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斜斑鼓额食蚜蝇 |
释义 | § 生态特征 雌虫 斜斑鼓额食蚜蝇 体长12.50-15毫米,翅长10.50-11毫米。复眼被淡棕色毛,头顶黑色,宽度大于头宽的1/4,被黑毛。额黄色,被黑毛,亦有部分透明;额上部不隆起,额宽小于头宽的1/2。面被白色细毛。小盾片被淡黄色毛,端部杂黑毛。中胸盾片黑色。足大部分黄色,基节、转节和腿节基部黑色。腹部第2—5节腹片中央常有矩形大黑斑。 雄虫 复眼密被棕色毛。额宽约占头宽的2/3,上部隆起于复眼之上。触角棕色,第三节除腹面基部色淡外,呈棕黑色。面被黑毛,中突上方两侧被稀疏白短毛。腹部长卵圆形,第二、三节之间最宽。第二节有1对黄斑,位于中间偏后;第三、四节黄斑内端较近背片前缘,外端斜向后方并增宽,约占该片中部的1/3,但可伸达背片侧缘,黄斑前缘甚凹入。第四背片后缘黄色;第五背片黑色,侧缘端部及后缘黄色。背片被白毛;第2-5节后缘被黑毛。 卵 斜斑鼓额食蚜蝇 白色,长1.20毫米,宽0.40毫米。卵壳上有密集的纵脊,排列不规则,纵脊间连有交错的小脊。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16-18毫米,宽3.50-4毫米,鲜绿色。背中线白色,宽带状,向后逐渐加宽,末端常呈粉红色。背侧线白色。体刺毛浅绿色,基部黑色。后呼吸管位于腹部末端的三角形凹陷之内。气门板黄褐色,气门痕圆形,色淡,内有深色的孔口痕迹。 蛹 初产时灰绿色,背中线明显,后变为褐色或深褐色,背中线消失。气门板较深,圆柱形,长8毫米,宽4毫米。 § 生物学特性 习性 斜斑鼓额食蚜蝇 斜斑鼓额食蚜蝇羽化时间集中在早晨7时至8时半。羽化后成虫排出白色乳状液后即可飞翔,取食蜜露、花粉。日平均气温在18℃时活动最盛;气温在30℃以上时活动减弱。卵产于蚜群之间,散产。孵化盛期在凌晨1时至9时。幼虫一生只排粪一次;到三龄后期老熟幼虫化蛹前一天排出大量酱油膏状粘液,然后离开植株到土表根际周围5—7厘米潮湿土中化蛹。 历期和生活史 在21℃左右情况下,卵期平均3.30天,最长4.10天;全幼虫期平均9.50天,最长12天;蛹期平均9.40天,最长10天。 在甘肃省武威地区一年发生4代以上,每年3月中、上旬即见成虫活动;在甘肃省武都县发生6代,1986年元月也曾见成虫活动、交配和产卵。 § 地理分布 分布于湖北、江苏、浙江、江西、北京、河北、上海、吉林、辽宁、云南、西藏、甘肃。 [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