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英儒
释义

§ 生平简介

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

1913年11月生于河北省保定市清宛县,写过一些诗歌、散文,分别在《幽燕》、《河北民声》和校刊《兴华》上刊登。1936年投身革命,1937年参加八路军,曾任记者、编辑、八路军某部团长,并长期从事地下斗争。战争年代曾创作出许多短篇小说。1953年回部队文化岗位,1954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战斗在滹沱河上》问世,被誉为建国初期优秀长篇之一。1958年长篇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发表,小说生动地描写了抗战时期我党地下工作者在保定地区的战斗生活,后被译成英、日、俄、保、朝等多种文字;并被改编为电影、话剧和多种地方戏剧。

1963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故事片。“文革”中受迫害被监禁8年之久。在狱中极度困难的条件下,以书籍文字夹缝作纸、牙膏皮作笔,用紫药水偷偷写作,出狱时带出两部长篇草稿,计百多万字。粉碎“四人帮”后调任八一电影制片厂顾问,创作了长篇小说《女游击队长》、 《还我河山》、《上一代人》、《燕赵群雄》、《虎穴伉俪》、《女儿家》、《魂断秦城》等。曾参加《八一电影》的创刊工作并兼任主编。1989年2月6日因病去世。生前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 少年时期

李英儒作品

李英儒出生于1914年。幼年丧父,家境贫困,主要靠大哥当长工、二哥打短工来维持生活。童年的李英儒也分担了家庭生活和重担,他背起小筐去割草,去拾柴。三十年代初,他得到一个勤工简学的机会——到保定志存中学读书。利用节假日,为学校看图书馆,挣一点钱作为学费和伙食费的补充。在此期间,他读了《共产党宣言》等到革命书籍,接受了革命思想,投入了革命洪流,参加了学生运动,同时也开始了文学创作。“七七”事变后,为了抗日,他于1938年1月到冀中平原参加了抗日游击队,主编《火星报》。同年8月由文化工作改做军事工作,被任命为步兵团团长,在大清河及易县、涞水一带坚持游击战争。

§ 重大事迹

李英儒作品

“七七事变”后,李英儒参加了冀中抗日游击队,被任命为步兵团团长,在大清河、易县、涞水一带坚持抗日游击战争。1942年,日本军队对冀中平原开始了疯狂的“五一”大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为粉碎日本军队的疯狂扫荡,抗日游击队冀中区党委派李英儒打进保定城,开辟一条由冀中通往山区革命根据地的安全交通线。由于任务紧急,组织上来不及给他办理相片加钢印的“合法证件”,没办法只给他弄到了一个没有相片的证明信。经过技术外理后,又填上了个假名字,加上手印。李英儒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闯进保定城。他先找到一家与游击队地下党有联系的粮店,再由粮店老板与伪省政府经理科科长经过多次周旋,才给他在经理科安排了一个差事。

为了站稳脚跟,李英儒把每月少得可怜的薪水除留下维持自己最低的生活费用外,全部贿赂给科长。在这样的危险的环境里,李英儒一面积极着手建立地下交通线,一面目睹了吴赞同、杜锡钧等汉奸的诸多可耻可恨的内幕。后来他把这伙汉奸的罪恶行径及丑恶灵魂,淋漓尽致地写入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那位经理科长正是小说中李歪鼻的原型。

李英儒完成建立交通线的任务后,共产党又指示他把内线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对伪军的争取教育和瓦解工作上来,以此配合共产党的军事斗争。为了更能方便工作,李英儒转移到保定师范,以教书职业为掩护,利用合法身份,深入偏僻小巷,与保定城里各个层次的人交朋友,通过他们做敌人的工作,以瓦解动摇对方军心。有次李英儒要送一份重要情报出城,当他骑着自行车快到南关大桥时,突然发现敌人在桥头加了岗哨,并有两个日本宪兵也站在桥头上。李英儒一看情况不妙,急中生智,翻车摔坏自行车而返回,把情报转移了。为了尽快把情报送出去,第二天他找到了一个在特务队的熟人用自行车带着他,假借到南关公园游玩的名义出城。在没有日本兵而只有伪军站岗的情况下,特务队的人就是大爷,出入城门都不下车。李英儒稳坐在自行车后架上,扶着这个人的肩,旁若无人地出了城,完成了传送情报的任务。

§ 文革时期

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

北京西郊杏花山德山脚下筑有高墙围着的几座楼,文革运动中,这里是囚禁无数高级干部和无辜者的秦城监狱。李英儒就是被囚禁在此,李英儒的探监号为7003号,也就是1970年入监的第三号犯人。李英儒被囚禁在一间面积不到10平方米的单人牢房,陡起的四壁,一切器物都用铁皮包裹。铁门、铁窗、不透明的玻璃窗,一天到晚见不着天色,更有铁条在外牢固加护。就连牢里的“监灯”都被铁丝圈系着,墙角一个矮矮的磁马桶,靠窗是离地一尺的木板床。

此时的李英儒已经是年满六十岁的老人,但几年来的隔离审查,完全使他的身体陷入前所未有的虚弱状态。年轻时期的李英儒在冀中、在保定内线、在各县游击区,连年抗战奔波,血与火的洗礼,使得本来就不太健康的身体在监狱里被折磨摧残得一身是病,瘦弱不堪。经历了血雨腥风的李英儒,想起他在冀中五一大扫荡,领着同志们,带着几千群众奋力突围;在廊坊洼地,敌人几挺机关枪不住地扫射,连滚200米逃生;为了送情报,被逼无路,一咬牙冲进敌人的炮楼叫伪军开门,他们还不是乖乖地放下吊桥,而今却身陷囹圄,想到了生和死。但是,死,在这十平方米的单间牢房,根本不具备任何自杀的有利条件。

在一段的低迷期以后李英儒开始构思一部反映冀中抗战内容的长篇小说——《女游击队长》。短短的时间里,他被自己头脑中波澜壮阔的战斗画面所激动,被自己决定塑造的女主人公所激动。但是要把它们变成文字,写下来,必须有稿纸。凑巧这时候家人送进来一套《资本论》。这本旧版书有着超长的天头、地角、边沿,而且页数可观,十分厚重,珍惜使用足够用一年。没有笔,他就用送来的一支牙膏,把铅制的牙膏皮底角,折下来制成蘸水笔。墨水,就是发给犯人使用的牙膏粉,红纸、报纸上的红字,集中到一块,泡在饭盒里。因为自制的红墨水颜色过浅,牙膏皮蘸水笔不好用,他不得已将自己的手背在马桶残缺处偷偷划破,借此要来半小瓶紫药水。然后,一部《女游击队长》的小说进入到写作状态。此时他还必须留神门卫的脚步声。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

在写作最艰难的时刻,李英儒的妻子儿女送来了他想得到的写作工具,儿子冒着各种危险乘看守疏忽之际,秘密将圆珠笔和几支笔芯掖进他的棉鞋里,妻子把包有白报纸的包裹借机捆在李英儒的腰间。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纸和笔,李英儒的小说创作进入到最佳最快的状态,他每天写作不少于8小时。每天夜里在被窝里想好章节词句。第二天一起床,就捧起《资本论》装作读书的样子,然后将夜里想好的文章誊到《资本论》的字里行间。单身囚室,花甲老人,除去睡眠,打腹稿,奋笔誊写,李英儒每个月至少写上10万字。40万字的初稿,只花了三个月的时间。

1973年年底,长篇小说《女游击队长》初稿完成。李英儒在《资本论》的原稿上进行了一遍修改,便誊出清稿。当妻子儿女再次来探监的时候,他把稿本秘密藏在裤裆里,和家人见面时,与家人急使眼色,妻子女儿分头和两个监视人员交涉有关李英儒面黄肌瘦应该改善生活条件。儿子李进军、李家平用高大的身躯遮挡,然后李英儒飞快掏出手抄本,大儿子又快速接过后装进衣兜。小女儿李小龙和儿子李家平,在母亲张淑文的协助下,抄写整理完成。粉碎“四人帮”以后,《女游击队长》出版面世。

§ 李英儒和日本作家

后左一为李英儒

1960年在日本著名作家野间宏访华团访问期间。当时,李英儒和中日友协秘书长孙平化二人担任领队。该团是由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中岛健藏先生亲自组团派出的,作家代表团的来访正处在日本人反对“美日安保条约”斗争的高涨时期,日本人的觉醒和正义斗争,获得了国际社会广泛的支持。在一次座谈会后,野间宏先生对李英儒说:“北京天气的热劲儿和中国朋友对我们的热心,是里外一致的、相通的。”一天晚饭后,一群人所住宾馆的阳台上乘凉,坐在圈椅上围着小圆桌,边喝冷饮边聊天。当野间宏等人得知李英儒在抗日战争期间,曾担任过冀中抗联会负责人,指挥战斗身经百战,以及长期地下工作的神奇经历的时候,他十分激动地起立同李英儒携手并拥抱。野间宏说道:“正因为你有有着如此辉煌、多彩的阅历,积累了丰富的文学素材,付诸创作,才能写出《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一些动人魂魄的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

§ 妻子

李英儒作品

张淑文是李英儒的夫人,她是一位曾战斗在古城保定的老地下工作者,她被圈里人称为“银环”。张淑文回忆到“张勃(即张静芝)是英雄,是名副其实的地下工作者,英儒说他就是根据张勃就义的情节,写就了《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金环就义’一节的。当时老李亲眼目睹了这一幕,而且他也确认张勃也看到了他,当时,张勃还大喊‘乡亲们别看了,回家吧!’那是在喊李英儒,让他回家别跟着,以免暴露身份。老李哪里舍得走呀,他一直跟着张勃,那是他情同手足的战友,那是他直线联络的同志呀!老李亲睹了自己的战友就义,却不能相救,自己的心在流血。”

§ 家乡

在河北保定清苑县何桥乡一带,老人们都喜欢红色电影《野火春风斗古城》这部根据作家李英儒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银幕上的杨晓冬、杨大娘、金环、银环等角色深入人心。电影的原著小说,很多满头白发的耄耋老人至今还能倒背如流。八路军李英儒勇闯保定城“虎口拔牙”的真实故事,依然是李英儒的乡亲们茶余饭的不衰话题。[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2 1: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