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斑羚和赤斑羚
释义  斑羚在华北、东北地区俗称为“青羊”或“山羊”,而在在中南地区则俗称“灰羊”或“野羊”。它的体长为80—130厘米,尾长7—15厘米,体重28—35千克。体毛厚密而松软,通常呈灰褐色,但针毛的毛尖为黑褐色,远观时似有若隐若现的麻点,所以也有“麻羊”之称。没有鬣毛,但从头部沿脊背有一条黑褐色背纹,喉部有白色或黄色的浅喉斑。头部较狭而短,面部较宽,吻鼻部裸露区域较大,向后延伸到鼻孔以后。眼睛大,向左右突出,没有眶下腺,耳朵较长。雄兽和雌兽均黑色的角,较短小,长度为15—20厘米,最长的记录为23.2厘米。角的基部靠得很近,相距仅有1—2厘米,自额骨长出后向后上方倾斜,角尖向后下方略微弯曲。角尖尖锐、光滑,其余部分具有10多个横棱,数目与年龄相关,横棱之间有浅而细的纵沟,但不割裂横棱。雌兽的角稍细。四肢短,蹄子狭窄,有蹄腺。尾巴短,毛长而蓬松。鼠鼷部有2对乳头,但没有鼠鼷腺。

斑羚广泛地分布于亚洲东部的俄罗斯东部、朝鲜、印度北部、尼泊尔和克什米尔等地,以及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它栖居的山地一般都有林密谷深、陡峭险峻的特点。性情孤独,喜欢单独活动,或者结成2—3只的小群。冬天大多在阳光充足的山岩坡地晒太阳,夏季则隐身于树荫或岩崖下休息,其他季节常置身于孤峰悬崖之上。早晨和黄昏觅食活动较为频繁,大多在固定的范围内。视觉、听觉极为灵敏,善于跳跃和攀登,在悬崖绝壁和深山幽谷之间奔走如履平川,也能纵身跳下10余米高的深涧而安然无恙。叫声似羊。受惊时常摇动两耳,以蹄跺地,发出“嘭,嘭”的响声,嘴里还发出尖锐的“嘘,嘘”声。如果危险临近,则迅速飞奔而逃。食物主要是青草和灌木的嫩枝、果实,以及苔藓等。

斑羚于秋末冬初发情交配,雄兽之间以角相抵或用后肢站立、前肢搏击,争夺雌兽。雌兽的怀孕期为8个月左右,每胎产1仔,偶尔产2仔。哺乳期为2个月。1.5—2岁时性成熟。寿命为15—17年。由于乱捕滥猎,斑羚的数量日趋下降。

赤斑羚又叫红斑羚、红山羊,虽然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发现,但直到1961年才被确定学名,因此也是世界上定名较迟的兽类之一。它的长相与斑羚极为相似,体长为95—105厘米,肩高60—70厘米,体重为20千克左右。四肢粗壮,蹄子较大。尾巴较短,不足10厘米。雄兽和雌兽均有1对黑色的角,短而圆,向上后方倾斜,基部有环棱。通体毛色主要为红棕色,背部中央具有一条黑褐色的纵纹,比斑羚略显宽阔,腹面呈黄褐色,鼠鼷部为棕白色,尾巴为黑褐色。喉部没有白斑,不同于斑羚,但在头顶上的双角之间有一小块白斑,体毛柔软,远看时有如赤狐一般,十分美丽。

赤斑羚在国外分布于缅甸和印度的阿萨姆邦,我国境内直至1973年才发现,分布于西藏波密、易贡、察隅、米林、墨脱、林芝和云南贡山等地。

赤斑羚为典型的林栖动物,终年栖息于海拔1500—4000米之间的高山、亚高山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内,喜欢在山势险峻、水急林密、巨岩陡坡的深山峡谷地区活动,宽大的蹄子适于攀登,能在悬崖峭壁上奔跑跳跃,如履平地。早晨和下午活动较多,一般成对或几只结成小群,外出觅食和饮水,主要以草本植物和树叶等为食。中午大多在隐蔽的石板上休息。性情机警,活动前先要在四处窥探,确认没有危险才慢步前进,一旦受惊便立即窜入附近的隐蔽处躲藏起来,很少作长距离的奔逃。

赤斑羚一般在11—12月份发情,雌兽的表现为活动迟钝,愿意接受雄兽的嗅闻,高潮时每天接受爬跨10—15次。雌兽的怀孕期为6个月左右,此时乳房开始膨大,周围的被毛变稀,喜欢休息。分娩大多在翌年5—6月份,时间需要1个小时左右。幼仔出生后即可站立、吃奶,100天以后能够独立生活。

目前,我国的赤斑羚总数仅有1500只左右,但是因为赤斑羚肉味鲜美、毛色艳丽和皮质柔软,80年后每年猎杀的赤斑羚就高达150只以上,所以亟待加强宣传教育和积极保护,使乱捕滥猎的现象得以控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4: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