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林毅夫 |
释义 | § 简介 林毅夫 林毅夫,男,于1952年10月15日出生于台湾宜兰县,籍贯:福建省漳州市。原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八、九、十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并于2005年获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在2010年7月22日举行的英国科学院年会上,林毅夫教授被选举为英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 学历:台湾大学农业工程系肄业,1971;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1978;北京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1982;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1986;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发展中心博士后。 工作简历:1987-1990年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1990-1993年,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1994年2008年,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领域: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 2008年2月4日,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Robert Zoellick)正式任命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林毅夫为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世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在拟定研究计划及发展方向上扮演相当重要的决策角色,林毅夫出任世银首席经济学家将更进一步转变世银与中国的关系。林毅夫是首位在世界银行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获得如此高职位的中国人。 妻子:陈云英,是一位特殊教育专家。 § 成长经历 1952年10月15日,林毅夫生于我国台湾省宜兰县,父亲林火树给他取名叫林正义,是希望儿子长大后为人正直,富有正义感。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林毅夫据此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毅夫”。 1975年,林毅夫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于陆军官校正期生四十四期步兵科,随即留校担任学生连排长,第二年考上国防公费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1978年获政大企管硕士,随即返回军中,派赴金门马山播音站前哨担任陆军上尉连长,负责接待外宾参观第一线连的任务。 1979 年5 月16 日傍晚,上尉林正义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航道,他游过两千多米的台湾海峡,抵达对岸的厦门,更名为“林毅夫”。 1980年,刚刚对外开放的大陆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西奥多·舒尔茨。舒尔茨自然不会放弃到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宣讲他的经济学理论的机会。当时,北大为找一个翻译颇费了一番心思,林毅夫荣幸地成为给舒尔茨做翻译的惟一人选。这个意外的机会,为他打开了通往世界经济学最高殿堂的大门。 1982年,林毅夫从北京大学毕业,怀揣经济学系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证书,他远渡重洋,来到了现代经济学的大本营芝加哥大学(舒尔茨将林毅夫推荐到的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舒尔茨,学习农业经济。 著作 1987年,林毅夫回到了中国,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从海外归国的经济学博士。林毅夫先是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工作,任副所长,3年后调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 1990年,林毅夫关于1959—1961年中国大饥荒的论文《集体化与中国1959—1961年的农业危机》在国际顶级经济学杂志之一的《政治经济学期刊》上发表,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争议。 1992年,他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成为一段时间发表于国际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之一,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为其颁发了经典引文奖。这两篇文章一举奠定了林毅夫在国际发展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界的地位,一些欧美的中国问题研究机构视林毅夫为中国农业经济与社会问题的权威,屡次邀请他出国访问研究。 1993年,林毅夫获得美国国际粮食和农业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政策论文奖(每年一位),并以《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获得中国经济学最高奖——孙冶方经济学奖。他在2000年出版的著作《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的第四章《价格双轨制与供给反应:理论与来自中国农业的经验证据》,再次荣获孙冶方经济学奖(第九届),其他的获奖更是不计其数。1993年,林毅夫升任北京大学教授。 1994年8月林毅夫与易纲、海闻、张维迎、张帆和余明德等6人在北京大学创办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出任主任,是中国经济学研究的最前沿,也一直是中国政府决策部门重要的《智库》之一。 1994年,林毅夫回到母校北京大学,联合多位海外留学归来的经济界人士,共同成立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出任主任一职。 1996年,林毅夫的母亲不幸亡故。初闻噩耗,林毅夫失声痛哭,泪流满面。林毅夫因台湾当局的阻挠而未能成行,此事成了林毅夫的终生遗憾。 2001年10月,在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推动下,首届中国经济学家年会在北大召开,成为中国经济学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 林毅夫曾是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是朱镕基总理和温家宝总理倚重的经济决策智囊,也是“十五”计划起草人之一,对中国的经济决策,尤其对农村经济和国企改革等领域的政策,极具影响力。 2002年5月9日,林毅夫的父亲林火树在宜兰老家溘然长逝,享年84岁。当时,林毅夫应邀出席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一项国际经济学术研讨会,面对记者的镜头,他潸然泪下。 1998年4月至2008年3月,林毅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八、九、十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经济界别)及政协全国委员会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08年2月4日,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正式宣布,已经任命林毅夫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师兼主管发展经济学的资深副行长,于5月31日上任,补缺2007年离职的布吉尼翁。[2] § 婚姻家庭 林毅夫与陈云英,一对博士夫妻,两位名人,一个是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一个是“中国特殊教育第一人”。自从三十年前林毅夫从金门游到中国大陆之后,夫妻俩在各个版本的故事中都颇富有传奇色彩。 儿女 他们的一双儿女也已长大成人。儿子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后,赴美留学获得硕士学位;女承父业,从事金融方面的工作。 § 荣誉 林毅夫“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理论与实践”, 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2007年10月); 北京大学首届蔡元培奖(2006年); “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理论与实践”荣获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 “自生能力、经济发展与转型:理论与实践”荣获北京大学第十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 北京市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6年9月); 首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优秀成果奖(2006年4月); 全国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2005年); 《Development Strategy,Viability,and Economic Convergence》荣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年); 《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荣获教育部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年); 《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荣获北京大学第八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年); 威廉.戴维森客座教授,威廉·戴维森学院,密西根大学(2002年); 《中国的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获第五届北京大学学报优秀论文奖(2001年); 《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中第四章“价格双轨制与供给反应:理论与来自中国农业的经验证据”荣获第九届孙冶方经济科学论文奖(2001年); 首场讲座,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迪.盖尔约翰逊年度讲座系列(2001年5月); “为四化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作出突出贡献先进台胞”荣誉称号(2001年); 1992年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一文被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评为1980至1998年内发表于国经济学界刊物上被同行引用次数最高的论文之一,获颁经典引文奖(2000年); 《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获北京大学第七届科研著作奖一等奖(2000年); 《技术变迁与收入在农户间的分配:理论和来自中国的证据》获《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学杂志》1999年度最佳论文奖; 国家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1999年); 世界经济论坛,杰出学者(Fellow)(1999年); 美国杜克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院尼克拉斯杰出演讲系列,主讲人(1999年);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1998年); 国际小麦和玉米研究所(绿色革命发源地)1998年年度杰出经济学家讲座(1998年); 《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获1998年北京市第5届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著作二等奖; 澳大利亚农业与资源经济学会1997年约翰·克劳夫爵士奖(每两年从各国农业经济学家中选出一位获奖);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获1996年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奖科研著作奖一等奖; 《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获1996年北京大学第五届科研著作奖一等奖; “中国的农村改革及农业增长”,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国际粮食与农业政策研究中心1993年度最佳政策论文奖(每年一位); 《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获1992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中国经济学会,杰出会员(Fellow)(1993); 香港中文大学林大卫经济学家奖(1993); 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有特殊贡献专家津贴;个人小传被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科学与工程名人录》、《国际名人辞典》、《国际年度名人》等书。 § 职务 著名经济学家 国内外社会兼职 第7、8、9、10届全国政协委员, 福建省政府经济社会发展顾问, 2006-2009 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2006-2009 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2006-2008 第四届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2006-2008 中国城市金融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2006年7月 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特邀高级研究员,2005年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2005年 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2005年 国务院国家发展与改革计划委员会“十一五”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05年 北京市十一五规划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2005年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2005年 《国际贸易问题》编委,2005年 《改革》杂志社学术委员,2005年 《影响中国改革开放的10本经济学著作》论证(编辑)委员会委员,2004年 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2004年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2004年6月 全国政协信息特邀委员,2004年4月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2004年4月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顾问,2004年4月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特邀研究员,2003- 中国工商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2003-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咨询委员会顾问,2002- 辽宁省人民政府顾问,2002- 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学生学习指导委员会委员,2002- 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工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2002-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领导小组主任委员,2001- 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2001- 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学术顾问,2001- 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专家委员会主任,2001- 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学术顾问,2001- 厦门大学兼职教授,2001- 中国粮食经济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2001- 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委员会,2001- 国务院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十五”计划咨询审议委员会常务理事会成员,2000;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第一届理事、第2、3届常务理事 参加研讨会 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 亚洲开发银行长期战略框架高级顾问组成员,2000;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常务理事,2000---; 复旦大学兼职教授,2000-;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1999- 计量经济学会2001年东京大会学术委员会成员,1999-2001; 中国科学技术部第二届国家软科学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1999---; 亚洲开发银行“农村贫困问题研究”项目顾问,1999;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1999---; 中国农业部第三届软科学委员会委员,1999---; 民建中央顾问委员会成员,1999---;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顾问,1999---; 美国亚洲协会国际咨询委员会成员,1999---; 浙江大学兼职教授,1999---; 香港大学博士生校外考试委员,1999-; 亚洲开发银行发展研究院顾问委员会成员,1998---2000; 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农村研究”外部顾问,1998; 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2020年粮食、农业和环境创新前景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1998---; 国际农经学会第24届世界大会(柏林)学术委员会成员,1997-2000; 国际农业科技研究组织联合会1997年杰出年轻科学家主席奖评委会成员,1997; 中国留美经济学会资深会员,1997---; 第24届国际农业经济学家联合会学术委员会成员,1997; 计量经济学会远东会议筹备组成员,1997; 荷兰社会科学研究所校外主考人,1997年;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校外主考人,1997年;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国际顾问委员会成员,1996---; 重建布雷顿森林体系委员会OECD未来工作组成员,1996---; 国际农业科技研究组织联合顾问组技术咨询委员会成员,1996-1998 国际经济学会“东亚经济发展的制度基础”东京圆桌会议筹备组成员,1996; 东、新、澳17国中央银行培训班课程主任,1996; 联合国粮农组织经济社会部高级顾问组成员,1995---; 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6:从计划到市场》外部专家评议组成员,1995-1996; 国际经济学会第11届世界大会(突尼斯)筹备组成员,1995; 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教授,1995---; 东亚经济学会理事(国外),1995---; 香港研究拨款委员会专家,1995---;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校外主考人,1995---; 美国杜克大学经济系客座教授,1994; 国际经济增长中心“东南亚经济和环境规划”新加坡会议筹备组成员,1994-1997; 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环境项目领导小组成员,1994-1996;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1994---; 《中国经济评论》编辑顾问,1994---; 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太平洋农业政策地区网络领导小组成员,1993---; 太平洋贸易和发展会议常设领导小组成员,1993---;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生校外主考人,1993---; 国际水稻研究所顾问,1992;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经济系客座副教授,1990-1993;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洲太平洋学院兼职教授,1990-; 北京大学经济系副教授,1987-1992,教授,1993---,博士生导师,1994---; 世界银行顾问,1986-1990,1993---; § 主要作品 林毅夫 《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和三联出版社,1993年。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中文简体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中文繁体字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5;英文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日文版,东京日本评论社,1996;韩文版,汉城白山书社,1996年;法文版,巴黎Economica出版社,1998;越文版,胡志明市,西贡时报出版社,1998。 《中国农业科研优先序》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年。 《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中文简体字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中文繁体字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7;英文版,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8;日文版,东京日本评论社,1998;俄国: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印2000年。 《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 《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专业成就 林毅夫主张中国应继续实施比较优势发展战略,[6]利用较低成本引入先进技术,快速积累资本,然后再实现产业升级。他也认为国有企业改革是继续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改革国有企业才能够给民营经济提供更公平的竞争环境。林毅夫一直以来都对中国经济保持乐观,认为中国能够在2030年左右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 享誉国际的学术大师 国际著名出版发行公司General Books LLC于2010年5月编辑出版了《中国学者传记》。汉学家钱德明、民族学家黄现璠、经济学家张风波、国学家余英时、科学家路甬祥、《淮南子》作者刘安、经济学家林毅夫等一批为世界学术研究作出卓越贡献的享誉国际的学术大师被精选入书。”[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