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斑嘴鸭
释义

§ 基本资料

斑嘴鸭

中文名称: 斑嘴鸭

外文名称: Spot-billed Duck, Indian Spot-billed Duck

别称: 谷鸭、黄嘴尖鸭、火燎鸭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 鸟纲

亚纲: 今鸟亚纲

目: 雁形目

科: 鸭科

属:鸭属

拉丁学名: Anas poecilorhyncha

命名时间: Forster, 1781

描述:体大(60厘米)的深褐色鸭。头色浅,顶及眼线色深,嘴黑而嘴端黄且于繁殖期黄色嘴端顶尖有一黑点为本种特征。喉及颊皮黄。亚种 zonorhyncha有过颊的深色纹,体羽更黑。深色羽带浅色羽缘使全身体羽呈浓密扇贝形。翼镜在zonorhyncha亚种为金属蓝色,在haringtoni亚种为金属绿紫色,后缘多有白带。白色的三级飞羽停栖时有时可见,飞行时甚明显。两性同色,但雌鸟较黯淡。

虹膜-褐色;嘴-黑色而端黄;脚-珊瑚红。

叫声:雌鸟叫声似家鸭,音往往连续下降。雄鸟发出粗声的kreep。

分布范围:印度、缅甸、东北亚及中国。

分布状况:亚种zonorhyncha繁殖于中国东部,冬季迁至长江以南。亚种haringtoni 为留鸟,见于云南的南部及西南部、广东及香港。广泛分布,相当常见。

习性:栖于湖泊、河流及沿海红树林和泻湖。

食性:主要吃植物性食物,常见的主要为水生植物的叶、嫩芽、茎、根和松藻、浮藻等水生藻类、草子和谷物种子。也吃昆虫、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

生境: 斑嘴鸭是我国鸭类中数量最多和最为常见的鸭类之一。主要栖息在内陆各类大小湖泊、水库、江河、水塘、河口、沙洲和沼泽地带,迁徙期间和冬季也出现在沿海和农田地带。

§ 简介

斑嘴鸭

雁形目鸭科河鸭属的 1种。又名夏凫,谷鸭,火燎鸭,黄嘴尖鸭,败鸭,麻鸭。分布西至青海、四川、云南,南至广东、广西和台湾。主要在中国东北、华北和内蒙古繁殖。在长江中、下游和华东地区终年留居,西藏南部为越冬地。

体重约1000克。雌雄羽色相差不大。嘴黑色,端部黄色;体羽大都棕褐色;白眉斑较明显;翼镜呈金属蓝绿色,并闪紫辉;颊、颏、喉和前颈为沾黄的白色。

3月中旬开始向北迁移。5~7月繁殖。巢常筑在河流、湖泊或其他水边的草丛、竹丛或芦苇丛中,有的营巢于海岸岩石间。巢多用于草、芦苇叶铺垫,最上层有绒羽和碎草片。每窝产卵6~12枚。卵乳白色,有的沾黄或淡青。卵重约54克,大小约42×58毫米。孵化期24天。杂食性,以植物为主。7月下旬开始结成大群,白天隐匿在蒲苇等处换羽,夜晚在开阔的水面上觅食游荡。换羽后,白天也在湖面上出没。肉味鲜美,羽毛可用。

§ 分布

斑嘴鸭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斑嘴鸭分布图

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国内分布: 繁殖于我国东北、内蒙古、华北、西北甘肃、宁夏、青海,一直到四川;越冬在我国长江以南、西藏南部和台湾,部分终年留居长江中下游,华东和华南一带,以及台湾和云南。

国外分布: 分布于西伯利亚东南部、蒙古东部、萨哈林岛、朝鲜、日本、中南半岛、缅甸、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斯里兰卡。

§ 体型

体重♂920-1350g,♀890-1250g;体长♂525-621mm,♀498-638mm;嘴峰♂51-59mm,♀47-55mm;翅♂253-296mm,♀232-290mm;尾♂88-130mm,♀84-114mm:跗蹠♂40-49mm,♀40-46mm。

§ 习性

斑嘴鸭

主要栖息在内陆各类大小湖泊、水库、江河、水塘、河口、沙洲和沼泽地带,迁徙期间和冬季也出现在沿海和农田地带。 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也和其他鸭类混群。善游泳,亦善于行走,但很少潜水。活动时常成对或分散成小群游泳于水面,休息时多集中在岸边沙滩或水中小岛上。有时将头反于背上,将嘴插于翅下,漂浮于水面休息。清晨和黄昏则成群飞往附近农田、沟渠、水塘和沼泽地上寻食。鸣声宏亮而清脆,很远即可听见。

主要吃植物性食物,常见的主要为水生植物的叶、嫩芽、茎、根和松藻、浮藻等水生藻类、草子和谷物种子。也吃昆虫、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

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也和其他鸭类混群。善游泳,亦善于行走,但很少潜水。活动时常成对或分散成小群游泳于水面,休息时多集中在岸边沙滩或水中小岛上。有时将头反于背上,将嘴插于翅下,漂浮于水面休息。清晨和黄昏则成群飞往附近农田、沟渠、水塘和沼泽地上寻食。鸣声宏亮而清脆,很远即可听见。

§ 外形特征

斑嘴鸭

斑嘴鸭全长约60cm。上背灰褐沾棕色,下体以褐色为主。上嘴黑色,端部黄色。有黑色细长过眼线,嘴角有一黑线。三级飞羽白色,体羽棕褐色。雌鸟羽色较暗。

雄鸭从额至枕棕褐色,从嘴基经眼至耳区有一棕褐色纹;眉纹淡黄白色;眼先、颊、颈侧、颏、喉均呈淡黄白色,并缀有暗褐色斑点。上背灰褐沾棕,具棕白色羽缘,下背褐色;腰、尾上覆羽和尾羽黑褐色,尾羽羽缘较浅淡。初级飞羽棕褐色;次级飞羽蓝绿色而具紫色光泽,近端处黑色,端部白色,在翅上形成明显的蓝绿色而闪紫色光泽的翼镜和翼镜后缘的黑边和白边,飞翔时极明显;三级飞羽暗褐色,外翈具宽阔的白缘,形成明显的白斑。翅上覆羽暗褐色,羽端近白色;大覆羽近端处白色,端部黑色,形成翼镜前缘的白色。斑嘴鸭

胸淡棕白色,杂有褐斑;腹褐色,羽缘灰褐色至黑褐色;尾下覆羽黑色,翼下覆羽和腋羽白色。雌鸟似雄鸟,但上体后部较淡,下体自胸以下均淡白色,杂以暗褐色斑;嘴端黄斑不明显。虹膜黑褐色,外围橙黄色;嘴蓝黑色,具橙黄色端斑;嘴甲尖端微具黑色,跗蹠和趾橙黄色,爪黑色。幼鸟似雌鸟,但上嘴大都棕黄色,中部开始变为黑色,下嘴多为黄色,亦开始变黑,体羽棕色边缘较宽,翼镜前后缘的白纹亦较宽,尾羽中部和边缘棕白色,尾下覆羽淡棕白色。

§ 繁殖

斑嘴鸭斑嘴鸭

繁殖期5-7月。营巢于湖泊、河流等水域岸边草丛中或芦苇丛中,也营巢于海岸岩石间或水边竹丛中,在山区森林河流岸边岩壁隙缝中亦见有营巢的。巢主要由草茎和草叶构成,产卵开始后亲鸟从自己身上拔下绒羽垫于巢的四周,结构甚为精致。巢的大小为外径250-300mm,内径150-200mm,深7-9mm。每窝产卵8-14枚,通常9-10枚,卵呈乳白色、光滑无斑,大小为56.5 (53-60)mm×40.5 (38-43)mm,重48 (42-54)g。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24天。雏鸟早成性,孵出后不久即能游泳和跟随亲鸟活动和取食。

§ 迁徙

斑嘴鸭

每年3月初至3月中旬开始从我国南方越冬地北迁,3月末到达华北东北部,3月末4月初到达东北东部和北部,部分留在当地繁殖,部分继续北迁,迁徙高峰在4月初至4月中旬。秋季9月末10月初开始南迁,10月中下旬大批到达东北地区,11月初至11月末大批到达华北地区,部分留在东北和华北地区越冬,部分继续南迁。亦有部分斑嘴鸭在我国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和台湾地区终年留居,不迁徙,为留鸟。云南亚种亦不进行迁徙,为留鸟。春季迁徙期间常呈小群飞往繁殖地,而秋季集群较大,常集成数只或上百只的大群,分批陆续向南迁徙。

§ 亚种分化

(3种)[5]

1.Anas poecilorhyncha zonorhyncha 分布于原苏联东南部,萨哈林岛、日本、中国南部。

2.Anas poecilorhyncha haringtoni 斑嘴鸭云南亚种,分布于印度阿萨姆邦东部、缅甸、中国南部和老挝。 斑嘴鸭

3.Anas poecilorhyncha poecilorhyncha 分布于在整个印度次大陆到印度阿萨姆邦东西部。

§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6]。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20: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