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政道 |
释义 | § 简介 李政道,博士学位,教授,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十分关心中国物理学的发展,自1972年起多次回中国访问讲学,1980年以来他发起组织美国几十所主要大学在中国联合招收物理学研究生,为培养中国青年物理学家作出了贡献,他受聘为暨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2010年11月李政道在北京荣获“世界杰出华人”荣誉称号。[1] § 主要经历 李政道 1926年11月25日,李政道出生于中国上海,祖籍江苏苏州,父亲李骏康是金陵大学农化系首届毕业生。李政道曾在东吴附中,江西联合中学等校就读,因抗战中学未毕业。 1943年因以同等学历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由此走上物理学之路,师从束星北、王淦昌等教授。 1944年因日军入侵贵州,时在贵州的浙江大学被迫停学。1945年他转学到时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就读二年级,师从吴大猷、叶企孙等教授。1946年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师从费米教授。 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从事流体力学的湍流、统计物理的相变以及凝聚态物理的极化子的研究。 1953年他任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主要从事粒子物理和场论领域的研究。三年后,29岁的李政道,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二百多年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他开辟了弱作用中的对称破缺、高能中微子物理以及相对论性重离子对撞物理等科学研究领域。 1984年他获得全校级教授(UniversityProfessor)这一最高职称,至今仍是哥伦比亚大学在科学研究上最活跃的教授之一。现在,他的兴趣转向高温超导波色子特性,中微子映射矩阵,以及解薛定谔方程的新途径的研究。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仍奋斗在物理研究的第一线,不断发表科学论文。 1998年1月23日,李政道将其毕生积蓄30万美元,以他和他的已故夫人秦惠(竹君)的名义设立了“中国大学生科研辅助基金”,资助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和苏州大学的本科生从事科研辅助工作。李政道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科学事业后继有人,真是用心良苦,竭尽全力。 § 科研成就 李政道 李政道的研究领域很宽,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方面的工作也颇有建树。1949年与罗森布拉斯和杨振宁合作提出普适费米弱作用和中间玻色子的存在。 1951年提出水力学中二维空间没有湍流。1952年与派尼斯合作研究固体物理中极化子的构造。1954年发表了量子场论中的著名的“李模型”理论。1957年与奥赫梅和杨振宁合作提出电荷共轭不守恒和时间不反演的可能性。 1959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硬球玻色气体的分子动理论,对研究氦Ⅱ的超流动性作出了贡献。1962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带电矢量介子电磁相互作用的不可重正化性。1964年与瑙恩伯合作,研究了无(静止)质量的粒子所参与的过程中,红外发散可以全部抵销问题,这项工作又称李-瑙恩伯定理。 20世纪60年代后期提出了场代数理论。70年代初期研究了CP自发破缺的问题,又发现和研究了非拓扑性孤立子,并建立了强子结构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论。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继续在路径积分问题、格点规范问题和时间为动力学变量等方面开展工作;后来又建立了离散力学的基础。 § 重要事件 1953年 至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1956年 与杨振宁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 1957年 与杨振宁同获诺贝尔奖 1958年 与杨振宁、吴健雄同获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奖,并被授于普林斯顿大学物理荣誉博士学位 1960年 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 1961年 受推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3年 回哥伦比亚大学,担任第一位「费米讲座」的物理学教授偕夫人返回阔别26年的中国大陆 1964年 和杨振宁受邀参加广州粒子物理理论讨论会,二人还被推选为本次会议的顾问委员会成员 1984年 回国参加第十六届中研院院士会议 1986年 出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终身主任;并担任北京现代物理学研究中心主任。12月,哥大为李政道举行六十大寿庆典 1988年 在北京主持召开同步辐射应用国际讨论会 § 工作简历 李政道 1943年 江西联合中学毕业 1943年 就读于浙江大学物理系 1944年 转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大 1946年 就读联大二年级,受吴大猷推荐赴美留学(芝加哥大学物理系) 1950年 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至加拿大担任天文研究员 1951年 受聘于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所 1950年 芝加哥大学天文系助理研究员 1950年-1951年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助理研究员和讲师 1951年-1953年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员 1953年-1955年 哥伦比亚大学助理教授 1955年-1956年 哥伦比亚大学副教授 1956年-1960年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1960年-1962年 哥伦比亚大学兼职教授 1960年-1963年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教授 1962年-1963年 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 1963年-1964年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1964年-1984年 哥伦比亚大学费米物理讲座教授 1984年 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 1986年 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CCAST,WL)主任 1986年 北京现代物理中心主任(北京大学) 1988年 浙江现代物理中心主任(浙江大学) 1997年 2003RIKEN年-19BNL研究中心主任 2004年 RIKEN年-19BNL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理事会成员 1985年-1993年 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理事会成员 1990年 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董事会成员 § 名誉教授 1981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82年 暨南大学 1982年 复旦大学 1984年 清华大学 1985年 北京大学 1985年 南京大学 1986年 南开大学 1987年 上海交通大学 1987年 苏州大学 1988年 浙江大学 1993年 西安西北大学 1998年 上海大学 2000年 兰州大学 2002年 厦门大学 2003年 西北工业大学 § 所获奖项 李政道 1957 诺贝尔物理奖 1957 爱因斯坦科学奖 1969 法国国家学院G. Bude奖章 1977 法国国家学院G. Bude奖章 1979 伽利略奖章 1986 意大利最高骑士勋章 1994 和平科学奖 1995 中国国际合作奖 1997 命名3443小行星为李政道星 1997 纽约市科学奖 1999 教皇保罗奖章 1999 意大利政府内政部奖章 2000 纽约科学院奖 § 名誉学位 李政道 1958年 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博士 1969年 香港中文大学文学博士 1978年 纽约市立大学科学博士 1982年 意大利比萨,高等师范学院物理学博士 1984年 Bard学院科学博士 1985年 北京大学科学博士 1986年 美国Drexel大学文学博士 1988年 意大利Bologna大学科学博士 1990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博士 1991年 美国Adelphi大学科学博士 1992年 日本筑波大学科学博士 1994年 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科学博士 2006年 英国诺丁汉大学科学博士 § 特邀院士 1957年 美国哈佛大学Loeb特邀讲座 1957年 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9年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1961年-1963年 美国Sloan年 基金学者(Sloan年 Fellow) 1962年 美国哲学学会院士 1964年 美国哈佛大学Loeb特邀讲座 1964年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6年 美国Guggenheim基金学者(Guggenheim年 Fellow) 1982年 意大利年 Lincei国家科学院院士 1986年 华盛顿大学Jessie与John年 Danz讲座 1994年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5年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95年 麻省理工学院,Herman年 Feshbach物理学讲座 2003年 梵蒂冈Pontifical年 科学院院士 2004年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科技委员会顾问。[2] § 生平著作 李政道著作 粒子物理和场论引论Harwood科学出版社,1981 李政道文选1-3集,G. Feinberg编辑 Birkhauser Boston Inc., 1986 宇称不守恒三十年——李政道六十华诞学术研讨会 Birkhauser Boston Inc., 1988 对称,不对称与粒子的世界, 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988 李政道文选,1985-1996,任海沧、庞阳编辑 Gordon and Breach, 1998 科学与艺术,主编:李政道,副主编:柳怀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物理的挑战,李政道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宇称不守恒发现之争论解谜,季承、柳怀祖、滕丽编辑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简体字本) 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4(繁体字本) § 轶事 李政道 1950年代,白色恐怖时期,李政道在台湾的母亲张明璋女士和二哥李崇道(李崇道毕业于广西大学农学院,曾任国立中兴大学校长、行政院农业委员会主委)、二嫂许淑英,因在家里留宿一位旧时广西大学同学,而受掩护匪谍罪名入狱。 在李政道结束回国旅程离开时,他在飞机上收到了毛泽东赠送的一套第一版科学大纲 李政道与杨振宁于1940年代末开始亲密而富有成果的合作,两人共合作发表32篇论文,但这个合作在1960年代初终止。两人从此分道扬镳,成为华人学术界的憾事。关于他们个人关系分裂的原因,李杨双方偶有公开叙述,然而各有说辞,令外界对真实原因依然不得而知。[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