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方伯谦被杀是否冤案?
释义   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失败,以前都把责任推到济远舰管带方伯谦身上,说他在海战开始后首先临阵脱逃,以致“牵乱阵势”,导致海战的失败。战后,李鸿章和丁汝昌以方伯谦“临阵脱逃”罪奏报朝廷,依旨正法。在之后很长的时间内,方伯谦“临阵脱逃”成为定论,虽早有人提出疑问,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八十年代以来,方伯谦案是否冤枉一时成为近代史的一个热点。维持原说者有之(正方),翻案者有之(反方)。后来,有关这个问题的论文竟然结集出版,这在出版史上是少有的。下面我们先来看看正方是怎么论证的:正方阐述这样一个基本史实:海战中济远舰累中敌炮,首先挂起表示本舰受重伤不能再战的白旗,后来看见邓世昌的致远舰被击沉后,管带方伯谦产生畏惧心理,首先率舰逃出阵外,驶回旅顺基地。广甲舰见济远逃跑,也尾随其后撤回,慌乱中触礁搁浅。济远、广甲的退出,使北洋舰队的阵势出现严重混乱,被日军各个击破,最终导致海战的失败。战后,水师提督汝丁昌向李鸿章报告海战情形,以“济远首先退避,将队伍牵乱,广甲随逃。若不严行参办,将来无以儆效尤而期振作。”李鸿章根据丁汝昌的报告上报军机处,请将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即行正法。军机处依报同意。随即,方伯谦在旅顺被斩首。广甲舰管带吴敬荣则只受到“撤职留营”的处分。上方的这个论点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并且被写进了历史教科书。

虽然在当时就有人为方伯谦喊冤,但只是被当成野史而姑存一说。1980年,季平子先生在《历史研究》上发表文章,对方伯谦案提出了疑义,率先引发了争论。次年,主张前说的戚其章先生进行了辩解,坚持认为方伯谦是罪有应得。季先生不服,隔年又写文章反驳。一时正反两方争论得难解难分。后来,随着新的史料的发现,又有更多的人加入了辩论的行列。反方根据尚未发表过的卢毓英手稿《卢氏甲午前后杂记》,论证方伯谦案确系冤案。卢氏是广甲舰上的管轮,亲自参加了甲午海战。广甲舰触礁搁浅后,他搭乘济远舰回到旅顺。因是作者亲临现场,所记史事应该是最为可靠的。

从他的杂记和其他史料里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以下的实:首先,甲午海战中我方阵势的混乱是由于战术上的轻敌和提督丁汝昌指挥不力造成的,并不是因为济远舰的撤出才“将船伍牵乱”的。是丁汝昌未等舰队列队完毕,就轻率地发出进攻的命令,以致使我方阵势出现混乱状态,被日舰各个击破。

其次,真正首先逃跑的是广甲舰而不是济远舰。广甲舰在致远舰的后面,一看到致远舰被击沉,顿时“全军胆落,心愈慌乱”,在“未受一炮”的情况下就仓皇逃离战场,慌乱中触礁 。而济远舰因为“当?之冲迎击既久,炮多炸裂倾倒,无从应敌”,才被迫撤出战场的。从先后来说,广甲舰远比济远舰逃离战场早;从性质来说,广甲舰 俏返刑 命,而济远舰是因为受到重伤不能再战才撤出战列的。第三,丁汝昌和方伯谦平日结下仇怨,丁乘机报复,制造了方伯谦冤案。方、丁二人曾在刘公岛争地造屋,结果方触犯了丁的私利,丁一直怀恨在心。另外,方、丁二人“在沪同溺一妓,俱欲以金屋贮之。妓以丁年老貌劣,不及方之壮伟,誓愿嫁方。”因此,丁汝昌深恨方伯谦“夺其所好”;第四,甲午海战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丁汝昌指挥不力造成的。丁为了推卸责任,就把方伯谦当成替罪羊推上了断头台。同时,海战中真正返舰跑的广甲舰管带吴敬荣,是丁汝昌的同乡心腹,丁汝昌之害死方伯谦,正可遮掩吴敬荣的罪行。

但是正方对以上说法不以为然,他们提出了以下理由:一,方伯谦在战斗正在进行的时候就离开战场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根据北洋海军的有关章程,显然应该“临阵逃亡,斩立决”,即使不存在将队伍牵乱的问题,被正法也是不冤枉的。二,“卢氏杂记”本身就露出破绽,作了济远舰先逃的佐证:卢氏在广甲舰里亲眼见到并记录了经远舰沉没的情形,而方伯谦在他的报告中对经远舰沉没这一重大事件却只字未提。可见,经远舰沉没的时候,方伯谦已经逃离了现场,而广甲舰是在经远舰沉没后才离开战场的。三,济远舰是否因受重伤不能再战才退出战斗的问题?正方指出,日本海军方面的材料对和定远、镇远、来远、靖远、经远、致远等中方舰只的交战情况描写非常详细,偏偏没有对济远舰有所描述,说济远受伤如此严重值得怀疑。而且,济远舰处于队列的左翼,而海战的焦点却是在右翼。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2 1:3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