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斜视 |
释义 | § 简介 斜视手术示意图 斜视是指两眼视轴不正,有偏内、偏外或上、下不正的情形。属眼外肌疾病。可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两大类。前者以眼位偏向颞侧,眼球无运动障碍,无复视为主要临床特征;麻痹性斜视则有眼球运动受限、复视,并伴眩晕、恶心、步态不稳等全身症状。斜视病因复杂,现代西医学除针对病因及手术治疗,对病因不明者,尚无理想方法。[1] § 相关概念 斜视检测 共同性斜视: 眼位偏斜不能被融合机能所遏制,眼球运动无障碍,各种方向注视时斜视程度(斜视角)保持恒定者,称为共同性斜视。 分类: 1.按偏斜的性质可分为: 单眼性斜视:经常固定用一眼注视目标而另一眼偏斜。偏斜眼视力显著减退。 交替性斜视:两眼可轮换注视或偏斜,如以左眼注视则右眼偏斜,右眼注视则左眼偏斜。两眼视力常接近。 2.按偏斜的方向可分为: 内斜视(esotropia)眼球偏向内; 外斜视(exotropia)眼球偏向外; 上斜视(hypersropia)眼球偏向上; 下斜视(hypotropia)眼球偏向下。 [2] § 病因病理 眼球横截图 病因学说不一,虽然各有一定的理论根据,但尚无一种学说能够解释所有的共同性斜视问题。 1.调节学说:眼的调节作用与眼的集合作用是互相联系的,一定的调节带来相应的集合。常常由于调节—集合反射过强,其内直肌的作用有超出外直肌的趋向,而形成共同性内斜视。近视眼看近目标时少用或不用调节,集合力同时减弱,因此其内直肌的张力减低,有时就形成了共同性外斜视。近年来很多事实证明AC/A(调节性集合/调节,即每一屈光度调节所引起集合的三棱镜屈光度的数量-三棱镜度/屈光度)比值,与眼位偏斜有密切关系。 2.双眼反射学说:双眼单视是一个条件反射,是依靠融合功能来完成,是后天获得的。如果在这个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中两眼视力不同,一眼视力受到明显的感觉或运动障碍(如单眼高度屈光不正,单眼屈光间质、眼底或视神经的病变等)妨碍了双眼单视的功能,就会产生一种眼位分离状态即斜视。 3.解剖学说:某一眼外肌发育过度或发育不全、眼外肌附着点异常,眼眶的发育、眶内筋膜结构的异常等,均可导致肌力不平衡而产生斜视。譬如内斜可能由于内直肌发育过强或外直肌发育不良或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 4.遗传学说:临床上常见在同一家族中有许多人患有共同性斜视。文献上统计数字不尽相同。有的报导多达50%的患者有家族性的倾向,也有报导仅10%上下者,这些事实使人们考虑斜视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3] § 儿童多发 斜视书籍 (1)发育不完善。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双眼单视功能发育不完善,不能很好地协调眼外肌,任何不稳定的因素都能促使斜视的发生。人的单视功能是后天逐渐发育的,这种功能建立与视觉功能一样是反复接受外界清晰物像的刺激,逐渐地发育和成熟起来的。婴儿出生后2个月只有大体融像,精确融像功能的建立要持续到5岁以后,立体视建立最迟,6~7岁才能接近成人。这段时间如有高度屈光不正和屈光参差、视网膜黄斑发育异常以及黄斑疾病、视传导通路疾患,不能形成双眼单视就会发生斜视。或者由于儿童原来形成双眼单视功能不稳定,外界的刺激(如发烧、惊吓、外伤等)使这种不稳定的能力减弱丧失而引起斜视。眼斜视后又阻碍了双眼单视发育,加重了斜视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说5岁前双眼单视功能未完善期间,是儿童斜视的高发期。 (2)先天异常。这种斜视多由先天眼外肌肉的位置发育异常,眼外肌本身发育异常,中胚叶分化不全,眼肌分离不良,肌鞘异常及纤维化等解剖上的缺陷或支配肌肉的神经麻痹所致。也有的由于生产过程中,使用产钳造成婴儿头面部损伤或母亲生产时用力过度致胎儿颅压升高产生大脑点状出血,而出血刚好在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核处引起眼外肌麻痹。此外,也有遗传因素,斜视眼在家族中遗传不是全体成员,这种缺陷往往是间接遗传到下一代子女身上。一般出生6个月内发生斜视称先天性斜视,它不具备建立双眼视物的基本条件,对视功能的发育危害最大。 (3)眼球发育特点使儿童易患斜视。由于儿童眼球小,眼轴短,多为远视眼,又因儿童角膜及晶体屈折力大,睫状肌收缩力强,即调节力强。这样的儿童想看清物体就需要更多的调节力,同时双眼也用力向内转产生了过量辐辏,容易引起内斜视,这种内斜视称调节性内斜。 (4)眼球运动中枢控制能力不足。如果集合过强或外展不足或两者同时存在就产生了内斜;相反外展过强,集合不足或者两者同时存在,就产生了外斜。 § 有关症状 斜视斜视的病人因为眼位不正,其注意一个物体时,此物体影像于正常眼落在视网膜中心凹上,斜视眼眼则落在中心凹以外的位置,如此视物就会出现复视情形;一眼影像受到抑制,丧失两眼之单一视机能与立体感,有的还会导致视力发育不良而造成弱视。因此,斜视不仅是美观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若不及时治疗,常会造成无法弥补的视觉功能异常与弱视。 (一)内斜视:一般俗称斗鸡眼。眼位向内偏斜。临床上可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斜视。在出生至内发生者称之为先天性内斜视。偏斜角度通常很大。后天性内斜视又分为调节性与非调节性,调节性内斜视常发生在2-3岁左右,通常会伴有中高度远视,或是异常的调节内聚力与调节比率;非调节性内斜视则和调节力与屈光状态无关。 (二)外斜视:即眼位向偏斜,一般可分为间歇性与持续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因病人具有较好的融像能力,大部份的时间眼位可由融像能力维持在正常的位置,只有偶而在阳光下或疲乏不经心的时候,才表现出外斜的眼位。有些儿童为了避免外斜眼位引起的复视,在大太阳常会闭一只眼睛。间歇性外斜视常会发展成持续性外斜视,而偶而出现外斜视的情形变成终目持续的外斜视。 (三)上、下斜视:即眼位向上或向下偏斜,一般较少见,上下斜视常常并有头部歪斜的情形。 § 治疗方法 斜视图书 斜视的治疗方法,因斜视的类别不同而异,一般可分为手术疗法与非手术疗法。 (一)手术疗法乃以手术的方法调整外眼肌的强度与附着点的位置,使眼位趋于正常。先天性内斜视与上下斜视大多需要手术治疗,非调节性而且斜度大的斜视通常亦需要借着手术的方法来矫正。 (二)非手术疗法:并非所有的斜视都需要手术治疗,如果是调节性内斜视,只要戴上适当的远视眼镜或双光镜就可以矫正。如果并有中高屈光异常,亦常需配戴眼镜来矫正,另外可借着轴矫正训练的方法来帮助两眼单视能的恢复与增加融像能力。例如以视轴矫正训练机来训练,或者配戴棱镜镜片等。如果并有弱视,则弱视的训练亦是不可或缺的治疗。 § 针灸治疗 现代用针灸治疗斜视的早期临床文章,见于1958年。但到60年代末,资料仍不多,且以治麻痹性斜视为主。自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本病的治疗得到了针灸界的关注。尤其是共同性斜视,在幼儿中发病率较高,而现代医学又缺乏有效的措施,故成为针治重点。治疗方法上,以针灸为主。近年用梅花针按辨证分型叩刺治疗,取得较好的经验。此外,用电针、头针、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磁电疗法以及传统的隔核桃壳灸等,都有一定疗效。针灸对麻痹性斜视和共同性斜视都有效果,其有效率均在80~90%左右。 皮肤针 (一)取穴 主穴:正光1、正光2、风池。 配穴:据辨证分型取穴。 肝血不足型:眼斜,发病与高热抽搐有关,目干畏光、急躁头痛、口苦多梦,脉细稍弦或小数,苔薄白。 肝俞、胆俞、内关、百会。 脾气虚弱型:眼斜,视物不清,面色(白光)白,神倦纳少,头晕体瘦,时有便溏,脉细弱或缓,苔薄白。 脾俞、胃俞、中脘、百会、内关、足三里。 肾虚型:眼斜,多自幼发病,屈光度较薄,视力较差,头晕发枯,面色欠华,常有遗尿,苔薄或净,舌质淡或尖红。 肾俞、肝俞、胆俞、大椎、腰椎两侧、内关。 调理巩固:眼位已正或基本恢复,视力未达到正常: 胸椎8~12,腰椎两侧,百会、大椎、肝俞、胆俞、脾俞、肾俞、中脘。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配穴据证型酌加。在具体选穴时,则分三阶段,第一阶段为有屈光不正者,先增进视力,配穴之内关必加;第二阶段是在上述基础上纠正斜视,则百会或肝俞、胆俞每次必加;第三阶段为巩固阶段,则均酌取最后一组配穴。 采用普通皮肤针或电梅花针叩刺。如为电梅花针,则将特制的电梅针针具接通晶体管治疗仪,用直流电,电压9伏,电流以强度小于5毫安,以病人耐受为度。然后在每一穴区之0.5~1.5厘米直径内作均匀叩打,计20~50下。胸腰椎两侧,由上至下各叩打3行。第1行距脊椎1厘米,第2行距脊椎2厘米,第3行距脊椎3~4厘米。如用普通皮肤针,叩打方式同上,力求用腕力弹刺,力量以中等强度为宜,至局部出现明显潮红为度。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停针半月后,继续下一疗程。患者在治疗期间坚持自我按摩两侧之正光1和正光2,每次50~100周,每日早晚2次。 (三)疗效评价 本法主要用于治疗共同性斜视,对象以20岁下的青少年为宜。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眼位复正,视力增加到1.0以上。显效:眼位复正或基本复正,视力增加3行,但未到1.0;或斜视程度减少一半,视力增加到1.0以上。有效:眼位基本复正,视力增加1~2行;或斜视程度减少不到一半,但视力增加2行以上。无效:无改善或改善未达到有效标准。斜视 体针加穴位贴敷 (一)取穴 主穴:四白、合谷、球后。 配穴:内斜肌麻痹:阳白透鱼腰、瞳子{1}透丝竹空;外斜肌麻痹:攒竹透睛明、四白透承泣。 (二)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四白、球后针患侧,合谷选任1侧,左右交替。配穴据症而取。令患者取卧位(如患儿不合作,可由家属抱坐)。四白穴应摸准穴位进针,以引出触电感为佳,球后针深1.5寸,使眼眶酸胀感明显,合谷局部得气。透穴要求进针快,沿皮下送针须慢。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刮针柄半分钟。如为不合作小儿,可采取快速进针,轻度捻转不留针法,不予透刺。针后,可在配穴取1~2穴贴敷马钱子片,用胶布固定,酌情保留12~24小时。每日或隔日针刺贴敷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周。 马钱子片炮制:先将马钱子加适量水浸泡1个半小时,再加入适量绿豆加热,直煮至绿豆开花,取出马钱子,趁热去皮,并切成片,晒干贮存于干燥容器配。 (三)疗效评价 本法主要用于麻痹性斜视。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眼肌力恢复,斜视和复视消失。有效:眼肌力部分恢复,斜视改善,尚残存复视。无效:治疗后未见改善。 体针 (一)取穴 主穴:分2组。1、内斜视,①瞳子髎、风池、四白、太冲;②球后、太阳、目窗、外关;③丝竹空、鱼腰、头维、光明。 2、外斜视,①睛明、眉冲、鱼腰、合谷;②攒竹、风池、四白、太冲;③下睛明、光明(头)、曲差、京骨。 下睛明穴位置:睛明穴下0.2寸许。 (二)治法 据症而取,每次取1组穴,3组穴轮用。双眼斜视取双侧,单眼斜视取单侧。眶内穴位宜慢慢刺入,不作大幅度捻转。风池穴进针时,针尖对准对侧眼球,强刺激促使针感达到眼部。小儿速刺入,捻转半分钟左右即出针。其余进针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15分钟行针1次。每日或隔日1次,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日。 (三)疗效评价 本法适宜于共同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患者。 麻痹性斜视验方——滋肾柔肝汤 【适应症】麻痹性斜视中医辨证肝肾阴虚,目系失养。 【治法】滋肾柔肝。 【方名】滋肾柔肝汤。 【组成】熟地20克,枣皮10克,山药20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杞子15克,菊花10克,当归10克,白芍60克,甘草30克,何首乌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 疾病危害 婴幼儿斜视 由于斜视影响美观,斜视儿童常被人起绰号,给儿童心理蒙上阴影而造成其孤僻及反常心理,所以很多人包括斜视患者及其家长都认为斜视的危害为影响美容,甚至以纠正外观畸形为当务之急,不肯或不愿单接受那些不能马上产生纠正斜位效果的治疗措施。其实不然,这仅仅是外观上的缺陷,更重要的是斜视造成了双眼单视功能的丧失。 婴儿出生时是没有单视功能的,视力不及成人的1%,也没有双眼融像功能。视觉功能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育,并要不断接受外界清淅物像的反复刺激,促进发育。如果在此期间发生了斜视,双眼无法同时注视一个物体,传到大脑中枢就同时产生两个不同影像,相互干扰而无法看清。大脑为了克服干扰,只能强迫斜视眼不看东西,斜视眼接受不到物象的刺激,视功能发育停止,视力停止在一个初级发育阶段,“用进废退”,久而久之,斜视眼视力进一步下降,矫正视力也无法提高,形成弱视(详见后述)。一般情况下,大部分斜视儿童斜眼的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多见于单眼性斜视。 交替性斜视患者,双眼视力可能均正常,但是却仅能用一眼看物体,除了不如正常人看物视野开阔外,更重要的是没有融像能力和立体视觉,不能准确分辨物体的前后距离。他们是凭借物体的阴影、颜色和模糊程度以及对类似物体触摸得到的经验感觉来辨别物体的形状、大小,与正常人的立体视觉有本质上区别。斜视患者不能从事诸如驾驶、测绘等需立体视觉的工作。 还有一些麻痹性斜视的患者,由于眼肌麻痹,视物成双,为克服复视,采用偏头、侧脸、抬颏等特殊的头位来补偿,医学上称“代偿头位”。这对儿童来说,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导致全身骨骼发育畸形。另外,斜视会导致异常视网膜对应,虽然克服了复视,但斜视也固定了,这种斜视很难矫正。由于产生了异常视网膜对应,斜视眼的注视性质发生变化,即用黄斑中心旁的某点注视产生旁中心注视,由此造成严重的弱视。偏心注视给今后的弱视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 由此可见,斜视的危害不仅影响美容,为了减少、避免上述的严重并发症,必须认真对待,及早治疗。 § 预防要点 斜视现象 斜视可分为内斜、外斜、隐斜视、麻痹性斜视。据临床观察,引发儿童出现看电视时歪头性斜视的主要眼病是单眼性内斜,即注视眼固定于一侧,多因两眼视力相差悬殊,经常用视力较好的眼注视,视力差的眼则沦为内斜。 1、预防斜视要从婴幼儿时期抓起,家长要注意仔细观察孩子的眼睛发育和变化。 2、婴幼儿在发热、出疹、断奶时,家长应加强护理,并经常注意双眼的协调功能,观察眼位有无异常情况。 3、要经常注意孩子的眼部卫生或用眼卫生情况。如灯光照明要适当,不能太强或太弱,印刷图片字迹要清晰,不要躺着看书,不可长时间看电视及打游戏机与电脑,不看三维图等。 4、对有斜视家族史的孩子,尽管外观上没有斜视,也要在2周岁时请眼科医生检查一下,看看有无远视或散光。 5、孩子看电视时,除注意保持一定距离外,不能让小孩每次都坐在同一位置上,尤其是斜对电视的位置。应时常左中右交换座位,否则孩子为了看电视,眼球老往一个方向看,头也会习惯性地向一侧歪。时间久了,6条眼肌的发育和张力就不一样,失去了原来调节平衡的作用,一侧肌肉老是处于紧张状态,另一侧则松弛,就会造成斜视。 [4]. § 鉴别 1、 假性内斜:内眦赘皮、宽鼻梁、鼻梁发育不良 2、麻痹性斜视鉴别要点:有复视症状,眩晕、步态不稳;眼球运动受限制、出现代偿头位。两眼分别注视时斜视角不相等,麻痹眼注视时斜角变大即第2斜视角>第1斜角。例如:右眼麻痹性外斜视复视像。 3 调节性内斜视临床特点:发病年龄:多在2-3岁发病,常有诱因(高热);未矫正屈光不正前内斜视角度变化大,间歇性转变为恒定性,戴足远视矫正镜内斜视消失,不需手术;常有弱视;可有家族史。 4.一眼注视时,另一眼偏斜,偏向鼻侧为共同性内斜,偏向颞侧为共同性外斜; 5.眼球运动无障碍,各方向注视时斜视度无明显差异; 6.第二斜视角等于第一斜视角。 § 如何尽早发现儿童斜视 当孩子出生一周后对强光刺激无反应、2~3个月无防御性瞬目(闭眼)、3~4个月不能随眼前移动的较大物体移动眼球或头部、对周围目标不盯着看,神情淡漠,提示视力异常。 如果孩子两眼向前注视时,两只眼眼位不平行,有一只眼向内斜(内斜视)或向外斜(外斜视),并持续到6个月后,说明婴儿可能有眼位异常。 一旦发现孩子有斜视的现象,就应该尽早到医院眼科检查,因为约有1/2的斜视合并弱视。 § 内斜视的治疗方法 1、遮盖健眼:对双眼屈光参差相差太大或单眼远视且视力较差者,可采用遮盖健眼法。目的是戴镜后让斜眼看东西,多受一些光刺激,促使视网膜发育。如经遮盖健眼治疗后斜眼视力有所提高,需戴镜检查斜视度数,如斜视度数明显减少,则需坚持遮盖,每月查1次视力和斜视度。 2、验光配镜:应用1%阿托品眼药水或眼膏散大瞳孔,先检查眼底有无病变,然后再做详细的验光,确定屈光不正的度数,有远视或远视散光者,应给予配镜矫正。不少斜视戴一段时间眼镜后,眼睛不斜了,或斜视度数明显减少了。对于这样的孩子,要鼓励他坚持戴镜,看远看近都要戴,不可间断,一般坚持戴半年左右就可以看出效果来。戴镜后应每隔1年验光1次,以便随着年龄的增长,调整眼镜度数。 3、手术治疗:经上述方法治疗1~2年无效或仍有斜视的儿童,或斜视治疗过晚者,则需在戴眼镜的基础上进行手术矫正。 4、同视机训练:有斜视的儿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到医院行立体镜或同视机训练。斜视的儿童戴眼镜后视力得到了矫正,但双眼视觉功能往往仍有障碍,这些训练不仅对斜视的位置矫正有很大帮助,而且对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和立体知觉的建立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