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普利寺塔
释义

§ 概述

. 名万佛塔,座落在河北省临城县城关东北部。据重修普利寺碑文记载:“宋皇祐三年建(公元1051年),明嘉靖二十四年、万历四年重修。”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是我市保存完整的第二古塔,省级文保单位。普利寺塔

§ 详细

塔的基层砖墙上刻有974个小佛像,内壁四周砖刻佛像40个,故又名千佛塔、万佛塔。塔内有井,井内葬有志云异僧佛牙舍利,故又称舍利塔。塔居城北岗南,依坡就岗,塔基为高10米、南北长28米、东西宽23米的石砌方台。塔身呈正方形,砖砌而成,高33米,九级八檐,大型飞檐斗拱,顶端有金属塔刹,每层四角原均有玲珑铁钟一挂,晚风徐徐,叮当悠远,“普利晚钟”为临城八景之一。一九五九年该塔遭一次雷击,塔顶稍向东斜。1981年国家拨款对塔身进行了维修。1991年,塔台东壁石墙遭暴雨冲毁,省文物局拨款进行了抢修。

§ 简述

河北省临城县舍利塔又叫普利寺塔(如图),是我国惟一保存的北宋方形密檐式仿木砖塔。普利寺建于北魏太武帝年间,距今已有1580年的历史。唐朝时重修。北宋皇祐四年在寺内建舍利塔,因落在寺内而得名普利寺塔,明朝时曾经修葺此塔。公元1110年夏,北宋赵佶皇帝北巡晋地时,路经临城,曾在普利寺内驻足停留,看着此处的山景秀色,一时高兴,命宰相蔡京书写“爽亭”二字刻于碑上。现普利寺已废,仅存普利寺塔。 .

此塔为砖结构楼阁式,平面方形,高33米,共8层。首层塔身南面辟门通塔心室,外壁各面略向内凹作弧状。各壁面砌千佛龛,每龛内浮雕坐佛一躯,一层塔身共有佛像1016尊。二层塔身坐于斗拱出挑的平座上,各面分别浮雕四尊罗汉像,转角处饰有力士。二层以上为密檐六层,各层檐下均有砖制斗拱。

临城县境北部北魏时为房子县,属中山国管辖;南部为赵郡管辖。房子县北面是赞皇,赞皇县北面是井陉县。井陉素有“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称,是通往晋地、出走燕、代古地的要冲,是历代兵家必争的关喉。当初后赵王朝、北魏帝国进犯邢襄,出走中原时,临城古地就曾是他们南行的路线。在临城这个南来北往的要津处修建寺庙,一方面是政治的考虑,由它作为北魏帝国倡导佛教的南下出口,以此标志为起点,由太行山东麓进入中原;另一方面是军事的考虑,北魏王朝以临城普利寺为联络南北方的支点或是说接力站,构建太行山东麓南北之间军事联接的通道;再一方面是佛教传播的考虑,出井陉西行北上,便是佛教圣地五台山,北魏太武帝继位之初,虽然重视佛教并对佛教的利用政策深思远虑,但国力和民情都非如愿,还达不到后来的北魏文帝重金建设五台山的盛举,但太武帝已经把临城的普利寺纳入了南北佛教传播联系的大布局。

临城普利寺塔建于宋朝。首先反映了宋朝佛教文化复兴的趋势,宋朝前半期,是中国科技、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时期,佛教作为华夏文化中的一个基本内核,在宋代文化复兴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其次也顺应了宋朝对北方地区军事统治的要求,赵匡胤建立宋朝后,由他而始,经太宗、真宗直到1064年仁宗去世,在104年中,邢州、赵州、冀州、贝州(现清河县)四地一直是宋朝与辽国打仗对峙的地带,为稳定民心,营造边屯地区祥和的气氛,宋朝在临城普利寺内建造高塔,政治、军事目的兼之。

临城普利寺塔隐藏着佛教史上的重大秘密。

§ 史书记载:

宋仁宗在临城普利寺内建造方塔,塔成后有异僧奉舍利入内。古称“异僧”,多是西域“洋僧”,为佛教高僧,大宋王朝把如此重大的佛事活动交给一个“异僧”办理,想必这个“异僧”非同一般。异僧所奉舍利,应当是唐武宗灭佛“法难”中被僧人们冒险转移、保护,归隐山野的极其珍贵的国宝级的舍利。从异僧奉送舍利入塔的时间安排上看,行踪十分神秘,塔建好了送舍利的异僧准时到了,时间上没有任何的空隙。这说明临城普利寺塔是专门为国宝级的“舍利”而建的。 .

临城是山城,整个县城依偎在太行山的臂膀里,俯视着东部的整个平原。普利寺塔位于城的高处。每当入夜,塔上的灯光在数十里外就可见,故有“夜观塔灯晨闻钟”一说。利寺塔又名万佛塔,坐落在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城关东北部。据重修普利寺碑文记载:“宋皇佑三年建(公元1051年),明嘉靖二十四年、万历四年重修。”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是我市保存完整的第二古塔,省级文保单位。  该塔座北向南,塔的基层砖墙上刻有974个小佛像,内壁四周砖刻佛像40个,故又名千佛塔、万佛塔。塔内有井,井内葬有志云异僧佛牙舍利,故又称舍利塔。塔居城北岗南,依坡就岗,塔基为高10米、南北长28米、东西宽23米的石砌方台。塔身呈正方形,砖砌而成,高33米,九级八檐,大型飞檐斗拱,顶端有金属塔刹,每层四角原均有玲珑铁钟一挂,晚风徐徐,叮当悠远,“普利晚钟”为临城八景之一。  一九五九年该塔遭一次雷击,塔顶稍向东斜。1981年国家拨款对塔身进行了维修。1991年,塔台东壁石墙遭暴雨冲毁,省文物局拨款进行了抢修。

2001年06月25日,普利寺塔作为北宋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历史

普利寺塔又称普利寺舍利塔,位于邢台市临城县城临泉路北侧。普利寺建寺于北朝,盛于唐、宋。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寺内建塔,宋徽宗曾来寺驻陛。明嘉靖二十四年、万历四年普利寺塔曾经修葺。近代,普利寺荒废,仅存寺塔。   .

普利寺塔砖结构楼阁式,平面方形,高33米,共八层,下部三层施平座,塔身较高。首层塔身南面辟门通塔心室,其他各面无门。外壁各面略向内凹作弧状,并自下而上略收。各壁面砌千佛龛,每龛内浮雕坐佛一躯,一层塔身共有佛像1016尊。佛龛以上砌出柱头及阑额、普柏枋,并作出升起,斗拱为双抄五铺作;二层塔身坐于斗拱出挑的平座上,各面分别浮雕四尊罗汉像,转角处饰有力士;二层为以上为密檐六层,各层檐下均有砖制斗拱,形制各不相同。  该塔是中国惟一保存的北宋方形密檐式仿木砖塔,为了研究古代建筑造型艺术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例证。  临城普利寺塔位于河北省临城县城内原普利寺北面,民国年间寺废,唯塔独存。该塔建于北宋皇袥三年(公元1051年),虽经明嘉靖、万历年间相继维修,但基本上仍保持了我国北方宋塔浑厚雄壮、结构严谨、雕饰华丽的原貌特征。

普利寺塔高27.35米,座北朝南。是一座方形七级密檐式仿木砖塔。座落在高5.83米、东西长22.44米、南北宽24.64米的高大石砌台基上,塔基为砖砌方形,每边宽7.17米,上三层叠收至一层塔身墙根。一层塔身较高,一、二层之间加有平座。以上各层骤变低矮。塔身收分较大,塔体轮廓略呈直线锥体。

方塔盛行于唐代,宋代大都转为多边形的楼阁式。而密檐式塔盛行于辽、金,以多边形居多,方形少见。在宋朝统治地区则更为少见。

普利寺塔造型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它是宋代罕见的密檐式方塔,而主要体现在其形式多变的斗拱上。技艺高超的匠师屏弃了其他古塔中那种层层结构相同、枯燥单调的塔檐模式,根据塔层多的特点,紧紧抓住最富装饰效果的关键构件——斗拱,精心缔构,尽情发挥,大胆地创造了我国古塔中这件独一无二的杰作!该塔共八层斗拱,层层变换布局和样式,极大的增加了其观赏价值。  .

该塔一至三层各面均为四柱三间,四层以上均为一间。  各补间均为五辅作出三十度斜拱;柱头五辅作出双抄,不施斜拱;转角除四十五度斜拱外,两侧还出三十度斜拱。这是同层半拱中的不同变化,也为以上各层变化打下基础。

平座。每间四朵补间辅作,柱头、转角各二朵,共十六朵,除角部为四十五度斜拱外,其余均为五辅作双抄斗拱,直托二层墙体。这本是一种常规作法的的斗拱,在其他古塔中多见,而且层层相同,无有变化,这里仅此一现,倍觉清晰整洁,有很强的韵律感。

二层。斗拱布置正好与一层相反,柱头出斜拱,补间出直拱,与一层对应巧妙,耐人回味。

三层。与二层乍看相似,但细看所有泥道拱均连为一体、作鸳鸯拱上托一斗,变化微妙。

四层。各面施七朵补间斗拱,而正中一拱特意加施双三十度斜拱,像一朵美丽圣洁的大莲花开放在塔层的中心部位,这是全塔的点睛之作,十分引人注目。

五层。每面除角拱外,其余均为九朵规整的补间铺作,与其他层斗拱变化差别较大。当我们对二、三层斜拱变化稍有重复之感时,五层的这一大变重新给人以清新明朗、柳暗花明的感觉,恰到好处。

六层。每面均用三朵补间铺作,正中为双抄,两侧为半边三十度斜拱,比其他层三十度斜拱少半侧。巧妙地避免了上部斗拱拥挤的问题。这一设计新颖别致,实不多见。

七层。用每面一朵完整突出的补间五辅作双抄斗拱,为该塔斗拱之变画上完美的句号。

七层之上,为砖砌方须弥座形塔刹基座及金属塔刹。

这些异彩纷呈的斗拱,在众多的古塔中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形成普利寺塔最为独特的艺术风格。不管专家学者,平常游客,不管懂不懂古建艺术,都会立即被吸引过来,近睹远眺,久久驻足,一层层细细品赏,百看不厌,不觉其繁缛,唯恐其欲尽。看完局部,再欣赏整体。由于斗拱的巧变而形成的优美动人的轮廓和丰富多变的阴影,及由此而产业的既强烈又和谐的立体效果,仿佛变奏的乐曲,跳动的旋律,更令人神往忘归,叹为观止。这无疑是一种完善的艺术享受,是普利寺塔特有的魅力所以。这种精绝的构思,实他塔所未见,这一独具匠心的创造,是我国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具有永恒的观赏与审美价值。

该塔经历近千年来的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发生在该区6.8级和7.2级两次大地震,均未构成大的威胁,仍以原貌耸立在原址上,这充分说明宋代工匠已克服了方塔抗震能力较差的缺陷。其巧妙的设计方案,高超的建造艺术,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

普利寺塔一层塔身四面布满砖砌小佛龛,每龛浮雕佛像一尊,均跌坐于莲花座上,有项光、背光,有多种手印,做工精细,栩栩如生。加之二层塔身立佛、塔内石佛等,全塔共有大、小佛像1041尊,力士8个。这种千佛涌现的宗教气氛,也是宋、辽古塔的一大装饰特点。

据县志记载,宋微宗下晋阳过此,驻跸普利寺内,亲赐寺额,并命宰相蔡京题“爽亭”二字于碣上。该亭原在塔之东侧,已废。现仅存“爽亭”碑碣拓片。二字各高45公分,书法价值很高,正如普利寺塔,雄浑中蕴含着秀逸的风韵。这也是普利寺历史上光彩的一笔!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8: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