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朱鹤年
释义

§ 简历

1906年1 月9 日,出生于江苏省海门市。

1922年  入上海复旦大学文科学习。

1923 ~ 1926年 转复旦大学生理学系,后从生物系毕业,获学士学位。

1927 ~ 1930年 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

1930年  任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1931 ~ 1932年 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2年  由中央研究院派赴欧洲考察心理学研究。归后继续在心理研究所工作。

1935年  在河南医学院任教。

1936 ~ 1945年 任湘雅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

1945 ~ 1949年 任江苏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

1949年5 月 应邀到华东人民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前身)任生理学主任教授。

1949年5 月 ~ 1993年 先后任华东人民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前身)任生理学主任教授、生理学教研室主任、教授、校专家组组长。

1993年9 月12日,因恶性骨髓瘤病逝于上海。

§ 生平简介

朱鹤年,别名朱侣僊,1906年1月9日生于江苏省海门县四甲坝合兴镇。其父朱南山是著名的中医师。家庭的教育,环境的熏陶,使他三兄弟都投身医学事业。

1922年,他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攻读文科。第二年,中国心理学界鼻祖郭任远自美国归来,在复旦大学创办心理学系,他作为优秀学生转入该系学习。他也曾师从蔡翘学习生理学。朱鹤年

1926年,他毕业于复旦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次年,经蔡翘教授介绍,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师从C.J.赫里克(Herrick)教授,攻读硕士学位。1930年,他在完成了美洲负鼠间脑的形态学研究之后,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

同年,他回国任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在唐钺所长支持下,积极筹建生理心理学及神经生理学实验室。

1931年9月,经赫里克教授介绍,他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深造。在神经解剖学家与临床神经学家佩泊斯(Papez)教授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1932年,获康奈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同年,他受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派遣,赴欧洲考察科研工作,先后考察了英国的工业心理研究所、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生理心理实验室,德国的柏林大学及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等单位的心理学研究情况。回国后,向心理所作了研究进展的报告。那时,他曾有心从事工业心理研究,希望能为中国落后工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算是一件憾事。

1932年,他回国不久,看到美国学者兰森(Ranson)使用霍斯里—克拉克(Horsley-Clarke)立体定向仪从事脑深部结构研究的报道后,立即写信给赫里克教授,请他向芝加哥大学生理仪器室订制一台。这就是中国引进和使用的第一台脑立体定向仪,当时在国外使用这种仪器进行研究工作的单位还不多。1933年,他和卢于道教授使用这台仪器在心理所进行了猫中脑和前脑血管运动中枢的研究,并发表了研究论文。他还创制了0.5 mm双极玻璃刺激电极,用于脑定向刺激与慢性埋植电极技术。这些都为中国开展神经生理、神经解剖和神经药理的定位研究作出了贡献,也为后来“江湾Ⅰ型定向仪”的设计与制造打下了基础。

1935年,他离开心理研究所后,相继在河南医学院、湘雅医学院和江苏医学院任生理学主任教授,从事生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

1936至1945年期间,他是湘雅医学院第一个中国籍生理学主任教授。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里,他与湘雅师生同甘共苦,忘我工作。他和许笑曦一起编写了生理学实验讲义,供湖南医学院生理学实验所用。他还与学生一道研究了狗大脑皮质乙状回与血压的关系。该论文在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美国生理学杂志》)上发表后,为英国Ernest Henry Starling 1866~1927教授编著的《生理学》教科书及美国学者F.Fulton编著的《神经生理学》一书所引用。当时由于时局动荡,学院从长沙迁到广西,又从广西迁到贵阳。他与张孝骞院长等人,四处奔波,以求把医学院由私立改为国立,缓解经费的困难。

1945至1949年在江苏医学院工作期间,他与方怀时、葛志恒等人一道,研究刺激猫下丘脑引起的红细胞数量改变。

1949年5月,他应邀到华东人民医学院(第二军医大学前身)任生理学主任教授。他在困难的条件下,开展了教学、科研工作,主编了1952、1954、1957年的全军军医大学《生理学》教材,为后来全军《生理学》教材的编写打下了基础。他研究了猫中脑的“怒叫中枢”,又开展了刺激猫下丘脑对脾脏收缩的影响、刺激猫桥脑对排尿反应的影响等研究,发表了多篇论文。

为了尽快培养年轻一代,他于1950年代中期招收了4名在职副博士研究生。1957年,他被划为“右派”,研究生培养计划因此中断。但他没有因为政治上的坎坷而放弃业务工作,先后撰写了“边缘系统生理功能”、“神经分泌”等综述,并开展了大鼠下丘脑垂体系统神经内分泌的研究。

1959年,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过程中,他被批准参军。他在完成繁重教学任务的情况下,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先后进行了“深部脑中枢定向刺激电极埋植法”、“不同频率刺激猫中脑加压中枢”和“刺激猫杏仁核”等研究,并在1960 年代中期开始了针刺麻醉原理的研究。1964年还招收两名研究生。

文化大革命中,他被迫离开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停止了业务工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不仅在政治上彻底得到平反,而且又重新走上领导岗位,先后担任了教研室主任、校专家组组长。

在他的参与和指导下,针刺镇痛原理的研究取得创新性成果。他所在的学术集体首次证明下丘脑参与针刺镇痛。1979年,他在北京国际针麻会议上宣读了这一成果,受到与会国内外专家的好评。

他倡导开展了分子神经生物学等研究。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系统损伤修复、神经免疫调节、应激反应的中枢机制、神经营养因子与细胞内信号传导等研究,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1993年9月12日,他因恶性骨髓瘤在上海逝世。

§ 主要科学技术成就

中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成为中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他指导研究生时高标准、严要求,既教书、又教人。他严谨治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都给学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为了使研究生能看到世界上最新的参考书,托亲访友,从美国邮购了《医学生理学》、《心理生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下丘脑》、《神经系统解剖与生理学图谱》等价值1000多美元的图书和资料。朱鹤年与蔡翘等合著的书

他在指导研究生工作中,注意把学位课题研究与承担的国家、军队的科研任务尽可能地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的同时完成科研任务。在1980年代,神经肽的研究已成为神经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他把博士、硕士学位课题研究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科研攻关任务结合起来,开展神经肽与创伤休克、颅脑伤、针刺镇痛、应激与脑卒中等研究,取得一批创新性成果,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他们首次发现,内阿片肽与加压素参与大鼠烫伤休克的病理过程;过量的β-内啡肽与加压素对心功能有强烈的抑制作用,从而加重了烫伤休克;β-内啡肽与加压素抗血清及其受体拮抗剂均有抗烫伤休克的作用。这为烫伤休克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他在晚年,先后培养硕士生11名、博士生14名。

发现哺乳类动物下丘脑室旁核神经细胞具有神经分泌现象

1927~1930年,朱鹤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在赫里克教授指导下,从事美洲负鼠间脑的形态学研究。

在1920年代,神经分泌的研究还处在襁褓时期。此前,Dahlgren(1914)和他的学生Speidel(1919),在鱼类的脊髓观察到一些大型神经细胞具有神经细胞和腺细胞的双重特点。1922年,Speidel提出了“神经分泌”概念。然而,当时人们在哺乳类动物还没有观察到这种现象,认为只有低等脊椎动物(即鱼和两栖类)才有“神经分泌细胞”。

1928年,朱鹤年在实验中观察到在美洲负鼠下丘脑室旁核一些大型三角形细胞的胞浆里,有许多灰色的小颗粒,细胞周围分布有很多毛细血管,这提示该神经核的细胞具有分泌功能。起初,他担心灰色小颗粒是染色方法不当造成的假象,不敢贸然下结论,经一次次实验和反复仔细的观察,肯定了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与细胞分泌功能有关的颗粒。赫里克教授在仔细查看了全部实验的脑切片后认为,这个新发现是正确的。后来,日本的米山达雄(1933)在狗、法国的Roussy 和Mosinger(1934)在人的下丘脑也发现存在神经分泌细胞。因此,朱鹤年最早发现哺乳类动物神经细胞具有分泌功能,在神经内分泌的发展中作出了创造性的历史贡献,对神经内分泌学研究工作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揭示了猫中脑存在“怒叫中枢”

在他上大学时,就开始对情绪的中枢机制发生兴趣。他常想,脑对不同情绪的影响是否也有像感觉和运动那样由特定的部位来管理呢?

1930年代初,他和卢于道教授一起进行猫中脑和前脑的血管运动中枢研究时,发现刺激中脑的某些区域会引起猫的吼叫,吼叫并伴有一系列躯体运动和植物性生理反应,如前肢伸直、尾巴上翘、毛发竖立、瞳孔散大等,有时近似于情绪上的“怒”反应。在其他种类动物的相同实验中,也得到类似的结果。他产生了猫中脑可能存在有“怒叫中枢”的想法。后来,由于日本侵略军入侵,他离开了心理所,这一研究被搁置下来。

1949年,他到第二军医大学工作,又同倪国坛等一起重新开始寻找猫脑内引起“怒叫”部位的研究工作。他们进行实验发现,只要在猫中脑后腹部被盖侧核的后部给予适当强度的电刺激,就会引起猫的“怒叫”反应,他们将此脑区命名为“怒叫中枢”。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学位制度,他的第一位研究生路长林,对猫“怒叫中枢”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终于发现“怒叫中枢”是一个结构完整、部位局限的区域,其确切部位是在中脑尾端滑车神经核平面的被盖外侧楔状下核的外侧部。该区域的细胞散在,不形成核群,以纤维占多数。他并阐明该区与其他脑区的联系。实验表明“怒叫中枢”是发音的初级中枢,是发音与情绪的重要整合部位,并与疼痛有关。怒叫反应可作为痛反应的指标。因此,该中枢的发现与证实,对研究发音、疼痛和情绪的中枢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猫“怒叫中枢”的研究结果,曾在1986年东京国际神经生态学学术会议上宣读,受到与会者的重视。“怒叫中枢”的发现与立体定向仪的使用,还对神经生理的实验教学,起了积极的作用。许多医学院校将刺激猫“怒叫中枢”作为医学生实验教学的内容。

§ 主要论著

1 朱鹤年.袋鼠间脑的细胞群.国立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专刊,1932,第二号.

2 朱鹤年.袋鼠间脑的纤维连接.国立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专刊,1932,第三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8:4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