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景端
释义

§ 简介

李景端 作为翻译出版界知名人物,《译林》杂志及译林出版的创建人,首任社长兼总编辑李景端,是集内仗义。激情,严谨,果断。细致于一身临的翻译出版家,更被美国人物传记研究所收入该所1992年出版的《国际杰出领导人物名录》第四版,并受聘担任该所出版。编辑评选委员会的特约评委,李景端是第一位被收入这本名录的中国出版界人士。

§ 涉足翻译:荜路蓝缕启译林

在如今的出版界,译林出版社已经是很有影响的专业翻译出版社了,译林版的外国文学名著,已成为当今图书市场上广受读者欢迎的品牌书,译林引进当代外国文学作品版权的数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出版界之首, 该社有30多种收在全国性图书评奖中获奖, 在李景端主持出版社工作期间,全社纯利润增长了250倍……今天的成功,记载了李景端20多年波涛中冲浪的足迹, 更多地印证了他那种锲而不舍。执着坚韧的精神,以及创业过程中的艰辛和磨练。

1978年, 李景端受命筹办一本外国文学翻译杂志。他所面对的困难是难以想像的。首先,他不是外国文学科班出身,当时他自称"顶多算个外国文学爱好者"办杂志更是外行;其次,除了认识几位中学英语教师,他在翻译界没有任何熟人,更困难的是,那时候信息还是相当闭塞,想找一点外文版本及资料谈何容易!然而,李景端认识到发展中外文化交流是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他一向执着于事业,认准的事,再大的困难也要迎头而上,于是在江苏省新闻出版的支持下,决定创办以"打开窗口,了解世界"为宗旨, 重点介绍当代外国健康通俗文学的大型外国文学杂志《译林》。为此李景端主动向南京大学范存忠、陈嘉等一批专家请教,又慕名给戈宝权去信,请求他对家乡的翻译刊物给予支持。经过多方努力, 他终于如愿请到了钱钟书、杨绛、卞之琳、戈宝权、冯亦代、王佐良等20多位国内译界一流的学者担当《译林》的编委,同时他向各涉外单位广泛征集外文书报作为资料,连外宾弃留宾馆的书报也不放过,一番辛劳之后,《译林》杂志终于初具雏形,由于办刊宗旨明确,个性鲜明,选材又贴近当时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译林》一创刊便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创刊号发行40万册还脱销,以至出现了黑市价。白手起家的李景端,就这迈出了涉足翻译出版业的第一步。

在办刊过程中,李景端一开始就十分重视网络和培养人才,他一方面充分发挥专家编委们的知识优势,请他们把关出主意,另一方面又不拘一格,积极起用年轻的译者。当时,我国外语界有一大批中青年专业人士,职称不高却很有实才,李景端不仅大胆约稿, 而且还热情为他们创造提高业务的条件,例如,给他们买必要的词典, 引荐他们与名家切磋,举荐他们出席全国性的学术会议, 甚至还帮助解决差旅费等等 结果很快壮大了译者队伍, 既克服了地方办刊的地域局限,又扶植了不少翻译人才。如现任中国译协副会长张柏然,上海外国大学副校长谭晶华,著名翻译家黄源深、许钧等,都是最早得到《译林》的扶植而走向译坛的,为了发现和培养人才,李景端策发起与《外国语》合作,最早举办全国性的英语翻译评奖, 参赛人数多达4000余人,影响极大; 接着又与日本小诸市合作,主办日语"岛崎藤村文学翻译与阅读奖",由小诸市市长亲自率团前来南京颁奖,既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又吸引来一批高水平的日语译者;后来又设立了"戈宝权文学翻译奖",多次举办中青年译者笔会,主办"欧美小说创作技巧"、外国通俗文学"等专题研讨会,发动成立全国性外国文学界出版研究会等等, 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译林》的人气更旺了,刊物的质量及知名度大大提高。 我国加入世界版权公约后,《译林》抢占先机大量向境外购买版权, 同步介绍外国多样化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能反映时代现实的新人新作,这一举措使其发行量一直位居国内同类刊物的首位, 曾荣奖华东优秀期刊一等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国家期刊奖"。《译林》的成就自然是全体译林人努力的结果, 但由李景端制定的正确的办刊思想和办刊过程中的不断推陈出新, 无疑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 立业修德:士有百折不回之心

士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戈宝权先生生前曾说过:"李景端身上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有一股韧劲、看准的目标,就千方百计一定要把它办成,而且要尽善尽美"。李景端生来就具有的这种永不满足的性格使他在工作中总是想着不断再进取。当《译林》杂志形成一定规模影响之后, 在有关领导的支持下,经过多方努力,他牵头1988年成立了以出版翻译书为特色的译林出版社。在建社初期,李景端就下决心啃硬骨头, 翻译出版一些高水平的世界文学名著,以填补我国文学史上的长期空白。他先是知难而进。独家翻译出版了法国现代派名著《追忆似水年华》七卷本,接着组译 《尤利西斯》。为此他几乎请遍国内英语界一流学者, 均遭婉拒,叶君健还戏称:"中国只有钱钟书能译《尤利西斯》, 因为汉字不够用,钱能边译边造汉字。"他真借此话向钱先生请驾, 钱笑答:"八十衰翁, 若译此书无异于别开生面的自杀。"李景端仍不死心,经过多次"施计"蘑菇,总算把也是"八十衰翁"的萧乾及夫人文洁若"拖下水",两口子为《尤利西斯》仅做卡片就多达6 万余张, 还向国内外发出请教信200余封, 历时5年多, 总算首次全本翻译了号称"天书"的《尤利西斯》。

当时组织出版这两部翻译巨著, 显然要担较大的同风险, 一是这些名著不为国人所熟悉, 二是这些名著无论从内容表现形式,背景等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一般读者不容易接受。李景端的超前眼光和营销意识在组织出版《尤利西斯》中充分地体现出来,为了扩大出版效界,他分出版前、上市时和出版后3个阶段,筹划了带有不同个性的营销宣传工作。出版前,先通过论制造悬念,吸引人们对这部"天书"的关注;上市时,利用萧乾的名人效应等多种方式, 着眼于宣传这部书的翻译艰辛及费解, 还配套出版了一本《尤利西斯导读》;接着又举办"乔伊斯与《尤利西斯》国际研讨会",组织萧乾夫妇签名售书,加上前后近百篇有关这部书的报道、通讯、书评以及读者征文活动等,终于掀起一阵"尤利西斯热",业界惊呼他"魔术般地把一部晦涩奇特的天书,变成了既得大奖又畅销的热门书"。这两部译著荣获"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一等奖,《尤利西斯》还荣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所获利润可观, 为译林出版社创造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李景端从此一发不可收。著名作家冯亦代曾这样评价李景端:"他办刊物, 办出版社, 二十年来没出坏书,甚至连内容拼凑的'人情书'也没出,相反,他策划组织、包括自己参加编辑的一大批名著,如《尤利西斯》、《杨绛译文集》、《冰心译文集》等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

认识李景端的人说他工作有魄力,行事果断、雷厉风行,其实,他更是一个细心、严谨的人。当社长、总编辑最重要的职责就在于选题把关,李景端在选材上,坚持洋为中用,重在选择,不赶时髦。 他说过,用稿不比别人比胆大,而是与别人比胆识。 所谓胆识, 即在充分调查研究和掌握各种信息的基础上,判断正确、选材果断, 对于价值高的作品,不受旧观念的约束敢于出、赔本也要出;对于不符合我国出版方针的,即使能赚钱也不出,比如《查特菜夫人的情人》, 虽然是西方名著并风靡一时,但因不适合我国国情。尽管早有译者投稿, 他一直没有接受出版;美国作家谢尔顿有部小说的内容中有许多利用高科技施行盗窃的手法,已有别的出版社推出,但他认为此书负作用明显,仍坚持自己的选题原则不予出版,他对选题把关讲原则, 但绝不固步自封。译林出版社建社初期经济相当困难,他一面主动开发英语教材教辅,一面支持美编大力组织外国幽默漫画的出版,自己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幽默的美, 美的幽默》)的书评,积极推介这套漫画,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如今译林版的幽默漫画,已成了社里的一种畅销品牌书。

1995年李景端临卸职之前,又策划、组织了一项重大出版工程:六卷本分时段编写的《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史》,这是"十五"国家社科科研基金重点项目,历时6年编写,2001年底业经项目专家组验收合格,并得到高度评价。这部巨著同时列入"十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该书将于明年问世, 这对翻译出版事业而言无疑又是一项贡献。

§ 仗义执言:维权打假义薄云天

李景端一直非常关注维护著作权法的现状,也许因为长期同译者打交道, 深感译者译书之艰辛,所以每当他看到、听到有人的译作被抄袭、剽窃时,不仅感到愤慨,而且鼓励别人用法津去追究责任,但是,响应的人并不多,他觉得,文人这种怕麻烦、息事宁人的态度,只会纵容和助长侵权现象的滋长蔓延, 他寻思着要做些实事,呼唤更多的人法律意识。2001年,他毅然决定替季羡林等15 位翻译家打一场官司, 以实际行动参与翻译维权打假。

当时,他得知中国物价出版社出版的《诺尔文学奖大系》中都没有译者署名,认定这是一起侵权大案, 决定发起打一场官司, 而且要借此案为维也维权造势。有人说他"爱管闲事", 与他毫不相关的事,干嘛费那个颈!但是李景端坚持认为这不仅是在维护译者个人利益, 也是在共同营造一种强化法治的社会氛围,合力谴责和打击各种形式的侵权行为,达到惩治违法、保护著作权的积极目的,于是, 他先把各篇首页译文复印出来,按语种分别寄给译界朋友,征询是否为其译作,历时4个多月, 在全书66篇译作中查出27 篇为剽窃之作。在得到这些作品译者有效的授权之后, 由他出面请律师,收集各种物证, 商定诉讼要求, 并由他担保向漓江出版社借了5万元,主动为各位当事人垫付有关的诉讼费用。就这样, 他生平首次当代理人在北京替人上法庭打官司,尽管刚开庭便有个别原要撤诉, 还有人劝他不要那么认真, 但出于维权的信念, 他不怕得罪人,坚持把官司打到底,结果这场官司李景端胜诉了,他给文坛打假做出了榜样, 显示了作为一个翻译出版家的责任感和正义感, 季羡林先生为此感叹:"社会上就缺乏像李景端这样的仗义执言的人。"

李景端本是学外贸出身的,多年以前就有国外亲戚希望他过去一起做生意,他不为所动,1996年退休后又有海外出版社老板许以高薪,聘他在中国大陆替他们策划选题和组织书稿,他说自己既不图钱也不图名。一概谢绝。但是,他对翻译出版事业依然情有独钟,激情不减。近几年,他除了继续承担本社一些重要书稿的编辑工作以外,总在想着能为自己所热爱的翻译出版事业再多做点什么,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他发现社会上对翻译工作的认识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翻译人员的作用和地位不被重视;文学翻译常沦为本职以外的"业余工作";翻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机制严重滞后;对翻译图书的侵权行为打击不力;不少翻译作品质量明显下降, 有些甚至粗制滥造;翻译片领域的法规极不健全,等等, 为此, 他一方面认真研究翻译出版的问题,积极撰文呐喊,先后在报刊发表《外国文学出版要治散治滥》、《翻译也要打假》、《呼唤职业翻译家》、《透视劣质翻译症结》等20多篇文章,呼吁重视翻译工作,改进翻译教学,加强翻译出版管理,规范翻译市场,另一方面又主动向刘杲、梅绍武。钱青等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提供材料,吁请他们在提案中充分反映翻译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建议,针对翻译质量下降的现状,去年他协助《光明日报》,组织以"构建与世界通道"为题的翻译质量系列讨论;发起并联络季羡林、杨宪益等12位学者,公开发表倡议书,呼吁加强译德建设,增强翻译工作的职业使命感受及道德责任感,强化法制观念和版权意识, 提高翻译质量, 确立翻译服务意识,积极参与和支持翻译批评。这些, 都引起了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领导的重视。此外, 他在厦门大学、福建师大、福建省译协讲学时,也以"译书与译德" 为题,公开批评翻译中的抄袭、剽窃、盗版等侵权现象, 大力呼唤重视翻译职业道德建设。目前,他正筹划发起制订《翻译出版工作者职业道德实施要求》,争取报批后成为行业的道德规范。

因为实在放不下翻译出版事业,李景端现在还负责全国性的外国文学出版研究会的具体工作,并连续担任5届新闻出版总署"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的评委兼评奖办公室主任, 出任过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评委;他还受聘担任福建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全球华文青年文学奖"特约顾问。为适应入世和多元文化发展,他组织了"二十一世纪涉外版权论坛"及"爱尔兰文化研讨会"在编书之余。 李景端还积极写散文、随笔、书评。萧乾生前曾评论说:"李景端不仅会出点子, 出好书, 而且他的文章, 针对性强,言之有物,有些随笔更是读来生趣。"重庆出版社1999年出版了他的散文。随笔文集——《波涛上的足迹》,在集子中, 他以耳闻目睹的事实和亲身感受,反映了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的外国文学, 特别是当代欧美文学出版几经波折的真实历程。今年夏天,他的第二本散文随笔集《心曲浪花》也即将出版。正是凭着这种对翻译出版事业始终饱满激情, 李景端栉风沐雨,永不停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