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星宿海
释义

§ 简介

星宿海

星宿海位于曲麻莱县麻多乡境内麻涌草原的北面,离麻多乡有20多公里。星宿海藏语称“措贫”,义为斑斓湖,因湖面波纹闪烁着奇光异彩而得名。海拔4300米,东西长30多公里,南北宽10多公里。玛曲河(黄河源流)进入星宿海盆地后,形成了大小不等、形状各异、难以计数的小湖泊。随着玛曲河流的涨落和天气的变化星宿海的形状和光泽亦发生着奇妙的变化,时而好象无数个晶莹闪亮的珍珠宝石英钟镶嵌在巨大的玉盘上一样,绚丽多彩,时而如天上的繁星落到广阔的草原上,熠熠闪光,景观十分奇丽、迷人。星宿海的周围还繁衍栖息着黑颈鹤、丹顶鹤等近百种鸟类和藏羚羊、藏野驴、黄羊等十余种珍稀野生动物。星宿海,位于黄河源头地区,东与扎陵湖相邻,西与黄河源流玛曲相接。星宿海地区海拔4000多米,比五岳之首的泰山还高许多。

§ 地理位置

星宿海

星宿海,位于黄河源头地区,东与扎陵湖相邻,西与黄河源流玛曲相接。星宿海地区海拔4000多米,比五岳之首的泰山还高许多。 星宿海,藏语称为“错岔”,意思是“花海子”。这里的地形是一个狭长的盆地,东西长30多公里,南北宽10多公里。黄河之水行进至此,因地势平缓,河面骤然展宽,流速也变缓,四处流淌的河水,使这里形成大片沼泽和众多的湖泊。在这不大的盆地里,竟星罗棋布着数以百计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湖泊,大的有几百平方米,小的仅几平方米,登高远眺,这些湖泊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闪光,宛如夜空中闪烁的星星,星宿海之名大概即由此而来。

§ 历史记载

星宿海

史载,唐朝贞观年间,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曾“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览观河源。”唐宋以来,曾长期将星宿海称为黄河源头。元朝专使都实奉命查勘河源后,说河源在“尕甘思西部”,“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水沮如散涣,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溺,不胜人迹,弗可逼视,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说的就是星宿海。直到清代专使拉锡,阿弥达才西逾星宿海,经过实地勘察,认为阿勒坦郭勒河(今卡日曲)为黄河上源。 星宿海的无数湖沼在阳光照耀下,光彩夺目,如同孔雀开屏,十分美丽壮观。因而藏族同胞把黄河源流称作玛曲,意即孔雀河。在星宿海的碧绿的滩地上,紫色的高山紫苑、黄色的垂头菊、粉色的马先蒿、还有点地梅、报春花、紫云英等,一丛丛,一簇簇;在山坡山,野牦牛、藏羚羊等一群群任情游荡;溪流里,斑头雁、黄鸭拨水嬉戏,无鳞湟鱼成群游弋,真是美景天成。

§ 自然景点

星宿海

星宿海上源的三条支流分别是扎曲、约古宗列曲和卡日曲。扎曲居于最北部,发源于查哈西拉山,河长70千米,河道窄,支流少,水量有限,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断流。约古宗列曲位于星宿海西,在三条上源中居中,发源于约古列宗盆地西南隅,海拔4750米,水量甚小,为宽1.0-1.5米,深0.1-0.2米的小溪。南部支流为卡日曲,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支脉各姿各雅山的北麓,海拔4800米,有5处泉水从谷中涌出,汇成宽约3米,深0.3-0.5米,流速约3米/秒的一条小河,河流终年有水。约古宗列曲与卡日曲汇合成黄河源头最初的河道玛曲,然后注入星宿海。根据十万分之一航测地图测量,卡日曲比约古列宗曲长25千米。卡日曲流域面积为3126平方千米,约古宗列曲流域面积为2372平方千米。在卡日曲的和古宗列曲汇合处附近,测得卡日曲流量为6.3立方米/秒,测得约古宗列曲流量为2.5立方米/秒。据此1978年的黄河源头考察认定卡日曲为黄河正源。(据黄河水利委员会1985年测量后更正,卡日曲为约古宗列曲“又称玛曲”的支流,玛曲才是黄河的正源,并在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玛曲曲果竖立河源标志)

“星宿海形如葫芦,腹东口西,南北汇水汪洋,西北乱泉星列,合为一体,状如石榴迸子。每月既望之夕,天开云净,月上东山,光浮水面,就岸观之,大海汪洋涌出一轮冰镜,亿万千百明泉掩映,又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少焉,风起波回,银丝散涣,眩目惊心,真塞外奇观也。”这是《西宁府新志》中记载的星宿海。

星宿海的无数湖沼在阳光照耀下,光彩夺目,如同孔雀开屏,十分美丽壮观。因而藏族同胞把黄河源流称作玛曲,意即“孔雀河”。在星宿海的碧绿的滩地上,紫色的高山紫苑、黄色的垂头菊、粉色的马先蒿、还有点地梅、报春花、紫云英等,一丛丛,一簇簇;在山坡山,野牦牛、藏羚羊等一群群任情游荡;溪流里,斑头雁、黄鸭拨水嬉戏,无鳞湟鱼成群游戈,真是美景天成。[1]

§ 历史考察

星宿海

对于黄河河源的考察,可以追溯到历史上很久远的年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完成的古地理书《禹贡》中,就已经有了关于黄河河源记载。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回来说黄河源头在银河,那自然是神话和传说,但寻找河源却真有其事。据《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回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回来后报告他在西域的见闻,其中谈到当进西域的人们认为塔里木河就是黄河的上游,塔里木河的东支流入盐泽(今罗布泊),盐泽之水潜入地下,到东南的布尔汗布达山南测才重新流出,成为黄河。这种错误的认识到晋朝便得到纠正。晋朝张华的《博物志》便有了黄河“源出星宿”的说法。唐朝官吏李道宗、侯君集、刘元鼎等于公元635年和822年曾先后到达黄河源头附近的星宿海,观察过那里的山川和地形。当年文成公主入藏时,松赞干布也曾亲自到河源处迎接。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专门组织考察队,去黄河上游对黄河源进行考察的是在元朝。公元1280年,元世祖命都实力招讨使,带领考察队去寻找黄河河源,当年他们从河州(今甘肃临夏)出发,沿着蜿蜒曲折的黄河跋山涉水,一直追溯到黄河河源区。元朝翰学士潘昂霄根据都实的弟弟阔阔叙述的情况,整理编写了《河源记》一书,书中对黄河河源区的情况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认为河源区是一望无际的草滩和沼泽,在这个长二三十公里,宽约十几公里的草滩里,散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湖泊,阳光一照,好像绿色的天幕上镶嵌着无数闪烁的群星,人们形象地称

之为“星宿海”。

在《河源记》一书中,还记载“星宿海”西南有一条小河,从盆地外流入沼泽,当时考察队曾沿此小河上行,向西南方向追溯了百余公里,到达现在称为卡曲的地方,其实这才是黄河的正源。当时限于各方面的条件,并未准确地确定下来。清朝年间,清政府曾多次派人组织考察队去河源地区考察、测量、绘制地图,并综合前人的考察资料和他们自己的调查结果,于1761年由齐召南写成《水道提纲》一书。在书中指出,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有两条泉水汇合后向东南流,河流名叫阿尔坦河(“阿尔坦”意思是金),并在地图上标出河源区的位置:

晷度为西二十度,极度为三十五度(即今东经95.8°,北纬35°)。

1978年青海省组织了考察队又进行过大规模考察,对黄河源又有了新的认识。原1952年的河源考察队认为约古宗列玛曲(即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在此以西的雅合拉达合泽山是黄河的源头。据此次考察有人发现雅合拉达合泽山和约古宗列曲之间不仅有一相对高差约100米的分水岭,还有两条由南往北流入格尔木河的小河流。所以他们认为黄河的正源是卡日曲,而不是约古宗列曲。

卡日曲,过去称喀拉曲,早在1300多年前就有人认为是黄河的源头。古时沿卡日曲逆流而上,一直是我国内地通往西藏的大道。唐贞观九年唐代将军侯君集、李道宗奉命出征吐谷浑,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进藏,清乾隆四十七年阿弥达“穷河源”,都是走的这条路,他们都认为卡日曲是黄河的正源。这次考察还发现卡日曲比约古宗列曲要长30公里,汇水面积约700平方公里,流量也大2倍以上。卡日曲源头泉水丰富,最干旱年份也不曾断过流。而约古宗列曲的泉水在水量最大的7~8月份还有两处断流。

美丽富饶的黄河河源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聚居和生活的地方,我国各族人民对黄河河源区的考察,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的《禹贡》一书中就已经有了关于黄河河源的记载了;以后汉朝的张骞、晋朝的张华、唐朝的侯君集等,都先后到黄河河源区考察过,并着书立说作过详细的记载。元朝以及后来的清朝对河源地区的考察更加频繁系统,规模更大,内容更全面。《河源记》、《清一统志》、《河源纪略》和〈皇兴全图〉等重要历史文献,分别详细地记载了各个时期的考察情况和结果,还在图上比较精确地标出了黄河河源区的位置。

黄河河源考察的历史及河源区的地理历史早在2000—1000年前就已载入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人民才是黄河河源的第一个考察者。[2]

§ 姊妹湖

星宿海

沿着阿尼玛卿山麓的黄河逆溯而上,越过巴颜喀拉山,直达玉树州州府结古镇;而沿黄河西北行,便可溯到黄河的源头。

鄂陵湖和扎陵湖。称之为姊妹湖。扎陵湖呈白色,鄂陵湖呈青蓝色,风光秀丽,黄河从两湖中间流过,把两湖接在一起,好象一根项链上的两颗珍珠。

姊妹湖有一种奇特的自然景观,这就是黄河从湖中穿过,但河水不犯湖水。只见湖中一条稍呈灰黄的带子飘滚而出,但灰黄带两边却仍是碧波粼粼,清沏如镜。所以藏族群众说:“黄河与湖水不掺合。”这与汉族成语“泾渭分明”恰是异曲同工。

从扎陵湖向西溯20多公里,便是历史上所称的星宿海。这里已是玉树州的地界了。在东西30公里、南北10公里的盆地上,千百个小湖泊在阳光下明光闪烁,如同碧空群星,故称星宿海。黄河就从大大小小的海子中穿流而东,看不出哪里是主河道。古人所谓“河上通于天,源出星宿”看来并非无稽之谈。[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4: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