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释义

§ 兵团概况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建立的。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驻新疆人民解放军部队为巩固边防,加快新疆发展,减轻新疆当地政府和各族人民的经济负担,将主要力量投入到生产建设中,开展了大规模的生产建设。到1954年,解放军驻新疆部队经过艰苦创业,共建成农场34个,牧场8个,拥有耕地77.2千公顷,收获的农牧产品解决了驻新疆部队的后勤供给,而且还兴建了一批现代工矿商贸企业,兴办了学校、医院等一批事业单位。

1954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命令驻新疆人民解放军的大部集体就地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其使命是劳武结合,屯垦戍边。1956年5月起,兵团受国家农垦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重领导。

在长期发展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等37个民族成分。垦区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人口约25万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贯彻中央政府制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使兵团成为各民族团结的大家庭。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近五十年的发展,对加快新疆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巩固边防,维护中国统一,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地理概况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位于中国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分布在东起东经95°34',西到东经75°5O',南起北纬35°30',北至北纬48°34'的广大地区,东西和南北相距各1500千米。新疆东部与甘肃、青海相邻,南部与西藏自治区接壤,从东北至西南分别与蒙古国、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8国毗连。国界线长5700千米,其中与蒙古国交界1416千米,与俄罗斯联邦交界54千米,与哈萨克斯坦交界1753千米,与吉尔吉斯斯坦交界1096千米,与塔吉克斯坦交界457千米,与阿富汗交界92千米,与巴基斯坦交界599千米,与印度交界233千米。新疆是中国国界线最长的省区,占全国陆地国界线总长的1/4。

兵团与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3国接壤,管辖的国界线有2019千米,其中与蒙古国交界571千米,与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交界1448千米。兵团的边境农场,绝大多数分布在北疆的中哈、中蒙边境一线的中国领土上,担负着屯垦戍边和与邻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重任。

兵团的土地面积7.43万平方千米,占新疆总面积的4.47%,约占全国农垦总面积的1/5,是全国农垦最大的垦区之一。[1]

§ 气候特征

兵团地处新疆境内,气候与整个新疆一样,都属于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按地理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3种类型。北疆西北部的农四、五、九、十师,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区气候;北疆准噶尔盆地的农六、七、八师、农十二师和农十师的部分地区、属于中温带干旱区气候;南疆(包括东疆)的农一、二、三师、十三师、十四师,属于暖温带干旱区气候。[1]

兵团垦区气候的主要特点,一是干燥少雨,二是冬寒夏热,三是日温差大,四是日照丰富。7月,全疆平均气温22~26℃,白天较热,夜间凉爽,新疆是中国天然的避暑旅游胜地。但吐鲁番盆地格外酷热,7月平均气温33℃,日高于40℃的酷热日数年均38.2天,气象站百叶箱内最高气温达49.6℃,地表最高气温达82.3℃,是名副其实的"火洲",是全国夏季最炎热的地方。但吐鲁番是干热,白天热,夜间凉,不同于重庆、武汉、南京的湿热,昼夜闷热。因此,夏天身居火焰山下,比在内地"三大火炉"舒适好过。新疆夏季高温,高山冰雪融水丰富,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北疆植物生长期平均180多天,南疆200天以上,西北疆160多天,全疆都可种植农作物。

§ 历史沿革

解放前,新疆经济十分落后,百业凋零,物资奇缺。1949年全疆工农业总产值仅7.2亿元(以1980年不变价计),其中工业产值仅占0.5%。广大农村异常贫困,平均每3户农民仅有1头耕畜,9户农民1辆木轮车,2户农民1把砍土曼。1949年全疆粮食总产8.48亿千克,人均占有195.7千克,各族农民除去地租、口粮和种子外,已所剩无几,就地解决近20万军队粮响绝无可能,当时,新疆军区每月派飞机去北京运一趟银元,购粮以供军用。鉴于此,毛泽东高瞻远瞩,认真分析新疆形势,借鉴历代屯田戍边经验,为了西陲边疆长治久安,决心在新疆大兴屯垦戍边事业。1949年12月25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决心在全军立即开展大生产运动,从根本上解决部队粮饷问题。1950年1月21日新疆军区发布命令:“全体军人,一律参加劳动生产,不得有任何人站在劳动生产之外”,“全疆部队除担任祖国边防警卫和城市卫戍勤务外,必须发动11万人到开垦种地的农业生产战线上去”。要求当年“开荒种地4万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顷”。遵照命令,全军指战员投入开荒生产,当年开荒播种5.58万公顷,收获粮食3292.2万千克,棉花37.85万千克,油料186万千克,瓜菜2254.5万千克,饲养了各类牲畜18万头(只),全军粮食自给7个月,食油、蔬菜全部自给,不仅改善了部队生活,而且极大地减轻了新疆各族人民负担,使部队在新疆站稳了脚跟。1951年部队播种面积增加,收获粮食比上年增长35.4%;1952年播种面积扩大到10.8l万公顷,比1950年增加近1倍。与此同时,王震代司令员号召全军将士节省部分军费投入新疆工业建设,并动员全军指战员节衣缩食每年(2套)军衣节约l套,2件衬衣节约1件,一年发1套棉衣改2年发1套,鞋、袜自备,帽子去掉帽檐,衬衣去掉翻领,军衣口袋由4个减为2个,并从粮食、菜金、马饲料、杂支、办公费用等挤出一部分资金支援工业建设。从1950--1951年底,参加集资指战员达90%以上,资金数额占两年工业建设总投资的80%。1951年先后兴建的项目有:六道湾露天煤矿、乌拉泊水电站、新疆水泥厂、七一棉纺厂、八一钢铁厂、十月汽车修配厂(现十月拖拉机厂)、新疆机械厂、八一面粉厂、木工厂等10多个工矿企业。同期,生产部队为解决农副产品加工和建筑工程的需要,各师、团先后建成了小型发电、碾米、磨面、榨油、轧花、修造、皮革、被服、锯木、砖瓦、陶瓷、印刷等各类作坊76个,初步奠定了新疆工业发展的基础。

1952年2月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发布部队整编命令。1953年5月新疆军区根据中央军委和西北军区命令,将驻新疆部队分别整编为国防军和生产军。二、六、五军大部和二十二兵团全部编入生产部队,分别整编为10个农业师、1个建筑工程师、1个建筑工程处、1个运输处,共约10.55万人,担负屯垦戍边任务。

1952年,根据中共中央新疆分局二次党代会精神,生产部队进行调整和收缩,将开垦的3.67万公顷耕地无偿赠给各族群众,并把节衣缩食兴办的一批骨干工业(包括人员、设备)全部无偿移交地方。计有:七一棉纺厂、苇湖梁火力发电厂、八一钢铁厂、十月汽车修配厂、六道湾露天煤矿、八一面粉厂、乌拉泊水电站、肠衣厂、陶瓷厂、被服厂、毛巾厂、水磨沟发电厂、肥皂厂、水泥厂等19个工业企业和618辆汽车以及市镇军人合作社(含商品2000万元),随厂干部、战士达10797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1954年10月7日,经中央军委批准,新疆军区生产部队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下辖10个农业建设师,2个生产管理处,1个建筑工程师,1个建筑工程处及一些直属单位,总人口17.5万人,官兵10.55万人。有农牧团场43个,耕地7.73万公顷,当年粮食总产7184.4万千克,棉花总产188.96万千克,工农业总产值8856万元。

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后,新疆屯垦事业由原军垦农场开始逐渐转变为正规化国营农场,正式纳入国家经济计划;企业化生产代替原军队自给性生产。截至1956年12月底,兵团指战员全部办理复员转业手续,并从1957年7月起实行工资制,取消供给制,实现了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转变。

1954年起,兵团先后从山东、河南、河北、甘肃、江苏、上海、天津等地招收大批知识青年、支边青壮年以及接收大批转业复员军人参加边疆建设,至1960年末,总人口已达72.41万人,为1954年兵团成立时的4.l倍。

1955-1957年,兵团着手正规化国营农场建设,大规模地进行土地勘测规划工作,并对垦区内零星农牧民土地进行调整,从而使农场土地连片成大面积。3年共规划新农场44个,此后又用2年时间,把已建成的36个农场进行现场审定,从而使农场正规化建设向前推进一步。1958-1960年,全国“大跃进”的形势如火如荼,兵团迅速掀起垦荒造田大兴水利建设高潮,重点开发南疆塔里木河流域和北疆玛纳斯河流域,共垦新开荒地56.67万公顷,新建农牧团场107个。同时,兵团工业生产也蓬勃发展,1958年新增各类企业100个,1959年新建企业132个,其中现代化企业37个。1960年工业总投资达7548万元,除续建工程外,又新建企业39个,至年底,全兵团已拥有各类工业企业343个,工业总产值达60149万元,比1957年增长2.5倍。此期兵团工农业生产发展规模是新疆农垦发展史上发展最快的3年。

1961-1962年,中央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兵团压缩基本建设投资,纠正高指标,把农业放在第一位,精简机关,下放干部,撤销9所学校,对36家产品质次价高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坚决执行中央“农业第一,粮食第一”方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经过调整,从1963年起,兵团各项事业很快进入一个全面大发展时期,农牧团场基本实现机械化、水利化、园林化。1966年底兵团职工总数增到80.86万人,总人口增至148.54万人,农牧团场发展到158个,独立核算工矿企业发展到112个,耕地面积达80.86万公顷,播种面积达55.68万公顷,粮食总产72.03万吨,棉花总产2.49万吨。工农业总产值占自治区的1/3,达97669万元,粮食、棉花、甜菜也分别占自治区的21.8%、31%和99%。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文化大革命”期间,兵团事业遭到严重破坏,生产不断下降。“文革”第二年,兵团出现历史上第一次经营亏损,数额达3849万元。此后几年亏损额越来越大,至1975年10年累计经营亏损7.94亿元,兵团经济濒临崩溃边缘。1975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撤销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及各师建制,所属企事业单位全部移交地方管理。

1975年5月2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农垦总局。尔后,11个地州、相继成立农垦局,管理全疆国营农场。兵团解体,1976年,自治区部分地、州,将其20多个国营农场下放到县,有的将农场拆散下放到公社。原所属的2个汽车团、10个汽车营以及5000余辆汽车、21个拖拉机修配厂、机械厂,132个独立核算的工矿企业和原兵团、各师物资供应、商业、粮食、勘测设计、科技、建筑工程部门和所有大中专院校、垦区医院、通讯线路等全部对口移交地方。

1975—1977年,农垦总局所管理的农牧团场,除原兵团移交地方的农牧团场外,又增加20多个地方国营农场。由于多种原因,农牧场总数虽有增加,但生产水平下降,3年共亏损6.67亿多元,是新疆农垦史上亏损最严重的3年。据此,1978年2月,国务院决定新疆农垦总局改由国务院主管部和自治区双重领导,国家建设投资和农场所需主要物资由国务院主管部直接供应,新疆农垦事业渐有起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使新疆农垦得到恢复和发展。1981年粮食总产达到92.3万吨,比1977年增长48%;棉花总产5.25万吨,比1977年增长3倍;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8.4亿元,比1977年增长138、9%,每年平均递增24.3%。

鉴于新疆农垦事业面临的实际状况和兵团的特殊地位和作用,1981年12月3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兵团恢复后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公、检、法等均由自治区领导,生产年度计划、长期规划、生产、财务、物资供应、劳动工资作为农垦部直属单位,受农垦部领导,同时列入自治区国民经济计划,成为区经济计划一部分。干部由兵团统一管理,并按中央干部管理权限审批;财政拨款纳入中央财政预算管理,并按照中央的规定,以自治区农垦总局和各地、州农垦局为基础,组成兵团和各师机关。兵团实行兵团、师、团(场)三级管理,兵团和师设司令部、政治部、纪律检查委员会等。下辖10个农业师、1个建筑工程师、3个农场管理局,以及工交局、商业局、物资局等18个师级单位。1983年又组建成立了12个师级单位,至中共十四大召开前夕,兵团共辖30个师级单位,其中农业师10个,农场管理局3个,建筑工程师1个,其他企事业单位16个。1981年兵团恢复时拥有221万人,其中职工92.5万人;耕地面积90.7万公顷,播种面积73.61万公顷。粮食总产92.3万吨,棉花总产5.25万吨,油料总产5万吨,甜菜总产24.76万吨。牲畜年终保留头数271.54万头。工农业总产值18.4亿元。

1983年以后,兵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进行农垦经济体制改革,农业创办了第一个家庭农场——农七师耿千里家庭农场,推行各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财务包干,自负盈亏管理办法健立了收入和效益挂钩的新分配制度。1986年,兴办各种家庭农场4.46万个,划给职工家庭宅基地3.1万公顷,户均0.13公顷,发展庭院经济。工业调整结构,实行厂长(经理)经营承包责任制,搬掉干部“铁椅子”,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1990年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为兵团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至今,兵团已成立49周年,先后治理了数十条河流,修建水库105座,修渠道8万多千米,形成了内陆地区独具一格的灌溉渠系配套、机械化、规模经营的现代化农业,在过去荒无人烟的戈壁大漠上建成了一个田陌连片、渠系纵横、林带成网、道路畅通的绿洲生态经济网络,建设起了石河子、奎屯、五家渠、阿拉尔、北屯等军垦新城。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兵团从农副产品加工业起步,发展现代工业,形成了以轻工、纺织为主,钢铁、煤炭、建材、电力、化工、机械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兵团的商业网点遍布天山南北,为繁荣市场,发展边疆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兵团现拥有耕地面积105.71万公顷,人口250.12万人,在岗职工69.10万人,辖有14个师(局),174个农牧团场,659个独立核算工交建商企业。现已形成农林牧渔综合经营、工农商学兵并举、科教文卫体全面发展的相对独立的垦区区域,办有各种类型的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中专、技校及中小学校,还有众多的医疗、科研、勘测设计机构和文化艺术单位。如今,兵团以占全疆七分之一的人口,生产新疆七分之一的粮食、超过二分之一的棉花和三分之一的棉纱、棉布、食糖。

§ 民族宗教

兵团自觉接受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领导,遵守政府的各项法规和法令,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努力为新疆各族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积极发展融合型经济,密切了与各族群众的血肉联系,做到边疆同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繁荣。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兵团的发展,始终得到了自治区各级政府和各族人民的帮助与支持。在屯垦初期,各族群众当向导,提供生产工具,给予各种支持;自治区各级政府给兵团划拨了大片的国有荒地和草场、矿山及天然林等资源,奠定了兵团发展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人民政府出的相当多的政策都明确适用于兵团,促进了兵团和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

在长期发展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等37个民族成分。垦区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人口约2万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面贯彻中央政府制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使兵团成为各民族团结的大家庭。

§ 社会生活

2006年末总人口257.94万人,比上年增长0.4%。全年出生人口1.47万人,出生率5.71‰;死亡人口1.19万人,死亡率4.61‰。人口自然增长率1.1‰。

2006年末从业人员98.70万人,比上年下降0.1%。年末在岗职工66.3万人,下降0.5%。全年开发就业岗位6.74万个,实现就业再就业6.52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52万人,“4050”人员再就业0.5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95%。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兵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66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团场农牧工家庭人均纯收入482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3%。在岗职工工资总额99.89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国有单位86.63亿元,增长12.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909元,比上年增加1773元,增长14.6%。

2006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76.30万人;参加失业保险59.99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08.71万人,其中,在职人员63.68万人,退休人员43.4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58.9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59.72万人。

各种城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216个。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7万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0.5万人。各类社会福利院66个,床位2683张,收养人数1525人。

2006年立案受理劳动保障监察案件1912件,结案1736件,结案率90.8%;受理行政复议案件45起,结案率100%,受理劳动争议案件493起,结案率98.5%。

§ 自然资源

2006年,全兵团土地总面积745.63万公顷,农用土总面积419.86万公顷,其中耕地104.31万公顷,园地6.52万公顷,林地44.39万公顷,牧草地242.65万公顷,建设用地21.05万公顷,未利用地304.72万公顷,其他农用地21.99万公顷。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水利资源

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灌溉、引蓄洪水和冬闲水,兵团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截至2006年底,兵团拥有水库125座,总库容32.45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11座,库容18.34亿立方米;中型水库29座,库容11.52亿立方米;小型水库85座,库容2.59亿立方米。有输水干渠8981.99千米。其中,已防渗5650.58千米。各类渠道建筑物103867座;机电井11305眼,其中,已配套11131眼。供水能力每秒351.84立方米,是年提水量14.29亿立方米。666.7公顷以上灌区83处,其中,3.33万公顷以上灌区6处,2万——3万公顷灌区6处。堤防建设长度达到2189.56千米,保护人口149万人,保护耕地39.19万公顷。在河道上建引水闸109座,其中,大型水闸4座,中型水闸26座,小型水闸79座。兵团总灌溉面积126.70万公顷,水利工程年供水量125.55亿立方米,其中,农业供水121.21亿立方米,工业供水1.19亿立方米,城乡生活用水1.41亿立方米,生态用水1.74亿立方米(工业、城乡生活和生态用水为不完全统计)。

生物资源

新疆地处欧亚交汇要冲,东西方动植物品种在此交汇,加上多样与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生物资源十分丰富。

新疆温带作物齐全,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全疆大部分地区均可种植高梁、大麦、大豆、豌豆、绿豆、胡豆、粟、黍、红薯等杂粮。伊犁河谷素有“新疆粮仓”之称。农一师“天山雪”大米洁如玑珠,质细味香。经济作物有棉花、甜菜、油菜、向日葵、啤酒花、薰衣草、胡麻、烟叶、药材等。兵团的陆地棉、长绒棉和彩棉、甜菜、油料作物、啤酒花、番茄酱的产量、质量居全国农垦之首位。棉花单产和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素有“瓜果之乡”之称。常见的瓜果有:甜瓜(哈密瓜)、西瓜、苹果、香梨、葡萄、杏、桃、李子、红枣、石榴、樱桃、无花果、核桃、巴旦杏等。蔬菜作物亦颇丰富,白菜、菠菜、芫荽、甘蓝、黄萝卜、青萝卜、白萝卜、马铃薯、大葱、菜豆、番茄、泮葱、辣椒、茄子、芹菜、韭菜、黄瓜、葫芦瓜、苦瓜、南瓜、丝瓜、冬瓜等。温带果蔬瓜类应有尽有。

新疆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其中绵羊最多,其次为马、牛、山羊、驴、骆驼、骡、猪、鹿等。家禽有鸡、鸭、鹅等。伊犁马、伊吾马、焉耆马、巴里坤马、石河子的军垦细毛羊、阿勒泰大尾羊、新疆褐牛、库车黑羔皮羊、伊犁乳肉兼用牛均享有盛名。兵团肉类产量居全国农垦首位。

新疆共有90多种鱼类,其中较名贵的有布伦托海和额尔齐斯河的鲟蝗鱼、鲑鱼、赤鲈、银鲫、湖拟鲤、梭鲈、金鲫、高体雅罗鱼、江鳕、东方欧鳊等。深受人们喜爱的有布伦托海和额尔齐斯河的五道黑、小白条鱼,博斯腾湖的尖嘴鱼、大头鱼、伊犁河的鲤鱼、鲈鱼等。

野生植物也相当丰富。有食用、药用、工艺、固沙、观赏等植物达132科856属,近4000种,其中有经济和药用价值的有1000余种、稀有植物有100余种,如甘草、贝母、红花、雪莲、大芸、麦冬、当归、党参、阿魏、肉苁蓉、泰艽、麻黄、枸杞、青竺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草面积和产量占全国首位,兵团拥用甘草面积2.67万公顷。此外,新疆还有胡杨、沙枣、野苹果、野核桃、野杏、野巴旦杏、野山楂、芦苇、芨芨草、梭梭草等野生植物。新疆的胡杨面积占全国胡杨林面积的95%,兵团管辖的胡杨面积为4万公顷。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野生动物有580多种,其中鸟类340多种,哺乳动物130多种,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80多种。国家保护的一类动物有20种:野马、野牦牛、野骆驼、藏野驴、蒙古野驴、新疆虎、雪豹、藏羚羊、赛加羚、河狸、貂熊、白鹳、黑鹳、白鹤、黑颈鹤、白肩雕、斑嘴鹈鹕、藏雪鸡、游隼等。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有67种,主要有棕熊、紫貂、猞猁、马鹿、北山羊、天鹅、玉带海雕等。此外,博斯腾湖和塔里木河边的麝鼠,绿洲和荒漠上的野兔,天山和阿尔泰山牧场的旱獭、黄羊、狼、狐狸、霍城的四爪陆龟等,都是常见的野生动物。其中马鹿、麝鼠、雪鸡、水貂等动物,已在兵团垦区成功驯养和繁殖,成为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

矿产资源

新疆矿产资源极为丰富,三山藏宝,盆地聚油,古称“金玉之邦”。

新疆有138种矿产资源,其中探明储量的矿种79种,已列入全国矿产储量表中的新疆矿产储量占全国首位的有天然气、钠硝石、云母、蛭石、陶瓷土、脉石英、砖瓦用页岩、饰面用辉石岩9种;居第二位的有石油、镍、铬、钯、自然硫、钾盐、镁盐、长石、化肥用蛇纹岩、膨润土、水泥用大理岩、制灰用石灰岩、砖瓦用沙、砖瓦用粘土、建筑用角闪岩15种;居第三位的有铂、铸石辉绿岩、建筑镁矿、芒硝、毒重石、石棉、玻璃用脉石英、水泥配料用泥岩、建筑用花岗石、建筑用大理石10种;居第五位的有铯、硒、方解石、陶粒用粘土4种;居第六位的有铋、钴、普通萤石3种;居第七位的有油页岩、钛、泥灰岩、水泥配料用黄土、建筑沙5种;居第八位的有铜、硼、水泥配料用页岩、饰面用花岗石4种;居第九位的有锰、钽2种;居第十位的有盐矿1种。

兵团开采主要是固态的矿产资源,其优势矿种和潜力比较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石棉:农二师三十六团石棉矿开采,该矿山在全国同行业规模排名靠前。膨润土:农十师一八四团开采。已探明储量约为2亿吨,推测量可达50亿吨,品质较好,仅次于美国的怀俄明州的膨润土矿。天然沥青:农七师一三七团开采。此矿种全国独一无二。气、肥煤:农六师的大黄山煤矿(保有储量7750万吨);农四师的七十一团焦化厂(保有储量7622万吨);这两家生产的低磷焦炭产品大部分用于出口,年创汇520万美元,已成为兵团矿产品的出口大户。农十三师的红山农场煤矿(保有储量3304万吨。此矿种全国探明量不多,属于保护性开采矿种)开采。铜、镍:农十三师的隆兴股份有限公司开采。

目前兵团开采的其它矿种主要还有:蛋白土、垤石、云母、铁矿石、石灰石、芒硝、花岗岩等。根据资源的蕴藏量及市场的情况相对较有发展的矿山企业还有:农八师的石河子南山煤矿、农二师的哈满沟煤矿、农四师的铁厂沟煤矿、南台子煤矿、农十师的和什托洛盖煤矿等。

旅游资源

新疆及兵团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新疆是我国通向亚欧的桥头堡。这里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山川多姿多彩,古迹遍地、民风独特,既是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又是联通亚欧的第二大陆桥,既是瓜果之乡、宝石之乡,又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维吾尔、哈萨克等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之乡。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乌鲁木齐的红山公园、水磨沟的温泉公园、红雁池水库、三屯碑水上乐园、柴窝堡湖游览园、乌位泊古城、南山白杨沟旅游区;吐鲁番的火焰山、葡萄沟、坎儿井、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高昌古城、交河古城、苏公塔;哈密的白石头、回王坟、松树塘,黄田农场的八大石、庙尔沟;巴里坤的天山庙、黑沟;奇台县的将军庙、硅化木、恐龙化石谷、魔鬼城、北塔山牧场岩画;吉木萨尔县的北庭古城、西大寺、五彩湾、火烧山;阜康县的天池、土墩子农场清真寺;五家渠的青格达湖旅游区;石河子的周恩来总理纪念馆、纪念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垦博物馆、艾青诗馆、一四八团沙漠旅游、一五0团沙漠公园、宁家河子瀑布、落脚湾温泉、达子庙古柏;伊犁的果子沟、伊犁河、乌孙古墓、昭苏石人、惠远古城、阿里麻里古城、七十一团那拉提旅游风景区、七十九团雪山旅游区;克拉玛依的乌尔禾魔鬼城、黑油山;阿勒泰的成吉思汗点将台、喀纳斯湖、布伦托海游乐园;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铁门关、博斯腾湖、大西海子水库、罗布泊、楼兰古城、米兰古城、巴音布鲁克天鹅湖、二十六团银沙滩旅游风景区、二十一团天河月牙湖旅游区;阿克苏的天山神木园、克孜尔千佛洞;喀什的艾提尕尔清真寺、阿帕克霍加墓(又名香妃墓)、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墓、穆罕默德·喀什噶里墓、达瓦坤沙漠旅游风景区、帕米尔高原风景旅游区;农三师的西海湾旅游区;阿图什的奥依塔克村风情园;和田的尼雅遗址、玉石等等。

§ 生态环境

兵团的自然环境 兵团的自然生态环境十分恶劣,174个团场中有88个团场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准噶尔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58个团场分布在祖国最西北的边境线上,其余团场多分布在戈壁和盐碱滩中。这些地区风沙频繁,干旱缺雨,霜冻、冰雹、干热风等自然灾害严重,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盐碱化问题突出。恶劣的自然环境严重威胁着兵团人工绿洲的生存和发展。

治理保护环境历程 20世纪50年代,兵团党委就提出了大力加强植树造林、改造荒沙戈壁、在开发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的方针。各团场统一规划,有计划地组织广大军垦战士在风沙前沿、渠边路旁、农田四周植树造林。60年代,又以“好条田、好渠道、好道路、好居民点”的“五好”建设为目标,以农田防护林建设为重点,大力开展群众性植树造林活动取得了成绩。80年代,“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兵团生态环境的改善,兵团的防护林体系已成为国家“三北”防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治理保护环境的措施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多年来,兵团大力开展营建防护林、网格固沙、水土保持、封育野生植被、治理盐碱地、防治荒漠化等工作。至2003年,全兵团人工林面积已达26.89万公顷,天然林面积94.75万公顷,累计退耕还林3.3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7%,天然草地面积242.68万公顷,水土流失治理面积0.34万倾,盐碱耕地治理面积30.4万公顷。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及高效节水农业,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提高地膜回收率和秸秆综合利用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兵团还投入专项资金,用于人工甘草种植和野生甘草、麻黄草资源的保护和建设。③城镇生态保护方面,加强城镇植树种草,提高城镇绿地覆盖率,改善城镇生态环境。积极倡导城市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石河子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上述工作的开展既改造沙漠和盐碱地,又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了自然资源、达到了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相协调的目标。④此外,兵团还开展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及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工作,为进一步做好兵团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提供了依据。

§ 兵团人口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2006年末兵团总人口257.94万人,比上年增长0.4%。全年出生人口1.47万人,出生率5.71‰;死亡人口1.19万人,死亡率4.6‰。人口自然增长率1.10‰。

2006年末从业人员98.70万人,比上年下降0.1%。年末在岗职工66.3万人,下降0.5%。全年开发就业岗位6.74万个,实现就业再就业6.52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52万人,“4050”人员再就业0.5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95%。

§ 科技教育

兵团科技事业 为适应屯垦戍边的需要而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兵团科技事业的发展经历了4个时期。

起步发展时期

(1950-1966年)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适应开荒造田建立农场的需要,以发展农业机械化和引进、选育优良农、畜品种为主要方向,引进和推广了一批苏联的农机具和农畜良种;1951年起建立一批农业机械化示范农场、农业试验场以及作物栽培、品种试验点,开辟了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植棉新区,首创高纬度地区棉花大面积丰产纪录。工业方面兴建了钢铁、发电、水泥、棉纺、汽车改装、碾米、轧花、榨油等工厂,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活动,推广全国先进技术如球磨铸铁、李川江先进榨油操作法等。1959年组建兵团农业科学研究所,各师相继成立了农科所,工1、2师分别成立建筑科研所和水工研究所,健全了兵团、师两级畜牧兽医工作站,其他农业试验站、点也有较大发展。1960年成立兵团和各师科委,兵团的科研和管理机构逐步健全,相继开展专业与群众相结合,以专业研究为主的科学实验活动。试制成功天山牌拖拉机、自动装肥机、渠道割草机、联合整地机等农机具;开展棉田航空综合作业试验;选育一批农作物新品种;首次承担国家科委和有关部委共同下达的两项重大科研项目,即棉田机械系列化试点和新疆内陆盐碱地改良科研项目。工业方面加快了新产品的开发,开拓了新行业,已能生产500多种产品,许多产品不仅数量上在自治区占有重要地位,在技术上和质量上也处于领先水平。

遭受挫折时期

(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和兵团体制的撤销,使兵团科技事业遭受一定挫折。科研所被撤销,仪器设备遭毁坏,科技资料丢失,科技人员下放。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兵团广大科技人员仍坚持开展科研,并取得科研成效。育种方面,选育出40多个新品种,其中有玉米品种“军双一号”、长绒棉品种“军海一号”、甜菜品种“石甜一号”、水稻品系“野败粳稻”杂优组合;畜牧方面,育成兵团第一个细毛羊品种——“军垦细毛羊”;农机方面,引进和研制了平地机、挖渠机、双悬臂喷灌机等农机具。工业方面,部分行业技术装备有所提高。采煤方式由仓储式代替了手工的先掘后采;云母工业由只生产云母片改为生产电器元件,填补了自治区的空白。

恢复发展时期

(1976-1988年)

此时期科研和科技管理机构得到恢复和发展,成立了新疆农垦科学院,各师农科所成为各具特色的综合研究所,推广体系开始完善,科委、科协体系基本形成,科技管理、科研条件有所加强和改善,厂办科研得到发展,科研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①种植业。自压喷灌、地膜植棉、化学除草、生物促控、液氨农用、测土施肥、模式化栽培等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引育品种大量增加,育成小麦、水稻、玉米、甜菜、棉花新品种46个。

②养殖业。选育出16个猪、牛、马、羊新品种、新品系,冷冻精液受胎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池塘养鱼、配合饲料、羔羊当年育肥、秸秆氨化利用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③工业技术。开发了一批新产品,其中,井用潜水泵、双面胶版纸等22个产品获得自治区优秀新产品金马奖;植物色素提取工艺、亚氨法造纸技术在国内独具一格;电子计算机在棉纺的配棉、仓库管理、味精结晶等方面开始应用。

快速发展时期(1989-2003年)重点建设了国家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中心、新疆细毛羊研究工程技术中心、康地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中心、省部区建西北干旱地区绿洲生态研究实验室、石河子农业科技园区等反映兵团科技优势的实验中心和基地。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灌溉技术的研究开发卓有成效。截至2003年,兵团共有独立科研与开发机构16个,团场属科技服务与推广机构131个,工业企业技术开发机构17个;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2866人。

50多年来,兵团在诸多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许多成果填补了新疆的空白,有的在全国领先。

育种

自主选育了一大批填补自治区空白的农作物新品种,以序号第一命名的就有棉花品种“新陆早一号”“军海一号”“军棉一号”,小麦品种“奎花一号”等50多个新品种。棉花、水稻三系配套育种和玉米雄性不育系的选育、甜菜雄性不育多倍体杂交及单粒杂交育种方面的成果,技术水平在全国领先。

土壤改良

探索出“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规律,形成了一整套综合改良盐碱地的措施。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荒漠造林技术

盐碱地胡杨育苗造林技术为全国首创。

棉花栽培技术

20世纪50年代开辟了世界上纬度最高的植棉区,1980年新疆率先引进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以后又研究总结出“密、矮、早、膜、匀”的棉花模式化高产栽培技术、宽膜植棉技术,使地膜植棉技术日臻完善。

畜牧

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军垦型)及其新品系的选育、新疆羔皮羊培育、绵羊冷冻精液受胎率的研究以及绵羊精液冷冻保存技术等项目都获得国家级奖励。

工交科技

棉花铺膜播种机的研制与推广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无管潜水泵的研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道路交通事故愉速测绘系统、膜上精量点播机、残膜回收机等产品获国内专利;新型农田节水管材的开发成功,打破了美国、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在农业节水灌溉区;G级油井水泥,填补了自治区的空白,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高新技术

农作物转基因育种实现了由基因导入到自治区行构建基因的跨越;胚胎移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开发了多种作物生长模拟系统。病虫草害诊断防治系统和综合管理专家系统。

2006年全年58项成果获兵团科技进步奖,比上年增加5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39项。

§ 兵团教育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组建于1954年,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是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自行管理内部行政、司法事务,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是中央一级预算单位。兵团自成立以来,以转业官兵为基础,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城乡青壮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天山南北的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边缘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架桥修路程,兴建了一大批团场、企业和新兴城镇。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兵团总人口达257万人,下辖14个师、175个团场,325个国有独立核算工交建商企业和健全的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金融、保险等社会事业和完整的公检司监机构。有11家上市公司、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一个国家级农业科技术科技园区。

兵团教育事业是兵团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伴随着兵团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目前已形成了包括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在内的较完整的教育体系。现有各级各类学校775所,在校学生594800人,教职工45288人。其中普通高校4所,在校学生33990人;成人高校3所,在校学生14078人;中等职业学校34所,在校学生25814人;普通中小学572所,在校学生472901人,教职工35134人。

§ 拟建新城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拟增设一座县级市,农二师城市新区的定位为:库尔勒市卫星城,南疆重要的农副产品物流基地之一,农二师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宜居军垦文化名城。拟设市的行政区域为农二师二十八团、二十九团和三十团及十八团渠老处部、二十九团砖厂,总面积为590.27平方公里。奖励5万元面向全国征集拟建市市名。[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2: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