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易纲 |
释义 | § 人物简介 易纲 易纲,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经济学博士,教授。曾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经济系任教。 易纲历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秘书长(正司局级)兼货币政策司副司长,货币政策司司长。 2004年7月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党委委员(期间:2006年9月-2007年10月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主任、党委书记,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外汇管理部主任)。 2007年12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党委委员。现为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党委委员,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 § 教育背景 1978年至1980年,在北京大学经济系学习; 1980年至1986年,分别在美国哈姆林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伊利诺大学经济学专业学习,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 工作经历 学者易纲 1986年至1991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先后担任经济系助教、副教授; 1992年获印第安那大学经济系终身教职,并晋升为副教授; 1997年至2002年,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 2002年至2003年,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秘书长兼货币政策司副司长; 2003年至2004年,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 2004年至2007年,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行长助理(期间:2006年9月至2007年10月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党委书记、主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外汇管理部主任); 2007年12月,任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2009年7月,兼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 § 教学研究 教学 易纲精通计量经济学,金融理论与操作,并有多年的教学与科研经验。 在北京大学期间开出五门课程。国际经济学(1992年,研究生〕,计量经济学(1994, 研究生〕,货币与银行(1995, 研究生〕,国际金融(1996,研究生〕,经济学原理(1996,本科生〕。 研究方向 易纲 易纲教授的研究方向为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经济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在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方面。1991年提出货币化的理论模型,解释为什么中国改革过程中货币增长率远远大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 1992年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的货币供给机制。1993年发表了对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研究成果。1994年至今参加由世界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组织的中国金融规划研究课题,具体负责货币需求以及货币化的研究。1994年论述了金融改革与其他改革的关系。1995年调研了人民银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1996年提出在现有的条件下搞国营企业的债务重组,很难将债务重组做成“最后的晚餐”。1996对中国金融资产结构进行了全面分析,讨论了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关系和策略。 在研究中国金融体制过程中,对日本的主银行体制、德国的全能银行和美国的分业银行管理体制做过较全面的分析和比较。 主要著作 易纲在英文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 多篇。其中有11 篇被世界权威索引《经济学文献期刊》编入其期刊和电子索引。其中英文专著有: 《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1994,Westview Press,美国),已被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多次引用。《中国经济改革:回顾与反思》(1991,JAI Press,美国)也被学术界和政策研究界的学者多次引用。主要学术论文有:“改革期间中国的货币化过程”(中国经济评论,美国,1991春季号),“中国的货币供给机制”(亚洲经济期刊,美国,1992秋季号),“中国的货币需求”(见计划经济,北荷兰,1993年第一期)等被世界各地研究中国经济的学者多次反复引用。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时期的易纲 主要中文著作: 1. 《市场经济学普及系列丛书(共十四本)》(与田国强主编),1993年,该丛书获 1994 年全国图书奖等四项全国性图书大奖。 2. 《货币浅说》(与贝多广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3. 《台湾经验与大陆经济改革》(与许小年合编),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4. 《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编委会负责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5. 《现代经济学管理学教科书系列》 (与海闻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 6. 《国际金融》(与张磊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 7. 《货币银行学》(与吴有昌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8. 《宏观政策调整与坚持市场取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 9. 《1998-2000中国通货紧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 10. 《中国的货币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3年11月 § 个人成就 易纲 易纲在货币等宏观经济政策研究方面深有造诣。广为业界所知的是,易纲曾较早地预言1998年的通货紧缩,并对当时调控政策的及时转向产生影响;他的著作《中国的货币化进程》,其中解释了中国经济中货币供应量为何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却未导致严重通胀。 学者出身的易纲,在货币理论、金融体制改革、宏观经济研究等方面著作颇丰,熟谙中国货币政策的取向和变化。就1998年开始实施近10年的稳健的货币政策,他曾这样诠释过货币政策的艺术:“同为稳健,内涵不同”。对中国经济存在的“储蓄率过高、贸易顺差过大、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等问题,他用这样的话来表述:“我们现在所面临的这些问题,都是人家梦寐以求的,关键是要实现科学发展”,透彻说出了中国经济中困难和机遇并存的处境。 § 新职责任 面对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全新工作,易纲可谓“任重道远”。2009年6月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2.131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7.84%,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外汇储备大国地位。激增的外汇储备成为摆在管理层面前的一道难题。2009年上半年,易纲接受采访时就曾表示,外汇储备是用来投资的。总体看,外汇储备要考虑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这三个原则。央行今后将研究如何减少风险,把外汇储备经营好。 巨额外汇储备、中国不断增持美国国债等问题直接影响到中国自身的金融安全、经济发展,也关系到中美双方战略关系,甚至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角色。业内推测,易纲上任意味着中国将从更宏观和全面视野来权衡未来的外汇管理政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