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智利音乐 |
释义 | 智利音乐 § 内容 智利音乐 智利位于南美洲西南部,16世纪初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其音乐文化除与其他拉丁美洲国家一样,有着印第安传统音乐和欧洲、非洲的音乐因素外,欧洲音乐文化的影响更为突出。智利版图狭长,各区域民族成份不同,因此民间音乐又呈现出不同的地区性风格。 与秘鲁、玻利维亚接壤的北部地区至今保留着较多的印加文化遗迹。在节日、仪典及播种、畜牧等生产活动中,音乐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歌舞音乐如“瓦伊诺”、“塔吉拉里”等大多为三声和五声音阶;曲调下行进行常见。传统的乐器有克纳笛、“西库”(排箫)、普图托号等。由排箫和圆鼓组成的小乐队形式,它演奏的乐曲,和随它的音乐而跳的舞都称为“西库拉斯”。这是北部地区有代表性的音乐。 靠近中部的瓦尔帕莱索地区则是一种混合文化的音乐风格色彩区。一方面是印第安部族迪亚吉达人三声音阶、单声部的歌曲和奥卡里纳(埙)、排箫等传统乐器演奏的音乐;另一方面也盛行受西班牙文化影响的、曲调较丰富的舞曲“科里多”等音乐体裁。 中部地区的音乐深受欧洲音乐影响。这里的音乐呈现出智利民间音乐风格的主要特色,有“库埃卡”和抒情歌曲托纳达、摇篮曲等体裁。 库埃卡是智利最富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体裁,其中大部分是歌舞曲,也有歌曲和纯器乐曲的形式。歌曲多是三、六度平行的重唱,并具有支声结构。纯器乐曲常以吉他和民间乐器(排箫等)合奏。库埃卡多为大调式,曲调明快;节拍是小快板和快板弱起。它的音乐语言变化小,常由两个旋律线较平伏的乐句组成,曲调主要以此两个乐句的各自反复展开。歌词则由13行诗构成。句中常以不规则的句逗把一个词断开,使乐句形成一种似断似连的特殊效果。除正词外,演唱中还加有无确定含义的衬词。音乐材料的重复表面上无变化或少有变化,但由于歌词的层层展现,表演者即兴赋予乐曲的加花装饰,乐器组合的变换及节奏重音的交替重叠进行,使曲调的速度、力度和色彩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中部偏南居住着印第安部族马布契人(又称阿劳加人),他们的音乐简单纯朴,单声部的歌曲曲调平缓,忧伤,即兴性强。有劳动歌、催眠歌、葬礼歌等。传统乐器有圆鼓“库尔特伦”,单音木笛“皮富尔卡”,四孔竹笛“平库尔韦”及竹制的长号等。这种长号称“特鲁特鲁卡”,最长的约4米,一端为吹嘴,另一端装有角制喇叭,被广泛用于节日和礼仪活动之中。 智利的专业音乐创作始于殖民地时期。西班牙等国移民陆续到智利定居和欧洲一些著名音乐家的来访,促进了智利专业音乐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曾在智利风行一时的意大利歌剧逐渐衰落,代之兴起的是演奏欧洲古典主义及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器乐作品。管弦乐团和室内乐团、无伴奏合唱团等音乐团体相继出现,音乐教育事业也开始兴盛。1850年创建了国家音乐学院。19世纪有重要影响的音乐家是J.萨皮奥拉(1802~1885),他曾任音乐学院院长、圣地亚哥教堂首席乐师等职,并与在智利定居的西班牙女歌唱家I.塞赫尔斯-蒙特内格罗(1803~1869)一起创办了《音乐周报》,1845年受政府委托为国歌《国旗颂歌》谱曲。由于他在发展智利音乐事业上的杰出贡献,曾获得国家金质奖章和荣誉奖。著有自传体回忆录《三十年回忆》。 智利的民族主义音乐崛起于19世纪末,其中作曲家P.H.阿连德最为著名。其他著名的作曲家还有C.I.阿拉尔孔(1887~1974)、A.伦格(1884~1974)和E.索罗等人。20世纪,智利作曲家形成多种流派,各种现代派音乐也相继出现。音乐活动家及教育家D.圣克鲁斯(1899~ )的音乐创作对推动智利音乐和培养年轻一代有很大影响。他于1951年获国家艺术奖。代表作有《三首戏剧前奏曲》(1946)及 4部交响曲(1946、1948、1965、1968)等。他的学生 J.奥雷戈-萨拉斯(1919~ )曾担任拉丁美洲有影响的音乐刊物《智利音乐杂志》的主编,其代表作有《圣诞节康塔塔》等。 § 配图 § 所属分类 非洲、大洋洲、美洲地区 外国音乐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