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方城石猴
释义

§ 概况

方城小石猴在中原民俗中是“吉祥纳福”之物,每年的春节和农历三月三,人们争相购买、赠送“好时候”(时候与石猴谐音),企盼能给自己带来好运

民间石雕艺术品河南方城民间艺人采用当地石料,雕出猴子的大体形状 , 便 用 黄、绿、红、黑等颜料涂染勾画而成,故又称“画石猴”。方成石猴形态多样,有单猴、双猴、猴背猴,猴撂猴、母子猴、还有狮背猴、猪背猴等。也制作一些小狮、小虎、蛙类动物。当地人们逢年过节便以此为吉祥物让孩子佩戴。2007年2月,方城石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方城石猴”以其历史悠久,石材独特,形象古朴,造型玲珑别致,品种多样,寓意深刻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近年来,方城县委、县政府对于“方城石猴”的研究,保护与传承工作高度重视,并由县文化部门成立了专门保护组织,建立保护档案,针对性地开展了资源保护专项调查与保护,使“方城石猴”在保持了原有工艺特点的前提下,在传承人员、生产规模、市场需求、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 历史

“方城石猴”是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著名的优秀手工石刻产品,起源于宋代,鼎盛于明清,在民间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石猴是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谐音“时候”,中原民间自古就有“时候到门前,四季保平安”的说法。

§ 工艺流程

方城石猴属于微型石雕艺术品,包含选材、制胚、打磨、雕刻、蒸煮、上色、晾晒、涂桐油等工序,其中上色有黄、绿、黑、红四种颜色。雕成的石猴小巧玲珑、造型别致、生动随意,具有刀法简洁明快、色彩强烈鲜明、风格独具神韵、寓意喜庆吉祥的特点。种类有单猴、猴背猴、猴摞猴、马上猴等,蕴含“祖师封侯”、“辈辈封侯”“马上封侯”之意,是研究中原民俗文化的“活文物”。

§ 现状

雕刻石猴的滑石主要产于与砚山铺村相邻的杨楼乡尚洞村一座山丘上,方城石猴雕刻艺人主要集中在方城县独树镇砚山铺村。主要传承人王忠义今年86岁,从15岁开始从事石猴雕刻至今已70余年,2008年6月被河南省文化厅授予“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在王忠义老人长期的雕刻生涯中,曾授徒三四十人,由于石猴制作周期长,经济效益差,收入只能作为农闲时的一种乐趣和补贴,后有一部分转作他行,如今坚持下来能雕刻的有13人,分别是他的儿子两人、侄子4人、同村4人、孙子3人;一直从事石猴雕刻的有13家,孙辈中的3人都能雕刻,但技艺尚不成熟,现在外务工。

§ 遗产保护

为做好“方城石猴”的保护工作,方城县采取了很多积极的研究、保护措施:一是调查收集、整理了“方城石猴”的相关文字资料,对该项目形成了较为系统详尽的文字描述。二是录制拍摄了“方城石猴”雕刻工艺流程及其相关人、物的音像图片资料永久保存。三是全面购置收藏王忠义老先生的“方城石猴”雕刻作品及相关传承人代表作品,从实物上进行保护。四是县文化部门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设法在生活上,制作环境上给老传人予以关心关照。五是积极组织其作品参加各级各地组织的文化交流活动和举办的展览活动,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以点带面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宣外宣力度,以此提高全民保护意识,同时进一步提升方城及“方城石猴”知名度。六是采取多项保护措施。在县文化部门和非遗产中心重点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发动社会力量参与保护,利用“国家级名录”立项吸引民间资金壮大“方城石猴”的发展。2008年底,县里成立了“方城县石猴文化研究会”; 2009年1月,该县为对“方城石猴”实施生产性保护,又成立了石猴文化传播公司,分别在独树镇和拐河镇建立了两个石猴生产基地。公司聘请王忠义老人为艺术总监,注册了“王忠义”商标和“好时候”商标,积极探索传承保护和产业经济双赢的途径。[1]

§ 远景

为进一步提升“方城石猴”品牌效益,近期,方城县政府又批准规划以独树镇政府、砚山铺村为主,在该村与豫01线交汇处建设“石雕一条街”,同时与该项目相融合建设集展厅、培训、制作为一体的“方城石猴”培训基地,计划一方面招收学员由王忠义先生授教搞好传承工作;另一方面依托培训基地扩大“方城石猴”影响力和对外交流.

§ 图片

方城石猴  方城石猴  方城石猴

§ 相关条目

艺术品 民间艺人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9:0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