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释义

§ 概况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是昌吉回族自治州最东边的一个县。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奇台县以东,巴里坤县以西,南倚天山与鄯善县隔山相望,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交界,地理座标为东经89°51′至92°19′,北纬43°34′至 45°15′,国境线长达150公里;全县总面积17700平方千米,总人口86344人(2003年)。有汉、哈萨克、维吾尔、乌孜别克、回等13个民族。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邮编:831900 代码:652327 区号:0994 拼音:Mulei Hasake ZizhiXian

木垒一词系匈奴语“蒲类”的转音。

木垒四道沟原始村落遗址的发掘证实,早在3000多年前木垒就有人类居住,古为蒲类后国,唐代设蒲类县,清代定名为穆垒,隶属奇台县,1930年建木垒河县,1954年设木垒哈萨克自治区,1955年改为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全县东、南、北三面环山,地形呈东、南、北三面高、中部低的半壁槽状盆地。地形地貌大致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沙漠四部分。南部山区,峰峦连绵;东北部山区,地势平缓;中部丘陵均呈南北走向。有英格堡河、水磨沟河、东城河、木垒河、白杨河、博斯坦河等6条山溪性河流,以及泉水沟、泉等。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短而凉爽。年均降水量294毫米,年平均气温5—6℃,无霜期136—154天左右,全年日照时数3070小时,有效积温2567℃—3100℃。[1]

§ 行政区划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辖3个镇、7个乡、1个民族乡:木垒镇、西吉尔镇、东城镇、英格堡乡、照壁山乡、新户乡、雀仁乡、白杨河乡、大石头乡、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博斯坦乡。境内有:良种场、克热克库都克牧场。县人民政府驻木垒镇。

木垒镇  代码:652328100

辖8个社区:第一社区、第二社区、第三社区、第四社区、第五社区、第六社区、第七社区、第八社区。

西吉尔镇  代码:652328101

辖4个村委会:西吉尔村、水磨沟村、屯庄村、果树园子村。

东城镇

代码:652328102

辖7个村委会:沈家沟村、东城口村、四道沟村、孙家沟村、鸡心梁村、东城村、黑山头村。

英格堡乡

代码:652328200

辖7个村委会:英格堡村、街街子村、马场窝子村、庙尔沟村、菜籽沟村、王家庄子村、月亮地村。

照壁山乡

代码:652328201

辖11个村委会:平顶山村、双湾村、河坝沿村、城关村、头道沟村、南闸村、北闸村、照壁山村、阿拉苏村、周家塘村、霍斯阔拉村。

新户乡

代码:652328202

辖5个村委会:新户村、头畦村、三畦村、霍斯章村、新沟村。

雀仁乡  代码:652328203

辖6个村委会:雀仁村、五棵树村、正格勒得村、河东村、托尔阿尕什村、乌克勒别依特村。

白杨河乡

代码:652328204

辖7个村委会:东村、西村、羊头泉子村、下泉村、一碗泉村、铁热斯阿尔克村、西泉村。

大石头乡

代码:652328205

辖5个村委会:大石头村、朱散得村、阿克达拉村、拜格卓勒村、克孜勒加尔塔斯村。

博斯塘乡  代码:652328207

辖5个村委会:博斯塘村、三个泉子村、阿克卓勒村、克日安托别村、依尔喀巴克村。

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

代码:652328206

辖3个村委会:大南沟村、阿巴喀巴克村、东沟村。

良种繁育场

代码:652328400

克热克库都克牧场

代码:652328401

§ 历史沿革

“木垒”,清代又写作“穆垒”,系匈奴语“蒲类”的转音;汉代巴里坤湖称“蒲类海”,在其东;唐代庭州蒲类县在其西。一说系蒙古语“马”、“大草原”或“弯曲的河流”之意。

西汉时为蒲类后国地,唐属庭州蒲类县,据《西域地名》考证即北庭都护府之独山守捉。宋属高昌回鹘。成吉思汗统兵西征,在此建独山城。元属别失八里东境。明为瓦剌游牧地。清雍正十年(1732年)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在木垒筑城,与巴里坤城“互为犄角”。乾隆年间设北路营塘,称“木垒塘”。置木垒河巡检,属奇台县。1912年重筑木垒城,1917年设木垒河县佐,隶属奇台县。1930年从奇台县析置木垒河县,属迪化行政区。1950年3月1日建立木垒河县人民政府,隶属迪化专员公署。1954年7月14日成立木垒哈萨克自治区,次年2月14日改为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属乌鲁木齐专区。1958年5月划归昌吉回族自治州。1969年自治县人民委员会改称革命委员会,1981年1月后恢复人民政府建置。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辖:木垒镇、西吉尔镇、英格堡乡、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东城乡、照壁山乡、新户乡、雀仁乡、白杨河乡、大石头乡、博斯坦乡。

2000年,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辖3个镇、8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78172人,其中:木垒镇 17246人、西吉尔镇 6730人、东城镇 12103人、英格堡乡 6191人、照壁山乡 8054人、新户乡 7019人、雀仁乡 4877人、白杨河乡 2518人、大石头乡 7037人、大南沟乌孜别克民族乡 2645人、博斯塘乡 3752人。

§ 神秘的鸣沙山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鸣沙山,又叫响沙山。哈萨克族称之为“阿依艾库木”,“阿依艾盖库木”是呼喊的意思,“库木”为沙漠。据说很早的时候有一个名叫叶勒森的哈萨克牧民放牧到这里迷失了方向,他在沙漠里转啊转,忽然听到一阵一阵急促的喊叫声,他惊喜万分。可是,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喊叫的人,他感到非常奇怪。又找了好长时间发现是沙山发出的轰鸣声,心里十分惊惧,以为是到了魔鬼呆的地方。以后人们又把这里的沙漠叫做“叶勒森库木”。意思是说“能听到鬼叫的沙漠”。

座落在这片浩瀚沙海中的鸣沙山共有5座,其中一座最大的目测长度为500—800米,相对高度50—70米左右,西南—东北走向。游人到沙山之前,强大的雷鸣号角之声从沙山之内发出,时续时断,时高时低,忽而笛声悠悠,如泣如诉;忽而丝弦悠扬,情意柔和缠绵;忽如铁骑狂奔,金瓶怒炸。人们爬到上面随着沙的流动,雷鸣般的响声振聋发馈,犹如轰炸机群飞来而令人毛骨悚然。数人并排下滑,股下就象触电一般生出一种剧麻感。有趣的是,沙山上的流沙不是从上往下流,而是从下往上飘,好象碧绿的湖水微风吹拂荡漾起柔和优美的涟漪。滑到底端回眸一望,原来的沙痕竟然无影无踪,引起人们无尽的臆想遐思。

据说,全世界这样的沙海景观屈指可数。已知全国范围内也仅有甘肃的敦煌,宁夏的腾格里,内蒙古的毛乌素沙漠和新疆巴里坤发现有如此迷人绝伦的自然景观,而其中响声之大,乐趣之多当以木垒鸣沙山为最。

一堆沙山为什么能发出如此令人震撼的轰鸣声?大自然怎地神工鬼斧般地创造出如此的奇特景观?有人认为这里的地下可能有某种磁性物质;也有人认为这里的天空有强磁场存在;还有人认为这里的流沙属石英沙构造。当然,一个古老的传说也不失为一种说法。相传,唐代时平西大元帅樊梨花率兵平定突厥叛乱,到了芦花河(今木垒河)由于长途奔波,士兵们疲惫不堪,加之西突厥在河西岸重兵防守,樊梨花只好派200亲兵连夜绕道红柳峡到铁勒道总营(今巴里坤)搬兵。200亲兵沿北新道急速而行,不想到了鸣沙山遇到了一股强大的黑风,瞬时间将200亲兵埋在了沙下。如今人们听到沙山发出的哀怨声,便是樊梨花200亲兵的呼救声。比较科学的说法是认为这里可能有某种磁性物质,造成空中磁场极强,人体运动产生的静电与风吹流沙发生摩擦,在磁场作用下便发生强烈的轰鸣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试验:下雨天后,若雨水渗入10公分,推动覆盖的湿沙层,沙山会象地震般的轰鸣,引得大地颤抖;雨水渗入20公分左右,沙山便无一点声音,但下面的干沙丘用脚蹬仍可发出微弱的声音。

§ 翻滚泉(哈依那尔)

在木垒县东北120公里处,鸣沙山以南的地方黄沙掀起整齐的波浪,在广袤的沙海中有一丛翠绿的芦苇在微风中摇曳,似乎向人们频频示意。在这身姿婀娜,青春洋溢的苇丛中有一泓碧水,牧人叫她"救命泉",诗人称她"月亮泉",哈语名字叫"喀依纳尔",意思是沸腾翻滚的泉水。该泉水冒出地面时,似水沸之状,故有此名。翻滚的积水呈圆形,犹如一轮满月,面积约10平方米。泉水清澈见底,水从泉底向外喷涌而出,泉底纯净的青沙不断被冲成变幻无穷的花样。时而荷花朵朵、时而风起云涌、时而微波荡漾,四个泉眼喷水弄沙在阳光下的折射下,色彩缤纷,犹如变幻无穷的万花筒。

翻滚泉(哈依那尔)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翻滚泉,又叫“黑水泉”,因泉吐黑水而得名。哈萨克则不因水黑而贬低,庄重地称之为哈依那尔,意思是“生命之泉”。

千里戈壁,广袤旷野,一片翠茂的芦苇在徐徐清风中摇曳,隐藏其中的一眼积水面积不过10平方米的小泉却在中国的地图上名闻遐迩,给人们带来了生命的呼唤。

相传在地老天荒的远古,这里是一片大海,大海中生活着一条造福万物的黑龙。有一天,突然,天崩地裂填埋了大海,干涸了海水,黑龙为了不使沧生竭渴而死,便将诺大的身驱变成了一个小盆地,日夜不断地把腹中积存的海水吐出地面,滋润万千生灵。黑龙悠悠荡荡喷吐而出的水在阳光彩云的映照下呈现出黑色,故称之为“黑水泉”。泉中虽有黄沙溢慢却是极为清澈,捧几口喝下,如同甘洌的矿泉水,浸入肌肤,沁人心肺,水是生命之源,可以想象,汉唐和明清时期,来往于“骆驼路”上的先民们头顶烈日,跋涉于千里大漠的时候,惊奇地发现一眼翻滚着生命激清的清泉,他们该是何等的欢欣鼓舞!一定会奋不顾身地扑向她那饱满的胸怀,尽情地吮吸琼浆玉液般的乳汁,刻骨铭心地永远记着她那卓越的风姿。

§ 高山岩画

在木垒县境内的群山中发现的岩画较多。在照壁山乡平顶山村,东城乡鸡心梁牧业村山中,大南沟乌孜别克乡鹿场山中,白杨河乡山中和该乡芦塘沟村山中,博斯坦牧场的霍加木沟,大石头乡乌宗布拉克村山中都有岩画,分布很广。岩画是古代人凿在山崖和石壁上的图画,属人类早期文化遗址。博斯塘岩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岩画中有大量动物图案,狩猎、放牧场面,还有祭祀、舞蹈、人物肖像。生动地反应了古代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场景。

在博斯塘哈沙霍勒,有一幅珍贵的岩画,画中有个女的盘腿坐着比男人高。苏北海教受说他看过南北疆山中不少的岩画,在这里发现这幅属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岩画还是首次。岩画中的女人高51厘米、宽81厘米。她的帽子是尖的,两手叉腰,穿着多种格子纹饰的衣服,挺直了身躯,端坐不动,显出女人肥大的臀部和两条修长的腿,让人感到十分威严而又神采奕奕。她的脸正对着前来朝见的人。左边一个男人正牵引两个骑马人前来朝谒,右手高举着一件物品向端坐的女人示意。这幅形象逼真的岩画,已距今三千多年了,虽经历风雨雪雹的剥蚀,仍清晰地显现在今天人们的面前。这不是木垒古老历史的见证么?!

新疆大学历史系教授苏北海老先生说过:“木垒县博期塘牧场纵横几十公里之内的天山中,一座山连着一座山,从山麓到山顶都是岩画,不下几万幅。这不仅在国内各省是罕见的,在世界各国也是少见的”。地处木垒博斯塘乡的霍加墓沟山色青黛,曲折蜿蜒,山峰陡峭,寂静肃穆。

在群山相连,岩画分布极为广泛的峭壁上最珍贵的一幅岩画,当属女酋长接受男人谒拜图。画中的女人高51厘米,宽18厘米,头冠尖顶帽,双手叉腰,穿着多种格子纹饰,身驱挺直,威严禁坐,显示出女人肥大的臀部和修长的双腿,令人感到威严而又神采奕奕。其脸部正对着前来朝见的人。左右各一个男人正牵着两个骑马人,右手高举着一件物品向端望的女人示意。苏北海教授说:“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到远古时候的男人对女人十分崇敬,不管多少人来,她都昂然而坐,决不起来迎接。显然只有母系氏族社会,女权高于一切的时候才能如此。远古艺术家所以把女人刻划得如此威严而高大,正是当时母系氏族,社会内妇女操纵一切权势的反映。因此这幅岩画中的妇女显然是凿刻的一个母系氏族的酋长”。这幅画距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

在数不清的岩画中,或凿刻牧羊人;或弯弓射箭追捕猎物;或牛驼悠闲;或奔马嘶鸣,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雕刻的技艺已达相当程度,虽然雕刻的粗犷,却不失豪放。尤其是对人的凿刻,头上多是尖顶帽。这使人一下就想到如今的哈萨克人御寒的缎面尖顶四瓦形,两旁有下圆大护耳,背后还有一个下面也是圆形护肩背的狐狸皮帽子。从这些着装可以看到,头戴尖顶帽民族确与古时的乌孙、塞种和车师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史籍中记载不清的地方,岩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有关氏族学的极为形象的珍贵资料。

木垒岩画分布极为广泛。东起大石头,西止鸡心梁马圈湾,地域跨度几十公里都有类似的岩画存在。无论画中是放牧之余的娱乐舞蹈,还是对生殖器的崇拜,无不反映出原始氏族社会人们对生活和生产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情不自禁的追求。

§ 霍加墓与圣水泉

木垒县博斯坦霍加墓在县城东南约60多公里处,因地处木垒县博斯坦乡境内而得名。海拔高度约2400米。墓下方西北处有一圣水泉和一大片麻扎(坟茔)。游人和朝圣者乘车只能行驶到圣水泉,然后徒步登山行约2公里方能到达霍加墓。

博斯坦霍加墓为昌吉州重点文物保护遗址,是木垒、奇台、巴里坤、青河、富蕴、阿勒泰及鄯善、吐鲁番等地伊斯兰教信徒朝拜的圣地。朝拜者认为,来此朝拜就能够代替到麦加朝觐,完成功修。在朝拜霍加墓之外,还要到附近的圣水泉饮用圣水,以祈求幸福吉祥,祈求生儿育女,祈求解除病痛等。

博斯坦霍加墓实有两座,山顶处为贴木儿汗霍加墓,其下方约80米处为艾贤木汗霍加墓。这两座墓始建于清乾隆年间, 为砖木结构,至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建,改为纯木质结构;1984年再次翻修后,贴木儿汗霍加墓变为木石结构,艾贤木汗霍加墓成了砖灰结构的建筑物。

密地区景点分布图

霍加墓因埋葬两位在伊斯兰经典中被称为“圣人”的人而得名。

霍加墓距县城约40公里,位于博斯坦乡霍加墓沟一座相连的山峰,海拔高度约2400米。

霍加墓为昌吉州重点文物保护遗址,是木垒、巴里坤、青河、富蕴、阿勒泰以及鄯善、吐鲁番等地伊斯兰教信徒朝拜的圣地。每年春雪消融,万木复苏之时,各地的朝拜者或乘车,或骑马,或徒步结伙成队络绎不绝,不辞翻山越岭,头顶酷暑,表达了一种虔诚的心愿。他们认为,朝拜了两位霍加就代替了到相距万里的麦加去朝觐而完成功修。来此的目的,除朝拜霍加托福保佑外,虔诚的教徒们还要到墓下的圣水泉喝一口甘冽的被誉为“圣水”的泉水。据说,喝了泉水便能够幸福吉祥,顺利地生儿育女,并且能够解病除病,躲避灾难。

霍加墓包括两座,山顶上的为铁木耳秃鲁木霍加墓,其下方80米为艾贤木汗霍加墓。两墓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砖门结构,到清光绪十六年(1890)重建,改为纯木质结构。1984年当地伊斯兰信徒再次翻修铁木耳秃鲁木之墓为木石结构,艾贤木汗之墓为砖灰结构,两墓都建有瞻仰小厅和圆形穹顶,守墓人每星期打扫一次。

铁木耳秃鲁木之墓为东西走向,屋脊高2.5米,正中安放青砖棺。砖棺前后左右共有6块铭示方砖,均为阿拉伯文,分阴刻和阳刻两种,似古兰经之语。

贴木儿汗霍加墓为东西走向,屋脊高2.5米,分前后室。前室面积约10平方米,为过厅或朝拜处,后室面积约16平方米,正中有一东西向的青砖棺。砖棺的前后左右共有6块铭文方砖。铭文是阿拉伯文字,分阴刻和阳刻两种,均为古兰经中语。

两位圣人来自何方,目的为何?在伊斯兰信徒中流传着许多神话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铁木耳秃鲁木和艾贤木汗兄妹二人受安拉的指派从遥远的西亚中东来到中亚一带传经布道教化民众。兄妹俩一路上风餐雨露,跋山涉水到了木垒。有一年天大旱,赤野万里,寸草不生,万千生灵无水渴死。铁木耳兄妹为了拯救众生,沿着天山一条沟一条沟地寻水。到了甘沟,发现这里百鸟啾啾,飞鹰盘旋,沟畦深处,一堵断壁上腾条缠绕,奇花异草发出阵阵香气,一眼小泉顺着断壁淙淙而下,青黛色的峭壁上映刻着一道美丽的彩虹。兄妹俩高兴极了,他们马上传唤众多的教民,不想,铁木耳兄妹发现清泉的消息被瓦刺部落的头领知道,他带着兵驱散了前来寻水的教民,霸占了泉水。铁木耳兄妹与他讲理,部落头领不但不让教民们汲水解渴,反而将铁木耳兄妹用铁链捆锁,准备把他们渴死在山顶。铁木耳兄妹靠神灵的庇佑砸开了锁链,号召教民们起来与部落头领斗争。他们与瓦刺军大战了九九八十一天,终于赶跑了瓦刺军队,而铁木耳兄妹也身中数箭不幸身亡。教民们感激铁木耳兄妹为他们找到了泉水,解救了万民,就将兄妹二人的遗体埋葬在这座高山上。

霍加墓的传奇更增添了圣水泉的神秘,汨汨而流的山泉来源于距底高约20米的山腰陡峭的绝壁。泉水流量不大却不受季节的影响,泉水清澈甘甜,沁人心肺,无论你喝多少,都不会产生异样的感觉,据有关单位检测化验,泉水中会有多种微量微生素,属天然无污染的最佳矿泉水。据说还有治疗眼疾、高血压、关节炎及不孕不育等特殊功效。

§ 茶树沟(茶 树 山 庄)

站在木垒县城仰首可望宛如屏风的照壁山。顺着大泉沟崎岖的羊肠小道径直而上,三条叉沟扑朔迷离,嶙峋的峭壁,静谧的山谷,盘旋的苍鹰,让人感到山的胸怀和博大。别有洞天的是半山腰那些与世无争,随风摇曳而不失君子风度的茶树林。茶树,真正的名字应该叫准噶尔山楂,因常有牧羊人将其绿叶摘下来煮茶故而取名为茶树。准噶尔山楂为照壁山一宝。无论高山寒冷的冬天,还是酷暑难耐的夏季,他都是亭亭玉立,傲然挺拔,一幅笑傲苍山的英雄气派。

这种准噶尔山楂生命力、适应性非常强,是否与山顶上的硅化木相联呢?沿着茶树林攀援而上,青黛色的石壁上裸露出一圈一圈的轮纹,虽早在十几年前已有发现,却不知它是荒古时期大自然留下的孑物。由此可想,原来照壁山在地质代的地壳剧烈运动中并非如今这副模样,那些生存在山体夹缝中的硅化木说明很早的时候这里是遮天蔽日的大森林,由于地壳运动大森林沉埋于地下随着高山隆起又显露出来。那么为什么这里的茶树能够自灭自生而顽强存活下来呢?这就叫一方宝地留下一个物种。如今,在茶树沟建成了一座茶树山庄。山庄依山傍水,穹顶式的蒙古包与地窝式的小客房并存,巍峨的大山与苍翠的茶林同在,来此小息又能品茗山茶议论乾坤返朴归真的感觉油然而生,脱离都市喧嚣的烦恼荡然无存。

§ 道沟原始村落遗址

位于木垒县东城乡四道沟,距离县城10公里,东西为河沟地带,是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根据考古专家对四道沟出土的木炭标本测定,遗址分为早、晚两期。地层五、六两层为早期,距今3000多年;一、二、三层为晚期,距今2400年。1977年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文物工作队和县文化馆对该遗址进行试掘,清理出两个探沟,6个探方,6座墓葬,100余件历史文物。这些历史文物中有石球、石锄、石纺轮、磨谷器、石杵、铜刀、笄,饰件有骨针、骨饰、有陶纺轮、陶盆等。在众多的土石器中,有一状似生殖器的石祖尤为珍贵。由于当时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人均寿命只有三十来岁,人口增长缓慢。他们认为,生育是件神圣的事,男性生殖器背后有一个神灵。于是他们用石头打磨出男性生殖器形状的石祖,作为崇拜物而加以供奉,以祈求部落人丁兴旺。这种崇拜与康家石门子生殖崇拜岩画具有相同的意义。  四道沟氏族公社遗址四周风景秀丽,东城河从南面山口流出,在遗址南从东向西流过,三面环山,群山起伏。每当夏季来临,山坡上绿草茵茵,豌豆花飘香,微风佛过麦浪滚滚,是理想的旅游胜地。

四道沟遗址是目前新疆唯一经过科学挖掘的氏族公社晚期村落遗址,自治区早已将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竖有保护界碑,木垒县博物馆保存有遗址出土文物。

历史风尘将一个鲜为人知的氏族公社遗址深埋在一座黄土梁下,偶然的一天,当人们惊奇的发现它竟然会与浩繁的中国典籍相联系,使人感到这里掩埋的不是那些碎陶烂罐,而是掩埋了古人类活动的足迹。于是,惊叹转为考证,发现转为挖掘。一铲下去,把木垒地区的农耕 向前推进了数千年。生动的工作产生了美妙的成果。1977年是一个可庆可贺的年代,新疆考古队在这座不起眼的黄土梁上在新疆首次挖掘出只有氏族公社阶段才会有的骨梳、骨针等,接着又发现了石锄、陶纺轮以及陶范和彩陶,挖掘与中原文化出现了一脉相承的奇迹。

研究证明,这是氏族公社晚期的村落遗址,早期距今三千年,晚期也有二千四百年。从出土的麦种、豆种情况看,即时木垒地区的社会生产力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铸铜与农业、畜牧业并举;相对定居的生活与贫富分化同在。那么,这又是中原的什么人不远万里来到这里传播文明,启迪蒙昧呢?史学家把三千年的历史放在微小的显微镜下发现,这是一个从中原迁徒而来,同时又与当地土著人杂居的人种,可把他取名为“蒲原人”。

西汉时期,木垒为蒲类后国。蒲原人已经熟知“庐帐而居,逐水草,颇知田作,有牛、马、骆驼、羊畜、能做弓矢,国出好马……”。但是在牛羊成群,好马如云,百花盛开,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背后,蒲原人过的却是奴隶制的社会,万顷草原上笼罩着奴隶主的淫威,弥漫着兵戈相见的战争风云。历史记载:蒲类王得罪了匈奴,匈奴单于强令蒲原人迁徒匈奴右部阿恶地区。

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同时,又把大汉天子的皇帝诏书传遍天山南北,乌垒城头一道风幡联络了西域各族人民。有了汉王朝的靠山,备受匈奴欺凌的西域土著民族揭竿而起,共同抗击匈奴铁骑。在这一重要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黎庶干戈,烽火狼烟的掀腾在所难免。

历史发展到东汉,空寂无人的木垒大地又迎来新的主人,这就是移  支国,“户千余、口三千余,胜兵千余人。其人勇猛敢战……,皆披发,随畜逐水草,不知田作。所出与蒲类国,所居无常”。

公元七世纪,随着唐帝国的强盛,北新道的通畅,大唐在其沿途遍置羁糜州府和守捉城,按一定距离夯筑的烽火台虽已失去历史作用,但遥远的过去它们曾象戊边军卒一样挺立在朔气风雪之中,瀚海烈日之下,保卫着边庭的安宁,保证丝路沿途商旅的畅通。在它们守护下的丝路上,当年摇响阵阵驼铃的商旅驼队在长途跋涉;遍身沙尘的驿使扬鞭长掣;鞍辔煜 炝的官车马队在过往;千里赴边的军佐士卒在奔波…….,这些历史的匆匆过客没有人能记载在史册上,但他们建树的伟业却彪柄出一般伟大的历史。

在长达千年的演变过程中,蒲原人也始终遵循着物竟天择,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不断地与各民族相携融合,从畜牧向农耕转变,从愚蠢向文明迈进,以他们辛勤的汗水滋润了木垒的肥田沃土,共同开发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也共同创造了木垒三千年的文明史。

§ 龙王庙水上乐园

1958年,全县人民挥汗奋战龙王庙水库,水库建成后汇集了木垒河域水流,灌溉着下游地区数万亩田。1987年开始,县城机关干部和青少年学生在水库两岸开展植树种草活动。如今数万株松柏杨柳已是郁郁葱葱,荫蔽翠浪。

龙王庙水库取名于龙王庙而得名,是因为唐时,樊梨花的养子薛应龙领兵西征天山九胜突厥,在木垒河大战铁板道人而不幸战死。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为国捐驱的一代名将,就在木垒河出口处修建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庙宇,年年香火不断,祈求神灵保佑百姓平安,风调雨顺。1958年修建水库时,这座庙宇不幸被拆除。

水库坝高约百米,库面4000多平方米,南北长近2.5公里。炎热的盛夏乘着摩托艇,俯视遥望,婀娜潋滟 的水面倒映出水山合一的光怪陆离,水连着天,天连着水,水天一色调得是那样的和谐,偶尔几只野鸭水鸟逐水嬉戏搅起层层涟漪,又是那样的悠然自在。回首西山,碧水蓝天映照着满山遍洼红彤彤,黄灿灿烂的妍姹妩媚,千姿百态的鲜花,象飞燕草的亭亭玉立,野蔷薇的娴静清雅,紫花洋的浓香四溢,野百合的庄严肃穆好似一群群温柔典雅,风姿绰约的青春少女在碧绿如茵的空山旷谷飘飘悠悠,翩翩起舞,引得万花丛中蜂争碟逐,绿荫深处莺啼雀忙,惹得游人魂销神往,惊叹不已。枝枝芍药钭逸,倩影临池,如美女婵娟 ,对镜梳妆,微风过处,但见整个水面星河灿烂,美不胜收。

水库里自然生长着一种“土著”草鱼,名称“金片”,无鳞而以水草为生,繁殖季节逆流到山涧深潭在石缝中产卵,成年后最大体重可达2公斤左右,味道极为鲜美。传说樊梨花当年亲口品尝后赞不绝口。另有一种名叫“狗鱼”者,长不过3寸,浑身光滑,类似泥鳅,旱蛇般的花纹,长长的胡须很像小狗。美食者往往用麻袋之类做网捕之,再因火烤洒一点盐面辣椒,令人百吃不厌,回味无穷。

水库的上游。山峡愈见陡峭。东西鸭嘴形的台地上长满蒿草,几头黄牛悠闲漫步。西面怪石突起,光滑的峭壁上爬满匍匐缠绕的青藤,有的似倒挂金钟,有的象仙人指路,形态各异,惟妙惟肖。几株野蔷薇挣扎在石崖缝隙,互相簇拥宛若美丽的少女偎依情郎。“图尔条”开出一朵朵黄花随风摇曳,传闻百年才能长成一只斧头把,当年穆桂英令杨宗保寻找的“降龙术”据说就是这种质韧坚硬的“图尔条”。此处原有一道横跨两岸的水文测量铁索栈道,步入其上凭栏而望,两岸青山叠翠,脚下碧波荡漾,让人心旷神怡。

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站在坝顶,遥看那泄洪时跌落数丈的壮观情景。神工鬼斧般的峡口,承载着巨大的洪流从半空中飞流直下,犹如千军万马,奔腾怒吼,冲击着谷底深潭,激起数丈高的浪花,疑是银河从天而降。飞舞的浪花似“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飘起一道美丽彩虹,人影憧憧,仙女抒袖,梦一般的仙境,诗一般的浪漫,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 石人子大龙王森林公园

石人子沟位于木垒县城以南28km的南部天山。石人子沟,蒙语为夏干布特,在木垒河的上游。河段呈东西向,长13km,河谷宽350m。河段南岸有众多支流汇入其中,右岸坡度相对较缓,约15--20°,森林、草原茂密,春季柳絮飞舞,当地人称夏干布特,"夏干"蒙语意为白色,"布特"即一丛之意。而石人子沟之名则因沟口有一块高约2m,状如人形的石头而得名。据考证它是鹿石,是古代游牧民族划分草场的标记,上面刻有部落印记。

景区地处于天山北坡的山地寒地温带针叶林--灰褐色森林土带,年均温0-3℃,最热月均温9--<15℃,最冷月均温-10- -15℃,年降水量500--1600mm。景区内常见野生动物以森林鸟类、马鹿、狍子、野猪为主,偶见棕熊、雪豹的活动踪迹。木垒县林场已在该景区投资兴建了石人子森林公园度假村。

秀丽石人子(石人子大龙王森林公园)

沿着木垒河谷逆流而上,绿树掩映,风舞婆娑。一架栈桥把硕大的山峰裁成两个巨大的豁口:“一个朝西称西沟,一个正南,便是闻名遐迩的石人子沟。

入了沟口,顿觉云遮雾罩,怪峰构巧。雪线下轮廊分明的山地植被错落有致地勾画出天山山脉旖旎的风光。喧嚣的木垒河水,越涧回迂,跌岩起伏。荟萃在这十里幽谷,不时堆起层层浪花,带着冰的晶莹,雪的圣洁呼啸而出,真可谓奇峰怪石如奇妙的画廊,涧湍水靛似美妙的乐章。

很早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荒凉,山坡上没有树和草,也没有翻滚汹涌的河水。一位名叫努尔古丽的姑娘长得就象五月绽开的赤芍药花儿,紫红的脸蛋上镶嵌着一对大汪汪,水灵灵的丹凤眼,谁见了都会多看一眼。“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她被一位名叫铁木耳汗的小伙子深深地爱恋着。小伙子淳朴敦厚,厚厚的嘴唇永远伴着笑意,象他的心底一样的善良。他们相爱的事不料被觊觎努尔古丽已久的山神知道了,山神总想把他(她)们分开,一天,山神设下一个歹毒的圈套:他吸干了河水,堵塞了泉眼,逼着老实的铁木耳汗到陡峭的山崖上为他采集圣水。铁木耳汗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终于攀到连接天桥的山顶,采到了圣水。山神眼看阴谋即将贩露,就在铁木耳汗下山时,将他猛地推下悬崖。努尔古丽听到噩耗后,不吃不喝,每天都要站在山崖上呼唤铁木耳汗的名字。她凄楚的喊声感动了山鹰,山鹰便用它那刀一样的尖啄在石头上刻出铁木耳汗的人像立在沟底。努尔古丽看到铁木耳汗的石像,便从悬崖上飘然而下。她的泪水渗到了石缝汇成了百泉;洒在山坡上滋润了百草,百草开出各种鲜花来答谢她。以后,人们为了怀念她就把花叫做“古丽”,把这条山沟叫做石人子沟。

凡到过石人子沟的人都说她美。究竟美在什么地方呢?一是说石人子绿与众不同;奇岩构巧,怪石林立。那一座座,一尊尊奇峰怪石有的似虎落平阳,仍然流露着狰狞面目;有的象雄鹰展翅,傲慢视着苍山穹庐;也有的象美丽的少女轻抒广袖,翩翩起舞;还有的象长鬓老者把盏独饮,自在悠然。二是说石人子的绿不同凡响;满目青山都是绿,山绿水绿草绿,连那顶顶的牧民毡房也映得葱绿,绿得可爱,绿得诱人。其实,绿才是山的本色,没有绿就没有山。绿,衬出了山的峻伟;山绿水绿草绿,也衬出了山的秀美。石人子的绿与众不同的是无近无远,无垠无涯……。

(一) 一 线 天  绿是一种美,险是一种美。一线天宽不过两米,高却数十丈。站在峡内抬头仰望,两边的峭壁到了顶端只留下了一条窄窄的蓝,风吹流云前推后涌,一股股寒气逼人的阴风顺着陡壁扶摇直上,呼呼作响,令人毛骨悚然。

(二)通 天 洞 府  通天洞府堪称石人子一绝。一块巨大的怪石酷似一只待捕猎物的猛虎,张着血盆大口。瞬时,一股狂风夹着一片深厚的阴云,竟然劈头盖脸地下起滂沱大雨,无奈之下人们只好躲入“虎口”避起雨来。然而,在人们惊魂未定之余,一种奇特怪异的现象在眼前:巨石的这边大雨淋漓,落地起水;巨石的那边却艳阳高照,微风吹拂着玉立花草倩影婆娑。想来,苏东坡老先生当年漫步在西子湖畔轻声吟诵的“山色空蒙雨亦奇”,恐怕就是在此种意境中脱口而出的。

(三)龙 王 坑  洞洞沟是石人子里最大的一条沟,也是木垒河水的主要源头之一。沿着沟口径直而上,那终年积雪的冰峰似乎越来越近。到了沟脑,只见无数个泉眼汇集而成一条足有两三个流量的河水,冲出着一个深不见底,积水面积约百八十平方米的坑潭,绿茵茵的苔鲜勃发盎然的生机,激起的浪花吻着蔚蓝的天空拖起一条缤纷的七色彩虹。这就是著名的“龙王坑”。传说龙王坑是天山龙王的大嘴。那年,天宫诸神为争龙椅宝座,天山龙王乘诸神不备而顷泻天水,水漫天宫引起诸神共愤将其锁在天山大顶。从此,天山龙王不管山上淌下多少水,它都全部吸下去。因此,洞洞沟的水到了龙王坑便变得无影无踪。据说以前水利部门和水利专家曾经专门到这里勘查,若能将“龙王坑”的水引入木垒河,木垒河的水量将会今非昔比,下游戈壁地区的水浇面积将会增加两倍以上。可惜这个设想距今还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四)哈 熊 沟  哈熊沟、以哈熊成群而得名。有人曾亲历目睹过一场野猪大战哈熊的惊心动魄场面:一群哈熊正在抢食一头小野猪,被刚好回来的母猪发现,母猪仰天发出撕心竭底的哀鸣,刹时引来大群野猪,它们发疯般地扑向哈熊。熊猪你咬我撕,扬起的尘土足可遮天罩地。大战过后,鲜血柒红了满沟的绿草,躺下的哈熊,野猪足有三、四十头。过去,整条沟都是雪鸡,野山羊,梅花鹿、狍鹿栖息和熊豹野猪等野生动物出没的地方,如今一些珍贵野生动物已经绝踪灭迹。

(五)怪  羊  奇,更是石人子的一大特色。有一户牧民,几年前放野于崇山峻岭中的山羊竟然与野山羊自然交配,繁衍下三十多只家野杂交的改良羊种。慕名而去,见那家野优化组合而成的后代,毛色呈土黄,短而粗,根根倒竖,绒不及家山羊多,体形略大,全然不似家种山羊那羊温顺,眼晴里却依旧流露出一种野性。

(六)分  水  梁  若要体会“会当凌绝顶,一揽众山小”的意境,非得登上分水梁才能真切地有所感受。有人说,到了石人子不上分水梁等于未来石人子。站在梁顶极目远眺,万古青山尽收眼底。“不涉高寒处,安知天地宽”。遥望博格达峰在蓝天辉映下清晰可见,似乎在咫尺之间。腑瞰百里长廊,座座牧民毡房如同白云点缀,炊烟袅袅,这里是木垒著名的夏牧场之一。回首之间,梁脊上一座座巨峰矗立眼前。它就是传说中樊梨花怒锁分水梁的地方。

唐时,樊梨花挂帅西征,到了芦花河被滔滔洪水所困,多次搭起的木桥都被洪水冲走。樊梨花独自一人循着芦花河溯流来到分水梁。看到这里群山荟萃,风景如画,戎马倥偬,日理战事的紧张心绪荡然无存,流露出一个女人固有的温柔本色。然而,她看到龙王正张着大嘴,喷吐着洪水,便怒不可遏地拔箭射瞎了它的双眼,并用长长的铁链紧紧地锁住了龙的大嘴。从此龙王的嘴再也张不开了,吸进肚里的水只好从尾部喷出流入奇台的开工河。后来人们都说,只要砸开索链,水就会从开工河流入木垒河。

(七)温   泉  畅游石人子,爬山涉水,回味天高地阔,领略天山风光,指点江山文字,再到小温泉浸水一泡,顿觉满心的舒展,铭心的惬意。小温泉,泉眼不大,一年四季水温保持摄氏21度,即使是寒冷腊月,朔风刺骨,这里的泉水也能将冰雪融化。泉水热气蒸腾,顺看峭壁叮呼而敲击着石板竟然撞成了一个小水潭,掬一捧洗脸,让人感觉心旷神怡。传说,当年王母娘娘派紫衣仙女到天山采撷百花。柴衣仙女初踏红尘,满心喜悦,像青春的少女连蹦带跳,大有乐不思蜀之意。中午时分,骄阳似火,涌动兴奋的汗水不知不觉浸透了衣衫。随从的待女忽然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一眼小泉喷吐着热气。紫衣仙女高兴极了,沐浴在温泉中不知不觉忘了返回的时辰。后来,人们便又把这条山沟叫做紫衣沟。

§ 原始胡杨林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距离县城东北150公里处,有一个被汉族人称为"梧桐窝子",哈萨克人称为"玉托朗格"(译为毡房似的胡杨林)的地方,就是迷人的原始胡杨林。

胡杨林面积约30平方公里。八十年代初发现后经科学家初步考察,认定这是上古时期就有的原始胡杨群落的遗孑,距今已有6500万年,千年的漠风雕塑着干枝大树的"艺术形象"真是千姿百态,而更多的是如冠如伞,枝叶纠缠。胡杨"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因而有"沙漠英雄树"的美称  当人们在大漠中艰苦跋涉而出现在前方的大片葱笼的绿林又并非虚幻的"海市蜃楼"的时候,那惊奇之情是可想而知的。

投入这绿色的世界,透过浓荫看荒漠戈壁,满身心的疲备困乏全部留给了荒漠戈壁,这里拥有的只是泌人肺腑的清新俊逸。林中树冠相连,枝叶交错。正值青春鼎盛的胡杨,平均干高10米,最高18米,林冠直径平均4米,最大10米,胸径平均30厘米,最大1.5米,三人尚不能合抱。属于"祖爷辈"的老树,弯腰驼背,满脸憔悴,龟裂的树皮记载着悠悠岁月,给它留下的风刀霜剑的痕迹。  在原始胡杨林四周的荒漠中常有黄羊、野兔、狐狸、狼等动物出没,还有一种名叫"大鸨"的鸟貌似家鸡,腿长、稍高,似雁而有斑纹,十分美丽,飞有声,脚无后趾,是国家保护珍禽。1987年8月,沙特阿拉伯国王曾派他的总务大臣专程来木垒,带上猎鹰捕大鸨。足见木垒境内的大鸨弥足珍惜。[2]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3 18: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