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曳撒
释义

§ 简介

.

明代曳撒又称“一撒”,为“一色”变音,来自蒙语“质孙(jisum)”,明代服饰之一,自元代辫线袄演变而来。质孙服在各种史料中多简化作质孙 ,有时也称为只孙衣、质孙袄、质孙控鹤袄。明代曳撒服至为质孙服别称,通常搭配贴里和比甲。贴里正是(下摆有褶的)断腰袍的蒙语称呼,在康熙五十六年成书的《二十一卷本辞典》中解释为绸缎做的带褶的长袍。现代蒙语中贴里仍是袍的意思。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十四:“今圣旨中,时有制造只孙件数,亦起于元。时贵臣,凡奉内召宴饮,必服此入禁中,以表隆重。今但充卫士带服。亦不知其沿胜于胡俗也。”明末清初孙承泽在他的《春明梦余录》中记述: “校尉皆衣济逊,其名乃元旧也(卷63) 。”

方以智在《通雅》中也写道: 质孙者为五色团花,乃元服,今校尉服。监察御使虞守随对其服制极其不满: “盖中国之所以为中国者,以有礼仪之风,衣冠文物之美也。况我祖宗革胡元腥膻、左衽之陋,冠服、礼仪具有定式。圣子神孙、文臣武士万世所当遵守,奚可以一时之便,而更恒久之制乎?(卷170)” 可见虞守随对曳撒这一源于蒙元的服饰相当鄙视, 而以中国者自居,认为中原传统的礼仪之风、衣冠之美,应是帝王、文臣、武士所遵守的信条。

沈德符也在《万历野获编》中以嘲讽的口吻写到:“若细缝袴褶,自是虏人上马之衣,何故士绅用之以为庄服也? ”

明朝嘉靖年间王世贞《觚不觚录》曰:“袴褶,戎服也。其短袖或无袖,而衣中断,其下有横摺,而下复竖摺之,若袖长则为曳撒……而士大夫宴会必衣衤曳衤散,是以戎服为盛。”

§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的曳撒形象

即短袖或无袖者称袴褶,长袖者称衤曳衤散。前身分裁,打马面褶子,后身通裁,无褶;身侧有摆。

明中后期,服饰花样翻新,众彩纷呈,缙绅士大夫很热衷于创新服饰新式样,并古服名。士大夫闲居,出现了衤曳衤散、程子衣、道袍三种式样,总称“袴褶”。但明朝附会的中古袴褶之名已完全不同于魏晋唐宋袴褶。

《明宫史》:(衤曳衤散)其制后襟不断而两傍有襬。前襟两 截,而下有马面褶,两傍有耳。自司礼监写字以至提督正,并各衙门总理管事方敢服之。红者缀本等补,青者否。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二》:“(寇天叙)每日戴小帽穿一撒坐堂,自供应朝廷之外,一毫不妄用。”

§ 质孙与诈马

印度莫卧儿王朝诈马

.质孙(jisum,只孙、济孙、济逊)是蒙元时期参照宋朝宴会靴袍礼仪以及女真人的曲宴仪制作的预宴礼乐服饰,特别是金人三品官服的“窄袖,盤领,缝腋,下为襞积,而不缺袴”对后来蒙古族袍服的发展影响至深。“质孙”在 《元史》中定义:“质孙,汉言一色服也”,“预宴之服,衣服同制,谓之质孙”。元代之“质孙宴”亦“诈马”筵,1321年元英宗时期才参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制,汉语称“一色衣"或"质孙服”。这是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的服制。“质孙服”服用面很广,官臣在内宫大宴中均可服用,乐工和卫士也同样服用。这种服式有上、下级的区别和质地粗细的不同。天子的质孙冬服有十五个等级(以质分级层次〉。每级所用的原料和选色完全统一,衣服和帽子一致,整体效果十分完好。比如衣服若是金锦剪茸,其帽也必然是金锦暖帽;若衣服用白色粉皮,其帽必定是白金答子 暖帽。天子的质孙夏服共有十五等级,与冬装类同。百官的冬服有九个等级,夏季有十四个等级,同样也是以质地和色泽区分。《元史》卷二《太宗纪》、卷九、卷一二《世祖纪》、卷三七《宁宗纪》:“太宗二年夏五月,帝在达兰达葩之地,大会诸王、百僚,谕条令曰:凡当会不赴而私宴者,斩。诸妇人制质孙燕服不如法者,及妬者乘以骣牛徇部中,论罪,即聚财为更娶”。

§ 诈马剪裁图

“至元十三年十二月,赐伯颜、阿术等青鼠、银鼠、黄鼬、只孙衣,余功臣赐豹裘、獐裘及皮衣帽各有差”。“至元十九年十月,禁中出纳分三库:御用宝玉、远方珍异隶内藏,金银、只孙衣段隶右藏,常课衣段、绮罗、缣布隶左藏。设官吏掌钥者三十二人,仍以宦者二十二人董其事”。“至顺三年 十月,敕:百官及宿卫士有只孙衣者,凡与宴飨,皆服以侍。其或质诸人者,罪之”。 元柯九思《宫词十五首》之一注:”凡诸候王及外番来朝,必赐宴以见之,国语谓之质孙宴。质孙,汉言一色,言其衣服皆一色也。”(元代定为内廷大宴之礼服,上自天子,下及百官,内庭礼宴皆得著之。)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9: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