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有效需求
释义

§ 历史背景

有效需求预期可给雇主(企业)带来最大利润量的社会总需求,亦即与社会总供给相等从而处于均衡状态的社会总需求。在19世纪20年代已出现有效需求的概念。1820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发表《政治经济学原理》,提出由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资本主义存在产生经济危机的可能。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货币通论》,重提有效需求不足,并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1929年爆发世界经济危机,传统的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可以借助市场自动调节机制达到充分就业的说教破产,以凯恩斯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不得不承认,资本主义社会经常存在就业不足,因而经常处于萧条状态。凯恩斯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以试图解释这种现象。根据凯恩斯的观点,有效需求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从而处于均衡状态的社会总需求,它包括消费需求(消费支出)和投资需求(投资支出),并决定社会就业量和国民收入的大小。

有效需求并不一定能保证达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影响有效需求的主要有3个心理因素和货币供应:①消费倾向。即消费支出对收入的比率。人们的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如收入增加得多,也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收入越增加,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差距越大。②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它决定资本边际效率(增加一笔投资预期可得到的利润率,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③ 流动偏好。即人们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和财富的愿望强度。这种流动偏好可以出于交易动机(应付日常支出)、谨慎动机(应付意外支出)和投机动机(捕捉投资机会),并决定对货币的需求量,又影响利率。凯恩斯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在国民收入增加时,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差距扩大,储蓄增加,从而发生消费需求不足。这时需要有投资增加以弥补差距,抵消储蓄。但由于企业家对投资前景缺乏信心(由于第二和第三心理因素),投资支出往往不能弥补差距,储蓄不能全部转化为投资,从而也使投资需求不足。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不足使就业量在未达到充分就业之前就停止增加甚至趋于下降,形成大量失业。当经济繁荣达到一定阶段,投资诱力减弱,企业家对投资的未来收益缺乏信心,引起资本边际效率突然崩溃时,经济危机就爆发了。根据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凯恩斯主张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用增加公共支出、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的政策,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 影响影响

有效需求影响有效需求的主要影响

有效需求并不一定能保证达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影响有效需求的主要有3个心理因素和货币供应:

1、消费倾向。即消费支出对收入的比率。人们的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如收入增加得多,也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收入越增加,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差距越大。

2、对资本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期。它决定资本边际效率(增加一笔投资预期可得到的利润率,资本边际效率是递减的)。

3、流动偏好。即人们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的收入和财富的愿望强度。这种流动偏好可以出于交易动机(应付日常支出)、谨慎动机(应付意外支出)和投机动机(捕捉投资机会),并决定对货币的需求量,又影响利率。

§ 问题探索

有效需求中国对有效需求问题的探索

有效需求问题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核心问题。近年来,我国曾采取多种措施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但效果却不十分显著。本文在回顾有效需求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不同于主流经济学的收入-支出模型,并以此来解释中国的有效需求问题。

需求不仅仅是指对商品和劳务需要的欲望,更注重对商品和劳务的支付能力。人们的欲望是多种多样,永无止境的,而需求不止是一种欲望,更是一种支付能力。有效需求的概念是凯恩斯在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的,是指总供给和总需求相等时的总需求。供给者、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总是大于对现实的估价,因此会使社会的有效需求相应不足。有效需求的不足会抑制经济的增长,造成大量非自愿失业。由于主流经济学是“需求决定论”,这就决定了有效需求在经济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有效需求问题也不可避免地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不考虑国外部门的条件下,有效需求由两大部分组成,即消费(C)和投资(I)。任何一部分的变化都会对有效需求产生影响。要研究有效需求问题,应从这两方面着手,分别阐述它们对有效需求的作用。本文依据一种新的理论对收入分配引起的消费(C)的变化对有效需求的影响作以论述。

这里要用一种新的理论模型来对有效需求问题给予阐述。这一理论模型从一个新的视角对产生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作出解释,进而说明消费不足和有效需求不足。可以肯定,这种新的理论是从消费不足的角度论述有效需求不足的。假设整个宏观经济由企业、家庭和金融三个部门构成。与企业部门相关的变量主要有: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利息和利润。前三者构成企业的成本,利润构成企业的收益。对于家庭部门来讲,企业成本中的劳动者报酬形成工资收入。企业的利息利润构成居民的非工资收入。经验事实表明,工资收入主要是低收入者工人的收入来源,而利息利润(非工资)收入则主要是高收入者资本家的收入来源。这里借用古典学派和马克思的假设,假设资本家不消费,工人不储蓄,全部产品由工人购买和消费。这样收入在不同阶层的分配直接影响消费倾向,进而引发有效需求问题。

以上是此模型的假设前提,下面建立国民经济的收入-支出模型。

在等式的左边,W为工资,D为折旧,R为利息,π为利润。其中D=dK,即折旧等于折旧率与资本存量的乘积。R=iK,即利息为利息率与资本存量的乘积。等式右边C为消费,I为投资。(W+D+R+π)构成总收入,(C+I)构成总支出。当总支出(C+I)大于总成本(W+D+R)时,利润(π)>0;当总支出(C+I)等于总成本(W+D+R)时,利润(π)=0;当总支出(C+I)小于总成本(W+D+R)时,利润(π)0时,增加投资、扩大生产;π0时,企业会增加投资,扩大产出量。本期的投资会引起下一期资本存量的增加。在企业的成本中,D=dK,R=iK,即(D+R)=(d+i)K。所以资本存量的增加会提高企业的折旧和利息成本。投资的增加导致成本的上升,若要继续获取利润,下一期的投资则必须以累积的比率增加。这种循环造成经济的高涨。在经济高涨的过程中,企业的利息成本和利润持续快速上涨,意味着家庭部门的非工资收入上升较快,工资收入虽也有所增加,但速度相对较慢,工资与非工资收入比例W/(R+π)下降,收入分配恶化,消费不振,有效需求不足,抑制了经济的过速膨胀。一旦金融体系不能支持企业投资以累积的比率增加,就会出现π<0的后果,于是企业便缩减投资,这又使得利润进一步下降,投资进一步缩减,造成经济的衰退。有效需求在这过程中,由于投资缩减,使得过速增长的资本存量价值得以降下来,企业的成本和利润均降低。这意味着家庭部门的利息利润收入比重下降,而工资由于具有向下的刚性,下降缓慢,工资与非工资收入比W/(R+π)上升。收入分配悬殊的局面得到控制,消费倾向上升,有效需求得到恢复。企业亏损到一定程度通过破产和资本市场的运作会使资产贬值,这样就会降低下一期的折旧、利息成本,成本的降低在有效需求的带动下,经济重新出现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企业扭亏为盈,从而防止了经济的持续衰退。以上就是这个模型所解释的经济周期。周期性稳定的关键在于一个体现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健全的货币金融体系,在经济不断高涨时其自身蕴含的收入分配和有效需求的矛盾,以及以资产抵押为基础的内生货币供给体制,会自动使经济转入低速增长的衰退阶段,而在衰退阶段,由于收入分配和有效需求的逐步修复和企业资产的贬值又会使经济回到均衡的增长状态。

以企业追求利润为假设前提,以企业的成本收益计算为基础的新的收入—支出模型在解释经济周期的同时,对收入分配周期也作了系统的阐述。W/(R+π)具有均衡的比率。当经济高涨时,投资以累积的比率增加,W/(R+π)小于均衡值,呈现出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当金融体系不能支持投资继续以累积的比率增加时,经济开始出现衰退,W/(R+π)上升,贫富差距缩小,W/(R+π)向均衡值靠近。穷人的消费倾向要远远高于富人。当经济处于高涨阶段时,由于投资的累积扩大引起资本存量价值的增加,除了使W/(R+π)下降以外,还使得W/(D+R)也下降。原因是R=iK,D=dK,即利息等于利息率与资本存量价值的乘积,折旧等于折旧率与资本存量价值的乘积。在利息率和折旧率不变的前提下,利息成本和折旧成本是与资本存量价值成正比的。W/(R+π)和W/(D+R)下降说明,随着经济的扩张,一方面是消费需求的减少,另一方面是产品成本的上升,到了一定阶段,必然形成工人的工资买不起企业按现行成本生产和定价的产品。而企业降低价格就会亏损,这就是有效需求问题的核心。[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