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 |
释义 | 1987年,消失了100多年的新疆北鲵被一位哈萨克族牧民发现了,后被新疆师范大学教授确认为“北鲵”。它的发现,在我国动物界引起了轰动,认为这是发现了一个几近消失的珍贵物种——新疆北鲵。 发现地在北天山的苏鲁别珍山谷,位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温泉县西部。这里是博尔塔拉河最上游地区。谷中草滩湿地,绿茵如绒;涌泉溪流,清澈见底。溪流中,卵石铺底,块块绿岛。附近,胡杨丛生,沙棘、红柳杂以其间,是新疆北鲵理想的栖息之地。约有6000尾新疆北鲵,在这个“世外桃源”安静地繁衍生息。 新疆北鲵,两栖类动物,只产于我国新疆、哈萨克斯坦极狭窄的范围内,所以又叫中亚北鲵;因其极像陆地上的蜥蜴,而民间称蜥蜴为“四脚蛇”,人们又叫它为“水四脚蛇”。又因为它在陆上行进时像婴儿爬行,又多了个“娃娃鱼”的名字。 新疆北鲵属小鲵科,是准噶尔盆地水域中,2.5亿年前广泛分布的有尾两栖类的一种,是天山、阿拉套山地面抬升时幸存下来的孑遗物种。新疆北鲵在脊椎动物的演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研究小鲵科分类,系统演化方面,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因而,新疆北鲵是我国生物宝库中珍贵的物种资源。 新疆北鲵体小,最长者不超过30厘米,成体多为20厘米。其背面深灰色中微显淡黄,腹面为白色,昼伏夜出。日间,多隐伏于溪边松散泥草处及岸上潮湿的草墩洞穴或溪中石块下的缝隙中。夜间,出行觅食,多食蛾蝇幼虫、蚯蚓等。属冷血动物,入冬,即进入冬眠期,来年开春,冬眠结束,开始活动。 它们的繁殖期为每年5月。体外受精,雄体先在石块底面产出一个“精柄”,雌体对接在“精柄”上,产出一队倒“V”形卵囊。卵囊胶质、透明,卵亦透明,每囊有卵十几粒、二十粒不等,最多者三十粒。孵化期46—50天左右。新疆北鲵有相互残食的习性,因而,幼体成活率比较低。现在,人工孵育正在研究中。 1997年,苏鲁别珍山谷成为“温泉新疆北鲵自然保护区”,禁止人畜入内,使新疆北鲵得到严格的封闭性保护。为满足人们的观赏心理,温泉县在县城附近开辟了森林公园。公园内建有集科普观赏为一体的“中国新疆北鲵馆”。馆内仿保护区的生态,有石底小溪及绿茵湿地。放养的成体北鲵,或游于水,或爬行于石,隐藏于缝隙。种种习性,??有其生活习性的照片。供人观赏的北鲵,开春时定数从保护区领来;冬眠期又如数交回。其手续之完备,制度之严格,令人咂舌。 馆外公园,绿树葱茏,百花吐艳,哈萨克毡房藏身于绿阴中,冬不拉弹唱飞声于花丛中.......更有诸多风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