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岩是否确有其人?
释义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3月,中原大地上一片刀光剑影。首先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在攻占了西安后,一路摧枯拉朽,经山西,出居庸关,居高临下攻下了北京城,明王朝宣告灭亡;其次是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打开了东北的大门,引清兵入关,镇压了明末农民起义军,满族贵族建立了清王朝,使得中国历史翻开了清初的一页。封建文人在劫余乱后,纷纷著述,开始了对明末历史的追述和研究。这些封建文人,或直笔,或增饰、或以闻传讹、或相互抵牾,终于留下了诸多疑案。关于大顺军李岩其人,即因史籍记载的不同,300多年来,域以为“子虚乌有”,或以为确有其人,众说不一。

持肯定意见者认为,诸多正史、野史、笔记、小说,都比较一致地肯定,李岩原名李信,河南杞县举人,是魏忠贤党羽、明朝兵部尚书李精白之子。崇祯时,因魏忠贤案,李精白入狱判刑,李岩即家居未仕,人称李公子。时值河南大旱,灾民惶惶呼救,李岩遂力劝杞县府宋知县停征赈济,又出栗赈灾,被诬下狱。后又被灾民攻破县城,劫狱后,杀知县,逼上梁山,投奔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李自成用为谋主,赐名李岩。

关于李岩投奔李自成起义军一事,无名氏《梼杌近志》有传奇式的记载,不妨迻录于此:“崇祯末,流寇四起,绳妓红娘子乱河南,虏杞县举人李信去,强委身之。信不从,逃归。有司疑信,执下狱。红娘子来救,城中民应之,信仍归红娘子。遂与李自成约为兄弟,决意为逆。李信妻汤氏劝不听,缢于楼,面色如生,不知何时死。”

李岩入李自成军后,曾荐河南卢氏举人牛金星,牛又荐举阴阳先生宋献策。李岩劝李自成“尊贤礼士,除暴恤民”;攻下北京后,又派兵保护明懿安太后和河南状元刘理顺,藉以稳定社会秩序和收买人心。其最后被杀,是牛金星谗言的结果。

史家们认为,上述史籍的作者,大多是治学严谨、颇有影响的学者,如顾炎武,他在《明季北略》中也肯定了李岩其人其事,他的记载应该说是可信的;又如《明史》,亦应视为信史,记载李信入伙李自成起义事也颇为细。这是其一;其次,上述史籍的成书时间,大多是在清顺治和康熙年间,距大顺军的失败时间不远,作者完全有条件广泛接触当时曾亲历其事、亲见亲闻的当事人,故李岩确有其人,应是可信的。近人郭沫若、范文澜等均持这一观点。

持不同意见、最早提出此案的是清初学者郑廉。他在《豫变纪略》中说:“杞县李岩,则并无其人矣。予家距杞仅百里,知交甚夥,岂无见闻?即不幸而陷贼者,亦未闻贼中有李将军杞县人。不知《明季遗闻》何所据而为此也。而《流寇志》诸书皆载之,不知其为乌有先生也。”此后,论者从李岩的籍贯、家世及其在杞县举义的事迹等方面作了考察后认为李岩确无其人。证据之一是:除《豫变纪略》的作者、“距杞仅百余里”的郑廉否认李岩外,清初河南《杞县志》、《开封府志》的纂修者也否认杞县有李岩其人;第二,李精白不是杞县人,而是颖州(今安徽阜阳)人。无论是在做官、还是削职之后,其均未迁居杞县;第三,李岩不是李精白之子。这一点,在《杞县志》和《颍州府志》中均有记载;第四,李岩在杞县劝赈举义的事迹,也属虚构。因检诸史乘,崇祯时的杞县知县,从四年至十三年间未有一个姓宋的;其间的杞县知县,并非有人死难,杞县城也从未为义军攻破。那么,为什么这么多的野史、笔记、小说,甚至包括《明史》的纂修者在内,都众口一辞地把李岩说成是杞县人,是李精白之子呢?论者又进一步认为,这首先是明末统治者为仇视、诬蔑农民起义军的需要而捏造的。因李岩为自成“谋主”,而李岩则是李精白之子,李精白为逆案中人,海内之所切齿,故一闻有李氏从贼者,皆曰:“此必李精白之子也”。从此,“以讹传讹,遂登史策”。其次,抬出李岩,实为贬诋李自成,其始作俑者是西吴懒道人《剿闯小史》。实质上,早期传说中的“李公子”,即李自成本人。《剿闯小史》创造出“李岩事迹”后,为统治者所认可,即通过各种渠道渗进史籍,《明史》纂修时,正值清初文字狱锻炼的高潮,自然没有人矫枉,“李岩”就从本无其人,成了确有其人。

李岩之谜,尚祈发掘更多的史料,方能解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