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木卡姆 |
释义 | § 简介 木卡姆 木卡姆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特别是《十二木卡姆》,它是维吾尔木卡姆的主要代表,广泛流传于新疆的南疆地区和北疆的伊犁地区。 在现代维吾尔语中,“木卡姆”除“大型套曲”意思外,还具有“法则”、“规范”、“曲调”等多种含义,它由十二部木卡姆组成,每一部又由大乃格曼(大曲naqma)、达斯坦(叙事诗dastan)和麦西热甫(民间歌舞maxrap)三大部分组成,含歌、乐曲20至30首,长度2小时左右。全部演唱完十二木卡姆需20多个小时。 木卡姆体裁多样,节奏错综复杂,曲调极为丰富。生动的音乐形象和音乐语言,深沉缓慢的古典叙诵歌曲,热烈欢快的民间舞蹈音乐,流畅优美的叙事组歌,在艺术成就上是无与伦比的。《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音乐的脊梁,是打开维吾尔族文化的金钥匙,是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古典音乐精华的融合体。 新时期,新疆继续加大十二木卡姆的拯救力度。上世纪八十年代相继成立了自治区木卡姆研究室、新疆木卡姆艺术团。同时出版了《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等书籍和光盘。1996年,新疆艺术学院成为了木卡姆表演艺术班。 木卡姆音乐现象分布在中亚、南亚、西亚、北非19个国家和地区,新疆处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最东端。得益于横贯欧亚的古代陆上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维吾尔木卡姆作为东、西方乐舞文化交流的结晶,记录和印证了不同人群乐舞文化之间相互传播、交融的历史。因此,"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人们赞誉为“华夏瑰宝”、 “丝路明珠”,并于11月25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1] § 历史渊源 乡间木卡姆演出 在维吾尔族祖先从事渔猎、畜牧生活时期就产生了在旷野、山间、草地即兴抒发感情的歌曲,这种歌曲叫作“博雅婉”(旷野之意),后来经不断融和、衍变,到公元12世纪,发展形成了“博雅婉”组曲,这就是“木卡姆”的雏形。 13世纪,“博雅婉”组曲传入中亚和伊朗高原。 15世纪,“博雅婉”组曲正式定名为“木卡姆”。 16世纪,一个伟大的维吾尔族女性阿曼尼萨(公元1533-1567年)的出现,使“木卡姆”正式纳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1547年,酷爱音乐和诗歌的阿曼尼莎,成为以新疆莎车为国都的叶尔羌汗国的王后。她召集大量乐师和木卡姆演唱家,大规模整理“木卡姆”,使之系统化和规范化,并改掉了原“木卡姆”歌词中难懂的外来语词汇、古维吾尔语词汇和陈旧的宫廷诗词,同时还创作了“依西莱提安库孜”这一新木卡姆。从而整理出结构完整、体系严密、朗朗上口、易于理解的全新“木卡姆”。 19世纪,这套“木卡姆”被逐步精缩为十二部套曲,每部套曲约演奏两个小时。这被浓缩后的“木卡姆”,定名为“十二木卡姆”,但无文字纪录。 1951和1954年,“十二木卡姆”的唯一演唱者、维吾尔族著名老艺人吐尔迪阿洪的演唱得到了认真而全面的记谱和录音。 经过整理和编辑,1960年,正式出版了《十二木卡姆》:包括古典叙诵歌曲、民间叙事组歌、舞曲、即兴乐曲340余首。每套木卡姆都由大乃格曼(大曲naqma)、达斯坦(叙事诗dastan)和麦西热甫(民间歌舞maxrap)三部分组成。体裁多样,节奏错综复杂,曲调极为丰富。生动的音乐形象和音乐语言,深沉缓慢的古典叙诵歌曲,热烈欢快的民间舞蹈音乐,流畅优美的叙事组歌,在艺术成就上是无与伦比的。 2005年11月,“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也是为了打造今天的文化精品。近年来,新疆的文化艺术事业正以令人欣喜的姿态迈上新高度。 § 所属内容 刀郎艺人阿布都热西提。不管什么场合,只要刀郎人一放开喉咙,就把所有的场面都震住。但不是被震住的人都能听得懂、能理解。 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由十二套大型乐曲组成,这十二套大曲分别是:拉克、且比亚特、木夏吾莱克、恰尔尕、潘吉尕、乌孜哈勒、艾且、乌夏克、巴雅提、纳瓦、斯尕、依拉克等木卡姆。 其中的每一套包括“穹乃额曼”(意为“大曲”,系列叙咏歌、器乐曲、歌舞曲)、“达斯坦”(系列叙事歌、器乐曲)和“麦西热甫”(系列歌舞曲)三大部分。每套含乐曲二十至三十首,十二套共近三百首,完整地演唱需要二十多个小时。喀什、和田、阿克苏和伊犁等地流传的“十二木卡姆”虽然同源,但在结构模式、旋律风格、乐器使用等方面却又各具特色。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民众最喜爱的艺术形式,在各种公众或家庭聚会中演唱和舞蹈。 吐鲁番木卡姆 吐鲁番木卡姆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流传于吐鲁番地区鄯善县鲁克沁镇及周边吐鲁番市和托克逊县。吐鲁番木卡姆有“拉克木卡姆”、“且比亚特木卡姆”等11部,完整演奏一次约需10个小时。每套木卡姆由“木凯迪满”、“且克特”、“巴西且克特”、“亚郎且克特”、“朱拉”、“赛乃姆”、“尾声”等八部分组成。除有伴奏以外,还有用鼓吹乐表演的形式。 哈密木卡姆 哈密木卡姆是流传在新疆东部哈密地区的一种历史悠久、篇幅宏大、结构完整的大型维吾尔音乐套曲,共有“琼都尔木卡姆”、“乌鲁克都尔木卡姆”等12套,其中7套包括两个乐章(即两套曲目),共有258首曲目、数千行歌词。 哈密木卡姆在历史上经过了从民间到王宫、最后又回到民间的流传整合过程,经由民间艺人的不断演唱和整理规范,形成了结构完整的套曲形态。每套木卡姆均由散板的序唱和4/4、7/8、5/8节奏的多首歌曲及2/4节奏的多首歌舞曲的结构序列组成,体现了典型的完整性特征。哈密木卡姆的命名方式保持了维吾尔族的传统,每套木卡姆的名称一直到现在都保留着维吾尔族的名称,如“乌鲁克都尔木卡姆”、“嗨嗨哟兰木卡姆”、“加尼凯姆木卡姆”等,在新疆各地木卡姆中显得十分独特。 刀朗木卡姆 刀朗木卡姆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西北部以叶尔羌河至塔里木河流域为中心的刀郎地区,尤以麦盖提县为盛。刀朗木卡姆据说原有12套,现在能收集到9套,其中包括“巴希巴雅宛木卡姆”、“孜尔巴雅宛木卡姆”、“区尔巴雅宛木卡姆”等。每套刀朗木卡姆都由“木凯迪满”、“且克脱曼”、“赛乃姆”、“赛勒凯斯”、“色利尔玛”五部分组成,为前缀有散板序唱的不同节拍、节奏的歌舞套曲。每部刀郎木卡姆的长度约为6到9分钟,9套总长度约一个半小时。刀朗木卡姆的唱词全都是在刀郎地区广为流传的维吾尔民谣,充分表达了刀郎维吾尔人的喜、怒、哀、乐,同时反映出维吾尔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丰富多彩,曲调高亢粗犷,感情纯朴真挚。 新疆麦盖提县维吾尔刀郎木卡姆 新疆麦盖提县维吾尔刀郎木卡姆是麦盖提县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与其他各地流传的刀郎木卡姆和新疆境内的各种维吾尔木卡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有相对独立的艺术特色,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 § 组成 木卡姆演出 从中国新疆最东面的哈密地区到摩洛哥的塔尔法亚,在东西长达12000公里的范围内,19个伊斯兰国家的4亿多人享有这一文化盛宴。如果用一条红线将这些地点连接起来,就是一条和丝绸之路完全吻合的道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物质交流之路,又是一条音乐之路。今天的木卡姆是这条音乐之路的最好见证。一个绿洲到一个绿洲,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一段行程到另一段行程,一个又一个民族在同一格式里填加了自己的色彩,每一次传递,既是一次继承,又是一次创造。 在中国之前,伊拉克的《伊拉克木卡姆》、阿塞拜疆的《阿塞拜疆木卡姆》、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沙土木卡姆》已经申请并分别列入了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因其多样性、综合性、完整性、民众性而再次被列入。 现代维吾尔语中,木卡姆一词的主要意思是指“大型套曲”,同时还有法则、规范之意。“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对流传在新疆的木卡姆文化的一种涵盖方式。在这个大框架下,有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它们是流行在各个地区的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是由十二个大型的套曲组成的,每一个套曲都包括“琼乃额曼”、“达斯坦”、“麦西热甫”三部分。 第一部分“琼乃额曼”是大曲之意。1980年代,研究十二木卡姆的人们发现,一部名为“阿比倩希曼”(意为泪水、眼泪)的套曲中的琼乃额曼部分,竟然包括了39种曲调、填有244首古典诗歌。 第二部分“达斯坦”是叙事歌曲、器乐曲。如果“琼乃额曼”是用音乐进行心灵的咏唱,那么“达斯坦”就是用音乐来讲故事。凄美的爱情故事;悲壮的英雄故事;离奇的民间传说。 第三部分“麦西热甫”是属于田野果园集市的,它是“欢乐颂”,是“狂欢节”,是舞蹈的精灵。成千上万的人随着“麦西热甫”旋动肢体,佝偻的身躯在一瞬间灵动。 风、雅、颂,这是孔子整理的《诗经》的结构,可以想象当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且舞且唱的情景,一定和今天的十二木卡姆的歌、舞、乐有神通之处。宫廷之雅,家国之风,民间之谣,如此结构宏大的十二木卡姆演唱下来,需要24小时的时间。 [2] § 音乐形式 木卡姆演出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在调式、音律、节拍、节奏等方面的独特表现,造就了它充满西域风情的迷人魅力和艺术价值,也使其成为完善华夏音乐本体特征的重要一环 从音乐本体方面看,新疆维吾尔木卡姆音乐在调式、音律、节拍、节奏及乐器组合等方面,都呈现出与现存中原传统音乐不同的特征。在十二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中,普遍存在以游移形态出现的四分中立音律,在贯穿木卡姆始终的曲调模式中,又蕴含着以d o 、re 、m i、fa、so l、la、si等为结束音的多种调式类型,甚至音阶的同一音位也存在两个以上不同的音级。这些独特表现造就了木卡姆充满西域风情的迷人魅力和艺术价值,也使其成为完善华夏音乐本体特征的重要一环。 这种繁杂多变的音律形态,可否简单视为印度、波斯、阿拉伯音乐影响的结果,而与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形态无涉呢?答案是否定的。音乐理论家邵光琛的研究表明,汉族音乐和维吾尔族音乐实乃同属一个体系(包括其他一些东方民族),中国传统音乐绝非单纯的“五正声”一统天下。汉民族旋律音群在演进过程中早已湮没的调式结构阙如,恰恰需要以木卡姆为代表的新疆维吾尔传统音乐来填补。 维吾尔木卡姆的节拍、节奏组合亦颇具特色。据周吉等学者研究,常规节拍、复合节拍、混合节拍,以及每小节增加半拍或四分之一拍而形成的“增盈节拍”和复合节拍中“三拍二连音”、“三拍四连音”的节奏型及其变体,在维吾尔木卡姆中大量存在。它们的多样组合打破了常规节奏、节拍单一整齐的模式,形成灵活多变、充满激情与张力的律动,使木卡姆音乐丰富多彩、变化万千。 维吾尔木卡姆的伴奏乐器多样,有吹管乐器乃依、巴拉满、苏乃依,弓弦乐器萨它尔、艾捷克,弹拨乐器弹布尔、都它尔、热瓦甫、卡龙,击弦乐器扬琴,打击乐器达普、纳格拉、萨帕依等十余种。许多乐器残留着中原、南亚及阿拉伯音乐文化的烙印。它们编织出的奇妙音响,成为塑造维吾尔木卡姆艺术风格不可或缺的要素。 喀什木卡姆 主要流行于喀什 、和田 、莎车、阿克苏、库尔勒、伊犁等地。全部大曲共12套,又称十二木卡姆。内部又有3种曲体形式:① 琼乃额麦(即大曲 )。为最古老的木卡姆形式,由维族传统大曲发展形成,14世纪已流传于喀什、和田,约在15~16世纪之间形成12套。每套由 5~10首歌曲和 2~6 首间奏乐曲组成,间奏曲穿插于不同歌曲之间。②十二木卡姆。每套大曲分3部分 ,第一部分即上述的琼乃额麦;第二部分为达斯坦,即叙事歌曲,由3~4首歌曲和歌曲之间穿插的间奏乐曲组成 ; 第三部分为麦西来甫 ,是由2~7首歌曲组成的歌舞组曲。③伊犁木卡姆。19世纪末十二木卡姆传到伊犁,只保留了达斯坦、麦西来甫和琼乃额麦中的“木卡姆散序”。20世纪30年代,又由当地音乐家补入新曲,形成木卡姆散序-达斯坦-麦西来甫组成的伊犁木卡姆。 喀什木卡姆的音乐以自然七声音阶为主,有以 do、re、mi、sol、la、si为主音的多种调式 ,并有包含增二度和音的音阶。演唱者一般2~6人。主要伴奏乐器为萨它尔、弹拨尔、锵(扬琴)、手鼓等。 多兰木卡姆 流行于叶尔羌河与塔里木河流域。共 12套(现仅采集到9套)。每套由5段节拍不同的歌曲组成:散板木卡姆、切克堤曼(拍)、赛乃姆(拍)、赛勒凯(拍)和色来尔曼(、拍)。 每首歌的起 、落长音几乎都带有滑音尾缀,是音乐化的呼喊声,具有浓郁的畜牧狩猎风格。音阶 有三声、四声、五声、六声、七声多种,调式序列29种。演唱者一般5人。伴奏乐器有卡龙、多兰热瓦甫、多兰艾介克等。 哈密木卡姆 流行于哈密、伊吾地区。16世纪前后,在传统的伊州大曲基础上形成。共12套。每套由10~17首歌曲组成,共 257首歌曲 。 有属自然七声范 围内的多种音阶,多以 do、re、sol、la 为调式主音 。 节奏有拍和拍等。伴奏乐器有哈密艾介克、扬琴和手鼓等。 [3] § 研究领域 1、对于木卡姆音乐本体、文学本体、舞蹈本体及其构建规律的研究; 2、对于木卡姆文化背景的研究; 3、对于木卡姆的表演场合、功能及其美学特征的研究; 4、对于木卡姆萌生、形成、发展、传播历史的研究; 5、对于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木卡姆的比较研究; 6、木卡姆在全球文化及全人类传统艺术中的地位; 7、对于木卡姆保护和传承现状的研究。 § 研究现状 木卡姆艺人杏花树下祈丰年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际传统音乐学会木卡姆学科组共同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承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新疆艺术学院、新疆师范大学协办的“第六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于2006年9月25日至29日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举行,来自9个国家的75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2005年11月25日,“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被遴选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标志着维吾尔木卡姆的保护、传承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本次国际木卡姆研讨会就是全面落实中国政府在“木卡姆申报书”中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拟订的“十年保护计划”的重要举措。在本次研讨会期间,还同时举行了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同意,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自治区文化厅承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协办的“首届新疆民间艺术节”和“2006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2006新疆农民画展”。 国际传统音乐学会是从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术组织。鉴于木卡姆音乐研究在全人类音乐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于1988年6月在柏林举行了“第一届国际木卡姆研究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木卡姆—拉格—行旋律—音乐产生的体系与原理”。会上成立了国际传统音乐学会木卡姆学科组,共有12个国家的20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1992年3月,“第二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在柏林举行,议题为“历史和现实中的地区木卡姆传统”,侧重研究各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民间流传的木卡姆音乐所具有的不同风格。“第三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和“第四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分别在芬兰坦佩雷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第五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于2001年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举行,有12个国家的学者与会进行了研讨和学术交流。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木卡姆学者未参加前五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与国外木卡姆学界的学术交流也不够,只有10余名境外的木卡姆学者曾经来中国参加过研讨会,或者与中国学者进行过学术交流。 9月25日至28日,研讨会进行了学术研讨,共宣读了32篇学术论文。其中,关于木卡姆本体研究的12篇,关于木卡姆文化背景的6篇,关于木卡姆比较研究的4篇,关于木卡姆形成、发展历史的论文3篇,关于方法论研究的4篇,其他内容的3篇。同时,会议还安排了两个时段的专题讨论。会议期间,代表们还观看了四场由来自新疆各地(州)、县的各民族民间艺人演出的原生态传统艺术节目,并参观了“2006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和“2006新疆农民画展”。9月29日,中外学者专程去吐鲁番地区鄯善县鲁克沁镇,参加了拟定建设的15个“维吾尔木卡姆保护传承中心”中第一个落成的“中国维吾尔‘吐鲁番木卡姆’保护传承中心”揭牌仪式,观看了民间艺人表演的‘吐鲁番木卡姆’,还参观考察了交河故城、苏公塔、坎儿井等文化遗产。 2006年9月25日至29日,来自德国、法国、突尼斯、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日本和中国等9个国家的75位以木卡姆为主要研究方向的音乐学家、舞蹈学家、文学家参加了在乌鲁木齐举行的“第六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其中中国的代表分别来自北京、上海、海南、浙江、湖北、河南、台湾和新疆等省、市、自治区。有32位中外学者在会上宣读了论文,并就如下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为了求得“木卡姆学”迅速而又扎实的发展,既要加强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木卡姆学者之间的联系、交流,组织学者深入到各木卡姆生态园区进行实地考察、交叉访问;又要进一步加强和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文学、语言学、历史学、地理学、生态学、考古学、社会学等相关人文学科学者的联系,并参与21世纪木卡姆的保护、传承和传播实践。“第六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的全体与会者希望国际传统音乐学会木卡姆学科组能经常举办不同规模的全球性或区域性木卡姆研讨会,编辑出版与木卡姆相关的学术信息、刊物及专门著作,以期提高木卡姆学的整体科研水准,并以木卡姆学的研究成果指导和促进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木卡姆在21世纪的保护和传承。 “第六届木卡姆国际研讨会”为中外木卡姆学家接触、切磋、研讨搭起了很好的平台,对于维吾尔木卡姆乃至世界各国木卡姆的研究必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也必将加深与会境外学者对维吾尔木卡姆的了解,并探询国内外学者今后全面合作、加强多方面交流的可能性,提高木卡姆研究水平,并以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最新学术成果为指导,进一步促进木卡姆的保护与传承。 [4] § 存在的问题 木卡姆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进程加快,大量产生于农耕文明时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发展环境迅速改变,其消亡速度不断加剧。一是保护木卡姆传承人是保护木卡姆艺术的关键。 目前还要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和传承人的保护力度,为他们创造好的生活、工作条件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有了较充裕的资金保证,能给木卡姆传承人定期发放津贴,辅之以适当的物质奖励,使他们不再为生计发愁,同时还能有一些传承培训经费,便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带徒传艺上; 二是木卡姆传承人在传习活动中很难吸引年轻人,很多传承人有着满身技艺却找不到徒弟。由于木卡姆作为“传统文化”不能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所以学习的人要有甘于吃苦、甘于清贫的思想,但现在招这样的传承人很难; 三是由于一些像木卡姆一样的“非遗”项目不能很快产生经济效益,往往得不到个别部门足够重视,经费投入不足。 § 传承方法 传承 一是原生态传承。 根据维吾尔木卡姆在全区民间分布的情况,统一规划建设2大、8小共10个木卡传承中心,实行民间艺人就地传习、教学、,既培养新的传承人,又扩大维吾尔木卡姆在原生地的群众性活动频率。 其中,“吐鲁番木卡姆传承中心”已经建成投入使用,其余的由文化厅和发改委配合,已完成选点、可行性研究,将报国家发改委立项。为保护好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自治区公布了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29名。喀什、阿克苏、哈密乖地相继命名了一批木卡姆传承人,有关地县政府采取对木卡姆传承人实行教学补贴或纳入城镇居民低保等措施(最高补贴达到每人每月450元),调动了优秀民间艺人传承、教习的积极性。 二是专业传承。 积极支持新疆木卡姆艺术团做好维吾尔木卡姆的悼念、整理、规范、展示等工作。为了广泛普及维吾尔木卡姆知识,在中央、自治区的支持下,我们全面制作了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CD、VCD、DVD等多种音像制品。2006年,由自治区财政投入180万元,支持该团新演了一台原生态的木卡姆大型晚会《木卡姆的春天》,在区内、国内和出访演出中,都锋利了广泛好评。 三是文本传承。 在《十二木卡姆》已有三个版本和《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各有一个版本的基础上,新疆艺术研究所和全区各有关地、县文化部门,结合实施国家级艺术科研重点项目《维吾尔歌舞艺术研究》,现将深入全区各地开展全面地普查,又有诸多新的收获。将经过深入研究,择机出版更为完整、严谨的木卡姆版本以传之后世。 四是教育传承。 除继续在新疆有关大专院校开办维吾尔木卡姆传承班、招收木卡姆专业研究生外,正在筹划编写维吾尔木卡姆的普及型乡土教材。阿瓦提、麦盖提等县已经使用《刀郎木卡姆》音乐和舞蹈动作,编成健身操在中小学校推广,受到当地群众的普遍欢迎。 五是媒体传承。我们不仅制作了有关维吾尔木卡姆的多种音像制品,还以中、英、维三种文字合编出版了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代表作的《中国北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申报书》,编撰出版了《丝绸之路新疆传统文化丛书》之《木卡姆》、《解读维吾尔音乐珍宝木卡姆》等多种介绍维吾尔木卡姆的书籍,面向社会广泛宣传介绍,以唤起人们关注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与自觉。同时,已与中央音乐学院签约共同编制《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姆艺术》的数据库,现已开始实施。争取意大利投资修建维吾尔木卡姆博物馆的事项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此外,还注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财政投入,共计1100余万元,是中央当年对新疆专项投入的4倍多,其中仅用于新疆维吾尔木卡姆保护的投入,就达到近600万元。这一投入规模是前所未有的,投资的实际效果也十分明显。不仅使自治区人民政府对国家、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承诺开始得到落实。[5] § 诗摘录 木卡姆演出 雅曲十二木卡姆 第三套曲之《没有你,我要这生命干什么》 没有你,我要这生命干什么, 没有你,要那天堂和天仙干什么。 苦恋于你我流了那么多的泪水, 又要那淅沥不断的春雨干什么。 入暮当你撩起垂散于面的柔发, 我还要那皎洁的月光干什么。 你眼若水仙、面似玫瑰、身材如桧柏, 有你在的地方,还要那花园干什么。 倘若你想去江畔漫步游览, 就看我的眼泪吧,要那江上的清波干什么。 请在你门槛边,赐我一席栖身处, 阿塔依还要那亭榭楼阁干什么。 阿塔依,15世纪维吾尔文学代表人物之一,著有《阿塔依诗集》 俗曲刀郎木卡姆 第三套曲区尔巴亚宛之《且克脱曼》 第一曲 你那黑羔皮做的帽子, 我戴行不行? 你那玫瑰似的嘴唇, 我吻行不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