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朱缳 |
释义 | 朱缳 - 简介 朱缳一九八一年五月,中国科学家在海拔一千三百五十六米的陕西洋县姚家沟,奇迹般地发现了七只具有繁殖力的朱鹮和两个朱鹮的巢。陕西洋县为此建立了保护观察站,对朱鹮进行精心保护以及人工饲养、繁殖的研究,并尝试野化放飞试验。为增加朱鹮人工种群数量和减少疾病威胁,陕西有关部门还在周至县楼观台建立了朱鹮饲养繁育中心,对其进行迁地保护。 从一九九三年开始,中国政府启动了朱鹮拯救工程。先后在陕西和北京建立了三个繁育中心,在野生朱鹮分布区建立总面积达四千二百三十公顷的保护区,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从而使朱鹮野生种群濒危状态得到明显缓解,种群数量明显增加。 目前,陕西省洋县境内共有朱鹮五百五十只,加之周至县楼观台朱鹮饲养繁育中心的近两百只朱鹮,中国朱鹮种群数量现已达到近七百五十只。可以说,失而复得的朱鹮是到目前为止我国保护前景最乐观的珍稀动物。 朱缳 - 生活习性 朱缳朱鹮生活在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大多邻近水稻田、河滩、池塘、溪流和沼泽等湿地环境。性情孤僻而沉静,胆怯怕人,平时成对或小群活动。朱鹮对生境的条件要求较高,只喜欢在具有高大树木可供栖息和筑巢,附近有水田、沼泽可供觅食,天敌又相对较少的幽静的环境中生活。晚上在大树上过夜,白天则到没有施用过化肥、农药的稻田、泥地或土地上,以及清洁的溪流等环境中去觅食。主要食物有鲫鱼、泥鳅、黄鳝等鱼类,蛙、蝌蚪、蝾螈等两栖类,蟹、虾等甲壳类,贝类、田螺、蜗牛等软体动物,蚯蚓等环节动物,蟋蟀、蝼蛄、蝗虫、甲虫、水生昆虫及昆虫的幼虫等,有时还吃一些芹菜、稻米、小豆、谷类、草籽、嫩叶等植物性的食物。它们在浅水或泥地上觅食的时候,常常将长而弯曲的嘴不断插入泥土和水中去探索,一旦发现食物,立即啄而食之。休息时,把长嘴插入背上的羽毛中,任凭头上的羽冠在微风中飘动,非常潇洒动人。飞行时头向前伸,脚向后伸,鼓翼缓慢而有力。在地上行走时,步履轻盈、迟缓,显得闲雅而矜持。它们的鸣叫声很象乌鸦,除了起飞时偶尔鸣叫外,平时很少鸣叫。 朱缳 - 繁殖 春季是朱鹮的繁殖季节,这时成年的雄鸟和雌鸟结成配偶,离开越冬时组成的群体,分散在栓皮栎树等高大的乔 朱缳木树上去筑巢、产卵。这时它会用嘴不断地啄取从颈部的肌肉中分泌出来的一种灰色的色素,涂抹到羽毛上,使它的头部、颈部、上背和两翅等都变成灰黑色。它的巢很像一个圆盘,十分简陋,外径73厘米,内径53厘米,深8厘米,距地面高度为5—20米。巢由树枝架成,里面垫以玉米杆、蕨类、细藤条、草叶及草根等,有时也利用旧巢。每窝产卵2—4枚,卵的大小约为65×45毫米,卵重70克左右,表面是蓝灰色或浅绿色的,上面带有黑褐色的斑点。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孵化期大约需要28天。亲鸟在孵卵期间经常翻卵、晾卵、理巢等,孵卵时缩曲着颈部或将头部盘起来,有时站立起来舒展翅膀,或者抖动身体。但巢中往往只有一只亲鸟,不孵卵的另一只亲鸟并不在巢边护巢,夜间则到其他树上去栖息。雏鸟为晚成性,刚孵出时上体被有淡灰色的绒羽,下体被有白色绒羽,脚为橙红色。出壳后由亲鸟轮流将口中半消化的食物吐出喂养,性急的雏鸟们则争着把长喙伸进亲鸟的嘴里,亲鸟则使劲抖动着脖子,使食物尽快地吐出来。亲鸟在育雏的前期每天返回巢中的次数为7—9次,随着雏鸟的迅速生长和对食物需求的增加,后期则增加到每天14—15次。喂完食物后还要帮助雏鸟清理粪便,方法是叼走巢底的树枝,使粪便漏到下面去,或者把沾有粪便的碎铺垫物叼到巢的外边,然后再叼来新的巢材和铺垫物来补充。雏鸟在亲鸟的精心哺育下生长很快,60天后就能跟随亲鸟自由飞翔了。性成熟的年龄为3岁左右,寿命最长的记录为17年。 朱缳 - 分布 朱缳 朱鹮分布于中国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国外见于日本,在19世纪以前曾广泛分布于苏联、中国、日本和朝鲜。为候鸟。现在野生个体仅见于我国陕西的洋县,为留鸟。被誉为东方鸟类的明珠,是世界上最为稀少的一个物种,目前野生仅有100只左右。朱鹮,中国古代称为朱鹭,喜欢湿地、沼泽和水田。水田中觅食,喜欢栖息于温带山林、丘陵近水处。成对或结小群,夜间栖于大树上。性孤僻、沉静。以小鱼、泥鳅、蛙、蟹、虾、昆虫、甲壳类及小型脊椎动物为食。体中大型,中趾内侧不具栉状突。喙呈匙筒状,向下弯曲,鼻沟几乎到达喙端。朱鹮平时羽色为通体白色,头、羽冠、背和两翅及尾下缀有粉红色。繁殖期则分泌灰黑色素,并用喙涂抹,使上背和颈染为灰黑色,此间,其裸露部的桔红色亦更加明显。寿命可达17年。北京动物园1981年首次饲养朱鹮,1990年繁殖成功。 朱缳 - 保护动物 朱鹮是当今世界上濒临灭绝的鸟类和中国的四大国宝(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之一,被誉为“世界珍禽”和“东方宝石”。朱缳属缳形目,成鸟似雁,通体白色,翅膀粉红色,头部朱红色,十分美丽,在世界上被 朱缳列为一类珍贵保护动物。1960年第十二届世界鸟类学会议将其列为“国际重点保护鸟”,被中国列为一类保护动物。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的两大热点问题。珍禽朱鹮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独联体东部。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由于栖息地环境逐渐恶化,朱鹮数量急剧减少。朝鲜(1978板门店最后一次见到)、独联体境内(1963年哈桑最后一次见到)的朱鹮相继灭迹。日本国早在1934年指定朱鹮为“天然纪念物”,1952年指定为“特别天然纪念物”当时尚有32只,1974年减少至10只,1996年底随着最后一只老龄朱鹮死去,朱鹮在日本绝迹。1978年国务院环保领导小组和林业部决定寻找研究朱鹮,委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组成考察小组,对朱鹮出现过的地区进行考察。终于在1981年5月中旬,在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境内秦岭南坡中山地带发现了幸存下来的七只野生朱鹮群体,引起了国内关注。从此使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有野生朱鹮种群分布的国家。15年来,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对朱鹮的保护和拯救。陕西省政府于1986年决定成立了“陕西省朱鹮保护观察站”全面对朱鹮实施保护、观察、拯救、饲养、繁殖。现已使朱鹮数量达到80只,为中国和世界濒临物种的保护、拯救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使朱鹮这一“东方宝石”在世界上大放光彩,还需要全社会都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让社会更加了解朱鹮,人人行动起来,为保护自己的生态环境做贡献。为此,中国邮电电信总局特发行《珍禽朱鹮》IC电话卡一套。 朱缳 - 生存现状 朱缳野外觅食能力、适应能力、繁殖能力差,且野生分布只局限一个区域,如遇大的传染病发生,有可能导致该物 朱缳种灭绝。为加快推进朱缳人工繁育、放归自然和再建种群,国家林业局在全国选择适合朱 生存繁育条件的保护区作为其迁地保护和野化放归地,经组织专家进行考察、评估,目前有河南省的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陕西省外第一个朱缳野化放归地点。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所以能赢得国家林业局的青睐,主要是这里属于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光照充足,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保护区内塘湖堰坝星罗棋布,鱼类、泥鳅等朱 食物来源丰富,是理想的迁地保护和野化放归地。朱缳,裸露的脸颊呈朱红色,一身羽毛洁白如雪,两个翅膀下侧和圆形尾羽一部分闪耀着朱红色的光辉。由于有美丽而优雅的外表,朱在我国民间被看作吉祥的象征,称为“吉祥之鸟”,被誉为“东方宝石”,有“神鸟”、“东方瑰宝”之称。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中国曾有19个省市有朱 分布的记录。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加之朱 对客观变化了的环境缺乏较强的适应能力,其数量急剧减少,并相继在朝鲜、前苏联、日本等国灭绝。我国朱 也失踪了20多年,直到1981年才在陕西洋县境内发现了7只,并曾轰动世界。1992年,中国政府正式向世界宣布实施朱 “拯救工程”。1994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理事会通过《国际濒危物种等级新标准》,朱 被列入极危动物,级别高于大熊猫、华南虎。 朱缳 - 相关资料 为确保国宝朱鹮不受禽流感威胁,陕西省人工饲养的250只朱鹮已暂时搬至远离村庄的秦岭深山临时饲养,待疫情解 朱缳除后再搬回原地。陕西省林业厅保护处官员王万云说:“这250只朱鹮原本分别饲养在周至县野生动物抢救中心和洋县朱鹮保护站,让它们远离村庄和其它动物种群是最好的保护。”来自陕西省禽流感防治领导小组的消息说,距离周至县朱鹮抢救中心大约100公里的长安区2月3日发生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并于2月8日被确诊为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中国部分地区及周边一些国家出现高致病禽流感后,陕西省野生动物抢救繁殖中心及陕西洋县朱保护观察站已于2月2日之前封闭了朱鹮保护饲养场,人工饲养的250余只朱鹮暂停对外展出、动物交流和参观活动。同时停止从疫区湖北、湖南购买朱鹮的主要食物泥鳅,改为主要喂养当地产的牛肉等食物。朱鹮被誉为“东方宝石”,是当今世界最濒危的珍稀鸟类之一,也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中国朱鹮的总数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7只增加到现在的500多只,朱鹮异地饲养繁殖也获得了成功。朱缳有鸟类中“大熊猫”之称,朱缳又称朱鹭、日本凤头,是世界上最为濒危的鸟类之一,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列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目前我国朱 数量有近千只,其中野生种群数量为300多只。 朱缳 - 参考资料 1.http://www.hudong.com/wiki/www.hsfxah.com.cn/classweb/u/59/archives 2.40sdqh.a.lunqun.com/read.php?tid=587056 3.http://www.hsfxah.com.cn/classweb/u/59/archives/2008/9906.htm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