席,频频举杯,畅饮喜酒,祝贺这对青年的结合。

第二天,还要举行赛马等传统的娱乐活动,人们尽兴玩耍以示欢庆贺喜。娱乐活动结束后,新郎要给岳父岳母准备酒肉等礼品,请送亲人带回转交。

节日庆典

新疆信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的主要节日是古尔邦节和肉孜节。每逢古尔邦节和肉孜节,维吾尔族男性合着纳合拉鼓和唢呐的强烈节奏,要炽烈地跳萨玛舞。各兄弟民族还有一些自己特有的节日和庆典,如哈萨克族每年在春分时节要过“那吾鲁孜”节;蒙族每年7、8月间举行的“那达慕”大会;锡伯族一年一度的“四·一八”西迁纪念日和农历正月十六的“抹黑节”;塔吉克人每年春播时要过“播种节”,每年斋月前一个月,还要过两天“巴罗提节” (灯节);“撒班节”又叫“梨头节” ,是塔塔尔族特有的节日,是专为迎接春耕而举行的;俄罗斯族有许多盛大节日,其中“帕斯喀节”是他们主要的传统节日(“帕斯喀节”也就是基督教、东正教的“复活节”)。

每逢节日庆典时,少数民族有许多妙趣横生的娱乐活动,如叼羊、姑娘追、赛马、摔跤、马上角力、飞马拾银、射箭、高空走绳、对唱、麦西来甫、阿肯弹唱、赶巴扎等,使人流连忘返。

§ 资源

雪莲

生物资源:新疆的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独特、特性优良,开发和发展的潜力较大。新疆野生动植物达4000余种。农作物地方品种及引入品种达10000多个,不少物种品质优异。新疆地方畜禽品种具有适应性强、抗病、耐粗饲等优良特性。新疆还是多种果树的原始起源中心和次生中心,果树资源丰富,其中优良品种约300余个。天然药物如:麻黄、罗布麻、甘草、贝母、雪莲等分布广泛,质量上乘,具有独特的品质和优良的特性。

水资源: 新疆三大山脉的积雪、冰川孕育汇集为500多条河流,分布于天山南北的盆地,其中较大的有塔里木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玛纳斯河、乌伦古河、开都河等20 多条。许多河流的两岸,都有无数的绿洲,田园阡陌,村镇相望,颇富“十里桃花万杨柳”的塞外风光。这是新疆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生息活动的主要基地。新疆有许多自然景观优美的湖泊,总面积达9,700平方公里,占全疆总面积的0.6%以上,其中有著名的十大湖泊:博斯腾湖、艾比湖、布伦托海、阿雅格库里湖、赛里木湖、阿其格库勒湖、鲸鱼湖、吉力湖、阿克萨依湖、艾西曼湖。新疆境内绵连的雪岭,林立的冰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冰川,共计1.86万余条,总面积2.4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国冰川面积的42%,冰储量2.58亿立方米,是新疆的天然“固体水库”。新疆的水资源极为丰富,人均占有量居全国前列,有待于大力开发。大沙漠占全国沙漠面积的2/3,其中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面积为33.6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为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仅次于阿拉伯半岛上的鲁卜哈利沙漠。准噶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面积48,000平方公里,为我国第二大沙漠。新疆沙漠中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和矿产资源。

光热资源:新疆具有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日照时间长,积温多,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年太阳能辐射量仅次于西藏,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新疆现有耕地6038万亩,人均占有耕地3.12亩,为全国人均数的2.1倍。新疆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在三山和两盆的周围有大量的优良牧场,牧草地总面积7.7亿亩,仅次于内蒙古、西藏,居全国第三。

矿产资源:新疆矿产种类全、储量大,开发前景广阔。目前发现的矿产有138种,其中,9种储量居全国首位,32种居西北地区首位。石油、天然气、煤、金、铬、铜、镍、稀有金属、盐类矿产、建材非金属等蕴藏丰富。新疆石油资源量208.6亿吨,占全国陆上石油资源量的30%;天然气资源量为10.3万亿立方米,占全国陆上天然气资源量的34%。新疆油气勘探开发潜力            兰新铁路

巨大,远景十分可观。全疆煤炭预测资源量2.19万亿吨,占全国的40%。黄金、宝石、玉石等资源种类繁多,尤其是和田玉最为出名,古今驰名。 铁路:新疆铁路营业线里程达3006公里(其中复线里程987公里),区内共开行国内旅客列车9对,乌鲁木齐至阿克苏旅游列车1对,直通货物列车18对,乌鲁木齐至阿拉木图的国际列车1对,复线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新疆铁路运输拥有内燃机车数289台,淘汰了蒸汽机车,全部实现了内燃化牵引。

2010年12月17日新疆地矿局获悉,新疆东部地区近两年新增地下1000米以内煤炭预测资源量1277亿吨,该区域含煤盆地资源家底已基本摸清。 新疆东部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因其更靠近内地市场,目前成为“西煤东运”的最主要开发地区。

§ 旅游资源

新疆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按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的资源分类,在中国旅游资源六大类68种基本类型中新疆至少拥有56种,占全国的80%以上。新疆自然景观神奇独特,冰峰与火洲相望,沙漠与绿洲为邻。文化积淀厚重,民族风情浓郁,名胜古迹众多,开发潜力巨大。截至2006年末,新疆有国家4A级景区7个,3A级景区62个,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3个。著名的自然风景有天池、喀纳斯湖、那拉提草原、博斯腾湖、赛里木湖、巴音布鲁克草原等。新疆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在5000多公里古丝绸之路的南、北、中三条干线上有着数以百计的古城池、古墓葬、千佛洞、古屯田遗址等人文景观,交河故城、高昌故城、楼兰遗址、克孜尔千佛洞、香妃墓等蜚声中外,记录了中西文化交汇的历史,展示出古老新疆辉煌的文化画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喀纳斯湖

喀纳斯湖

喀纳斯湖,是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精华。系冰川强烈刨蚀,冰石表物阴塞山谷,形成终表垄而成湖泊。湖面海拔1375米。湖形如弯月,长24.5公里,平均宽1.9公里,平均水深90米,最大深188.4米,面积6.9万亩,蓄水量40亿立方米,为我国深水湖之一。湖周是苍翠的针阔混交林,与辽阔的山间草原连成一片。

春天草原上繁花盛开,芳草萋萋。近处云雾似洁白的飘带,缠绕山间。远处皑皑冰峰,层林苍苍,沟壑滴翠。七、八月份,登上海拔2030米高的观鱼亭俯瞰喀纳斯湖光山色,你会为湖面多姿多彩的奇景所惊叹,在蓝天白云下,偌大湖面宛如硕大的调色盘,湖水的颜色一块深、一块浅、一块蓝、一块绿,真是变幻万千,美不胜收,在喀纳斯欣赏“宝光”霓虹美,特具魅力。“宝光”人们俗称“佛光”。它与天下独秀的喀纳斯湖光,与山舞银蛇的冰川,与绿草如茵的草原,与浩瀚无垠的森林,与轻盈飘荡的山间薄雾融为一体,交相辉映,让你如临仙境。当旭日东升或夜幕降临时,乘船或站在第四道湾平台上探寻湖心秘密,若有幸,可以看到时隐时现像小船一样的神秘“湖怪”。

喀纳斯湖是中国极其难得具有欧洲生态系统的区域,保护区内有植物798种,其中珍稀植物30种,动物39种,鸟类117种,鱼类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二级13种,其它稀有动物9种,昆虫真菌的新种记录不少60个。

喀纳斯的奇、特、美、艳的自然风光,赢得了国家领导人、专家学者及广大游客的赞赏。公认为它是中国最美的地方。同时喀纳斯是西伯利亚泰加林在中国唯一延伸带,是中国唯一占北界欧洲西伯利亚动植物分布区,是中国唯一北冰洋水系--额尔齐斯河最大支流发源地,是中国蒙古族--图瓦人的唯一聚居地,是中国海拔最低的山岳冰川所在地。

图瓦人亦称“土瓦”和“德瓦”、“库库门恰克”,历史悠久,早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记录。有些学者认为,图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时遗留的部分老、弱、病、残的士兵,逐渐繁衍至今。而喀纳斯村中年长者说,他们祖先是500年前从西伯利亚迁移而来,与现在俄罗斯的图瓦共和国图瓦人属同一个民族。图瓦人保存着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和语言,图瓦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与哈萨克语言相近。在生活习惯上,图瓦人除欢度蒙古族传统的敖包节外,还有当地的邹鲁节(入冬节),汉族人的春节与正月十五元霄节。图瓦人信仰佛教,丧葬方式为曲体入葬,图瓦人居住在阿勒泰喀纳斯湖图瓦村和白哈巴图瓦人村落。喀纳斯湖与图瓦人相互辉映,融为一体,构成喀纳斯湖旅游区独具魅力的民族风情。

天池风景区

天池

天池,地处天山博格达峰北侧,位于阜康县南偏东40余公里,距乌鲁木齐市110公里。“天池”一名来自乾降48年(公元1783年)乌鲁木齐都统明亮的题《灵山天池统凿水渠碑记》。天池湖面海拔1900余公尺,南北长3千余米,东西最宽处1500余米,旺水时面积达4.9平方公里,最深处105米,总蓄水量1.6亿立方米。这是一座在两百余万年以前第四纪大冰川活动中形成的高山冰碛湖,其北岸的天然堤坝,就是一条冰碛垅。天池是世界著名的高山湖泊。1982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从进山开始,天池自然风景区大体分4个自然景观带:低山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山亚高山带、冰川积雪带。骑马从天池出发,当日便可抵天山东部最高峰--海拔5445公尺的博格达峰下。博格达山是北天山东段的主要山林。“博格达”,蒙古语意为“神灵”,因为海拔5445公尺的主峰博格达峰,一年四季冰峰雪岭如银甲披挂,古蒙古人敬畏以为“神”,因而得名。博格达峰也是中外登山爱好者开展登山活动的山峰之一。 火焰山

火焰山

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的中北部,语称克孜勒塔格。由吐鲁番向东去鄯善的路段中,有百多公里蜿蜓起伏的红色山峰。呈东西走向,南北宽约10公里,海拔500公尺,最高峰850多公尺。山体主要由红色砂岩构成。夏季气候干热,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热气流不断上升,红色砂岩熠熠发光,宛如熊熊烈焰,故名火焰山。这里是我国最炎热的区域,夏季气温高达摄氏四十七度,据说山顶气温可达摄氏八十度。在当地少数民族中也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天山有恶龙,专吃童男童女。沙托克布喀拉汉特派哈拉和卓降伏恶龙,杀之于七角井。恶龙受伤后,曾沿山旋转,血染山峰,故成红色。香妃墓

香妃墓

位于喀什市东北约5公里处,系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座伊斯兰教圣裔的陵墓,始建于公元1640年前后,据说墓内葬有同一家族的五代共72人。第一代是伊斯兰著名传教士玉素甫霍加。他死后,其长子阿巴克霍加继承了父亲的传教事业,成了十七世纪著名的伊斯兰教白山派的首领,并一度夺得了叶尔羌王朝的政权。阿巴克霍加死于1693年,亦葬于此,由于其名望超过了他的父亲,所以后来人便把这座陵墓叫为“阿巴霍加墓”。传说,埋在这里的霍加后裔中,有一个叫伊帕尔的女子,是乾隆皇帝的妃子,由于她身上有一股浓郁的沙枣花香,人们便称她为“香妃”。香妃死后由于其嫂苏德香将其尸体护送回喀什,并葬于阿巴克霍加墓内。因而人 们又将这座陵墓称做“香妃墓”。据考证,香妃就是乾隆皇帝的容妃,死后葬于河北省遵化县清东陵。

§ 交通

公路:公路通车里程已达3.46万公里,其中公路国道7条,共8810公里;省级干线60条,共6847公里。国省道公路中,高速及一级公路227公里,二级公路5086公里。公路通行能力大大提高,初步形成了以乌鲁木齐为中心,以7条国道干线为主骨架,东连甘肃、青海,通往内地各省区,南接西藏,西出中亚、西亚各国,并与境内60条省道公路和众多县乡道路及客货运输站点枢纽组成的公路交通网络。公路民用汽车保有量35.17万辆(其中货运汽车16.58万辆),车辆构成趋向合理,缺重少轻的局面大有改现。

航空:新疆民航拥有11个机场,其中飞行区4E级2个(乌鲁木齐、喀什)、4D级2个(库尔勒、和田)、3C级5个(阿克苏、伊宁、阿勒泰、克拉玛依、塔城)、2B级2个(库车、且末)。航线59条,其中区内12条,区外40条,国际6条,香港1条,航线总里程150473公里。拥有客运飞机21架,其中伊尔-86型3架、图-154型5架、波音737-300型2架、波音757-200型6架、ATR-72型5架。

§ 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是新疆自治区轻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自治区农业、林业、畜牧业、矿业等产业中的特色资源为原料,通过不同层次的加工,生产出各类特色鲜明的生活消费品,所形成的轻工业新兴产业。其产品直接关系各族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新疆自治区特色产业主要涉及到轻工业中的酿酒、罐头、饮料、乳制品、日用化工、香精香料、宝玉石加工、制糖、功能性食品、民族用品等十几个行业。初步形成产业规模的产品主要有:番茄类、葡萄酒类、果汁饮料类、红花类、枸杞类、胡萝卜类、化妆品类、香精香料类、啤酒花、甜菜糖、低聚糖、宝玉石加工及民特产品等几大类;另外,鲜奶酒、酸马奶、罗布麻茶、葡萄籽油、香梨果胶及以维吾尔药材为主要原料的各种功能性食品和功能性饮料等产品的开发也保持了良好的势头。

§ 工艺土产

新疆地毯新疆地毯

驰名中外的新疆地毯,素以其精湛的工艺和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是新疆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新疆地毯之所以久享盛名,归根结底是由其实用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决定的。

新疆地毯或悬挂于厅堂之壁,或展铺于室内走廊,毯面光泽平滑,毯板挺实柔和,美观大方,色调鲜丽,是理想的家庭、宾馆陈设的高级用品。新疆地毯质地精良,除了采用手工打结、编织,图面织工精致细密(先后经过十数道复杂的工序)之外,还得力于用来织毯的羊毛质地优良。新疆地毯原料采用著名的半粗毛与和田羊羊毛。这种羊毛粗而不粘,坚韧而富于弹性,具有耐拉、耐压、光泽好、强度大的优点。

新疆地毯的图素和设色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地方色彩,其特点主要是:多层边框,几何图形内填入品类繁多的纹饰,结构严整而富于韵律,活泼多变而富于生活情趣。新疆地毯十分注意将同类色或对比色并置排列,在对比中充分显示各种色彩的个性。新疆地毯原来以染毛线的染料上色,多为植物和矿物制成的天然染料。现在改用化学活性染料,色彩更为鲜艳,着色牢固,经火不褪。

§ 文化

《福乐智慧》

宋元明清时期。喀刺汗王朝(9世纪末一1211)时期,随着伊斯兰教传入西域并逐渐扩展,伊斯兰文化对西域文化的影响愈来愈大。著名维吾尔族学者玉系甫·哈斯·哈吉甫编著了反映当时社会及精神文化生活的诗体百科全书《福乐智慧》,著名维吾尔族学者马赫穆德·喀什噶里著有突厥语工具书《突厥语大词典》。维吾尔族诗人玉素甫阿吉著有爱情叙事长诗《艾里甫与赛乃姆》 。蒙元时期有著名维吾尔族文学家马祖常,著名维吾尔散曲作家贯云石;著名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著有《农桑衣食撮要》 。明代旅行家陈诚著有《西域行程记》 、 《西域番国志》等。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优秀代表作品、著名史诗《玛纳斯》 、蒙古族民间文优秀代表作品、著名史诗《江格尔》 。

《阿凡提的故事》是产生于察合台汗国时期的民间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叶尔羌汗国时期,马赫麻·海答儿·尕豁刺的《拉失德史》和沙·马合木·楚刺思的《编年史》 。阿曼尼莎罕收集、整理、编创的维吾尔《十二木卡姆》 ,它是东方音乐文化的无价之宝,它像蒙古族的《江格尔》 ,藏族的《格萨尔》 、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英雄史诗一样,具有世界性的影响。随着清朝对新疆的统一,大批内地汉族军民进入新疆北路屯戍落户,在乌鲁木齐巴里坤、奇台一带,汉族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体。秦腔、河北梆 子、新疆曲子等杂技等艺术班社相继出现,并迅速不断地普及,纪晓岚、林则徐、戴澜、刘锷等被谪来疆,在新疆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近、现代时期。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革命精神在新疆的传播和弘扬,推动了新疆文化的发展。抗日战争时期以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革命烈士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各族人民中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正确主张,开展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运动,推动新疆民族文化发展,与此同时,许多进步文化人士如茅盾、杜重远、张仲实、赵丹、王为一等在乌鲁木齐从事抗日进步的文化活动,组织各族工人、农民、教师、学生、职员、商人等广大民众创作演出抗战进步歌曲、话剧 、秦腔、京剧、新疆曲子等剧节目。在新疆各族人民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全疆各地各族人民群众和进步人士,先后组织"反帝会"和各民族"文化促进会",开展各种民族进步的文化活动。著名爱国主义诗人黎·穆特里夫以歌颂抗日救国的伟大斗争为主题,著有《中国》 、 《给岁月的答复》等战斗诗篇。民族话剧《蕴倩姆》 、 维吾尔剧《艾里甫与赛乃姆》、杂技《达瓦孜》 、哈萨克族阿肯弹唱《萨里哈与萨曼》 、 《阿尔卡勒克》,柯尔 克孜族"玛纳斯奇"弹唱《玛纳斯》等剧节目相继搬上艺术舞台。民族传统文艺活动如维吾尔族"麦西来甫"、哈萨克族"阿肯弹唱会"、柯尔克孜族"库姆孜弹唱会"、蒙古族"那达慕大会"、锡伯族"西迁节"、汉族的"元宵灯会 "等久传不衰,极具民族特色,为广大各族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为新疆民族文化亮丽的景观。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疆民族文化事业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级各类文化机构、队伍、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并逐渐形成规模,濒临灭绝的民族文化遗产得到及时抢救性挖掘,各民族传统文化焕发了新的生机,反映时代巨变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一批 优秀剧(节)目陆续搬上舞台和银幕。广大各族人民群众参与丰富多彩的立化艺术活动空前活跃,文物保护管理和博物陈列展览有了长足进展,"歌舞之乡"的民族文化艺术卓有成效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尽管出现了"文化大 革命"时期的文化逆转,但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新疆民族文化迎来了更加光辉灿烂的春天,更加焕发出勃勃生机。新疆民族文学艺术、群众文化、图书馆、文物博物、文化艺术教育、文化市场、对外文化交流等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走上了前所未有的稳定发展、全面繁荣的道路。

§ 饮食文化

饮食习惯西域香味浓烈,各种食品色香味俱佳。烤羊肉串已风靡全国,烤全羊是新疆一大名馔。吃法别致的抓饭、手抓羊肉是少数民族最喜欢的食品,也是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必备食品。脆香而薄的烤馕、烤包子、拉面、油馓子、油塔子 、薄皮包子、奶茶, 则是少数民族的传统食品。牧区的少数民族能将牛奶、羊奶加工成八九种奶制品,或香或甜或酸,都带有浓郁的奶味,营养丰富,可饱口福。用马奶发酵而成的马奶子酒微喷酒香,清凉适口,沁人心肺。

曲曲

曲曲是深受维吾尔族人民喜爱的传统风味小吃。它跟汉族人民所说的馄饨相仿,在制法和用料上却有它的独特之处。

先用上白面粉和面,擀成薄片,切成四平方厘米的方片。再把肥羊肉剁成肉泥,用肉泥、洋葱末加盐、胡椒粉、孜然粉和少许肉汤和成馅。切羊尾油成小方丁(哨子)。用面皮逐个包馅,先成饺子状,把两头从底部弯曲捏合。在肉汤煮开时,放入包好的曲曲。煮熟时,把切好的羊尾油丁倒入煮开,放香菜即可舀出盛碗。

曲曲皮薄馅嫩,配用羊肉原汁原汤,且汤清味鲜,风味别具,在新疆城乡到处可以吃到。

帕尔木丁

帕尔木丁是维吾尔族人民传统的风味食品。它色泽黄亮,形象美观,皮酥脆,肉鲜嫩,咸中带甜,颇受人们欢迎。

帕尔木丁是用面粉、肥羊肉、炼羊油(少许)、洋葱(皮牙子)、鸡蛋、精盐、孜然粉、胡椒粉等原副料,在馕坑烤制而成。

制作帕尔木丁,先把肥羊肉成切小丁,洋葱切碎加盐、胡椒粉孜然粉和少量清水拌匀成馅;在面粉中加酵面和鸡蛋、适量谈盐水和面,稍饧,分成等量小块,擀成圆面皮;与馅做成马鞍桥型。沾醋贴的馕坑内壁上,贴完,盖严馕坑口。约五分钟,揭开盖,再烤约二十分钟,帕尔木丁呈金黄色,取出抹少许炼羊油即可食用。

§ 文化活动

民族歌舞

新疆自古就有“歌舞之乡”的誉称,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蒙古、锡伯、乌孜别克、塔塔尔、满等民族都能歌善舞,伴随着丝绸之路的驼铃声,新疆歌舞流传到日本、缅甸、朝鲜、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各地。据中国《史记》、《汉书》记载。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于阗乐就已在汉宫廷演出。龟兹乐舞、疏勒乐舞、高昌乐舞、伊州乐舞和天山以北匈奴族的悦般乐都是见之于史册的乐舞瑰宝。唐代官制的10部乐中,就有出自新疆的《龟兹》、《疏勒》、《高昌》3部,唐玄奘西行取经途中,曾欣赏过龟兹乐舞,赞叹龟兹是“管弦伎乐,特善诸国!”古代新疆还产生了像苏祗婆、白明达、裴兴奴、何妥、尉迟青、尉迟章等一大批音乐演奏家、作典家和音乐理论家,他们曾以就职朝廷、掌管音乐、传艺演奏卓有成就而被载入史册。

叼羊

叼羊,是新疆各兄弟民族群众普遍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特别是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蒙古族的牧民群众、更擅长这种独特的马上运动。叼羊是一种对抗性强、争夺剧烈的运动。一般都在节庆或表演时进行。有分队和不分队两种方式。主持人把一只割去头的羊放在指定处。枪响后,甲乙两队共同向羊飞驰而去,先抢到羊的同队队员互相掩护,极力向终点奔驰,双方骑手们施展各种技巧,围追堵截,拼命抢夺。叼着羊先到达终点的为胜方。获胜者按照当地的习俗,将羊当场烤熟,请众骑手共享,称为“幸福肉”。

姑娘追

“姑娘追”,哈萨克语称“克孜库瓦尔”,它是哈萨克青年们最喜爱的一种马上体育游戏,也是男女青年相互表白爱情的一种别致方式,常在喜庆时举行。关于“姑娘追”,有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只白天鹅化为女子,和一位猎人结为夫妻,成为哈萨克人的始祖。他俩结婚那天,骑着两匹白色的骏马,象白天鹅一样,飞来飞去,互相追逐。据说这就是姑娘追最早的由来。

“姑娘追”一般在夏秋季节繁花争艳的草原上举行,远近牧民都骑马前来参观。活动一开始一对对未婚青年男女向指定地点并辔慢行。去时,小伙子可向姑娘任意笑谑或求爱,姑娘只能默默倾听,不能生气;返程,小伙子必须策马急驰,姑娘则在后挥鞭追打。姑娘若追上小伙子可任意鞭打,有时还将帽子抽落在地,惹得观众一阵哄笑。如果姑娘对小伙有情,则会鞭下留情,只见鞭子在小伙子头上转圈虚晃,却不见鞭梢落身,或姑娘故意将鞭抽打到小伙子坐骑的马屁股上。场面热列,妙趣横生。

达瓦孜

达瓦孜(走高绳)是维吾尔族民间的一种杂技、体育形式,源于古西域“杂戏”,东汉张衡《西京赋》有:“走索上而相逢”之记。

“达瓦孜”是维吾尔族民间的古典技艺,这高难的绝技可不是轻易能看到的,所以每当有这种表演,观众一定是人山人海。只见在宽大场地上高高竖起几根木杆,最高的有30多米,从地面到每根木杆的顶端,都用粗绳联系着。随着哨呐鼓乐声起,但见表演者双手横握一根横杆,光着脚踏上绳子,敏捷地向竖杆的顶端走去,一边走还一边做出坐、卧、单脚立等各种姿势,忽然又猛一“失足”坠下,会场观众“啊”地一片惊呼,接着便发现表演者巳稳稳地骑在绳上。场上顿时响起热烈的欢呼声。接着,他还在绳上蒙眼走绳、倒立走绳、飞身跳绳、踏碟走绳……,把观众的心弦拉得紧紧的。万众歌舞、鼓乐喧天的狂欢场面一连持续3天,维吾尔人的炽热奔放的心胸,也渲泄得格外痛快淋漓。

§ 宗教

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新疆是多宗教地区。主要宗教有伊斯兰教、喇嘛教(藏传佛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萨满教,其中伊斯兰教为维吾尔、哈萨克、回、 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撒拉、东乡、保安等10多个民族所 信奉。伊斯兰教在新疆社会生活中有着较大的影响。现在全疆各地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和其他宗教活动场所包括喇嘛庙、天主教堂等,共23,000多处,充分满足了各族信教群众的需要。新疆宗教组织主要有伊斯兰教协会、伊斯兰经学院和佛教协会等。

§ 高校列表

新疆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塔里木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艺术学院、新疆财经大学、伊犁师范学院、喀什师范学院、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石油学院、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昌吉学院、新疆职业大学、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学院、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 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1949

撤销荛鲁都斯县,并入和靖县(新疆省人民政府1949年12月批准)

1950

和硕县驻地由乌什塔拉迁至清水河子

1951

本年度无变更

1952

1.设立伊宁市,以伊宁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政务院1953年5月22日批准)

2.设立喀什市,以疏勒县、疏附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政务院1953年5月22日批准)

1953

1.撤销托里中心区,设立托里县(政务院1953年1月10日批准)

2.迪化市更名为乌鲁木齐市,迪化县更名为乌鲁木齐县(政务院1953年11月20日批准)

3.乾德县更名为米泉县(政务院1953年11月20日批准)

4.孚远县更名为吉木萨尔县(政务院1953年11月20日批准)

5.绥来县更名为玛纳斯县(政务院1953年11月20日批准)

6.景化县更名为呼图壁县(政务院1953年11月20日批准)

7.承化县更名为阿泰县(政务院1953年11月20日批准)

8.镇西县更名为巴里坤县(政务院1953年11月20日批准)

9.巩哈县更名为仉利克县(政务院1953年11月20日批准)

10.设立莎车市,由莎车县析置(未成立)

1954

1.设立南疆行政公署,辖喀什专区、和田专区、阿克苏专区、莎车专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行政公署治伊宁市(政务院1954年批准)

2.设立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辖伊犁专区、塔城专区、阿勒泰专区、州首府为伊宁市(1954年11月27日成立)

3.设立昌吉回族自治州,辖乌鲁木齐专区的乌鲁木齐县、米泉县、昌吉县,驻地昌吉县(政务院1954年3月16日批准)

4.设立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辖焉耆专区的和靖县、和硕县、焉耆回族自治县,驻地焉耆回族自治县(政务院1954年7月16日批准)

5.焉耆专区更名为库尔勒专区,驻地由焉耆回族自治县迁至库尔勒县(政务院1954年7月16日批准)

6.设立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族自治自治州,辖喀什专区的博乐阿图什县、乌恰县及阿克苏专区的阿合奇县(1954年7月14日成立)

7.设立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辖伊犁专区的博乐县、精河县、温泉县(1954年7月13日成立)

8.阿山专区更名为阿勒泰专区(新疆省人民政府根据内务部意见于1954年2月1日报告备案)

9.迪化专区更名为乌鲁木齐专区(新疆省人民政府根据内务部意见于1954年2月1日报告备案)

10.阿泰县更名为阿勒泰县(新疆省人民政府根据内务部意见于1954年2月1日报告备案)

11.仉利克县更名为尼勒克县(新疆省人民政府根据内务部意见于1954年2月1日报告备案)

12.撤销七角井中心区,并入哈密县(内务部1954年4月12日批准)

13.撤销焉耆县,设立焉耆回族自治县(1954年3月15日成立)

14.撤销宁西县,设立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1954年3月25日成立)

15.销木垒河县,设立木垒哈萨克族自治县(1954年7月17日成立)

16.撤销和丰县,设立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1954年9月10日成立)

17.撤销蒲犁县,设立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1954年9月17日成立)

18.撤销巴里坤县,设立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1954年9月30日成立)

19.撤销莎车市,并入莎车县

1955

1.撤销新疆省,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55年9月13日决定,10月1日正式成立)

2.喀什地区的喀什市划归南疆行政公署直辖(国务院1955年5月28日批准)

3.伊犁地区的伊宁市划归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国务院1955年5月28日批准)

4.撤销喀什专区,所属的疏附县、疏勒县、伽师县、岳普湖县、巴楚县、英吉沙县和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5.治县划归南疆行政公署直辖(国务院1955年11月21日批准)

6.撤销伊犁地区,所属的伊宁县、昭苏县、霍城县、特克斯县、新源县、尼勒克县、绥定县、巩留县和察7.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划归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国务院1955年12月31日批准)

8.设立阿克陶县,以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第二区、第四区共计7个乡,英吉沙县的第六区、第七区、9.第八区共计19个乡,疏勒县塔什米里克区的第八乡、沙依瓦克区的第五乡、乌帕尔区的第十乡,以及乌10.恰县第三区的第六乡、第七乡,驻地英吉沙(国务院1955年11月21日批准)

11.沙湾县驻地由沙湾镇迁至三道河子(国务院1955年7月1日批准)

12.伊宁县驻地由伊宁市市区迁至吉里圩孜(国务院1955年7月1日批准)

13.疏附县驻地由喀什市市区迁至疏附县托库札克巴镇

1956

1.撤销南疆行署和莎车地区,设立喀什专区,辖原南疆行政公署直辖的喀什市、疏附县、疏勒县、巴楚县、英吉沙县、岳普湖县、伽师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和原莎车地区的莎车县、泽普县、叶城县、麦盖提县。原行署管辖的阿克苏专区、和阗专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由自治区直辖(国务院1956年4月21日批准)

1957

本年度无变更

1958

1.撤销乌鲁木齐专区,所属的奇台县、阜康县、玛纳斯县、吉木萨尔县、呼图壁县和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划归昌吉回族自治州;吐鲁番县、托克逊县由自治区直辖(国务院1958年4月28日批准)

2.撤销温宿县,并入阿克苏县(国务院1958年5月29日批准)

3.设立克拉玛依市,以和布克塞尔蒙古自治县、托里县、乌苏县的各一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58年5月29日批准)

1959

1.昌吉回族自治州的乌鲁木齐县划归乌鲁木齐市(国务院1959年11月9日批准)

2.和阗专区更名为和田专区;和阗县更名为和田县(国务院1959年6月16日批准)

3.婼羌县更名为若羌县(国务院1959年6月16日批准)

4.于阗县更名为玉田县(国务院1959年6月16日批准)

5.玉田县更名为于田县(国务院1959年8月3日批准)

6.设立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头屯河区(国务院1959年批准)

7.富蕴县驻地由可可托海迁至额尔齐斯镇

8.裕民县驻地由察汗托海迁至哈拉哈布

1960

1.撤销库尔勒专区,所属的库尔勒县、尉犁县、轮台县、且末县、若羌县划归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国务院1960年11月12日批准)

2.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政府驻地由焉耆回族自治县迁至库尔勒县(国务院1960年11月12日批准)

1961

3.设立哈密市,以哈密县城镇和火车头公社、铁龙公社、钢铁公社、先行公社、红旗公社及火箭农场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1年1月25日批准)

1962

1.撤销哈密市,并入哈密县(国务院1962年10月20日批准)

2.设立温宿县,以阿克苏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62年10月20日批准)

1963

本年度无变更

1964

本年度无变更

1965

1.和靖县更名为和静县(国务院1965年11月3日批准)

2.绥定县更名为水定县(国务院1965年11月3日批准)

1966

1.撤销水定县,并入霍城县(国务院1966年1月18日批准)

2.霍城县驻地由城区(霍尔果斯镇)迁至水定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1966年2月3日批准)

1967

本年度无变更

1968

本年度无变更

1969

本年度无变更

1970

1.自治区直辖的吐鲁番县,托克逊县划归乌鲁木齐市;鄯善县划归哈密地区(国务院1970年11月25日批准)

2.设立博湖县,以和硕县的跃进公社、光明公社急焉耆回族自治县五号渠公社为其行政区域,驻地为包拉苏木(国务院1970年11月20日批准)

3.设立乌鲁木齐市南山区,以和静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70年11月20日批准)

1971

本年度无变更

1972

本年度无变更

1973

本年度无变更

1974

本年度无变更

1975

设立吐鲁番地区,辖乌鲁木齐市的吐鲁番县、托克逊县和的鄯善县,驻地吐鲁番县(国务院1975年1月30日批准)

1.设立伊犁地区,辖原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的伊宁市、伊宁县、霍城县、尼勒克县、新源县、巩留县、伊克斯县、昭苏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驻地伊宁市(国务院1975年8月29日批准)

2.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管辖伊犁地区、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国务院1975年8月29日批准)

3.设立奎屯市,以克拉玛依市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由伊宁市迁至奎屯市(国务院1975年8月29日批准)

1976

1.设立石河子地区,辖石河子市和塔城地区的沙湾县;昌吉回族自治州的玛纳斯县(国务院1976年1月2日批准)

2.设立石河子市,以沙湾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76年1月2日批准)

1977

设立哈密市,以哈密县的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77年1月6日批准)

1978

撤销石河子地区,所属的沙湾县划归塔城地区;玛纳斯县划归昌吉回族自治州;石河子市由自治区直辖(国务院1978年6月5日批准)[一说国务院1978年8月5日批准]

1979

1.撤销伊犁地区,所属的奎屯市、伊宁市、伊宁县、尼勒克县、新源县、巩留县、特克斯县、昭苏县、霍城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划归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管辖(中共中央国务院1979年9月2日批准)

2.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代管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改为自治区直辖(中共中央国务院1979年9月2日批准)

3.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由奎屯市迁至伊宁市(中共中央国务院1979年9月2日批准)

4.设立库尔勒市,以库尔勒县的库尔勒镇办事处、新城办事处、团结办事处和特克其公社、英下公社、卡尔巴克公社,以及焉耆县的塔什店办事处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79年9月2日批准)

1980

本年度无变更

1981

本年度无变更

1982

克拉玛依市升格为地级市,下设克拉玛依区、独山子区、白碱滩区、乌尔禾区(国务院1982年2月6日批准)

1983

1.撤销昌吉县,设立昌吉市(国务院1983年7月21日批准)

2.撤销库尔勒县,并入库尔勒市(国务院1983年8月19日批准)

3.撤销哈密县,并入哈密市(国务院1983年9月9日批准)

4.撤销阿克苏县,设立阿克苏市,以阿克苏县和温宿县的红旗坡农场和实验林场的屋、六个队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83年8月19日批准)

5.设立和田市,以和田县的和田镇、肖尔巴克公社、拉斯奎公社之一部和县良种场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83年9月9日批准)

6.吉木乃县驻地由吉木乃迁至托普铁热克(国务院1983年4月25日批准)

1984

1.设立伊犁地区,辖原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直辖的伊宁市、伊宁县、尼勒克县、新源县、巩留县、伊克斯县、昭苏县、霍城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驻地伊宁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管辖奎屯市和伊犁地区、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国务院1984年9月14日批准)

2.撤销阿勒泰县,设立阿勒泰市(国务院1984年11月17日批准)

3.撤销塔城县,设立塔城市(国务院1984年11月17日批准)

4.撤销吐鲁番县,设立吐鲁番市(国务院1984年12月26日批准)

1985

撤销博乐县,设立博乐市(国务院1985年6月4日批准)

1986

撤销阿图什县,设立阿图什市(国务院1986年6月7日批准)

1987

设立乌鲁木齐市东山区,以水磨沟区、乌鲁木齐县各一部分地区为其行政区域(国务院1987年11月27日批准)

198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本年度无变更

1989

本年度无变更

1990

本年度无变更

1991

本年度无变更

1992

撤销阜康县,设立阜康市(民政部1992年11月3日批复 民行批[1992]130号)

1993

本年度无变更

1994

本年度无变更

1995

本年度无变更

1996

1.撤销乌苏县,设立乌苏市。(国务院1996年7月10日批准)

2.撤销米泉县,设立米泉市。(国务院1996年12月30日批准)

1997

本年度无变更

1998

本年度无变更

1999

将乌鲁木齐市南山矿区更名为南泉区 (国务院1999年8月10日批准)

2000

本年度无变更

2001

200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行政区划变更情况:撤销伊犁地区。(国务院2001年10月6日批准)

2002

1.调整乌鲁木齐市南泉区行政区划:(1)将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的乌拉泊街道和乌鲁木齐县的达坂城镇、东沟乡、西沟乡、阿克苏乡、柴窝堡乡归乌鲁木齐市南泉区管辖。(2)南泉区更名为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区人民政府驻地由鱼尔沟迁至达坂城镇。 (国务院2002年3月9日批准)

2.设立县级阿拉尔市(国务院2002年9月17日批准 国函[2002]81号)

3.设立县级图木舒克市(国务院2002年9月17日批准 国函[2002]82号)

4.设立县级五家渠市(国务院2002年9月17日批准 国函[2002]83号)

2003

本年度无变更

2004

本年度无变更

2005

本年度无变更[1]

§ 城市区号

乌鲁木齐市 0991

奎屯市 0992

石河子市 0993

昌吉市 五家渠市 0994

吐鲁番市 0995

库尔勒市 0996

阿克苏市 阿拉尔市 0997

喀什市 图木舒克市 0998

伊宁市 0999

克拉玛依市 0990

塔城市 0901

哈密市 0902

和田市 0903

阿勒泰市 0906

阿图什市 0908

博乐市 0909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0 5: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