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李少芳 |
释义 | 李少芳李少芳公认的“星腔泰斗”,初在广州成名,后到香港拜得小明星为师,对自己对艺术都有一股严正的精神。她人虽然长得瘦小,唱起曲来却中气十足,如黄钟大吕,有说:“她的星腔不象星腔,却是正宗的星腔”。李少芳“愧无寿石护芳菲”,仙去于1998年4月。生前作品很多,她的《孔雀东南飞》获中国金唱片奖,殊为难得。门徒有黄少梅、何萍等人,口传《李少芳粤曲从艺录》,除了讲述她的学艺经历,与“四大平喉”等名家的交往,展现出一代名伶的悲喜苦乐队,更有她唱曲,唱星腔的心得。 § 个人简介 李少芳(1920—1998)粤曲演唱家。女。广东南海人。其父是戏班乐师,母亲是失明艺人。从小受到粤剧粤曲的李少芳与徒弟薰陶。十五岁从艺,1938年从广州赴香港,有缘认识小明星。此后,数年间师从小明星学艺,对星腔艺术有独特的造诣,继承和发展了“星腔”的唱腔的歌唱方法、技巧。其演唱有“三绝”:发音准确、节奏稳健、吐字清楚。 1959年至1983年在广州音乐专科学校(1980年改广州音乐专科学院)教授粤曲唱功专业课。1995年秋,其录制的唱片《孔雀东南飞》荣获中国唱片公司粤曲金唱片奖。 李少芳一生演唱的粤曲近百首之多,较有影响的除《孔雀东南飞》外,还有《河清有日》、《愁红》、《一曲魂销》、《苏武牧羊》、《桃花处处开》、《长恨歌》、《杏花春雨江南》、《飘雪芳草》、《星韵长存》、《宝玉怨婚》、《罗岗香雪》等。其唱腔艺术以行腔自如,韵味淳厚,深沉委婉,韵律铿锵。善于刻画和抒发不同曲目中的人物情景,以情带声,达到声情并茂的境界。 李少芳曾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曲艺家协会第一、二届副主席。 § 个人自述 李少芳相关书籍我是十五岁加入粤曲伶界的。屈指一算,我已经从艺六十多年,从拖著一条大松辫的黄毛丫头到如今两鬓添霜,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唱尽了多少世事沧桑!如今老了,很想把自己多年从艺的点滴体会献给知音朋友和年青人,这是我写这本小册子的唯一心愿。这一愿望得到星腔爱好者王建勋的热情义务支持,又得到音乐家潘焜墀的无偿帮助。王先生为我记述整理文字,潘教授为我音乐记谱。香港的王伟忠先生和澳门的朋友,又慷慨地支持并资助出版。我十分感谢他们了却我这心愿。我的从艺录就由十五岁入行说起吧!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住在广州陈基,父亲是在戏班吹喉管的乐师,母亲是位不幸的失明艺人,她也唱得一口好粤曲,因此,从小我就受到粤剧粤曲的薰陶,耳濡目染,都是工尺合士上。旧时代卖艺者都是穷苦人,加上过去重男轻女,我从出世到十五岁,都没有机会读过一天书,只能从慈母唱曲的曲词中学认一些文字。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十五岁那年我便拜莫志为师学粤曲。莫老师是位靠教唱粤曲谋生的有经验的艺人,他满门桃李。拜师那天,他先试试我的声线,然後他认为我的喉底还堪造就,才答应先教我学五首粤曲。当时穷苦人跟师傅学艺都是“朝种树晚锯板”现买现卖的。学熟几首就要到歌坛卖唱,因为那时代跟师傅学唱是有条件的。一年收入的一半要归师傅,因此学识五首曲,便要登台赚钱交学费。莫老师有很多徒弟,他看我嗓音条件好,所以特别用心教我。刚学熟五首,他便叫我踏台板演唱。我出道第一台是佛山“富如”茶楼。初出茅芦,照例“打头炮”的第一首就由我唱平喉《孝感动天》。因为我生得身体矮细,又首登台板,不免心惊胆战,头也不敢抬起。加上当时唱曲和现在完全不同,台上摆着一几两椅。如果是生旦对唱,生坐左,旦坐右,两人坐着对唱。如系独唱,则一人坐椅,几上摆上一盆花。我第一次唱曲就是“孤军作战”,固为腿不够长,演唱时还要拿凳仔垫脚,靠几上那幅台布遮遮掩掩,就这样捱过去了!幸亏唱曲还吐字清楚,没有撞叮板,听众没有喝倒采,莫老师听了还点头认可,我算是交准过关了! 我入行时,正值省港澳睇大戏(看粤剧)和听粤曲大行其道的兴盛时期。粤剧盛名的演员叫大老倌,唱粤曲的演员多是歌姬。歌姬出身都来自香港石塘咀和广州陈塘妓寨。最初,唱粤曲的歌姬没有固定场所演唱,只是为了陪客饮酒助庆而唱曲,或应有钱人家喜庆应约开局演唱。自从二十年代起省港澳不少茶楼开设了粤曲歌坛,歌姬才逐渐脱离妓寨成为职业女伶。过去很多行内人讳忌谈历史和出身,因为不少知名歌姬都从这些风月场中过来的。但我以为英雄莫问出处,这是历史,青史无偏,何必讳忌!何况不少从妓寨出身的是不卖身只卖艺的艺人。例如当年在歌坛红到发紫的粤曲唱家燕燕,她就是自由身的歌姬,一曲《断肠碑》,省港澳以至海外知音莫不称赞叫好。仰慕她的艺术,谁都不计较她的出身。又如後来被誉为“鬼马歌后”的粤曲前辈张月儿,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为了生活,跟了徐桂福学唱粤曲。由于她声色条件甚好,人又聪慧,初试啼声,便崭露头角。本来像她出自文化家庭又很有艺术本钱的正道人家,和妓寨这些风月场所是沾不上边的。但她也曾经为了演唱招搅生意,在香港也不能不借助一间著名妓寨挂出自己的名字去接台期。在旧时代,特别在茶楼歌坛还未兴起,唱粤曲的演出台期多操纵在著名妓寨老板手里。有了歌坛,才逐渐为粤曲包家所代替,所以连月儿也不能不借妓寨招牌招揽台期,这就是历史。 张月儿,徐柳仙,小明星,张蕙芳和我的出身,都属歌伶时期,和歌姬是不同的。我们都是因生活,加上自己爱好而投身粤曲界的。我们是从正道家庭出身拜师学艺而走上职业唱曲的,行内统称我们是女伶,歌伶。旧时代称歌姬出身是“走横堂”的,而我们这一辈歌伶是“走正堂”的,大抵区别就在这一点。这些都是旧时代社会造成的,个人是难以选择的。 李少芳徒弟何萍我在佛山“富如”茶楼初试啼声之後,便被包家接差安排在顺德大良,陈村,东莞的石龙演唱。半年之後,在广州的大元,涎香,南如,添男等歌坛唱曲,听众逐渐对我这个新人有所认识,我的收入也不错。夜场可以分到茶价一元八角,如果日夜两场,便有三元六角收入。如果旺台,一天还可靠黄包车跑四个台,有七块多钱收入。以一个出道不久的黄毛丫头来说,也是相当走运的了! 最幸运的,是我初人行便认识了一批粤曲前辈,如专唱王心帆撰曲的新少年,以唱传统曲《黛玉归天》一曲成名的金山女和云飞夫妇,还有姊妹花娟儿和瑞儿。瑞儿是粤曲歌坛出名的美人,绰号“大香案”,意思是“唔唱得都眸得”。当然这比喻并不十分准确,她唱工也是不错的。只不过唱粤曲声色艺三者相比色相为先吧了!她的大姊娟儿长相没有她美,但唱工比她优先。姊妹对唱,取长补短,便很登对完美了。新少年貌颇娟好,但身材不均匀,知音取笑她是“观音头扫把尾”,但她唱工很好,听众也很多。人总不能十全十美,声色艺也难兼得。但唱家起码要唱工取胜。好像我自己,生来样子一般,身体矮细,初入道唱曲因为腿短,还要垫上凳仔,两腿才能伸到,色相就难取得听众称道。唯有拼命在唱工上和感情上下苦功夫,才希望有出头之日。幸亏这些当红的曲界前辈,对我这个初出茅庐的新人,不嫌我出身寒微,根底浅薄,经常教我帮我,使我这个曲坛无名之辈有所长进,逐渐站稳了脚跟。···· § 相关条目 卫仲乐 刘明源 罗家宝 陈笑风 罗品超 林家声 徐柳仙 王沂甫 马师曾 谭兰卿 薛觉先 楚岫云 郎筠玉 李敏华 彭修文 胡天泉 谢雪心 黎骏声 李丹红 苏春梅 潘楚华 陆春龄 曹秀琴 桂名扬 呂玉郎 邓碧云 何华栈 龙贯天 林锦屏 梁淑卿 何非凡 白驹荣 麦玉清 严佩贞 陈玲玉 § 参考资料 (1)http://www.yue-ju.com/Mingren/HTML/224.html (2)http://www.009y.com/action-model-name-movie-itemid-194 (3)http://www.bh2000.net/special/patzak/detail.php?id=1983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