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朱秀娟
释义

§ 简介

朱秀娟

朱秀娟(1936— )女作家,江苏省盐城县人。日据时代在家乡读小学,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台北恕强高中毕业后,考取铭传商业专科学校读会计统计系。

1960年前后赴美留学,1963年返台投身商业界。曾在台北、香港、美国纽约等地从事商业工作,任一鑫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60年代初开始小说创作。

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小说创作。《女强人》是其代表作,奠定了她在台湾文坛的地位。

她最擅长于在曲折但不离奇的故事中去展现女主角的生活和命运,作品反映现实,情节生动曲折,笔触细腻感人,广为畅销。她的作品的社会作用和在读者中产生的反响,已把她推上了历史的见证人和妇女的代言人的地位。 [1]

2010年6月16日,在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和赵遐秋教授等人的推荐下,台湾作家朱秀娟与陈映真、莫那能正式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这也是中国作协自成立以来首次吸纳台湾会员。[2]

§ 写作风格

朱秀娟的作品

现代教育和都市生活,使朱秀娟的视野开阔,笔锋刚劲,涉猎的题材也很广泛。尤其是经济领域,一般作家难以深入,她却能如数家珍,游刃有余。小说中的现代意识来源于她的社会体验,这使她在台湾作家中别具一格,有了别人难以替代的位置。但是,与她的现代感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她对传统文化的挚爱。

朱秀娟笔下的这类女强人有一个特点,即她们既具有自立自强、开放豁达、勇于竞争的现代意识,同时又不失传统女性美德——温柔善良、忍辱负重、坚忍不拔。她们虽有超过一般男性的才干,但她们并不是那种气焰高涨,令人生畏的不食人间烟火的铁女人,她们同样有七情六欲,同样渴望得到真正的爱情,但她们对爱情表现出更深层次的理解。

林欣华拒绝了几个家境优裕而颇有大男人主义的追求者而选择了能理解和支持自己事业的穷教师叶济荣。这是作家对新时代女性独立自立的现代意识的高扬和男女平等、两性和谐的形象而生动的诠释。朱秀娟的小说在艺术形式上具有情节波澜起伏,人物性格鲜明,语言富于个性化等特点。

§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再春》(1969年台北立志出版社)、《雨荷》(1969年台北皇冠出版社)、《破落户的春天》(1971年皇冠出版社)、《归雁》(1972年皇冠出版社)、《梧桐月》(1976年皇冠出版社)、《花墟的故事》(1981年皇冠出版社)、《万里心航》(1983年台湾黎明文化公司)、《晚霜》(1984年台北皇冠出版社)、《日落春不再》(1984年皇冠出版社)、《女强人》(1984年中央日报社),短篇小说集《桥下》(1968年台北立志出版社),散文集《纽约见闻》(1972年中华日报社)。

§ 人物轶事

写作率性而发

人民文学出版社曾推出“朱秀娟作品系列”,出版了朱秀娟的4部小说:《花落春不在》、《女强人》、《晚霜》、《万里心航》。朱秀娟得到大陆最权威的出版社的青睐,绝非偶然。她勤于笔耕,佳作迭出,不久前又出版了第32本小说《第三者的空间》。如此丰硕的创作成果,使她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也拥有了很高的知名度。

用“著作等身”来形容朱秀娟,是很恰当的。有一回,朱秀娟把自己的小说送给朋友,而且答应,要送就送全套的。答应的时候很痛快,带出家门却犯了难。她的书一本又一本,摞起来老高,抱都抱不过来。装进一个旅行包里,居然拎不动,真有点哭笑不得了。

朱秀娟递给我的名片简洁而特别。浅红色的底色,洋溢着一种温暖的调子,似乎体现着她对人生的积极态度。背后写着她的“作品目录”,从第1部小说《雨荷》到第32部小说《第三者的空间》。正面的名字上方,只有一个头衔“小说作者”。我问她,为什么不写作家?她说:“谦逊点,给自己留点空间吧。”

然而,朱秀娟也有不谦虚的时候。在台湾作家与江苏学者的座谈会上,她快人快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她的那句话:“我的《女强人》写的是对女性的希望,没看的,赶快看!”作家的自信,激起了全场的笑声和掌声。她又说:“我写小说,从来是从社会问题中寻找题材,不是特别去找的。女性是弱势群体,应该多关注点。”

与朱秀娟交谈,说起文字生涯的起步,她坦言是从写日记开始的。“写小说并不是小时候的理想,只是那时喜欢看小说,人比较安静,不是‘活动派’,天天在家写日记。也没有人硬叫我写,只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过一句话,同学们要写日记,我就记住了。”

少年朱秀娟与同龄孩子一样,对于未来有着许多玫瑰色的梦想。她是个有韧性的人,每天坚持记日记。“不管晚上做功课到什么时候,都要写下来。天气晴,出太阳,或者下雨了,阴天了,记得很细。长大了些,就喜欢给好朋友写信了。那时电话不发达,想到什么就写信,人家不回也没关系,照样写。这事实上成为早期的文字锻炼。”

朱秀娟父亲喜欢看武侠的书,母亲则喜欢看言情的书,都是地道的“小说迷”,家里书架上摆了许多中外的名著。朱秀娟耳濡目染,也跟着对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捧起书就忘却一切,容易进入小说情节,情绪随着人物命运迭宕起伏。什么书都看,不经意间便爱上了文学。

高二那年,朱秀娟就学着写小说了。父母亲管得严,寒暑假不让出去玩,上午做家务事,下午没事干,就想着编故事,然后动笔记下来。她的写作态度十分随意,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练习本上写得密密麻麻。写出来的小说就撂在家里,没想到往外面去投稿。

从铭传商专毕业,朱秀娟走出校园,到一家保险公司上班。下了班没什么事,有大把的时间看书写作。她翻出从前的文稿,接着写那些没完成的小说,写好的就寄到报纸杂志去。她不懂得应该用方格字稿纸,但相信感动自己的故事也能感动别人。“没想到,退得一塌糊涂,我怕弟妹看到难为情,专门开了个信箱呢。”

如今,跻身于成熟作家行列的朱秀娟,忘不了“退稿”的滋味,仍保持着当初“不计得失”的写作心态。我问她写了这么多书,是不是早有写作计划,她说:“金字塔是伟大的发明,因文字把你我描写出来,串联成人生百态,这是更伟大的发明。至于我写作,不是为钱,也不是为了成名,是为了有话要说,甚至是为了消遣。你问我从前有什么计划,我没有。一年一本小说,出了就算了,也不想炒作。”

既现代又传统

就说《红楼梦》这部古典名著吧,朱秀娟从学校到现在,读了不下30遍。台湾进入工商社会后,读书的人逐渐少,她就写了《红楼在飘香》。“一部‘红楼’100多本考证,可是没有作家告诉说,《红楼梦》好在哪里?伟大在什么地方?我来写一本书,分析文字、结构、人物,一节一节地分析,究竟好在什么地方。《红楼梦》有各种各样的爱情,各式各样人的生活。我的《红楼在飘香》算评论,也算是个导读吧。”

当“江苏籍台湾作家采风活动”向朱秀娟发出邀请函后,她和先生推掉手头的事务,欣然跨过海峡赶来参加。按朱秀娟的个性,在台北很少跟文艺圈接触,一般的作家采风活动也会推辞的,况且经营业务确实很忙。她向我透露了她的“秘密”,她可以顺便回一趟盐城,实现一个多年的心愿。

原来,朱秀娟的父母是盐城人,她是6岁那年,随父母亲去台湾的。父母亲虽然在台湾去世了,但他们生前都有回家乡的愿望,只是因为两岸隔绝而未能如愿。等到可以回来了,他们已经抱憾而逝。而她要遵照父母亲的遗愿,携先生王其涵回老家“寻根”。说起来,先生也是盐城的女婿,应该让他“认认门”。

当朱秀娟女士踏上盐城这块祖地时,非常激动。她说:“我离开家时太小,很多事记不清了。在台湾常听我妈妈说起老家,盐城有个登赢桥、渔市口,今天总算来到这里啦。我妈妈告诉过我,我就出生在盐城的东门。”

家乡的菜,家乡的情。吃到黄芽菜烧茨菰,朱秀娟兴奋得像个孩子。她告诉身边的人:“我妈妈在世的时候,经常做这个菜给我们吃,跟这里的味道一模一样。”盐城的风情民俗,使朱秀娟感到分外的亲切。“在盐城,我已经没有任何亲人了,但我还是喜欢这里。这里是我出生的地方,也是我永远不能忘记的地方。”

爱故乡,更爱祖国,这是朱秀娟始终不渝的信念。她写的《那串响亮的日子》,写的是京剧表演艺术的兴衰,呼唤的却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这些舞台剧,演不演关我什么事啊?好像没有必要说什么,可是你想,舞台一摆,京胡一拉,你就觉得那是中国。如果中国人跳西洋舞,跳得再好也不能代表中国啊。”

朱秀娟的父亲喜欢听唱片,朱秀娟也就跟着有了戏剧的“细胞”。她觉得京胡很悲怆,像中国人饱经沧桑的命运。现在的人喜欢看电影、看电视,戏剧的观众越来越少了。她的民族意识很强,看不惯就要说。她在小说里说,碰到文化官员也说,应该请戏班子到学校去演,让学生都去看,多看自然就懂了,年轻人要引导。

朱秀娟喜欢中国古典戏剧,而她先生喜欢西方古典音乐,各欣赏各的,互不干涉。每次大陆剧团到台北演出,朱秀娟都是购买套票,场场不落。这次回南京,主办者请他们看了昆剧的经典折子戏,不光朱秀娟看得过瘾,王其涵也看进去了。朱秀娟开心地说“我说好吧,以后回到台北,我们一起去看。”

朱秀娟的代表作《女强人》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十分畅销。她想告诉读者:以前总是说,我们女人被男人奴役了,压迫了,现在女孩子不缠小脚,可以受教育了,可以与男人平等了,我们应该珍惜,懂得尊重自己。

朱秀娟用她的文字,实践着她的梦想。按她的进度,写一部几十万字的长篇需要半年左右,并且是在“不脱产”的状态之中。她每天动笔的进度不一样,快的一天能写6000字,如果有事情,两天写200--300字的也有。她在文学道路上跋涉,没有停步,没有踌躇,就靠着零碎的时间,完成了一部部轰动台湾的长篇小说。

作为中国的女性,首先应该有自尊。这是朱秀娟对旁人的忠告,也是她生活与写作的座右铭。朱秀娟在台湾很有名,时常被各地请去演讲。她走上讲台,多半不讲文学,而是讲人生。她对自己的写作竖立起标杆,就是不断地超越自己:“从前是不要抄人家的,现在是不要抄自己的,一本一本地写,非常难,非常累,但也要往前走。” [3]

§ 婚姻生活

朱秀娟应邀参加“江苏籍台湾作家采风活动”时,携先生王其涵同行。他们形影相随,谈笑风生。说起来,这对感情甚笃的夫妻并不是同行,却能优势互补,珠联璧合。说起她的先生,她笑道:“他现在搞电子,不爱看小说,不喜欢文学,喜欢我就是了。”

朱秀娟与王其涵是高中时的同学。在学校里,一个工科成绩优异,一个文科成绩突出,但他们彼此欣赏,由友谊而冲撞出了初恋的火花。当王其涵大学毕业,赴美国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朱秀娟已经在台北一家公司深受器重。年轻时的任性,使他们少不了磕磕碰碰。脾气一来谁也不理谁。隔着太平洋,似乎这段情缘“拜拜”了。

此时,朱秀娟被派到美国开展业务,她见到了在美国读书的一位朋友。从朋友口中,她听说王其涵忙着写论文,什么也顾不上,还听说王其涵说过,等朱秀娟结婚了,我再结婚。她决定去找他。等联系上了,王其涵抽不出时间来接她,她并不在意。头一回到美国的她乘飞机、坐汽车,终于赶到盐湖城,和王其涵重逢了。

她也没想到,盐湖城是他们“爱情长跑”的重要一站。王其涵虽然还是穷学生,气质没变,个性也没变,给她的感觉依然如旧。他们感到再也无法分开,于是决定结婚。她辞去了工作,成为他的陪读。后来,他们搬到纽约。先生从事电脑软件设计,而她进了一家公司当职员。虽然生活不错,但他们父母和亲人都在台湾,尤其她还是长女,肩负着照顾家庭的责任,他们便又离开纽约,回到了台湾。

朱秀娟夫妇也可以被归入台北的“海归派”。凭借海外联系的优势,他们开办了自己的公司,业务触角伸向香港与美国,贸易经营十分成功。看朱秀娟又忙生意,又忙写作,很多人对她说:“你写出名了,不要做生意了,专门写小说吧。”她不肯,还是两头兼顾。她埋头写作,也很少跟文化圈的人打交道。她的理论是:“写东西是各写各的,那么多人在一起,互相干扰。平常玩的朋友都不是文艺界的。”

朱秀娟把她的生意,看成文学形象的来源。在她看来,生意与文学并不矛盾。“做生意可以接触‘各色人等’,比如与先生陪客人外出应酬,就能碰到酒吧女、舞女,观察到底层女性的生态,不然做太太的去那里做什么?在生意场上,还可以看到许多男人的嘴脸,看到很多的人性,反而能丰富你的小说题材。”

生意与写作都需要很多精力,怎么兼顾呢?朱秀娟说:“长篇写起来,断断续续的。我一有空,马上抓紧写。人家来了,就得办事,或者陪着聊天。人家走了,再接着写。我不受干扰,写作习惯很好,只是睡眠非常不好,赶稿赶得凶,就得熬夜。我有神经衰弱,做生意不容易入睡,写小说更不容易入睡。”

现在朱秀娟与她先生“一家两半”,一半在台北,是朱秀娟主管公司的对外业务;一半在高雄,先生在那里负责一家厂。生意伙伴是个外国人,老外当董事长,先生是总经理。“他跟外国人合资,我对他说,我在台北撑一个窝,就是给你留个后路,让你有一个拍桌子的余地。”

朱秀娟把生意人与文化人结合起来做,颇有“儒商”的味道。“外国人对作家看得很大。他们觉得你会写字、看书、恋爱、生孩子,那是一般的。如果你会创作,能当作家,或者画家,那不一样,不同于一般。在生意场上做生意,人家知道你是作家,对你会更尊重。”

朱秀娟的先生最爱户外活动,钓鱼、登山,而朱秀娟最爱安静,性格不同,但他们之间非常包容,叫朋友们十分羡慕。夫妻之间,光有爱还不够,还要有包容。“丈夫把我写小说看成一种嗜好。你去做,你去忙,只要你喜欢,不受伤害就可以了。”

也许是先生爱好的熏陶吧,朱秀娟也对旅行产生了兴趣。他们商量,年纪大了,时间也多了,应该趁身体还好,多跑些地方看看。去年4月,他们参加旅行观光团,从南京玄武湖到扬州瘦西湖,再到杭州西湖。他们看到杨柳绿了,菜花黄了,感受着江南的春天。他们还打算今年到长江看三峡,明年再去“丝路古道”。

§ 文物捐赠仪式

朱秀娟(右)

2005年3月2日上午,中国台湾作家朱秀娟女士手稿文物捐赠仪式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多功能厅举行。

2004年朱秀娟女士来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参观访问,对大陆建有如此壮观且设备先进的文学馆甚感振奋,更对文学馆珍藏了如此之多的中国现当代作家手稿、著作版本及文物十分赞佩。她当即向馆方表示要将自己的全部著作和手稿等捐赠给现代文学馆。2004年l2月这项工作正式启动,经过朱秀娟和家人两个多月的紧张工作,现己基本完成。

朱秀娟女士这次捐赠文学馆的文物是她三十多年创作生涯的心血和结晶,其中包括她本人的全部著作版本、著作手稿,连载小说和文章剪报,社会活动记录报道,小说连续广播录音带,以及作者活动录像带、照片、信件和奖章实物等,共计40箱。这些珍贵的文物资料,几乎涵盖了朱秀娟女士全部的创作生活,对研究其文学创作道路和台湾当代文学有着重要的价值。她的捐赠对中国现代文学馆征集台湾作家的文物文献资料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兼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代表中国现代文学馆接受捐赠。陈建功在致辞中表示,朱秀娟女士的捐赠,是中国台湾当代作家第一次如此大批量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无偿捐赠个人著作手稿文物。为了感谢朱秀娟女士对中国现代文学馆事业的支持,以及对海峡两岸文学交流所做的贡献,我馆将建立朱秀娟文库,永久保存这批珍贵的文物文献资料。

在捐赠仪式上,还展示了朱秀娟女士本次捐赠的部分著作、手稿、照片、录音录像磁带等原件。参加这次捐赠仪式的有中国台联副会长史茂林,文化部台港澳司、中国作家协会外联部、中国文联出版社等单位有关负责同志,以及朱秀娟女士的好友、台湾文学研究专家金坚范、赵遐秋、白舒荣等。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李荣胜主持了捐赠仪式。[4]

§ 荣誉

朱秀娟女士是台湾当代著名女作家。她创作勤奋多产,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及散文集共33部,其中多部小说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和广播作品,并受到好评。

她的长篇小说《女强人》1984年获台湾“中山学术文艺奖”,改编的同名广播剧本获台湾“金钟奖”;由高前改编的《木麻黄的眩惑》获台湾“广播魁星奖”,《别有情怀》荣获台教育部门颁发的“青少年优良读物奖”等。

§ 评价

她的作品的社会作用和在读者中产生的反响,已把她推上了历史的见证人和妇女的代言人的地位。朱秀娟是一个擅长写长篇小说的作家,她最擅长于在曲折但不离奇的故事中去展现女主角的生活和命运,作品反映现实,情节生动曲折,笔触细腻感人,广为畅销。

《女强人》是朱秀娟的代表作,也就是这部作品使她声名鹊起,奠定了她在台湾文坛的地位。曾获1979年台湾文协小说创作奖。女主人公林欣华高中毕业后没能考上大学,面对求学的挫折,她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决心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她从底层做起,先当家贸易公司的打字员,经过艰苦的学习和磨练,她的聪明、才干和吃苦肯干得到上司的赏识,被推荐在另一家贸易公司任职。

在工作中,她敏捷、果断地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和魄力使她成为贸易界的女强人,她被任命为总经理。在她的领导下,她的公司迅猛发展,业务量剧增,由原一家并不起眼的小公司一跃成为令人瞩目的大公司。她的事业上取得这样的成绩,在爱情婚姻问题上也很谨慎,两次拒绝牺牲自我价值追求为代价的爱情,表现出以事业追求为重、自尊自爱、不为“情”所役的理性态度,最终她赢得了美满幸福的爱情婚姻。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4: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