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春秋铜镜
释义  春秋铜镜(公元前770年~前475年)

§ 概况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中是一个成熟和大发展的时期,是中国古代铜镜由稚朴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也是铜镜的铸造中心由北开始向南迁移的重要时期。

春秋铜镜的风格,既继承了西周铜镜的传统,如仍以素镜为主,钮制没有定型,还是多元化的形式。而同时,春秋铜镜又有了许多重要的发展。它打破了铜镜仅有圆形的格式,出现了方形镜;并一改早期铜镜纹饰仅用阳线勾勒,构图简朴的手法,铸出了透雕繁缛的图纹;从纹饰的表现形式上看,春秋铜镜已赶上了青铜器的发展步伐,纹饰内容更具时代特色。这给战国铜镜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在三代(夏、商、周)的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全面发展。无论是铜镜的铸造工艺,还是铸造的数量,都大大超过了以前。

齐家文化和商周时期,铜镜以光素无纹饰者居多,有纹饰者也以几何纹为主。到了春秋战国,纹饰已达15个大类,并且出现了各种特殊工艺装饰艺术,如涂朱绘彩图案、金银错图案、透空雕图案等。初起时期简陋、粗糙的铜镜,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创造和修饰已臻美轮美奂的境地。

春秋铜镜的数量、品种都很少,但它与战国铜镜有着十分相近的沿革关系。春秋战国铜镜的造型、钮制、纹饰、铜质等方面的共同特点是:

1.造型

镜多数为圆形,同时也出现了方形镜。一般镜身材料薄,多有边沿。整个造型规矩,给人以轻巧、典雅之感。

2.钮制

镜钮仍主要为弓形钮,但钮顶部多饰有1—3道凸弦纹,所以又称“弦纹钮”。

3.纹饰

镜背面光素无纹饰者,除早期外已消失。纹饰刻画纤细,并多有地纹。

§ 春秋铜镜类型

1.螭虎纹镜

1956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镜为圆形,直径7.5厘米。镜面略凹,或以为是取火用的阳隧。镜背中心有半环钮,圆钮座。座外周围有两虎相对环绕,其外围以纠结的螭纹一圈。螭纹是春秋时期青铜器上的常见纹饰。《说文》:“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镂。”此铜镜所饰螭纹,有的龙首,有的鸟头,设想奇异。此镜时代被定为春秋早期。(《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青铜器卷》下)

2.蟠虺纹镜

1978年陕西凤翔南指挥西村1号大墓出土。直径11厘米,镜出土时已破碎。镜背中央有半环形小钮,周围饰细密的蟠 虺纹。《国语》:“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韦昭注:“胞小蛇大;是虺属蜥或蛇。”仔细观察蟠虺纹的纹饰,是许多小蛇状的动物相互缠绕,构成几何图形,是春秋时代呈网状花纹的典型代表。此镜花纹与春秋中期末至晚期的礼器相似,因此定为春秋中期。(《中国美术全集·工艺美术编·青铜器卷》下)

3.透雕龙纹镜

l 952年湖南长沙黄泥坑84号墓出土。镜为圆形,直径7厘米。背中心有半环钮,圆钮座。钮座外为透雕龙纹,龙身躯作S形卷曲,互相缠绕。线条均匀,姿态生动。素平缘。据同墓出土的陶鬲、陶钵的形制判断,此镜时代应属春秋晚期。(《长沙楚墓》,《考古学报》1959年1期)

4.素镜

l 952年湖南长沙龙洞坡墓826号出土一面。直径8厘米。镜面平直,背面中心有一鼻钮,并有一条凸起的范痕横贯中心。与铜镜共出的有陶鬲、陶林、铜剑等,据此推测,铜镜的年代应为春秋晚期,下限可达战国早期。(《湖南出土铜镜图录》)

5.弦纹镜

1956年长沙烈士公园6号墓出土一面。直径9.8厘米。镜身平直,背面中心钮部已残缺,近边缘处有一周凸起的弦纹,从同墓出土的陶鬲、陶壶、陶林推测,铜镜的年代属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湖南出土铜镜图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3 17:5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