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朝那城 |
释义 | § 介绍 朝那城朝那城,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秦、汉为通往长安的战略要地,今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城境,阳春桃红柳绿,盛夏碧波如海,金秋红叶满目,隆冬青松苍翠。朝那古城断垣残墙,古朴浑厚;新建的商贸大楼与庭院民宅相映成趣;宽阔的沥清公路与僻巷小径并存;繁华的街市与恬静的农舍别具一格;幽静肃穆的东山清真寺与书声琅琅的古城中、小学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构成一幅古朴优雅的画卷。 § 位置 历史上的朝那县,由于战乱等因素,辖域几经扩缩,县城多次迁徙。 朝那古城位于朝那镇社古村城里社。北距朝那镇0.6公里,南与新集川相望。东西1.5公里处各有一深沟,东曰东土桥,西曰深桥沟,两沟各有一宽8米的夯筑土桥为车辆人行道。东南2公里处有凡坝沟,中有一天然土桥,供车辆通行。正北3公里处为细弦梁,两面临空,上有一辙之路,连接南北塬。 城址坐北向南,半山半塬,占地约0.8平方公里。北依塬面葫芦形腰弦处筑城墙,南以半山坡凸兀起的城头岭为中轴,沿左右两个地势相似的山湾呈扇形向南扩延。东西山湾中部,各有水泉3眼,水源旺盛,甘甜可口。城东南有柳扇梁向西,西南有皇甫岭向东,如两臂环抱,当地人称“二神护城”。[1] § 布局 朝那城地面现存城墙残迹两处。一处是塬边进深60余米处的东西走向城墙,残长70余米,高1—2.6米。墙系夯土筑成,并有烧土相间,夯层厚12—16厘米,夯窝不明显,为边长4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平底石具所为。夯层内有新石器时期齐家文化细泥素面红陶片,夹砂绳纹红陶片及零星秦汉灰陶片。一处是塬西侧沟湾东边残存的南北向城墙,长约20米,最高处4.3米,顶宽1.2米。筑法及夯土内夹杂物与北城墙相同。据当地老农说,该城早年东西北三面都有城墙,高约2丈,顶宽3尺,北城墙东西两端各有宽1丈2尺的缺口,是进入城内的惟一通道,当地人叫城门,门外折角处,有凸出城墙的四方形土墩,各叫东西城门墩。1958年群众性搜肥运动中,三四个农业合作社的劳力集中在一起,人挑车拉,大干十多天,北面城墙降低一半。以后群众取土不断,东城墙被铲除尽,北城墙一再减低,惟西面山坡边一段城墙挖掘较少。 北城墙外有两处胡同形壕沟,当地人称其为马道。一处南起西城门,向北与朝龙公路相接,全长1.2公里。另一处西接三里村农用公路,向东经古城遗址,贯穿社古、后沟、堡子三村,全长约5公里。两处马道宽窄相同,深浅一致,宽4米,深2米。现为耕地,表土内有秦汉以来各个时代陶片、瓦砾等。从社古村群众居住区暴露的一段马道底部看,道面踏积层厚0.26米,内有新石器晚期红陶片,踏积层上的表土层厚1.14米,内有汉唐至明清瓦砾、陶片。 两处马道虽依塬面地形高低起伏,但笔直无弯,宽窄不变,深浅如一,非人工开挖莫及。据当地群众传说及暴露的部分情况分析,这两处平塬上的壕沟,系古代车马道无疑。其时代与朝那古城遗址相承。 城内塬面部分为群众修房种地所占。地面散有新石器晚期至明清陶瓷片、瓦片、残砖及人工雕凿的残石块。其中汉唐遗物居多。城东端一片开阔地段,当地人称老道巷,地面散布汉唐陶片、瓦砾较多,地下积压石块、灰坑。传说这里曾是古朝那县城的集市贸易场所。城西端一块略高于塬面的台地,曾是“大寺殿”的所在地,台地断面有夯土痕及房屋残基,地面残砖、破瓦比比皆是。 塬面下向南的扇面形山湾,上部为当地群众居住区,断面上房屋基座残迹、灰坑、残石板等暴露较多。中部为落差较大的梯田,地边残砖、破瓦、石块成堆,其中较为典型的遗物有绳纹灰陶片,弦纹灰陶片,绳纹板瓦,长方形青砖。梯田断面有料姜石三层,石层厚1—1.5米,间距7—11米。每层石层下开凿有正方形窑洞若干孔,当地人世代相传,称其为仓窖。窑洞大部分因山体滑坡,门口已被填封,有的只残留不足1平方米的缺口,窑内淤泥堆积,人进入难以直身。保存较好的有16孔,大小基本一致。排列整齐有序,窑深12—13米,宽5米,高5米,窑内有横窑相互贯通,侧壁开凿灯窝,端壁留长0.5—1米,宽0.5—0.7米,高1米的歇台或方形小窑。窑为尖刃器凿成,刀沟宽1厘米,壁用土、草木灰掺草合成的泥浆抹光,抹泥厚0.5厘米,质地柔软有弹性,色为青灰色。所见窑内均无烟熏痕迹,个别窑内烟釉黑亮,为以后人们住宿所留。从窑洞大小一致,排列整齐,内无烟痕的迹象分析,民间称其为仓窑是可信的。 城址正中的城头梁,低于塬面40米,北依山湾正中,呈三个距离基本相等的台地笔直向南,三面临空,岭脊宽20米,长300余米。每个台地上各有一凸出地面的正方形建筑物残基,基为杂土夯筑,上堆大量破砖碎瓦,相传这里曾是护仓军队的驻地。 据以上遗迹及相应的地名,朝那古城大体为中城、东街、西寺、南仓的布置格局。其始建年代大体在西汉中期,东汉至魏、晋时为兴盛时期,唐、宋以后逐渐败弃。[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