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朱棣文
释义

§ 人物简介

朱棣文

朱棣文 (Steven Chu) 1948年2月28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祖籍中国江苏太仓。父亲朱汝瑾是国际知名的化学工程专家,母亲李静贞曾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1978年到贝尔电话实验室工作, 1983年任该实验室量子电子学研究部主任。1987年任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学教授,1990年任该校物理系主任。1993年6月被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2004年6月被任命为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8月1日正式上任。他成为首名掌管这个美国能源部下属国家实验室的华裔人士。2008年12月被任命为美国能源部长。

§ 科学生涯

朱棣文,这位斯坦福大学第一位华裔教授,学生喊他Steven。1970年毕业于罗彻斯特大学数学及物理双学士,1976年获柏克莱加大学物理学博士,并在学校从事两年博士后研究。1978年,他到美国贝尔实验室担任电磁现象研究员,五年后,升为电子学研究部主任,并在1987年赴史丹福大学任教授至今,曾于1990年担任系主任。

1993年,他与另一名研究学者共得国际大奖沙乌地阿拉伯“国际科学奖”,两人合得奖金约十万美金。同年又被选为美国科学院第130届院士。1996年,荣获古根汉研究奖,并获美国物理学会学术奖。这次诺贝尔物理奖,朱棣文是与马里兰州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科学家菲利普斯以及法国科学家柯恩但诺吉一同分享这分殊荣。三人同时共分诺贝尔奖金约100万美金。

朱棣文,是继1957年的杨振宁、李政道,1976年的丁肇中和11年前的李远哲之后,第五位获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在他之后,还有一位华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崔琦又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六位华裔获奖人中,除李远哲为诺贝尔化学奖外,其余皆是物理奖。

§ 研究领域

朱棣文获得诺贝尔奖

朱棣文的获奖研究,得追溯到他还是贝尔实验室成员时。在低温物理的研究领域中,“光束密糖(Molasses)”这个物理学名词它让朱棣文“甜在心中,爱不择手”。原来“光束蜜糖”指的是利用雷射光达到冷却气体的效果。朱棣文他们所进行的“雷射致冷捕捉”,就是利用雷射冷却原子后,能够进行精确测量的研究。原子在室温中非常活泼,以百公里的速度活蹦乱跳,若利用雷射光达到冷却,气体冷却至几近绝对零度,原子一旦陷入,也在此时活动得非常缓慢,再利用光与原子交互作用的时间拉长了,便可用来精确测量物理量。

这个研究最重要的是如何应用。事实上,朱棣文最常引用的例子就是“重力测量”,这样的解析早已令学术界和科技业界感到惊喜乐观。利用原子在超低温状态时,科学家可进行重力分布研究,最佳的运用方式就是在油田勘探方面。这项应用将使得石油开采成本降低很多,己有不少石油公司对这项研究非常有兴趣。相同的应用还可能发现环宙间更多的秘密得以找到答案。另一重大应用则在生物物理,也是利用雷射致冷捕捉技术,可以解读DNA。

§ 履历年表

朱棣文和妻子

1948年2月28日,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市,祖籍中国江苏省太仓县(今太仓市)

1968年,在美国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读书时,获罗彻斯特大学斯托达数学奖。

1970年,获伍德罗·威尔逊奖学金。

1970年,获罗彻斯特大学斯托达物理奖。

1970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联邦政府独立机构。根据1950年《国家科学基金会法》建立,该会宗旨是支持科学研究和教育计划,促进科学进步)博士预备生奖学金。

1970年夏,从罗彻斯特大学毕业,获数学学士和物理学学士学位。

1970年秋,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院。

1976年,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博士学位。

1976~1978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研究。

1977~1978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博士预备生奖学金。

1978年,当选 美国物理学会理事。

1978~1983年,任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贝尔实验室电磁现象研究员。

1983~1987年,任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贝尔实验室量子电子学研究部主任。

1987~1988年,兼任美国哈佛大学讲师。

1987年起,任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Frances & Theodore Geballe物理学和应用物理学教授。

1987年,获美国物理学会在激光光谱领域的布洛依达(Broida)奖。

1989年,实验天体物理联合研究所特邀访问学者。

1989~1990年,任美国物理学会激光科学专题组副主席、主席。

1989~1990年,经人文和科学分院提名任晋升委员会委员。

1990年,任量子电子学会议激光科学节目委员会主席之一。

1990年起,任斯坦福大学物理系主任。

1990年,当选美国光学学会理事。

1990年,获美国物理学会和美国物理教师学会的理直脱迈耶纪念奖。

1990年,任法国学院访问教授。

1990~1992年,任预算和规划决策委员会委员。

1990~1993年,任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物理咨询委员会成员。

1991~1992年,任斯坦福大学校长遴选委员会委员。

1991~1992年,任间接成本核算委员会委员。

1992年,任量子电子学会议激光科学节目委员会执行主席。

1992年,当选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

1992年,任原子、分子和光学物理国家研究咨询委员会委员。

1993年,获沙特阿拉伯费萨尔国王(King Faisal)国际科学奖。

1993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3年起,任基础和应用科学家国际联合会量子电子学领域代表。

1993年起,任人文和科学分院科学院顾问。

1993年起,任斯坦福大学学科委员会评议员。

1993~1994年,任美国国家科学院自由电子激光器评议会成员。

1993年~1994年,任美国-日本量子电子学讨论会主席。

1994年,获美国物理学会A·L·肖洛(Schawlow)奖。

1994年,获美国光学会W·梅格斯(Meggers)奖。

1994年,当选中国台湾 "中央研究院"院士。

1997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评审委员会宣布,朱棣文与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科学家W·菲利普斯及法国科学家C·科昂-塔诺季成功地发明了用激光冷却捕陷原子的方法,三人同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98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8年,受聘为北京大学名誉教授。

1999年,美国《亚裔杂志》(A·Magazine)11月号,评出百名近十几年来在美国最有影响的亚裔,朱棣文榜上有名。

2004年6月,被任命为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8月1日正式上任。

2008年12月被任命为美国能源部长。

§ 人物故事

中学时成绩不理想

施瓦辛格与朱棣文握手

中学时,朱棣文的成绩不算拔尖,倒是他哥哥的成绩是第一名。但上了大学以后,朱棣文不光是学书本上的东西,而是自己想学的就下功夫学,结果成了最优秀的学生,而哥哥的名字反而无人知晓了。

坚持科研20年

朱棣文最早发展出了一套利用激光冷却并捕捉原子的方法。打个比方,犹如以喷水的方式来使一个行进当中的小球静止下来,让它悬浮在空中,把它看个够。这项成就,可使科学家在前人所无法到达的领域内操控物质,同时也是对物理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此,朱棣文从1976年做博士后起整整奋斗了20年的时间。然而,朱棣文在得知他获奖的消息后却平静得异乎寻常。他说:“我不希望因这个奖励则打断我的时间表,我仍会象往常一样地去学校上课。”

受中国国家领导人接见

1997年6月,朱棣文教授同杨振宁、丁肇中、江崎玲等世界著名科学家来到北京清华园,出席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21世纪科学展望研讨会;朱教授作了主题报告;会后受到国家主席江泽民的亲切接见。朱棣文教授表示今后将加强与中国科学界的合作。

§ 学生时代

中学时,朱棣文的成绩不算拔尖,倒是他哥哥的成绩是第一名。但上了大学以后,朱棣文说:“我不朱棣文光是学书本上的东西,而是自己想学的就下功夫学。”结果朱棣文成了最优秀的学生,而他哥哥的名字反而无人知晓了。朱棣文后来居上,1970年又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78年,朱棣文进入美国贝尔实验室任研究员;1987年起斯坦福大学教授至今。

朱棣文最早发展出了一套利用激光冷却并捕捉原子的方法。打个比方,犹如以喷水的方式来使一个行进当中的小球静止下来,让它悬浮在空中,把它看个够。这项成就,可使科学家在前人所无法到达的领域内操控物质,同时也是对物理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为此,朱棣文从1976年做博士后起整整奋斗了20年的时间。

§ 父母的教育

朱棣文非常感谢父母在学习上给了他们很大的自由度。升到中学后,父母就很少再过问三个孩子的功课,还一直鼓励他们要以自己的兴趣为主来选择科系专业,一旦选定目标就要持之以恒不懈努力。朱棣文高中毕业时,父亲本不赞成他选择物理学,认为善于绘画的儿子应该去学建筑,因为物理学界高手太多不易出成就,而且做实验是枯燥无味。但朱棣文却对物理学情有独钟,学问做得津津有味。

§ 中西文化

朱棣文曾多次访问中国。1998年6月,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朱棣文坦言,他一生有一个很朱棣文大的遗憾,因为有一样东西他始终没有学好,这就是中文。朱棣文七八岁的时候,父母曾想过送他去学中文,但那时的他不想和周围的人不一样,也不想每个星期天早上到中文学校去,所以就很反抗。“现在回想起来,我希望那时父母能和我说中文,也希望当时我能继续上中文学校,或者进行类似的中文学习。”

朱棣文是在中西文化共同浸染下成长起来的,他继承了中西文化的精髓,他的内心深处既有西方人的率真、幽默,也有东方人的谦虚、含蓄。他不是那种木讷型的科学家,而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充满风趣的人。

在1993年5月就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的朱棣文平时很少提及自己的研究成就,甚至在父母面前也从不提起。他的母亲说:“以前他每次得奖从不告诉我们,都是我的朋友看到报道后,剪下来寄给我的。”

在获知得到诺贝尔奖的当天,他仍平静如常地去上课。他说,“当我想到还有更多的优秀科学家,特别是比我强的科学家还没有获奖时,我自然就不应该把这项奖看得有多重,我只是运气比较好而已。”朱棣文的父母亲则说:“身为父母,有子荣获诺贝尔奖,当然非常开心,更重要的是,他替中国人争了朱棣文光。”

替中国人争光-这是旅居海外的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生生不息、永远向上、永葆青春的巨大精神力量。1997年11月2日,正在美国访问的江泽民主席在洛杉矶亲切会见了朱棣文,他请朱棣文经常回国看看,朱棣文说,他已经去过中国两次,很愿意为促进美中两国科技交流做出努力。

1997年11月4日,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徐善衍在斯坦福大学会见了朱棣文。朱棣文在他的办公室热情接待了徐善衍率领的中国科协代表团。朱棣文向中国方面建议,要多培养人才,对工作努力、有成就的人要给予奖励,以鼓励大家的奋发向上精神。

§ 科学研究及影响

研究号称为“分子马达”(molecular motor)的肌蛋白细胞的收缩.此技术可以在不破坏细胞膜的情况朱棣文下,操控细胞内的物质,或在密闭容器内处理稀有元素或者放射性元素。

朱棣文长年投身实验物理学,他在30岁便成为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学博士后。在贝尔实验室工作数年之后,他先后在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任教。1993年,他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7年,他在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的激光冷却和原子捕获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目前,朱棣文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主要方向为分子层面的细胞生物学。

同时他在行政管理上亦有相当经验,曾在斯坦福大学领导物理学系,又曾在贝尔实验室领导电子化研究工作。自2004年起,他出任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负责人,该实验室每年预算规模6.5亿美元,辖下有4000名员工。

§ 致力于环保工作

朱棣文在职业生涯中一直致力于环保工作。掌管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后,朱棣文即把研究重点转到新型的生化能源、人工光合作用和太阳能等一系列“绿色工程”上。此外,他还大力提倡政府引进措施,减少排放温室气体。对于把环保理念引进家庭生活,朱棣文曾说每户国民只需投资1000美元成本就可提升能源效益,可惜的是民众多宁愿把钱花在花岗石的厨台上。

去年夏天,朱棣文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全国清洁能源会议上说,除非能源工作由专业人士而非说客承担,否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使用成本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朱棣文是继1957年的杨振宁、李政道,1976年的丁肇中和11年前的李远哲之后,第五位获诺贝尔奖的华裔科学家。在他之后,还有两位华人——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崔琦和英美双国籍华裔高锟又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七位华裔获奖人中,除李远哲为诺贝尔化学奖外,其余皆是物理奖。

§ 人物性格

朱棣文关爱祖国儿童

朱棣文从小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和培养,从父母那里学会了刻苦、勤劳和谦逊的精神和品德,并不宽裕的生活环境也造就了他不屈不挠的坚强性格,中学毕业,他进入美国知名学府、也是华裔较多的加州伯克利大学深造,1976年在伯克利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担任了斯坦福大学教授的朱棣文,工作生活十分繁忙,精力充沛,他带着8个博士生,指导两个博士后,每年还给硕士研究生开两门课,还要从事自己的原子物理学研究;他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爱好打网球、游泳和骑自行车,还喜欢烹饪,并烧得一手好中国菜,他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

作为一名成熟的科学家,朱棣文有着自己的人生皙学。他常说:“我们不一定要是天才,但我们知道自己的目标和计划;我们会时常受到挫折,但不要失去热情。” 虽然朱父和三个杰出的儿子都是顶尖科学人才,其实,当年朱父不太赞同朱棣文念物理,因为“这一行要出头太难了”。从小就爱画画的朱棣文,父亲觉得或许建筑对于他是个不错的出路。然而,身上满是物理细胞的朱棣文把绘画的天分用在绘制物理结构图上了。好在父亲后来并没有太刻意地阻拦他;而他,也终于以自己的努力,冲破了这条被视为崎岖的路。

在学生及友人眼中,朱棣文有着浓厚的科学家气质,而且饶富幽默口才。他常常能即兴地发表学术演说,深度中还能穿插趣味。无论是在研究上、工作上,甚至是教学上,他都有一套“以退为进”的哲学。他对自己、对学生并不会定下过高的要求,他觉得从工作中得到成就,才会激起更旺盛的动力,使自己更有信心。他酷爱运动,每周五固定骑自行车到校园,并趁着实验空档“溜车”。在他,运动带来的爆发力正如同物理实验中击出的美丽火光一般,是物理之“力”与人生之“美”的结合。

朱棣文在研究中兢兢业业,悠游于物理的世界中。朱棣文视自己为一名科学家,最大的希望是无论在未来十年、二十年,甚至上百年以后,自己在斗大的实验室中的成果,能够对人类产生贡献,与人类的生活真正的结合在一起。

§ 家庭背景

朱棣文

朱棣文的父亲朱汝瑾也是当代科学家,1949年自大陆来美,现在已有八十高龄。朱汝瑾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博士,他的妻子是当年曾在同一大学念经济系的朱李静贞。朱汝瑾和朱棣文同属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院士“父子档”。朱父于1964年当选第五届院士,朱棣文则在父亲以及另四名院士崔琦、卓以和、顾毓秀以及田炳耕共同推荐下,于1994年以高票获选为院士。朱汝瑾曾在美国圣路易、维吉尼亚、纽泽西等多个大学任教授,还担任过美欧地区化工、石油、太空等六十多个企业公司的顾问。

朱棣文是家中的第二,他哥哥朱筑文为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博士,哈佛医学院毕业,现在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弟弟朱钦文是哈佛法学博士,现为洛山矶执业律师。这个家庭,真的称得上是一个“博士之家”。

§ 荣誉成就

研究号称为“分子马达”(molecular motor)的肌蛋白细胞的收缩,此技术可以在不破坏细胞膜的情况下,操控细胞内的物质,或在密闭容器内处理稀有元素或者放射性元素。朱棣文出任美国能源部部长

1968年,获颁罗彻斯特大学斯托达数学奖

1970年,罗彻斯特大学斯托达物理奖及伍德罗•威尔逊奖学金

1970-1974年,获颁国家科学基金会博士预备生奖学金

1977-1978年,获颁国家科学基金会博士后奖学金

1987年,获颁美国物理学会在激光光谱领域的布洛依达奖

198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9年,担任实验天体物理联合研究所特邀访问学者

1990年,担任美国光学学会理事及法国学院访问教授

1990-1993年,担任斯坦福大学物理系主任

1992年,担任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

1993年,获颁费塞尔国王国际科学奖及担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94年,获颁美国物理学会在激光科学领域的亚瑟•萧洛奖及美国光学学会的威廉•梅格斯奖

1997年,朱棣文因“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得奖作品

发展利用雷射冷却与捕捉原子方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3 17: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