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早丰9号 |
释义 | § 一、 来源: 由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稻麦育种场以3012(武复粳)/中丹一号F2选早//农林205(丰玉)杂交,于1987年育成的中熟中粳品种,以其亲缘和组合形式而命名.1997年通过江苏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苏种审字第266号. § 二、 试验简况\\适宜地区和增产潜力 省区试稻谷亩产525—720,平均633.5kg,较CK泗稻9号增13.4%,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35.07 kg,较CK增13.84%。且整精米率达78.1%(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NO:99-WT-158),属一般品种很难达到的的水平(CK为73.7),较CK净增4.4%,也就是社会经济效益在稻谷增13.84%之外的净增。 从品种育成至今十六年的应用情况看,本品种除苏中、苏北被良好应用外,皖北、豫南和鲁南都已有较大面积的应用。 从区试最高亩产和大面积丰产方(东海县农业领导工程示范方)增产潜力在786.5 kg(东海县1996年)。 § 三、 主要特征特性 苗色青绿,分蘖性偏强而集散适中,叶幅中等而挺,在淮北一般株高93—95 cm(海南冬繁55 cm),穗长15 cm ;单穗100粒左右,结实率93%左右,着粒偏密,千粒重27—28克,短护颖,无芒,稃色和稃尖杆黄色,稃毛中等;椭圆粒,长4.8mm,宽3mm..熟期为中熟中粳,对短日照中等敏感,作单季稻在苏南全生育期为140天,苏中145天,淮北150天左右;在海南冬繁全生育期118天;主茎总叶数在淮北为17叶,苏中为16叶,苏南为15叶,在海南为10-11叶;全生育期110天左右,株型紧凑,剑叶上举,叶尖略高于穗顶2cm左右,熟色好,灌浆快. § 四、 米质: 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1999年省农科院送样测试结果:糙米率85.3%,整精米率78.1%,粒长4.9mm,长宽比1.6,垩白率12%,垩白度1.1%,透明度2级,碱消值4.7级,胶稠度7.2mm,直链淀粉含量16.2%,蛋白质含量9.2%,达部颁优质米2级标准. § 五、 抗性: 经中国水稻所测定高抗稻瘟病生理小种中C7、中C11、中D7、中E3;抗中A15、中B7、中B13、中B15、中B23、中B27、中F1、中C1;中抗中C13、中C15。白叶枯、纹枯病经江苏省农科院鉴定抗—中抗。耐盐碱性经辽宁省锦州所测定,耐盐3级。 § 六、 经济效益分析: 早丰9从育成至今已届18个年头,曾被省确定为“十五”扶贫品种,今年又被确定为省良种应用补贴的三个品种之一,主要原因是其优质、高产、稳产的较好结合。据省区试看,早丰9稻谷亩产较对照增13.4%,精米亩产为197.3kg,较对照增19.4%,相当于实际增产稻谷108.29kg,且米质化验两次分别为2级和3级,属优质米.1997年东海县平明镇羊烈村千亩丰产方平均亩产731.67kg,获江苏省农业领导工程二等奖,1998年东海浦南镇官庄村千亩方单产766.2kg获江苏省农业领导工程一等奖,且较武育粳3号增10.03%.到2003年(包括鲁南、皖北和豫南)应用面积已超过3千万亩。从品种优点和目前形式分析,本品种应用面积将超过1亿亩。按0.85缩值系数计算,实际社会效益将在90亿以上。 § 七、 栽培技术: 本品种主要应用在苏中和淮北。要获得早丰9号700kg稻谷亩产,需总颖花数0.28-0.3亿朵/亩,子粒充实度达0.75—0.8,其势容比为16-18m2gd/万粒。需建立速发稳降群体,要求栽后15-18天分蘖达苗穗数28万左右,35-38天达高峰苗35-38万/亩。最大叶面积系数达7.5左右,齐穗期冠层高效叶面积系数3.725,占全面积系数的61.07%,抽穗后叶面积延续较长,下降缓慢,物质积累量高,灌浆期叶色转色好,为结实率、粒重及品质的提高创造良好条件。 1、 适期早播:亩产700kg以上的播种期范围为5月5日-5月21日,尤以5月5日-5月15日为最佳。肥床旱育秧龄45天条件下以50kg /亩为好;塑盘旱育抛栽应按排在5月10-15日,秧龄30-35天,苗高15-17cm为宜,播量40-50克/盘有利于培育壮秧。 2、 扩行减苗,合理密植:在旱育大苗情况下,每亩以2.5万穴为好,行穴距以7寸×3.5寸为最好。在淮北作麦茬稻栽培长秧龄移栽以7寸×3.2寸或8寸×3寸,基本苗6-8万/亩为宜。抛栽穴数以2.3-2.5万穴/亩,基本苗6-8万/亩为宜,大田抛50盘(561孔左右/盘),高产田抛40-50盘。掌握随耙随抛,提高立苗率,消灭疙瘩苗和大空档。 3、 配方施肥,均衡施氮:700kg 以上稻谷亩产水平一般需纯氮20kg,磷钾肥纯量不低于8kg/亩,硅肥12kg/亩,锌肥1.75kg/亩。氮肥运筹中基蘖肥与穗肥以6:4为最好,磷、钾和微量元素硅、锌均以基施效果最好。 4、 节水灌溉,“超前”搁田:根据东海县作物栽培指导站的《早丰九号示范应用综合研究报告》早丰九号分蘖力较强,肥床旱育大田基蘖肥与穗肥成6:4的以穗数苗70%搁田的产量最高(成穗率、单穗实粒数和千粒重都相应增加)。抛秧田基蘖肥用量较多时搁田始期应在穗数苗70%,移栽田为穗数苗80%搁田才能有效控制无效分蘖,降低高峰苗,提高成穗率,优化群体质量,提高光合效率,减轻病虫危害和提高抗倒能力。水浆管理采取“浅水移栽、寸水活棵、薄水分蘖,超前搁田,保水扬花,干湿交替灌浆”的方法进行,后期切忌断水过早,有利提高粒重和品质。抛秧稻要无水或薄水抛栽,抛栽3-5天后建立浅水层,达苗穗数70%搁田,此后间歇灌溉为主,控制群体,促进个体健壮,提高抗倒能力。 5、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在杂草防除上,旱育稀植田于移栽后5-7天,亩用“精克草星”一袋拌肥撒施,抛秧田于抛后10-12天,用抛秧净一袋兑水喷雾或用“水田一号”一袋拌肥撒施,都能收到良好的化除效果。在防治技术上,一是抓好种子药剂处理,用“菌虫清”浸种消毒,防治垩苗病;二是6月上旬秧田综合防治稻蓟马、二化螟、苗稻瘟等主要病虫,省药、省工、高效、作用大;三是加强大田中后期病虫害防治,重点抓好7月20日,8月10日和8月20日的水稻拔节孕穗阶段总体防治,兼治纹枯病,稻瘟病、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等病虫,实行农药混配;对白叶枯实行单药单治。根据水稻生理时期和病虫发生规律,实行混配兼治减少施药次数,降低防治成本,减轻污染,保护生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