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昆剧传习所 |
释义 | § 昆剧传习所 § 正文 培养昆剧演员的科班性质的组织。1921年秋创办于江苏省苏州市桃花坞五亩园。创办开始由贝晋眉、徐镜清、张紫东负责。不久,穆藕初加入,出巨赀,并有吴梅、汪鼎丞等人赞助,拟定办所方案。所长为孙咏雩。聘请的主要教师有沈月泉(小生)、沈斌泉(净、副、丑)、吴义生(外、末、老旦)、许彩金(旦)、尤彩云(旦),都是清代末叶在苏、沪地区享有盛名的“全福班”后期艺人。沈月泉被尊称为“大先生”,以教小生为主,兼教其他行当。另外,有高步云教乐器,傅子衡教文学、音韵,邢福海教武术。 昆剧传习所的学生由各方面介绍陆续入所。他们绝大多数是城市贫民子弟,也有“全福班”艺人的亲属。学生年龄从9岁到15岁。规定学习3年,帮演2年,5年满师。先后入所的学生约 60 人。学戏期间,老师对拍板、唱曲(先不上笛子)、台步三项要求极为严格。所有学生都兼学乐器。学习一年后开始取艺名,在姓名中间嵌一个“传”字,用姓名的最后一个字区分行当:小生以“玉”旁,老生、外、末、净以“金”旁,副、丑以“水”旁,旦以“草”头。培养出来的主要演员有:顾传玠、周传瑛、赵传珺、施传镇、郑传、倪传钺、包传铎、汪传钤、沈传锟、邵传镛、周传铮、王传淞、华传浩、姚传湄、周传沧、朱传茗、沈传芷、张传芳、姚传芗、刘传蘅、方传芸等,通称“传”字辈演员。他们所学的传统折子戏共有 400多出。 昆剧传习所培养学员仅此一期。学生满师后到上海演出期间,又得到前辈昆剧著名演员陆寿卿、施桂林、丁兰荪、蒋砚香、沈锡卿以及京剧演员王洪、林树棠、林树森等的教益,剧目不断增多,表演日臻成熟,影响逐步扩大。曾先后用“新乐府”、“仙霓社”名称组班,演出于上海笑舞台、新世界、大世界等处,也经常到杭州、嘉兴、湖州一带城乡巡回演出。演出剧目中,不少是明清传奇中的名剧,如:《荆钗记》中的《见娘》、《上路》;《白兔记》中的《出猎》、《回猎》;《连环记》中的《起布》、《问探》、《议剑》、《献剑》、《梳妆》、《掷戟》;《浣纱记》中的《寄子》;《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玉簪记》中的《琴挑》、《偷诗》;《绣襦记》中的《卖兴》、《当巾》、《收留》、《教歌》;《渔家乐》中的《相梁》、《刺梁》;《十五贯》中的《男监》、《女监》、《访鼠》、《测字》;《永团圆》中的《击鼓》、《堂配》;《千钟禄》中的《惨睹》、《打车》;《西厢记》中的《佳期》、《拷红》;《红梨记》中的《醉皂》、《亭会》;《跃鲤记》中的《芦林》;《西楼记》中的《楼会》、《拆书》;《艳云亭》中的《痴诉》、《点香》;《长生殿》中的《絮阁》、《小宴》、《惊变》、《弹词》;《燕子笺》中的《狗洞》等等,深得观众好评。 60年来,昆剧传习所“传”字辈演员在继承和发展昆曲艺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1956年周传瑛、王传淞主演了经过整理改编的昆剧《十五贯》,曾经轰动一时。至今上海、浙江、江苏等地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的昆曲演员,绝大部分都是在他们培养下成长起来的。 § 配图 § 相关连接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