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普利禅寺
释义

§ 简介

普利禅寺普利禅寺始建于唐咸通中期,为曹洞宗祖庭,几经兴废,1988年重修。寺庙占地面积6806平方米。建有大雄宝殿、昆灵殿、僧寮、藏经阁等,总面积996.6平方米。普利禅寺位于江西省宜丰县同安乡的洞山,古木参天,山石奇伟,风景秀丽,洞山古有普利寺,为神宗曹洞宗之祖庭。从同安乡政府所在地去洞山,走依山就势的十里古道,穿过罗汉林,越过金刚岭,近洞山山口一处牌楼耸立,上刻“古洞云深”四个庄严道劲的大字。离牌楼不远,在水流湍急的葛溪上,横跨着逢渠桥,桥为单孔石砌,是宋代人为纪念洞山良价惮师而建造的。现任方丈妙法法师。

§ 历史文化

普利禅寺据说当年良价禅师到云岩昙晟禅师处参禅问道,临别之时,良价向昙晟禅师说:“师父去世後,忽然有人问我还能形容师父的样子麽?我将如何回答?”昙晟禅师沈默良久,然後回答说:“只是这个。”洞山良价沈今一会儿,昙晟禅师说:“你今後担当起弘法的大事,应当审慎。”良价怀著未完全了悟的心境,辞别了老师,但师父所说的“只是这个”还不时索绕脑中。有一天,良价来到洞山的葛溪,正当要渡过之时,忽然发现水中自己的倒影若隐若现,於是彻悟“只是这个”的禅意,因此他当下立即作了一个偈,颂:“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麽会,方得契如如。”普利禅寺

良价了悟之後,随即募化洞山的山场田地,建起了普利禅寺。良价建寺以後,四方的僧徒陆续来到洞山学取禅法,人也越来越多,洞山良价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寺院的规模也逐渐增修,晨钟暮鼓,香火鼎盛。就连居住在曹山(今江西宜黄县内)的本寂和尚也来向良价学习,本寂尽得良价之心意,遂将良价的主张为文闸发,他们师徒共同倡导「五位君臣说」,即良价为接引、勘验悟学之人的学说和方法。用“正”(体、空、真、理、净),“偏”(用、有、俗、事、染),“兼”(非正非偏,亦即中道)三个概念,配以“君”、“臣”之位,用以分析佛教真如和万有的关系,用以教授上中下三根的学法之人。那些承认有真如本体,而不知万物由本体派生,忽视用的关系,这种人属“君位”。承认现像是假,不知求本体,忽视体,这种人叫“臣位”。承认现象为假,又追求本体,但未至极点,叫“臣向君”,承认有本体,开始由体及用,但未至极点,叫“君向臣”。而本体和用相即不二。不落有无的为“君臣道全”,这是觉悟最高的境界。

良价和本寂的禅风以回互细密著称,後来各地僧众尊良判为“曹洞宗匠”,将他们这一派称为曹洞宗。良价禅师圆寂後,唐懿宗追封他为“悟本大师”,并敕建慧沈宝塔於普利寺之後,人们又称此塔为良价塔。

十三世纪中叶,日本承阳大师道元来华学佛後将曹洞的旨传入日本,曰本开另一支洞奇葩。至今曰本有曹洞宗信徒五六百万,常常有曰本曹洞宗信徒来曹洞山参拜。

§ 寺内景观

普利禅寺普利禅寺普利禅寺由山门、昆灵殿(又称天王殿)、大雄宝殿、後法堂、藏经楼、祖师堂、方丈室、斋堂、僧寮组成。建筑物皆依山势一层层递级而立,造成步步高升之情态。

山门,距殿阁有百米之远,为坊式建筑,门前有一“千年罗汉松”,标牌上写有唐代师虔禅师植此树时所题的诗句。

昆灵殿,为砖木结构,重檐翘角,歇山顶。门阔五间,进深丈八。正面悬有“佛在性中”木匾,乃清嘉庆二十三年(一八一八年)洞山正宗三十八代住持海寿禅师书写制作。殿内供弥勒、韦驮及四大天王。

大雄宝殿,亦为砖木结构,占地五百五十平方米,飞扬翘角歇山顶,红色的木柱粗可盈抱。释迦如来与阿难、迦叶为贴金像,两侧列彩塑十八罗汉。侧座为高大的千手千眼观音;文殊菩萨骑青狮、普贤菩萨跨白象又侧立於两侧。

藏经楼,纯木结构,高三层,二十余米。重建於清康熙壬子年(一六七二年)。底层即後法堂,供奉泰国送来之汉白玉石雕地藏王。楼之二层设内经堂,悬「全堂像」及历次日本来客所书之字幅与题赠。最上一层贮有古今佛学著作。普利禅寺寺规

祖师堂,正在兴建,拟立从菩萨达摩经二祖、三祖而六祖惠能、七祖青原行思...直至十一世祖洞山良价,这一系列禅宗祖师之塑像。

洞山是一充满神秘色彩的“洞天佛国”。跨山溪而横陈的“逢渠桥”乃宋代建筑,今已列为江西省重点保护的三座宋桥之一。这是为纪念开山祖良价在此处一高悬瀑布之下的水潭中睹影逢渠(“渠”即古汉语之他字)而立的。此桥不仅有宋代石拱桥特异之结构形式,且以其刻有建桥年代和捐资人乃一老妪而充满神奇传说。拱侧嵌立高浮雕二守桥武士,更为世间石桥之独有。

扣击顶端能发出木鱼响声的巨大“木鱼石”,传说是良价与八仙之一的铁拐李斗法时所遗。

“昼开夜合”的危崖险关,其传说载入本县县,列为县“八景”之一的“夜合灵迹”一景。

“考功泉”水潭,说是能从官员的倒影清浊而考察出其人之功过。

“盐井”传说本可源源不断生出咸盐,有奸僧盗谋私利,井即柘涸。井旁石崖还刻有道出此谜的元代高僧的诗篇。

“七仙桥”、“馒头石”、“试剑石”、“九牛奔槽”等等景致,无不充满神奇传说。

普利寺风光奇秀,远处层峦叠翠,郁郁葱葱,近处茂林参竹遮天蔽曰,阳光透过树缝枝际照射进来,把古老的楼阁染得圣光金辉。在葛溪两岸的山头上矗立著百座石料雕琢叠砌的佛塔,这是洞山历代名僧安葬处。当地政府在文物普查时发现洞山一处就有四十四座用花岗岩构筑的佛塔。这些佛塔坐落在山坡地,处境幽僻,背风向阳,视野开阔,其中有唐代的、明代的,而大部分是清代的。多数佛塔结构完整,造型别致,纹饰多样,雕工精细,类似洞山这样在沿河构筑的塔群在国内颇为罕见。时代各异、形式繁多的佛塔既是人们研究古建筑艺术和佛教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又是後学佛徒参祖拜师的法器。

§ 普利禅寺复建

2010年8月30日上午,洞山普利禅寺举行了隆重的复建奠基仪式。洞山普利禅寺复建工程总投资6000万元,建筑面积 1.5万平方米,预计工期为三年。目前已经完成了复建的测绘、勘探、规划设计以及施工道路、电力线路、场地平整等前期施工准备。复建完成后的洞山普利禅寺将成为宜丰禅宗文化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 相关人物介绍

人物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良价

性别: 男

生卒年: 807-869

国别: 中国

省: 浙江省

地位:曹洞宗创始人之一

人物生平

中国曹洞宗开祖。幼从师诵《般若心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时,忽以手扪面,问曰︰‘我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经言无?’其师异之,知其资禀异赋,遂令至五泄山从灵默披剃。二十一岁,至嵩山受具足戒。不久,谒南泉普愿,深领玄旨。又访沩山灵佑,参‘无情说法’之话头。然不契。遂依灵佑之指示往诣云岩昙晟,举前因缘有省,然犹涉疑滞。于是更历参鲁祖宝云、南源道明等人。后于过水睹影时,豁然开悟。乃嗣云岩之法。大中(847~859)末年,于新丰山提撕学徒,不久,移豫章(江西省)洞山普利院盛振法化。

作品一览

良价留有《语录》三种,撰有《宝镜三昧歌》、《玄中铭》、《新丰吟》、《纲要偈》、《五位君臣颂》、《五位显诀》等偈颂。

相关事件

咸通十年(869)三月朔,剃发沐身,鸣钟辞众,大众恸哭不止。师忽开目谓曰(大正51·323b)︰‘出家之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劳生息死,于悲何有。’遂令主事僧办愚痴斋。由于众心恋慕不已,乃延七日,至八日斋毕,在方丈室端坐而寂,年六十三。 敕谥‘悟本禅师’,世称洞山良价或单称洞山。嗣法弟子有云居道膺、曹山本寂、龙牙居遁、华严休静、青林师虔等二十六人。著有〈玄中铭〉、〈丰中吟〉、〈宝镜三昧歌〉等。

良价少时在本乡寺院出家,曾对《般若心经》提出疑问,师傅无法解答,便推荐他去随高僧灵默学禅。21岁时,良价到嵩山受戒,然后开始遍游四方,首先参拜普愿,初次对答就得到普愿高度赞赏,普愿对众人夸道:“此子虽后生,甚斟雕琢”。良价从此名声在禅林大振。之后良价往沩山参拜灵祐,又得灵祐介绍到云岩参拜昙晟。得昙晟正传后,良价继续云游,一日,在涉山溪时看见水中自己的倒影,顿时悟道,因而作一偈语:“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流。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唐宣宗大中13年(859),良价云游到宜丰洞山,当地富绅雷衡为之捐地,良价从此在此创寺讲法,从学者时达500人。在洞山,良价倡立了“五位君臣”说,视佛性为世界的精神本体,万事万物为现象;作《五位显诀》,对其所创教义加以详细阐述。良价强调顿悟,反对“拘束其心”地渐悟。其禅风则以回互细密见称,一时风糜禅林。四方僧侣纷纷到洞山学法。弟子本寂师从良价数年并得良价衣钵,后又到曹山(今江西宜黄境内)进一步弘扬师法,愈使洞山宗风广扬。

因良价住洞山首创禅宗新法,本寂居曹山续振此法,故后世将此法称为“曹洞宗”,为中国禅宗五家之一,并成为中国禅宗主流。日本僧侣瓦室能光也曾千里迢迢求法于良价,并在洞山住了30年。良价圆寂后,新罗僧人利严从良价另一法嗣道膺学法,归国后创须弥山派。公元13世纪,日本僧人又将曹洞宗传入日本,开立日本曹洞宗,与临济宗共为日本两大禅宗主要派别。《五灯会元》曾载道:“洞上玄风,播于天下。故诸方宗匠,咸共推尊之曰:‘曹洞宗’”。

唐懿宗咸通10年(869)3月,良价端坐圆寂,终年63岁。唐懿宗赐良价"悟本禅师"法号。良价真身葬洞山普利寺后,立石塔,称"慧觉宝塔",俗称“价祖塔”,是为中外曹洞宗信徒共尊之祖塔。

轶事

从其母亲给他的信(附于《悟本禅语录》后,见《大正藏》第四十七卷,以下所引未注出处者均据此《语录》)来看,其家庭的文化程度很高,自己从小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具孝行。但其父死得早,一兄一弟都不大孝顺。

良价少时出家,跟师傅学《心经》,当读到“无眼耳鼻舌身意”一句时,他摸着自己的脸对师傅说:我有眼耳鼻舌,经中为何说无?师傅大惊,忙称自己不配当你老师了,推荐他到金华境内的五泄山找灵默禅师剃度,灵默是马祖道一的法嗣。二十二岁时,良价到嵩山受具足戒,然后游方各地,先到安徽贵池参也是马祖门徒的南泉普愿,南泉称赞他为“甚堪雕琢”的好料子,良价却说,您不要“压良为贱”啊!这两句对话,一时成为名谈。接着又到湖南参沩山,请教南阳慧忠讲的“无情说法”是什么意思。沩山介绍他到湖南澧陵(今醴陵)去参云岩昙晟(属青原下三世)。在昙晟处,良价也未得悟。辞别昙晟之际,良价问他,假如您百年之后,有人问我老师的禅法宗旨是什么,我怎么回答?昙晟说,告诉他“只这(个)是。”这包含“即事而真”的意思。良价不明白,带着困惑离去了。后偶然过河,在水中看到自己的倒影,猛然大悟,作悟道偈一首,“切忌从他觅,迢迢我与疏。我今独自往,处处逢得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真如。”从我身和影子(我和渠)的关系上体悟到了理与事、体与用、佛与众生的关系。不要向外(他)驰求,这只会与理、与体、与佛性(我)愈来愈远,而不能契得真如。理体能随机缘起事用,形成处处现象(渠),而它们(渠,现象)都由本体缘起,本身都是空幻不实的,都归之于本体(我)。一旦认识到这点,就不会再被现象迷惑,就能在每一现象中体认本体。良价所悟的,正是昙晟即事而真的“宝境三昧”,但昙晟一直未对他说破,这一点良价十分感激。

母子关系

出家十年,他母亲十分想念他,家中也不很和满,希望他回心转意,但他远隔千山万水,给母亲修书一封,却是表示归空门报佛恩的决心不改,劝说母亲希望她也能“收心慕道”。母亲苦劝不住,诉说养子之艰辛,盼望他效目连尊者待母一样度脱自己。

唐大中末年(860),良价到新丰山接引学徒,后来又到豫章高安(今江西省高安县)的洞山举扬宗风,后人因而称其为洞山良价。咸通十年(869),良价病重,三月里的一天,他剃发澡身,披上法衣,召集僧众,闭目在座,僧众以为他死了,悲号不绝。良价忽然又睁开双眼,他指示众人,出家人要心不附物,哭没有什么益处,又命办斋,叫“愚痴斋”。七天后,良价入灭,后来谥悟本禅师,塔号慧觉。

禅法贡献

良价的禅法,重在理事俱融,吸收了华严宗的看法,也是远承青原下石头希迁的思想。

在宇宙观上,良价提出了空的原则,体现在他讲的“三种渗漏”,即三种错误认识上。第一种是“见渗漏”,是认识方面的错误,“机不离位,堕在毒海,妙在转位也。”以世俗认为的客观世界(色)为认识对象,执著色为实有,所以掉入毒海中,根治的妙法,将认识对象转离开原位,即以色为空,就可消除这一错误。第二种是“智渗漏”,“滞在向背,见处偏枯。”这是情识本身的错误,人们的认识本身总想作出取舍,陷入彼此两边,是片面性的,无生命的。这是讲识空,世俗认识的空。否定这种认识的方法是不落两边,不作取舍,由此说明不仅色空,情识也是空,主客观世界均空。第三种是“语渗漏”,是语言本身的错误,说明语言本身也应该空掉。“体妙失宗,机昧终始。”众生的语言是死句,失去宗旨,缺乏妙机。

良价的禅法以偏正回互为核心,偏喻事、用,正喻理、体。回互指圆融无碍。偏正关系有五种:正中偏、偏中正、正中来、兼中至、兼中到。正中偏,正位中应有偏位,不能执著正而忽视偏,只讲理而忽略事,但人们的迷执正在此处,颂曰:“三更初夜明月前,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旧日嫌。”(《洞山五位颂》)三更、初夜、明月前均指黑,黑白未变,黑中虚明。良价以黑喻正,以明或白喻偏,黑暗中什么都认不出,而不知黑中有明。对这种片面性的错误,如果能认识到正中有偏,也能圆融偏正了,“若能就偏辨得,是圆两意。”《洞山五位显诀》偏中正,就偏位看,偏中应有正,偏不坐于偏,但众生却是执于偏而不知正,颂日:“失晓老婆逢古镜,分明觌面更无真,争奈迷头还认影。”(《洞山五位颂》)失晓和古镜都指明,明中露黑,阴晦模糊之明,老婆(老太婆)喻白,白发之白,白发老太借微弱的亮光在模糊的古老镜子面前欣赏一头白发,只知白而不知黑。如果能悟得偏位中有正位,叫有语中无语,也融合了理事关系。正中来,正位中来,即偏都是从正而来,正全体起用而有偏。这是在正位角度讲偏正回互。颂曰:“无中有路出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同上)认识到正全体而为偏,就是无路中有路,无语中有语。兼中至,偏兼偏正,或偏中至,是偏位中来,偏位中有正位,偏全用即是正之体,从偏的角度讲偏正回互。要认识到不但正全体为偏之用,还要认识偏本身就是正,这样偏正互融平等,颂曰:“两刃交锋不须避,好手有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气。”(同上)两刃(喻偏正)势均,交起手来没有胜者也无负者,又彼此无伤,平等无二。兼中到,上述兼中至中讲的“至”,为未到而至,还有情识在途中,这种情识还存个偏和正,还没有到不偏不正,偏正俱忘的境界,而这个境界是兼中到才具有的,颂曰:“不落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时流,折合还归炭里坐。”(同上)上述四种情形都有执著,有偏有正,只有在否定这四种“时流”的基础上,才是不落有无,不落偏正,这才是真正的回互,真正的正位。“炭里坐”喻真正归到回互的正位(黑位,炭喻指黑)。

良价把这种偏正回互的最高境界喻为银碗盛雪、明月藏鹭、青山白云(青山不碍白云飞之意)、露地白牛。称之为三种纲要中的“不堕凡圣”纲,“事理俱不涉,回照绝幽微,背风无巧拙,电火烁难追。”(《纲要三颂》)这也是空的境界。

良价接引学人的方法有五位功勋和三路接人等。

五位功勋指向、奉、功、共功、功功这趋向解脱的五阶段。

向是功勋建立之初,坚定信仰,不可一时中断,良价说:“吃饭时作么生?”“得力须忘饱,休粮更不饥。”(《洞山五位功勋》,《人天眼目》卷三)吃饭时也不能中断这种功勋。这种信仰的对象是真如本体,向即趋向真如之体。良价颂曰:“圣主由来法帝尧,御人以礼曲龙腰。有时闹市头边过,到处文明贺圣朝。”(同上)帝尧、圣朝皆喻真如。

奉,奉承,敬奉。良价答奉义时说:“背时作么生?”“只知朱紫贵,孤负本来人。”(同上)敬奉真如之体能得功勋,背离真如也能得功勋,事中有理,在事相中也能建立功勋,这就是要悟到事中之理,否则这种“背”只迷于事(朱紫贵衣)而不知理(穿朱着紫之人)。

功即功用,进一步讨论理事关系,良价答“功”义时说:“放下钁头时作什么生?”“撒手端然坐,白云幽处闲。”一般认为拿起钁头干活才有功用,实际上放下钁头也有功用,无用中有用,依理起事,依体起用,事显理隐,讲心空。

共功,也讲理事关系,良价称为“不得色”,“素粉难沉迹,长安不久居。”(同上)色全用为体,全事为理,色隐而空,事隐而理显,讲色法空。

功功,我法皆空而得大解脱,良价称为“不共”,“混然无讳处,此外更何求?”(同上)不共指无法可共处,一切皆空,为最大的功勋。

三路接人是三种接引的具体方法,指鸟道、玄路、展手。鸟道原指鸟行空中无踪迹,良价称为“不逢一人”(《悟本禅师语录》)。路途空旷,空无一人,没有帮助,需自己独行。也指良价不说破,让人没有下手处的接引方法。玄路本质上指回互的方法,有语中无语。展手表示无法可说。洞山良价有弟子二十六人,以云居道膺、曹山本寂为著名,其中本寂继承并发展洞山的思想,完成了曹洞宗的创立。

§ 良价禅学思想

普利禅寺“慧觉宝塔”良价禅学思想的真正形成是在他涉足洞山时,他看到水中映着自己的倒影 ,顿时“大悟彻悟”,由是作偈语:"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须应凭么会,方得契如如。"

良价认为无须四处去求佛,佛在性中,心即是佛,觉悟不假外求,得道靠顿悟,用不着以打坐息想、起坐拘束其心地终年修行来渐悟。此后,良价陆续作了《玄中铭》、《五位君臣领》、《五位显诀》等偈颂,用“正”、“偏”、“兼”三个概念配以君臣之位来对其教义加以阐述:

所谓正位,即是君位,含体、空、理,指本来无物,唯真如是本位。偏位即臣位,含用、色、事,指万物有事相。偏中正,即臣相君,指唯见真如,不见事相,舍事入理,摄用归体。正中偏,即君视臣,指唯见事相,不见真如,背理就事,从体引用。兼即君臣合道,指将体用、真俗、事理、净染统一起来,正偏兼带,事理混融,内外和合,非染非净,非正非偏。

“五位君臣”说把万法根源归于佛性,以佛为世界最后的精神本体,即君位,而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只不过是这个本体所显现出来的现象而已。

曹洞宗禅风以回互细密见称,其宗旨是万物皆虚幻,万法本源为佛性,这正是良价禅学思想的体现。

良价除作了《玄中铭》、《五位君臣颂》、《五位显诀》外,还撰有《宝镜三昧》、《纲要偈》、《新丰吟》。此外还编纂过《大乘经要》一卷。良价的言语经其弟子整理成《曹州洞山良价禅师语录》、《筠州洞山悟本禅师语录》各1卷,被曹洞宗信徒视为经典。至于良价的其他诗作及玄言则散见于历代有关宗教著述中。

良价于唐咸通十年(869)端坐圆寂,唐懿宗敕良价以“悟本禅师”谥号。 良价舍利葬洞山,立以石塔,号“慧觉宝塔”,后世俗称“价祖塔”。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19 4:4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