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李鸣生
释义

§ 个人简介

李鸣生李鸣生是四川人,1956年出生于简阳市。1974年入伍是军人,17岁就当兵进入西昌航天基地。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现供职于解放军出版社。作家李鸣生擅长科技题材报告文学的创作。已出版各种文本20部。他还获得过三次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中国图书奖,冯牧文学奖,全军文艺奖,《当代》文学奖。

李鸣生是继著名作家徐迟之后中国擅长写科技题材的又一佼佼者,他创作的数百万言高科技题材的报告文学在海内外有着广泛影响,其《走出地球村》、《中国863》曾连续夺得第一届、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航天五部曲”、《国家大事》、《寻找北京人》等作品也赢得了众多读者。李鸣生

长篇报告文学《天路迢迢》获1995年度“五个一”工程奖。报告文学《走出地球村》获1995—1996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电视剧《长征号今夜起飞》获第十二届“飞天奖”荣誉奖。作品集《飞天梦》入选“中国当代著名军中作家精品大系”,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和《中华文学选刊》举办过三次作品研讨会。有的作品被台湾、日本出版转载。

§ 个人作品

中篇小说《远征赤道上空》《火箭今夜起飞》

《花太阳》

长篇报告文学

《飞向太空港》

《澳星风险发射》

《走出地球村》

《风雨“长征号”》

《远征赤道上空》

《中国863》

《国家大事》

《全球寻找“北京人”》

李鸣生专访系列

《与智者聊天》

《毛泽东的随行摄影记者》

电影纪录片剧本华特生《东方神舟》

电视剧

《长征号今夜起飞》

电视专题片

《血印》

《撼天记》

《军旅人生》

《祖国不会忘记》

§ 个人感言

李鸣生2006年9月24日,随中国作家代表团来到地处宝安区的沙井精达电子有限公司参观。时值中午,我们走进员工食堂。食堂很大,也很干净,不少打工妹正排着长队,有说有笑,等着打饭就餐。

看着这些打工妹,我忽然想到一个当今社会叫得很响、很亮的词:“以人为本”。毫无疑问,这些打工妹在深圳算是最底层的人了,而底层人也是人。这家工厂究竟是“以利为本”还是“以人为本”呢?出于好奇,我也排在了打工妹队伍的后面。不到10分钟,我便打到了一份饭菜。

在我的印象中,打工妹是最苦的。因为我在北京常常看到,不少打工妹和打工仔每到午间开饭时,常常右手拿着一个冷馒头,左手端着一碗凉开水,一口一口地咽得很艰难。可在深圳的这家工厂,打工妹的生活,与我过去看到的和想到的,完全不一样。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问一位打工妹,你们老板是谁?这位小妹支吾了半天,一脸憋得通红,居然说不出老板的名字。直至后来,她才终于说了一句:“我只知道我们老板是香港人。”听了这话,我恍然大悟,好像一下明白了什么。

说实话,这顿饭我吃得很香,很饱,似乎还吃出了过去从未吃到的“味道”。我想,对人的尊重,尤其对普通人的尊重,是一个现代化城市最基本的素质。“以人为本”,绝不是一句喊顺口的口号,而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深圳对待外来的打工妹尚且如此,对待其他人群,也就可想而知了。

§ 个人影响

《鞋道》李鸣生到北京时间不短了,时常得装装北京人:什么说话、吃饭啥的。但不行,言语间的“辣”味从咬字到语速,一听还是四川人。朋友聚餐,无论啥菜系,他都得要盘辣子,不说也知道他不是北京人。

李鸣生的作品,总是放在一中比较大的文化背景下展开,这也许是题材本身提出的要求。比如《飞向太空港》,写中美之间在发射场上的冲突,这种冲突实际上是一种东西文化的冲突;比如《走出地球村》,他把中国的航天发展的历史放在整个人类航天发展的历史中来展开,构成了一种大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一种大的文化构架。我很信服地认为,这种大不是大而哗之的大,而是有着实在内容的大。

和李鸣生相处,读李鸣生的作品,最大的感受是,他不欺骗读者,不欺骗自己。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尊重事实,尊重历史,既代表他自己的声音,也代表中国老百姓的声音和这个时代的声音。还有一点也是我必须承认的,李鸣生的作品始终坚守自己独立的精神品格。

李鸣生的作品获了不少大奖,我常开玩笑让这个获奖专业户请客,可至今,除了他在电话里听出我重感冒,说在医院领了点“双黄莲”之外,并没“出过血”。但我们还是谈这些奖。他说,任何一个作者要想获奖,都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尤其是全国大奖。

但是,获奖仅是衡量作品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是的唯一标准。获了奖的作品,不一定都是最好的作品,没有获奖的作品,也不见得就不是最好的作品。我的想法是,一部作品能得到专家和社会的承认,总是一件好事情,但是,我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奖,不是为了获奖而去写作。从写作的本质意义上说,作品与获奖没有什么关系。争取写出更好的作品奉献给全军全国的读者是我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

§ 个人语录

《红楼梦》我之所以想当作家,不过是我10岁那年有一天偶然翻到《红楼梦》时蹦出的一个荒唐念头罢了。而我下决心要当作家,则是因为后来上中学的事情。

不知什么原因,对屈原的《离骚》我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和通悟感,第一次碰到它,就如同触电一般……于是,汨罗江之水便在我心中日夜翻腾不息,屈翁忧国忧民的思想对我一直影响至今。我想,我精神风骨和人生品格的确定,盖源于此。

一个优秀的作家,首先应该是一个思想家,其思想的基点在于对历史的反省和现实的审视,并由此提炼出时代的命题;而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又总是与作家所处的那个时代血脉相承。因此我的创作轨迹一直延伸在当代社会生活的前沿,始终义务地承载着传导科学思想、科学品格和科学精神的历史使命。

每当冷冷清清的礼拜天,或落日西下的傍晚,或月缺星稀的深夜,我或坐在老树下,或躺在草丛里,或站在发射场,总是喜欢抬头望天——望日落日出,望月明月暗;望风起风落,望云聚云散;望雨粗雨细,望雾浓雾淡;望小鸟飞翔,望雄鹰盘旋;望大雁南飞,望流星画天……天空,成了我灵魂的栖身地,成了我思想的大容器,同时也成了我窥视世界的惟一窗口。在那无数个苦不堪言的日日夜夜里,有足够理由让我坚持活下去的,便是天空。

简单说来,“航天文学”不是谁要我写,而是我要写。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当兵就在发射场,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永远留在了发射场,与发射场的科技工作者有了一种血肉关系,因而我获得了一种与别的作家不同的生命体验和情感体验。特别是我多次亲眼目睹了火箭腾飞时那最辉煌的一瞬间……所以我想,在中国的文学花园里,应该有“航天文学”这朵小小的奇葩。这至少可以在题材上为我们的文学辟出一块新的风景。

§ 谈《寻找“北京人”》

《全球寻找“北京人”》20世纪初期,中国科学家斐文中、贾兰坡在北京市房山周口店的龙骨山中,相继发现了人类祖先——“北京人”头盖骨化石。这一发现,使世界为之震动。1941年12月,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随着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全军覆没,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就在这全球性的战争劫难即将降临的前夜,为防止“北京人”化石被侵华日军劫掠,经中国政府和美国有关方面协商,决定将珍贵的“北京人”秘密转运美国,暂存于纽约自然博物馆。然而,转运途中,太平洋战争突然爆发,“北京人”化石神秘失踪,从此下落不明。

近60年来,无数政治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外交家、艺术家、侦探、特工、军事情报人员以及中国的公安局、美国的联邦调查局、法国的科学研究中心等,为寻找人类的这一至宝,不懈努力,倾注了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丢失的“北京人”却迟迟未能“破案”。由此,“北京人”失踪事件,被誉为20世纪科学史上最大的悬案。

军旅作家李鸣生:10年不懈地调查正是出于对这一神秘事件的困惑不解以及对人类祖先的敬仰之情,1990年冬天,军旅作家李鸣生毅然踏上了调查、研究、寻找“北京人”的路程。李鸣生先后寻访了中国、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比利时、以色列等国的科学家、学者、老兵、特工、记者,以及“北京人”失踪前后的当事人、知情者,并查阅了国内外大量文献和私人通信,并对获得的每一条有文字记载和耳闻口传的线索,都进行了慎密的检索和考证。1999年冬,李鸣生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期间,还抓紧点滴时间,对“北京人”的有关线索进行了调查、核实。经过长达10年的苦苦调查、寻访,如今终于写出了37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寻找“北京人”》。

作为文化记者,我多年以来一直关注军旅作家李鸣生的创作,对他曾获鲁迅文学奖的报告文学《中国836》,以及五部系列报告文学作品作过跟踪报道和多次访谈。然而他近10年来对50万年前的事情产生兴趣,并要坚持寻找“北京人”的想法和创作思路一直不太理解,不相信他真的为此疲于奔命,并能写出一本这样的书,而李鸣生执著地认为,首先,‘北京人’是文明的象征,有和没有是不大一样的。

过去的作品,只注意了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人和物的侵略的批判,而忽视了这场战争对古文明和古文化的疯狂践踏。作为军旅作家,我们有责任用历史事实来控诉战争摧残人类文明的罪行。第二,人类不该忘了自己的过去,因为人类在漫长而曲折的演变进程中,每一个发展阶段所隐含的信息赋予我们今天人类的意义都是巨大而又魅力无穷的,“北京人”更是如此。若是我们能找到她并再进行深入研究,就有可能将人类文明历史中最隐秘的内涵凸现出来,为解开“人类到底从哪里来”之谜提供重要的证据和信息。

第三,中国到了应该寻找的时候了。过去,软弱的中国没有能力保护“北京人”,今天,强大起来的中国没有理由不去找回“北京人”。我们应该懂得珍惜它。我们今天寻找“北京人”如同当年发现“北京人”一样,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何况我们要寻找的,决不仅仅是几个头盖骨,而还有失落的文明、失落的精神和一个民族失落的尊严。

李鸣生十年的艰辛付出,使为“北京人”失踪之谜廓清了迷雾,揭开了冰山的一角,提供了不少新的线索。尽管由于太平洋战争的突然爆发,使“北京人”转移、失踪的背景变得朴扑朔迷离、神秘难测,而近60年来世间流传的各种说法、线索、推测和考证等,也令人真假难辨,但《寻找“北京人”》一书为破此案提供了十项重要突破,解除了半个多世纪来不少的谜团,使事件的真相逐渐显露出来。 胡承志最后一位见证人披露“北京人”装箱前后真实经过中国科学家胡承志是“北京人”头盖骨的最后装箱者,并将装有“北京人”头盖骨的箱子亲自送到了协和医院总务长、美国人博文的办公室,于是胡承志成了最后见到“北京人”头盖骨的惟一健在的中国人。尽管无数中外记者、作家及科学界人士,都非常希望从胡承志先生那儿得到那怕只言片语,但半个多世纪来,胡承志先生却始终缄默不语。本书作者李鸣生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让胡承志先生开了口,使本书首次披露了“北京人”装箱前后的真实经过,以及装箱过程中的细枝未节,为破解“北京人”失踪之谜找到了最真实的源头。

一张秘密图纸在书中首次亮相“北京人”失踪以来,中外一直盛传一种说法:胡承志将装箱的“北京人”交给了美国人博文,博文第二天又交给了美国驻北平公使馆,然后由公使馆再转给了美国海军陆战队,但李鸣生经过多年的寻访,终于获得由盟军特派员善克中校查获的一张日本人当年搜查“北京人”的秘密线路图。

这张秘密图纸由日本驻北平宪兵队的负责人绘制,图中不仅写有日方对所有怀疑者的真实姓名,而且还明确标有“北京人”最初转移的确切地点,以及日本宪兵队和日本侦探在华期间追查“北京人”的多条线路。李鸣生通过对这张秘密图纸的分析,认定“北京人”并未到过美国驻北平公使馆,而是由协和医学院的美国人直接运往美国海军陆战队兵营。这张辗转世界各地并封冻了57年的秘密图纸在书中首次亮相,为寻找“北京人”及解开“北京人”失踪之谜找到了一把钥匙。

本书首次将号称“法国达尔文”的科学家德日进列入怀疑对象“北京人”失踪以来,全世界始终都把怀疑的矛头指向日本人和美国人,但本书根据作者多年的调查分析,依靠手中获取的证据,通过详尽而周密的推论,首次将号称“法国达尔文”的大科学家德日进列入怀疑对象,为寻找“北京人”打开了一个新的缺口。这在“北京人”半个多世纪的寻找史上尚属首次。作者的这一观点后来从法兰西科学院院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柯蓬思先生那里得到证实,因为这位法国科学院院士也同样怀疑过德日进。

本书的采访是漫长的跨国界的采访,《寻找“北京人”》的采访,是一次漫长的跨国界的采访,也是一次采访对象最多、采访难度最大的采访。本书作者不仅对国内权威的古人类学家如贾兰坡、古生物学家胡承志等当事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采访,也对美国、日本、法国、加拿大等外国的当事人、知情者、科学家、老兵、特工等进行了采访,并亲赴日本、韩国进行调查。因此,本书所获得的第一手史料、旁证、线索等是相当丰富而可靠的。如同贾兰坡先生所言,“这是描写周口店和‘北京人’最全面、最系统、最真实的一部书。”从而为寻找“北京人”提供了新的视角、丰富的线索和扎实的蓝本。

§ 荣誉奖项

2010年10月凭借报告文学《震中在人心》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1]

§ 相关词条

赖妙宽王树增北北白采

葛水平程绍国沉樱陈红滢

§ 相关资料

1.http://www.du8.com/ebook/ad/spaceflight/author.html

2.http://sznews.com/zhuanti/content/2006-09/27/content_399122.htm

3http://www.ilf.cn/Theo/Print.asp?FileID=4388

4.http://www.shoudubook.com/Article/Article-11430.html

5. http://www.yandui.com/renwu/626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8:3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