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 |
释义 | § 概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一师(以下简称农一师)垦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境内。北起天山南麓山地,南至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东临沙雅县,西抵柯坪县,傍依阿克苏河、塔里木河、台兰河、多浪河水系。地理坐标东经79°22'33"~81°53'45",北纬40°20'~41°47'18"。地跨阿克苏地区五县一市(温宿县、乌什县、阿瓦提县、柯坪县、沙雅县,阿克苏市)。东西相距281公里,南北相距180公里。 农一师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部队。其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第六军团,抗日战争时期为八路军一二零师三五九旅,解放战争时期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二军第五师,1949年进驻阿克苏 等地,1953年改编为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一师。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农一师划归兵团辖制。"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就是农一师光辉的历史写照。四十多年来,农一师三代军垦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战风沙,斗酷暑,在塔里木河两岸的亘古荒原上,用辛勤的汗水开发建设出万顷良田,把荒漠变成绿洲,换来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累累硕果。如今农一师已成为一个农林牧渔业并举,工农商学兵科教文卫一体,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社会组织。农一师总人口27.55万人。全师建制属派出机构的副师级和团级管理局各一个;有团级单位48个,其中农牧团场16个,独立核算工交建商企业18个,科教文卫事业单位17个,有独立营级企业事业单位13个。全师年末从业人数11.38万人。 § 现状 近几年,全师农业播种面积124.79千公顷,其中棉花总产18.05万吨,粮食总产16.30万吨,工业以农产品加工、建材和棉纺为主。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在24.1亿元以上,其中第一产业11.48亿多元,第二产业5.72亿多元,第三产业6.89亿多元,牲畜存栏头数为38.02万头(只),水果产量为4.45万吨,职均收入9582元左右。 农一师所处地域光热资源丰富,气候干燥少雨,无霜期长,病虫害相对较轻,具有发展中、早熟棉花生产的特有生态条件。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粮食完全自给有余,粮棉争地矛盾较小。具备大、中型调节水库和水利灌溉配套枢纽工程,属典型的灌溉绿洲农业。农业是农一师的优势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60%,农业中种植业的主导产品棉花是农一师的主要经济支柱。自"八五"以来,已建成优质出口长绒棉和细绒棉基地120万亩以上,年总产棉花280万担,占全兵团总量的四分之一,占全疆总量的十分之一,位居兵团第二,被列为国家长绒棉出口基地,农一师棉花生产在整个兵团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垦区现有长绒棉育种中心、国家级棉花原种场,两个原种扩繁基地,二套种子统一加工生产线,三个垦区病虫中心测报站,三个土壤中心化验室,并建立了雷达监测、无线电短波通讯和高炮、火箭为主的人工影响天气防灾减灾体系。 机械化装备水平相对较高,人均管理面积大,除摘棉、打顶、定苗等作业外,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棉花种子产业化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坚持育、繁、加、推统一供种;技术依托于塔里木农垦大学(农业部属院校)、中棉所、新疆长绒棉育种中心(农科所)和国家级棉花原种场(阿拉尔良繁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并具有两套进口国产化棉种加工生产线,原种生产基地和扩繁基地。籽棉加工清理设备水平不断提高,已形成团场工业的主体;销售及生产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农资集团、棉花集团、物资集团运转效率不断提高。 面对西部大开发这一大好机遇,农一师充分发挥党政军企合一特殊组织的优势,坚持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结合,坚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强化基础,突出重点,积极实施结构优化,外向带动,科教兴师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扎扎实实搞好西部大开发工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