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有若 |
释义 | § 简介 有若 有若(前505或518~?),春秋末年鲁国人。字子有,后被尊称为有子。他勤奋好学,能较全面深刻地理解孔子的学说。尤其重视“孝”道,他曾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他也重视“中庸”思想,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学而》)。他还主张藏富于民,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颜渊》)因他品学兼优,且“状似孔子”,孔子死后,曾一度被孔门弟子推举为“师”。有说《论语》即为有若的学生编辑而成。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卞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平阴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有子”。 § 基本资料 有若 有若姓有名若,字子有,时人尊称为有子,比孔子小四十三岁(《孔子家语》云“少孔子三十三岁”),鲁国人。他尊奉孔子,认为孔子是出类拔萃的天下第一圣人。他刻苦学习孔子的思想,发扬“学而不厌”的精神,以火烙手,以防瞌睡,日夜攻读。对孔子的思想往往做出符合原意的解释和理解,根据孔子关于在上位的人能用浓厚感情对待亲族、老百姓就会走向仁德的教导,成为有道德孝悌的人,不会犯上做乱,孝悌是人修养的根本,孝悌是“仁”之本。因而主张以“礼”为准绳,以“和”为原则处理事情。他认为人要守信义,一切盟约符合“仁”、“礼”都要兑现。他主张治理国家要“无为而治”宓子贱为单父宰,日夜操劳,事必躬亲。他对宓子贱说,要学习“舜鼓王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的思想。他的孝悌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汉朝设“孝悌力田”、“举孝廉”时多以他的话为依据他主张减轻剥削、寓富于民的思想,成为后世贤卧规劝帝王的名言。有若为人的易笃行,是孔子晚年的晚年弟子。他强记好古,在与鲁哀公论政时,提出“百姓富足了,国君怎么会不够?百姓贫穷,用度不够,国君又怎么会够”的“贵民”观点。他还提出“善事父母和兄长是仁的根本”,“礼的运用以和谐为贵”等主张。丰富了儒家的学说。因为有若的相貌和孔子长得非常相像,所以当孔子去世以后,弟子们思念老师,就把有若当作老师一样的对待。东汉明帝十五年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唐玄宗开元二十七(739年)封“汴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平阴侯”;度宗咸谆三年(1267年)以“平阴侯”从祀孔子。清乾隆三年(1738年)升为十二哲。 § 有若文化 有子之言似夫子 《礼记檀弓》中也有几条关于有若言行的记载,一条记载是:“有子问于曾子曰:闻丧于夫子乎?”一次有若问曾参:你听过孔老夫子讲关于“丧”的言论吗?曾参回答说:听说过,不就是“丧欲速贫,死欲速朽”嘛!听了后,有有若 若却说: 是非君子之言也。(这种话,不是君子所应当说的。)”曾参又强调说:“参也闻诸夫子也。(曾参我是亲自听夫子他老人家讲的啊。)”有若又曰:“是非君子之言也。”曾参再次强调说:“参也与子游闻之。(我是与子游两个人一起听夫子他老人家讲的啊。)”有若这时却说:“然。然则夫子有为言之也。(好罢,就算是这样吧。但是夫子他老人家是有原因、有所指才这样讲的。)”曾参就把有若这些话告诉子游。子游听了就大声说:“真了不起呀(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有若的言论简直像老夫子啊)!”于是子游就对曾参讲:从前夫子居于宋,见司马桓魋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就说:“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所以说,“死之欲速朽”这话,夫子他老人家是对司马桓魋的奢侈行为而发出的感叹。对于另一句“丧欲速贫”,子游也告诉曾参说,这是孔子他老人家针对“南宫敬叔反,必载宝而朝”的行为,夫子曰:“若是其货也,丧不如速贫之愈也。”所以说,“丧之欲速贫”,这句话是针对南宫敬的贪财而言的。曾参听了子游的解释后,又转来把子游这番话对有若学说了一遍。有若说,就是嘛,所以我一直讲:“非夫子之言也。”曾参这时就问有若:你怎么知道这话不是夫子他老人家的本意呢?有若就说:夫子在鲁国担任中都宰时,制定的葬仪制度规定:棺木要四寸厚,椁木要五寸厚,根据这些,我就知道他老人家是不希望死者速朽的了;夫子他老人家失掉鲁国司寇的职务后,打算到荆地去谋职, 马上就派了子夏去打点,接着又派了冉有去,我从这些行动就理解到夫子他老人家是不愿意速贫的了!所以我认为“丧欲速贫,死欲速朽”这两句话不应当是君子的想法,也决不会是夫子他老人家的心愿了!这一段关于孔子“丧欲速贫,死欲速朽”的言论在《孔子家语》卷第十“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中也有详细记载 ,感兴趣的朋友不妨自己去翻翻。上面曾参与有若这段对话,至少让我们了解到两点:一是有若的智慧确实像孔子,并非仅仅是相貌像孔子而已;二是正因为有 若对孔子的心理揣摩得太深刻太了解了,也许这就引起了一些弟子的猜忌,所以会搞了一场阴谋将有若赶了下台。孔门的纷争从此不断矣,这也是尊孔派们最而又最无法说出口的悲哀! 曾参与有若辩礼 《礼记檀弓》篇中,还有一条记载有若不同意曾参讲晏婴“知礼”的言论。曾参说 :“晏子可谓知礼也已,恭敬之有焉。”有若反驳说:晏子一件狐皮裘一穿就是三十年,太节俭而不知礼;他的父亲死时,是大夫身份,举行葬礼时他却仅仅用了一辆车,落葬后他就回来了,也不留下宾客办一下招待;而按照礼仪,国君举行葬礼时应当用七辆车,装载七个包遣奠牲体(祭奠用的牲畜臂臑祭品分成七包装在七辆车上),大夫则应当用五辆车,装载五个包遣奠牲体;这样看来,晏子哪儿是知礼呢?(晏子一狐裘三十年,遣车一乘,及墓而反。国君七个,遣车七乘;大夫五个,遣车五乘。晏子焉知礼?)听了有若的驳斥,曾参却说:“国无道,君子耻盈,礼焉。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看来,曾参的看法与有若截然不同,有若的看法与孔子倒是有些相似。从这一条记载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关于礼仪、礼制之类的捞什子儿,早在孔丘和他的徒子徒孙们那儿那时,就已经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了。 有若与子游辩论 昨天讲到有若与曾参辩论晏子是否“知礼”,在《礼记檀弓》篇中,还有一条记载有若与子游辩论“丧踊”之事。一次,有若和子游一道,看见一个儿童在那儿“号慕”,也就是号啕哭跃(踊)。于是有若一下子联想到了人们在办理丧事时的“丧踊”, 也就是号啕哭跃(踊)的样子。有若就对子游说:我平时因为太专一于学问(研究礼仪),而不知道为什么“丧之踊”必须有所节制?今天看见这个儿童号啕哭跃(踊)的样子,我更相信“丧踊”之事就像儿童“号慕”,何必要加以节制呢?我早就想去掉这种节制“丧踊”的礼仪了!孝子之情就在于此,就像小儿“号慕”,何须为“哭踊之节”?有若的意思是死了人办丧事时人们想号啕痛哭就号啕痛哭,何必一定要用“礼”来加以节制呢?子游不同意有若的看法,对答说:“礼有微情者,有以故兴物者”。“微”是“杀”即抑制的意思 ,因为“贤者”丧亲,必致灭性像小儿一样“号慕”,所以才制定礼仪来“使三日而食,哭踊有数,以杀其内情,使之俯就也”;“以故兴物”则是礼仪规定孝子要披麻带孝,“使其睹服思哀,起情企及也”,尤其是对于那些“不肖之子” ,更要用这种形式引发他内心的哀思。子游在讲了“礼”的节制作用后,又说,有若认为应当像小儿“号慕”,何须为“哭踊之节”的说法,是一种“有直情而径行者,戎狄之道也”,简直是野蛮民族的行为!接着子游就讲了一大通“人喜则斯陶,陶斯咏,咏斯犹,犹斯舞;舞斯愠,愠斯戚,戚斯叹,叹斯辟,辟斯踊矣!品节斯,斯之谓礼。”“品”是“阶格”,“节”是“制断”,只有通过“品节”,才能使“踊舞有数”,这样,有数才能久长,这就是“礼”!最后,子游对有若的说法给了一个评论是:“故子之所剌于礼者,亦非礼之訾也。”说的并不是礼的病害。对于有若与子游这一场关于“丧踊”的辩论,汉儒们的看法是,有若只是反对“哭踊有节”而并不反对披麻带孝等奠祭之事;而子游既讲了生者应节哀,又讲了对死者要加饰,并且全面地讲了“礼之节制与夷狄之不同”,所以汉儒们是站在子游一边的了。前面我多次说到,儒家的出身就是替奴隶主贵族们办丧事,所以全部儒家经典,研究来研究去,都是在“礼制、礼仪”上做文章。说儒教害人,也就是说它用这种礼制、礼仪来害人、压抑人的天性。有 若的事迹流传甚少的一个原因,大约也就是因为他主张顺应人情本性的言论,汉儒们不感兴趣吧? 有若被刻意遗忘 有若曾经做过孔门第一代掌门人,并且被弟子们实即师兄弟们阴谋夺权的事儿,大约只有《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进行过记载,这件事儿看来一定并不简单,一个反面的例证就是,无论《论语》还是《孔子家语》中,对有若言行的记载都非常少,《礼记》中也只有那么三两条记载,我在前面说了,这些记载的也几乎都是有若与曾参、子游们意见相左的记录。是否可以猜想一下:正是因为有若的看法与后儒们不相一致,所以有若的许多言行就被儒们有意地遗忘掉了。如果不是因为有若的弟子参与了编纂《论语》的话,有若剩下的那么三五条言论恐怕也会被刻意遗忘的了!正是有若的弟子们不忘先师“有子”,所以才会在《论语》开卷第一篇第二条紧接第一条“子曰”之后记录下了“有子曰”,让后人能够看到一点儿有若的言论。这种编排方式也确实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去冥想年究竟在孔门弟子中发生过什么样的纷争?为什么在有若之后,再没有记录过谁做了孔门第二任掌门人?为什么后来孔教会一分为八?从正面来讲,大约就是因为孔门弟子们对“礼”的解释各执其是,谁也无法定于一尊,所以后来墨派才会从孔教中分立了出去;从反面来讲的话,大约就是因为在“礼教”意识的工荼毒下,孔门弟子中,口是而心非的阴谋家太多了,打着“礼教”的旗帜反“ 礼教”,这才酿成了千百来中国历史舞台上政治斗争的无数悲喜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