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摩尼教
释义

§ 概述

摩尼教,又称作牟尼教或明教,是一个源自古代波斯宗教祆教的宗教,为西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Mani)所创立。这是一种将基督教与伊朗马兹达教义混合而成的哲学体系。其教义认为,在世界本源时,存在着两种互相对立的世界,即光明与黑暗,即初际,光明与黑暗对峙,互不侵犯。中际时,黑暗侵入光明,二者发生大战,世界因此破灭。后际时,恢复到初际,但黑暗已被永远囚禁。摩尼教认为,物质世界出现前,黑暗物质与光明精神互斗,出现后,则是黑暗入侵光明,所以摩尼教反对物质,认为是黑暗。

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最初也加入这一教派,作过前后长达九年的“摩尼教徒”。后来奥古斯丁脱离并反驳摩尼教。

摩尼教的创教者摩尼生于公元216年,242年在巴比伦传教,277年被钉于十字架。他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世界性的宗教,超越一切的宗教传统。

摩尼教(Manichaeism)是三世纪在巴比伦兴起的世界性宗教。由于希腊文《科隆摩尼古卷》(Cologne Mani Codex)的发现,学术界掌握了关于摩尼早期思想的第一手资料。

一般认为, 摩尼教主要吸收犹太教-基督教等教义而形成自己的信仰,同时也采纳了不少琐罗亚斯德教的成分,传播到东方来以后,又染上了一些佛教色彩。它的主要教义是二宗三际论,有自己的戒律和寺院体制。

摩尼教在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内(从三世纪到十五世纪),从北非到中国的福建,在整个欧亚旧大陆上广泛传播,文献使用过叙利亚文、中古波斯文、帕提亚文、粟特文、汉文、回鹘文、希腊文、拉丁文、科普特文等十余种文字,与其他主要宗教发生了深入的思想对话,如果要研究中世纪欧亚大陆东西文明交流史,从研究摩尼教入手无疑是一个的极佳选择。

§ 创始人

摩尼(Mani。216年4月14日-约274年)是摩尼教的创始人。母亲满艳(Maryam)与波斯的安息(Arsacids)王室有亲戚关系。摩尼诞生于巴比伦(Babylonia)北部的玛第奴(Mardinu)。父亲跋帝(Patek)原住哈马丹(Hamadan)曾参加犹太派基督徒派别厄勒克塞(Elchasaites)派,这个教派以禁欲和实行烦琐的浸礼仪式为特点。摩尼从四岁起就被他父亲带到这个教派中生活。

摩尼自称从小受到天使启示,他二十四岁时(240年4月19日)受到神我(Syzygos)一次最重要的启示,涉及以后摩尼教的主要基本教义。他遂与厄勒克塞派决裂,如果没有他父亲的保护,可能被杀。摩尼离开这个教派,来到泰锡封(Ctesiphon),只有两个追随者,后来他父亲也皈依了他的宗教。摩尼及其少数信徒曾在波斯北部传教,后来取海路前往印度,使杜兰(Turan,在今俾路支地区)国王皈依摩尼教。从印度回来后,摩尼赢得了波斯萨珊王朝国王沙卜尔(Shapur)的兄弟、呼罗珊(Khurasan)总督卑路斯(Peroz)的友谊,通过他得以晋见沙卜尔。摩尼用中古波斯文写了《沙卜拉干》 (Sabuhragan)一书,概述摩尼教的教义,题献给沙卜尔。沙卜尔给了摩尼书面文件,准许他和他的信徒在帝国范围内任何地方旅行和传教。摩尼派使徒阿驮(Adda)、承法教道者帕提格(Pattig)等向罗马帝国境内传教,派末冒(Mar Ammo)等向东方传教。

摩尼教在不长时间内已 经发展成一个世界性宗教。瓦赫兰(Bahram)一世(273-276年)继位后,受琐罗亚斯德教主科德(Kirdir)的影响,改变了对摩尼教宽容的政策。摩尼想去东方的贵霜(Kushan)地区,未被准许。他收到瓦赫兰一世的传唤,要他前往贝拉斐(Bet Laphat)朝廷。摩尼已经意识到凶多吉少,但 是对信徒的关怀一如既往,在途中还访问了故乡高凯(Gaukhai)的摩尼教社团。他于274年1月21 日抵达朝廷,晋见瓦赫兰一世时,受到国王的指责,摩尼进行了抗辩,被投入监狱,2月26日死于狱中。

§ 教义经典

敦煌出土的摩尼教经典

根本经典:摩尼教的根本经典,据长期调查和考证,敦煌出土的《摩尼光佛教法仪略》(731年从波斯语文本译出)中所提到的7种,尽管在名称上有所不同﹐但大致是可信的。这 7种根本经典据说都是摩尼用东方阿拉美文的叙利亚文(一般称为摩尼文)所着﹐即《彻尽万法根源智经》( 《生之福音》或《大福音书》)、《净命宝藏经》(《生命之宝藏》 )、 《律藏经》或称《药王经》( 《使徒书》 )﹑《秘密法藏经》 ( 《秘密书》 )﹑《证明过去经》 ( 《摩尼论说》 )﹑《大力士经》 ( 《巨人书》 )﹑《赞愿经》 ( 《诗篇和祈祷书》 ),此外﹐埃及所传摩尼用中古波斯文写作﹐奉献给沙普尔一世的《娑布罗干》也可认为是摩尼教的根本典籍,此经已有一部分在新疆吐鲁番出土。

《摩尼光佛教法仪略》提到的《大二宗图》 (别译 《大门荷翼图》 ),据考证,可能是摩尼为文化较低的信徒讲经时所用的图集,它和在波斯﹑叙利亚流传的《影集》相类似。还有唐代传入中国的《二宗经》 (已佚)和敦煌出土的《摩尼教残经》很可能译自波斯方言﹐从内容上看,也属摩尼教的根本经典。

§ 史料记载

遗迹和史料:摩尼教在传播过程中还留下了不少遗迹和史料。目前所见的大致有如下的几个来源;东方基督教中的史料。主要是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等地基督徒所作的记录和评论,琐罗亚斯德教中的史料。这种资料大都从敌对立场出发﹐有些还是复述的材料,西方所传史料。

大部分用希腊文或拉丁文撰述,如奥古斯丁所写的《外道》 、《论摩尼教之道德》及新近发现的《科隆摩尼古典》;伊斯兰教中的史料。一般用阿拉伯文写作,其中最重要的有安纳第姆在987~988年所写的《群书类目》,中国和中亚保存的史料。这些史料用汉文﹑突厥文﹑粟特文﹑维吾尔文或其它中亚文字写作或译作。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摩尼教本身的经典或史实。

其中可分为,(a)《旧唐书》 、《新唐书》及《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和《宋史》、《明史》等一般史籍,(b)杂著﹑类书﹑碑铭﹑石刻等,如公元814年或808年所立“九姓回鹘爱登里啰汨没密施合毗伽可汗圣文神武碑”,824年所撰“永兴县重岩寺碑序”,元代所建泉州草庵摩尼寺摩崖石刻等,(c)在佛典和道藏中所传摩尼教史料,其中最重要的有《摩尼光佛教法仪略》 、《摩尼教残经》和《摩尼教下部赞》等。摩尼教僧道明在翻译《摩尼教下部赞》的后记中说“梵本三千之条﹐所译二十余道”,可见当时摩尼教典籍的众多,中国汉译只为其中一部分,并且都没能保存下来,(d)中亚和中国新疆和阗﹑高昌﹑甘州等地的地方史迹。

如近年发现的回鹘文《摩尼教寺院文书》,古代维吾尔文《摩尼教徒忏悔词》等。

§ 教义

与光明王国对峙的黑暗王国或恶界﹐集一切邪恶之大成﹐到处充满着黑暗﹑暴力﹑愚痴﹑淫欲等。黑暗王国的管理者是恶界之王大魔﹑诸魔及其众多的眷属或魔众。大魔汉译为魔王﹑怨贪魔王﹐他所属的五类魔或恶的五分子(元素)是浓雾﹑熄火﹑恶风﹑毒水﹑黑暗(暗气)。

摩尼教义石刻

在太初之际,光明与黑暗﹑善与恶原是互不侵犯的。但在初际之末﹐黑暗的力量或魔众侵袭了光明王国﹐从此﹐双方展开了一系列残酷斗争。大明尊为应付恶魔力量的侵入,首先召唤了一个叫生命之母的尊神──善母,善母又召唤她的儿子原人﹐原人再召唤他的眷属五明子。大明尊以上列诸神或眷属构成自己的甲冑,和黑暗的诸魔进行决斗。但原人初战不利﹐自己首先倒向战场﹐五明子也为魔众所吞噬。从此光明和黑暗王国的各种力量或分子便互相混合,例如净气为烟火所吞噬﹐明力为黑暗所吞噬等。大明尊为了挽救失败,又发出了第二次召唤,并派出三位明使﹕明友(意为光明之友)﹑大般(意为大建筑师或大工作者)和净风(意为活灵)﹐净风又召唤他的五子。经过明友﹑大般和净风及其五子深入黑坑进行的斗争﹐终于制止了黑暗对光明的入侵。

摩尼教在这则神话中提出了他们对宇宙创造的看法。《摩尼教残经》对此有许多描述。该教认为黑暗力量虽则在中际中被打败,但在魔众征服原人及其五明子的过程中﹐五明子一度被五类魔所吞噬,五明子和五类魔的善恶分子已经互相纠合在一起,如果不把光明分子从恶魔分子中解脱出来﹐光明王国就将失去这一部分可贵的力量﹐因而这个王国也是不完善和不纯净的。

摩尼教最终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绝对至善的光明王国﹐为此﹐他们提出由明使净风把五明子和五类魔两种力量和合起来造成了世界,将那些已经从五类魔死尸中摆脱出来的光明分子造成了日月﹔把那些仍然受到五类魔污染的分子造成了天上的群星﹔把被五类魔黏住解脱不出来分子的皮盖成了苍天(十天)﹔用他们的尸体造成了大地(八地),把抽出五类魔的骨头筑山岳江海。

明使净风及其五子创造世界天地后,大明尊又发出第三次召唤,召出“第三使”,第三使又召出惠民使。这二位明使把五类魔等身上吸收的光明分子尽行射泄出来﹐把恶或黑暗的分子掷到海浬﹐由“降魔胜使”将他们毁灭。

把那些黑暗和光明分不开的分子,扔到陆地上变成各种动植物。这样﹐地上的动植物或多或少地还包含着光明分子。在此际中,据说黑暗魔王为了怕他的魔众过去所吞噬的光明分子都要被吸尽,就怂恿一对恶魔按明使的形像“作雄雌等二形”,这对肉身就是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他们的肉体虽是黑暗分子所成,但灵魂则是由光明分子构成的。因为魔众的破坏和阻挠﹐大明尊不得不作第四次召唤,派明使耶稣(旧译夷数)下凡向亚当说教,让亚当知道人类的随落是和肉欲分不开的﹐促使亚当和夏娃永远分离。但是﹐亚当后来忘记了自己的本性﹐生了塞特﹐因之光明分子又再度被禁锢于人的肉身里﹐人类便是塞特的后裔。

大明尊为了拯救世界和人类的灵魂﹐要第三使以风﹑水﹑火三轮组成“宇宙的机械”﹐使已解脱的光明分子──灵魂﹐在朔月中经过“光荣之柱”升入月宫﹐再在望月中由月宫进入日宫,以此进入“新乐园”﹔只有到了世界劫灭后﹐新乐园才最后归并到光明王国。世界的劫灭要历尽1468年大火持续的燃烧。

摩尼自称是“光明的耶稣”即真耶稣(汉译为“忙具知王”)﹐或全知的摩尼﹐是大明尊派到世间的最后一位使者﹐他的任务是要“转大 ﹐说经戒律定慧等法﹐乃至三际及三宗门”﹐以此超度众生。

摩尼所说的后际﹐也就是经历了上述黑暗力量侵入光明王国﹐天地人伦从创造到劫灭而复归于初际的过程。在后际中﹐“真妄归根﹐明既归于大明﹐暗亦归于积暗﹐二宗各复﹐两者交归”。

§ 清规戒律

摩尼教在以后的漫长传播过程中又有所增益。摩尼教的戒律概括为“三封”和“十诫”。三封是口封﹑手封和胸封。口封是在饮食和言语方面的戒制﹐即不吃酒肉﹐不说谎言﹔手封是对行为的戒制﹐即在暗中不做坏事﹔胸封是对思想及欲望的戒制﹐胸封也称为阴部封﹐即要戒制淫欲。在三封中特别重视的是不杀生和禁淫欲。十诫是﹕不拜偶像﹐不妄语﹐不贪欲﹐不杀生﹐不奸淫﹐不偷盗﹐不欺诈或托言魔术﹐不二心或不疑念不怠惰以及每日进行4次或7次祈祷﹐实行斋戒和忏悔。十诫对僧俗一般没有重要区别﹐但对僧侣则规定不准结婚和肉食﹐也不允许聚敛私财﹐主要依靠俗信者供食﹐每日一食﹐每年一衣。据最近中国发现的摩尼教寺院文书﹐该教在传入中亚和新疆后﹐其寺院一般都拥有土地和财产﹐经营商业和放高利贷﹐对依附的农户进行严重的盘剥﹐僧侣的生活养尊处优﹐对饮食﹑衣着都有奢侈的规定﹐已改变了早期的安贫生活。

《下部赞》的" 此偈你逾沙忏悔文" 写道:" 於七施、十戒、三印法门,若不具修,愿 罪销灭" 。" 此偈凡至莫日与诸听者忏悔愿文" 中也有类似的文句。三印和十戒是摩尼教的基本 戒律。三印指口印、手印和胸印(东方文献中有时指心印),三印与十戒有联系。根据《群书类述》,十戒是:不拜偶像,不妄语,不贪欲,不杀生,不奸淫,不偷盗,不欺诈,不行巫术,不二见(怀疑宗教),不怠惰。口印即不妄语等戒律,手印即不杀生等戒律,胸印即不奸淫等戒律。三印、十戒是僧侣、俗信徒都必须遵守的。十戒主要从负面设限,不许信徒做这个做那个。

对僧侣另有五条戒律,主要从正面鼓励,希望僧侣以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下部赞》的" 普启赞文" 写道:" 具足善法五净戒" 。根据粟特文书,五净戒是真实,不害,贞洁, 净口和安贫。不害是禁止从事任何可能伤害光明分子的工作,即不要从事耕田、采集、收获和杀害任何动植物的事情。贞洁是指禁止性交,因为性交被视为模仿恶魔通奸,会导致人类生生不息,继续不断囚禁光明分子。净口是指禁止吃肉和饮酒。安贫是要求不蓄私产,靠施舍和乞讨为生,年一易衣,日一受食。

根据《群书类述》,摩尼教要求一般信徒每天祈祷四次,僧侣每天祈祷七次,即《佛祖统纪》引《夷坚志》说的,以七时作礼。一般信徒在星期天(汉文音译密日)斋戒,选民(僧侣)在星期天和星期一(汉文音译莫日)斋戒两天。《宿曜经》记载:"尼乾子末摩尼以密日持斋,亦事此日为大日,此等事持不忘。" 《下部赞》中的" 此偈凡莫日(星期一)用为结愿" 写道:"赞 此今时日,於诸时最胜,诸有乐性者,今时入香水,渗浴诸尘垢,皆当如法住"。 可能在星期一 举行某种类似洗礼的仪式。《下部赞》中另有" 此偈凡至莫日与诸听者忏悔愿文",写道:" 对 今吉日,堪赞叹时,七宝香池,满活命水。" 可见中国的一般摩尼教信徒在星期一也要举行忏悔 和类似洗礼的仪式。

摩尼教徒最大的宗教节日是庇麻节(Festival of Bema),纪念摩尼受难,通常在每年的十二月举行。此前有约一个月的斋戒。庇麻意为祭坛,虚位以待,象征摩尼降临。从描绘庇麻节的细密画来看,一位僧侣右手握着一只杯子,前面的红桌子上放着面包,可能在举行一种类似基督教圣餐的仪式。《下部赞》" 叹五明文第二叠" 说" 夷数血肉此即是,堪有受者随意取" ,描写的 就可能是这种仪式。从《祈祷和忏悔书》中知道,庇麻节上要朗读摩尼最后的书信,吟唱赞美摩尼、第三使、光耀柱、救主耶苏、诸明使、庇麻等的诗篇和欢乐颂。

§ 寺院制度和教阶

在寺院中见证摩尼教历史的千年古桧树

根据安息文的摩尼传教史断简和奥古斯丁的记录﹐在古代巴比伦和罗马都曾建立过一批摩尼寺﹐或者由少数选民加上虔诚的听众所组成的教团。全盛时代约在7~8世纪以后的中亚和新疆地区。10世纪前后中国甘州﹑高昌﹑于阗等地都建有摩尼寺院。以高昌为教主所在地的东方摩尼教区在高昌﹑交河和唆里迷等地都有寺院和教团组织。这些寺院中设有院主﹑法事主﹑传教师﹑唱诗班﹑写经僧以及从事杂役的男女僧众。

《摩尼光佛教法仪略》中规定寺院设经图堂﹑斋讲堂﹑礼忏堂﹑教授堂﹑病僧堂各一所﹐“每寺尊者﹐诠简三人﹕第一阿拂胤萨﹐译云赞愿首﹐专知法事﹔第二呼嚧唤﹐译云教道首﹐专知奖劝﹔第三遏换健塞波塞﹐译云月值﹐专知供施。皆须依命﹐不得擅意”。摩尼教在汉族地区最早建寺时间现在尚无定论。一般认为是在唐武周以后。

汉地摩尼寺院也拥有大量土地房产﹐有些还是同国外及西域各地进行贸易的场所﹐对古代政治外交﹑社会经济活动有一定影响。该教的理想是要从黑暗中求得光明的解脱﹐因此﹐在教团中根据对光明王国的不同贡献分成不同的教阶。摩尼教徒一般分为俗信者(听众)和选民两种﹐在教团内部通常分为五个教阶﹕教师(汉译为慕阇﹑承法教道者)﹐共12人﹔教监(萨布塞﹑拂多延﹑侍法者)﹐共72人﹔长老(默奚悉德﹑法堂主)﹐共360人﹔僧尼或选民(阿罗缓﹑一切纯善人)﹔听众(耨沙﹐一切净信听者)。

§ 传播历史

约自3世纪至17世纪﹐摩尼教经过了将近1500年的传播与发展﹐从波斯本土西传至叙利亚﹑小亚细亚﹑埃及和北非﹐又从北非传至罗马﹑高卢南部并进入西班牙半岛﹔东越葱岭﹑逾阿姆河﹐经中亚传入中国。  大唐西域记

摩尼在世时﹐该教已传播到波斯萨珊王朝统治的东部很多地区。244~262年间﹐他派出以安达为首的布道团去埃及﹑吉尔古克(今伊拉克西北部)和呼罗珊﹐与此同时﹐还传播到了美索不达米亚﹑叙利亚和阿拉伯北部。3世纪中叶﹐摩尼教徒在上埃及尼罗河的希帕塞尔(今埃及阿斯由特)和亚历山大建立了传教中心。4 世纪初达罗马和今南斯拉夫的达尔马提亚。嗣后﹐又经意大利传播到高卢南部﹐从高卢南部进入北非﹐并达西班牙半岛。在西传过程中﹐曾受到罗马教皇利奥一世等的严厉镇压﹐因此在5世纪末的西欧和6世

纪的拜占廷已销声匿迹﹐但是摩尼教的思想对基督教异端派别﹑诺斯替教以及希腊﹑罗马的哲学都有重要影响。

摩尼教传入亚美尼亚﹑小亚细亚后﹐对5世纪开始流传于该地区的基督教异端保罗派曾发生过重要影响。保罗派在10世纪西传保加利亚﹐巴尔干半岛掀起鲍格米勒派运动。这个运动对11~12世纪盛行于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部的阿尔比派以及18世纪俄国反国教派的莫洛干派都有影响。故有人认为鲍格米勒派﹑阿尔比派是新摩尼教或摩尼教的变种。

在萨珊王朝后期﹐摩尼教虽然受到琐罗亚斯德教的迫害﹐但在波斯国 内及其周围地区仍然零散地存在。5世纪后半叶在呼罗珊出现了提那跋派﹐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在提到这个派别时曾说:“天祠甚多﹐提那跋外道之徒为所宗也”。提那跋派自称是教祖的嫡派﹐长期以巴比伦为本部﹐在中世纪有重要影响。8世纪初﹐流行于西亚地区的摩尼教又分离出米赫里耶派。7世纪中叶﹐穆斯林征服波斯后﹐由于伍麦耶王朝哈里发对摩尼教采取宽容政策﹐波斯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摩尼教曾一度复苏。755年阿巴斯王朝建立后﹐艾尔马赫迪等哈里发又对摩尼教进行血腥镇压。他们设有专门处理摩尼教异端的监督官﹐先后屠杀摩尼教徒数千人。8~10世纪﹐很多摩尼教徒被迫迁徙呼罗珊﹑巴格达等地﹐摩尼教的中心由巴比伦转移到中亚的撒马尔罕。13世纪蒙古人崛起前﹐各地仍有分散的摩尼教徒。

§ 摩尼教文献

摩尼自己清楚意识到自己的宗教与以前的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基督教、佛教的一个不同之处是:其他宗教的创始者没有亲自写定经典,以致于继承者莫衷一是,自己则在有生之年就写定经典,使继承者有所适从。敦煌出土的汉文《摩尼光佛教法仪略》(简称《仪略》)中列举了摩尼教七部大经及图,可以与《布道书》等科普特文摩尼教文献中的记载相印证:即

《彻尽万法根源智经》(《生之福音》或《大福音书》)

《净命宝藏经》(《生命之宝藏》)

《律藏经》或称《药藏经》(《书信》)

《秘密法藏经》(《秘密书》)

《证明过去经》(《专题论文》)

《大力士经》(《巨人书》)

《赞愿经》(《诗篇和祈祷书》)

《大二宗图》(《图集》)

上述七部大经是摩尼亲自用古叙利亚文所写的,如今已经大部分失传,有的还能找到一些断简残篇。《大力士经》的残片较多,可以看出与死海古卷中的《以诺书》有渊源关系。此外,在阿拉伯史料中,把摩尼用中古波斯文所写、题献给沙普尔一世的《沙卜拉干》也列为经典,它应该就是延载元年(694)传入中国的《二宗经》,关于世界末日的部分尚保存比较完整。

除了摩尼亲自写的上述经典外,摩尼教还遗存了大量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五类。摩尼教

第一类是宗教历史性文献,类似基督教的福音书、使徒行传、信徒书,杂有关于奇迹的记载,但是仍然有信史的成分。

袖珍型的《科隆摩尼古卷》已刊布192页,由摩尼弟子转述的摩尼自传资料汇编而成,基本上以第一人称回顾了摩尼早年在浸礼派中生活、受到神我启示、与他们决裂和开始传教的历程。科普特文的《布道书》(Homilies)已刊布96页,其中第42-85页是关于觉悟者(即摩尼)被钉上十字架的记载,第7-42页则是大战讲义,与今存《沙卜拉干》残片类似,讲述摩尼教关于世界末日发生大战的教义。由于这两份文书的幸存,我们对摩尼生平的早期和末期所知较多。三十年代在埃及麦地纳-马地(Medinet Madi)发现的大量摩尼教科普特文书中的一种是关于摩尼生平和摩 尼教会早期历史的著作,可惜在二战后的混乱中遗失了(仅存两页)。我们今天还可以通过一些吐鲁番出土的伊朗语和回鹘语残片,包括《牟羽可汗入教记》和书信,以及最近在埃及喀里斯 (Kellis)出土的科普特文书信、中国泉州摩尼教碑刻等资料增加一些对摩尼最后所受的迫害和摩尼教传播情况的了解。

第二类是教义阐释。

埃及麦地纳-马地出土的科普特文的《生之福音》评注(Synaxes (commentary?) on the Living Gospel)的一部分图版和《我主摩尼智慧的克弗来亚》(The Kephalaia of the Wisdom of my Lord Mani)的全部图版已经出版,有若干介绍,全部内容尚待科普特文专家释 读。《导师(即摩尼)的克弗来亚》(The Kephalaia of the Teacher (i.e. Mani))已经释读295页, 翻译成德文和英文。克弗来亚意为纲目、章节、要义。《仪略》中说,摩尼其余六十年间宣说正法,诸弟子等随事记录,克弗来亚显然是这种记录中最重要的一种,在西方史料中,它常被列为摩尼教经典。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有122章,通常是对话体,即由摩尼的弟子问一个或一些问题,摩尼予以解答,内容涉及摩尼教几乎所有的方面。敦煌出土的汉文《摩尼教残经一》与此类似,也是阐释教义的对话体记录,今存345行。由摩尼弟子阿驮提出问题,摩尼予以解答,从诸神造成世界和贪魔造立人身讲起,叙述贪魔以五明性禁于肉身,而惠明使与之斗争,使五明性得以解脱,也即使故人转化为新人。这与《导师的克弗来亚》第38章相近。《摩尼教残经一》的另一个主要部分讲述惠明使通显三大光明日,降伏二种无明暗夜,与《导师的克弗来亚》第4章类似。汉文《摩尼教残经一》已经翻译成法文和德文。此经的一些帕提亚文、粟特文和回鹘文残片已经缀合刊布,翻译成德文(部分翻译成英文),可资比较研究。

第三类是诗篇。

埃及麦地纳-马地出土的科普特文诗篇图版已经刊布,其中保存较好的第二部分共234页已经释读并翻译成英文。敦煌出土的汉文《摩尼教下部赞》今存423行,已经翻译成英文和德文。吐鲁番出土很多伊朗语与回鹘语诗篇残片,其中比较长篇的,如帕提亚文《胡威达曼》(Huwidagman,第一章在唐代已经被翻译成古汉文,即《摩尼教下部赞》第262-338颂的叹明界文)和《安格罗斯南》(Angad Rosnan)、回鹘文《摩尼大颂》等已经释读并翻译成欧洲语文。 摩尼教诗篇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庇麻节(Bema)诗篇,赞颂各个神,特别是耶苏的,赞颂摩尼与其他宗教领袖的诗篇等等。通过比较研究这些诗篇,我们可以观察一些相同或类似的宗教象征符号怎样在不同文明之间传播、翻译、假借、融合。

第四类是关于教团组织和仪规的文献。

本世纪初在北非阿尔及利亚的特贝萨(Tebessa)发现一篇拉丁文书,讨论摩尼教选民(僧侣)和听者(一般信徒)的区别,已经翻译成英文。敦煌出土的回鹘文《摩尼教忏悔文》包括十五项忏悔的内容,已经被翻译成德文、俄文、英文和中文。吐鲁番交河城出土的《回鹘文摩尼寺院文书》的图版刊布于1954年,已经有中文、德文(部分)、英文和日文译本。敦煌出土的汉文《仪略》简明扼要地叙述了摩尼生平和创教、他的形象、主要典籍、教团组织结构、寺院制度、基本教义二宗三际论。已经有英文、法文和德文译本。《仪略》可能不是从中亚语言直接翻译过来的,而是精通中亚摩尼教文献的僧侣所著。

第五类是文学性的布道作品。

摩尼教广泛利用各个文明中固有的故事,加以改造,宣传自己的教义。粟特文故事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宗教和世界之海的故事》明显源自佛教《海八德经》等经文,以大海比喻和赞美摩尼教。《珍珠穿孔工人的故事》起源于波斯,伊本-穆盖法耳(?-757)翻译的阿拉伯文译本《凯利莱和迪木奈》中有类似的故事。《三条鱼的故事》与印度《五卷书》中的一个故事类似。《商人和精灵的故事》改编自圣经《士师记》第11章(耶弗他的女儿)和维吉尔(70-19BC)的史诗《埃涅阿斯纪》中关于克里特王伊多梅纽斯的故事。《猴子和狐狸的故事》出自伊索寓言。《约伯的故事》出自圣经《约伯记》。回鹘文故事中也不乏同样的例子:也有出自伊索寓言的故事。佛陀身为太子时,出城遇到老人、病人和死人,从而悟道的回鹘文故事,可能译自粟特文,而粟特文译本可能是中世纪欧洲广泛流传的《白尔拉木和约萨法特》的故事的雏形。《醉汉和尸体的故事》令人联想到基督教伪经《约翰行传》中的类似情节。《三个王子的故事》源自波斯,而《通天文婆罗门书》则源自印度。

§ 教外史料

摩尼教除了摩尼教本身的文献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教外作者有机会接触摩尼教徒,或阅读摩尼教文献,他们留下了自己的记载。有的记载比较客观,有的则带有明显的偏见。这些记载可以按照所用的语文,大致分为:叙利亚文、希腊文、拉丁文、阿拉伯文和汉文史料。

叙利亚文史料

可以举两位作者为例。一位是埃弗来姆(Ephraem, Syrus, Saint,303-373), 他是多产的东方基督教作家,时代离开摩尼比较近,在340年左右写成驳斥摩尼、玛桑、巴戴桑的书,有英译本。全书以批判摩尼等异端为目的,不过仍然记载了早期摩尼教的一些特点。巴尔库尼(Theodore bar Konai, 8th/9th cent.)是美索不达米亚景教主教,790年左右写成《斯可利亚》(Liber scholiorum),原意在于揭露摩尼教,但是客观上扼要地引述了不少摩尼教文献,成为重要的摩尼教教义概述,这段概述被翻译成多种欧洲语文。因为摩尼原来所用的语文是叙利亚文,所以这些引述比较接近原文。

希腊文史料

种类比较多。里科普里斯的亚历山大(Alexander, of Lycopolis)于300年左右写成《批判摩尼教教义》,复述了摩尼教的二宗论。赫格曼尼亚斯(Hegemonius,4世纪上半叶)的《阿基来行传》( Acta Archelai) 原来当为希腊文,今仅存片段,全文的拉丁文译本留传至今, 有德文和英文译本。书中记载了美索不达米亚某地主教阿尔科劳斯(Archelaus)与摩尼的一场辩论,现代学者多认为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是仍然保留了许多有用的史料,以后的其他希腊文史料多半转引此书。多产的凯撒利亚主教优西比乌斯(Eusebius, of Caesarea, Bishop of Caesarea, ca. 260-ca. 340)在其名作 《基督教教会史》中对摩尼的攻讦显示了当时基督教 会对他影 响之大的警惕 性。埃及思穆伊斯的塞拉皮昂(Serapion of Thmuis)著有《反摩尼教徒》一文。 叙利亚基督教主 教玻斯托拉的狄托斯 (Titus of Bostra,?-370)写的反摩尼教的书有一些独立的 资料。萨拉米 斯的埃皮法尼乌斯 (Epiphanius of Salamis)374-376年间所著的《(反异端)良药 宝库》的第66 章专门批驳摩尼教, 资料多出自狄托斯和《阿基来行传》。另外, 在拜占庭帝国早 期,摩尼教教 徒被迫改宗基督教时,必须宣誓谴责摩尼教,当时使用的几份希腊文教义之正式声明保存至今,也是研究摩尼教的宝贵资料。

拉丁文史料

最突出的是圣奥古斯丁(354-430)的著作。他曾有九年之久是摩尼教的听者(普通信徒),后改宗基督教,391年任神甫以前,就写了《意志的自由选择》、《论天主教会的道德》、《论摩尼教的道德》、《真的宗教》等五篇反对摩尼教的论著;任神甫以后,391年出版了短篇论文《信仰之利》,接着写了小书《两个灵魂》。次年出版《与福图那图斯论战》,稍后出版《驳题为基本原理的摩尼教书信》、《反福斯特斯》、《善的性质》等反摩尼教著作。此外,在《忏悔录》、《书信》第79和236封、《布道文》1,2,12,50,153,182,237、《节欲》等论著中,也涉及摩尼教。奥古斯丁的著作大多有英文译本。罗马帝国皇帝戴克里先(243?-316?)曾向非洲总督朱利安奴斯发布的诏书,要他警惕摩尼教的危险。皈依基督教的西罗马帝国皇帝瓦伦提尼安一世(364-375)于372年发布诏书反对摩尼教。这些诏书和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346?-395)的几封反摩尼教诏书也是重要史料。

阿拉伯史料

可以两个作者为例。比较著名的是奈丁的《群书类述》,有德文、英文译本,概述了摩尼生平(一些细节被摩尼教本身的文献证明是正确的)、思想的渊源、教义、戒律、继承问题、教派、摩尼著作目录、摩尼以后的宗教领袖等。另一位重要作者是比鲁尼(973-1048),他在《古代遗迹》中分析了摩尼的思想渊源,介绍了摩尼的戒律和观念,摩尼的出生年代和地点,主要著作和去世情况。他在《印度考》中也有一些地方谈到摩尼,指出摩尼关于转世的思想来自印度教。比鲁尼的这两种著作都有英译本。

汉文史料

比较分散,种类繁多。一般史籍类如《册府元龟》、新旧《唐书》、《通典》、《唐会要》、《通鉴》、新旧《五代史》、《宋史》、《明太祖实录》、《大明律例集解》等有一些摩尼教传入中国、进行活动及遭到迫害和禁止的记载,多为重大事件而叙述简略。《宋会要辑稿》刑法门二宣和二年(1120)的一条资料记载了宋代摩尼教徒所用的经文及画像。

碑文类如《九姓回鹘可汗碑》汉文部分是关于摩尼教传入回鹘的重要史料。泉州出土的《管理江南诸路明教、秦教等也里可温--马里失里门》碑是元代摩尼教合法存在的证据。个人文集类如唐代参与处理回鹘和摩尼教事务的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李德裕的《会昌一品集》、目睹会昌法难的日本僧仁圆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等保存了一些不见于正史的资料。北宋洪适的《盘洲文集》记载了其父洪皓任台州宁海县主簿时,审判《二宗三际经》一案的经过。

南宋陆游的《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留下了当时明教活动的情况。黄震《黄氏日钞》中的《崇寿宫记》记录了他与道教化的摩尼教徒张希声的书信往还。元代陈高《不系舟渔集》记载了温州明教寺院潜光院的情况。明代宋濂《芝园续集》透露了洪武年间温州禁毁明教的内幕。佛教典籍类如《僧史略》、《释门正统》、《佛祖统纪》等虽意在斥伪,客观上却保存了一些摩尼教史料。道家典籍如敦煌出土的《老子化胡经》中,有老子化为摩尼之说。宋代道士白玉蟾(真名葛长庚)著《海琼白真人语录》则否定摩尼教是老子遗教。地方志类如明万历末年的《闽书》记载摩尼教的渊源及其传入福建的经过甚详,作者何乔远似乎读过唐代流传下来的汉文摩尼教经典,比较可信。这些史料大部分已经翻译成法文、英文。

§ 传入中国

摩尼教

明教在中国具有及重要的地位,期间两个主要朝代的建立都和明教有关。

至今,福建泉州晋江市仍存有小型摩尼寺,当地俗称草庵寺。19世纪以来在敦煌莫高窟、新疆吐鲁番发现大批摩尼教文书,证明摩尼教在中国西北各地曾广泛传播。

唐高宗、武后时期,摩尼教逐渐传播。武后延载元年(694年),波斯人拂多诞(Mihr-Ohrmazd)将摩尼教传入中国;唐朝大历三年(768年)于长安建有大云光明寺。摩尼教在中国又称作明教,是因为信徒称呼他们的神为“明尊”。但摩尼教在初入华时其实并不顺利。在唐玄宗开元期间,吐火罗国王曾献一慕闱于中国,获唐室接待。不过,在安史之乱前,该教并未在华设寺院,史书反而载有对该教之禁令。据《通史》所载,玄宗不久以摩尼教“本是邪见,妄称佛教诳惑‘黎元’”为由,下令中国人严禁参与。

然大致传入唐朝的同时,摩尼教也大规模地传入回纥,更被后者定为国教。安史乱后,因回纥助唐平乱有功,摩尼教徒藉回纥的支持,得以在华传教。据《佛祖统记》载,唐代宗大历三年,敕准回纥摩尼教徒在长安建摩尼寺──大云光明寺。其后,又应回纥之请,于荆州、扬州、越州等州建寺。唐宪宗元和二年,再于河南、太原建摩尼寺二所,并派专员保护,自此以后,摩尼教寺满布中国境内。摩尼教教士随回教使者来华,他们得到唐帝礼遇,在中国迅速传播。

根据《旧唐书》记载,长兴元年,回纥宰相令摩尼教五百七十三人入朝一同迎接公主,可见其藉回纥与唐关系,势力已延伸到政治层面。另外据《旧唐书》记,在元和八年宴归国的回纥摩尼人,受令至中书见宰相,由此可见,摩尼教徒经常由回纥至唐,并得唐皇室礼待。

除此之外,部份摩尼教徒也从事商业,据《旧唐书,回鹘传》:“摩尼至高师,岁往来西市,商贾颇与囊橐为奸”。

唐武宗会昌元年,回纥被中亚新兴的黠戛斯击败,国势衰落,唐廷对回纥和摩尼教的态度立即改变。据《会昌一品集》载,武宗会昌三年(843年),回纥国势衰落,从中国撤兵,要求唐室“安存摩尼”,但唐突改前态,下令禁江淮诸镇的摩尼寺。会昌灭法时,摩尼教亦难逃其劫,《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说:“会昌三年四月中旬,敕天下杀摩尼师,剃发令著袈裟,作沙门形而杀之。”事实上,朝廷于会昌元年(841年)已下令没收摩尼教资产与书像等物,由于一些摩尼教没反抗,致令长安女摩尼死者达七十二人。

摩尼教先于祆教、景教被禁,而史书的记载亦较详细,可见该教在唐后期声势颇大。当时,摩尼教流行的地区以西北、华北地区为主,在福建、浙江沿海地区,因与波斯等国有海路交往,摩尼教也有一定势力。经会昌一劫,摩尼教再不能在社会公开传教,转而在民间秘密流传,并渐与其他宗教结合,历五代两宋仍不衰。自此与下层的斗争结合起来,成为农民起义的号召旗帜之一。

五代后梁贞明六年(920年),毋乙、董乙以“末尼”为旗帜,在陈州(今河南淮阳)起义。 摩尼教

在11世纪五十年代后,高昌回鹘的摩尼教也逐渐消亡。13世纪后不再流行。

后来,北宋的方腊和钟相起义,元朝“明王出世”的韩山童、刘福通起义,都受摩尼教的影响。

明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亦是摩尼教信徒,在韩山童等人兵败之后,他继承了明王之名,并成功取得江山。这在著名大陆历史学家吴晗的著作《朱元璋传》中亦曾提及,他改国号时采纳了“明教”之名,所以称自己的国家为“大明”。不过,朱元璋在立国之后,认为光明已经出现,也即明朝就是光明的最后胜利,既然光明已经战胜黑暗,那明教的斗争思想就自然不必继续宣扬了,所以即大力打压摩尼教信徒,使之在中国日渐式微。

清朝明教一直被严密控制,明教被当做反清复明,一直被严厉控制,为抑制明教,清朝把自己的国号从金改为清,和明教的名称直接有关,寓意自己也很清明。明教融入了清代天地会中,后来融入兴中会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几个重要革命团体中,是清末成立的国民党的前身中的重要组成之一,对近代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福建省莆田市黄石镇宁海桥南侧的桥兜村发现了证据。

§ 金庸的小说与摩尼教

金庸先生

金庸笔下塑造了很多奇异武功和门派,其中有两个组织被中原武林蔑称为“魔教”,就是《倚天屠龙记》中的明教和《笑傲江湖》中的日月神教,一直以来风行一种说法,即日月神教就是明教的延续,或者说就是明教,不过名字略有改动,持这种观点的不在少数,且书中举出诸多相似点,而也有部分人不同意这种说法,偶有相似证据并不确凿,完全是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组织,同时回应诸多不同点,这个争论自从这两个组织产生以来就没有停下,且成为一个热点。

教派经文

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

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

万事为民,不为私己。

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武功

乾坤大挪移:明教历代相传的无上武功心法,共分七层,据小说记载乾坤大挪移的主旨 ,乃在颠倒一刚一柔、一阴一阳的乾坤二气,脸上现出青色红色,便是体内血液沉降、真气变换之象。

圣火令法:刻于明教教主历代相传的信物十二枚圣火令其中六枚上的神秘武功。为伊斯美罗派创始人“山中老人”霍山所创

组织

教主

第八代:钟教主

第二十五代:方腊

第三十一代:石教主

第三十二代:衣教主

第三十三代:阳顶天

第三十四代:张无忌

第三十五代:杨逍

左右光明使者

光明左使:杨逍

光明右使:范遥

四大护教法王

“紫衫龙王”黛绮丝

“白眉鹰王”殷天正

“金毛狮王”谢逊

“青翼蝠王”韦一笑

五散人

“冷脸先生”冷谦

“布袋和尚”说不得

“彭和尚”彭莹玉

“疯子”周颠

“铁冠道人”张中

五行旗

旗使

锐金旗

庄铮

吴劲草

巨木旗:闻苍松

烈火旗:辛然

洪水旗:唐洋

厚土旗:颜坦

副旗使

锐金旗:吴劲草

教众

巨木旗:常遇春

洪水旗

朱元璋

徐达

汤和

花云

邓愈

吴良

吴祯

弥勒宗(周子旺)

天地风雷四门(杨逍)

天鹰教

内三堂

天微堂:殷野王

紫微堂:殷素素

天市堂:李天坦

外五坛

朱雀坛:常金鹏

玄武坛:白龟寿

白虎坛

青龙坛:程坛主

神蛇坛:封坛主

旁支

天鹰教

§ 相关内容

草庵寺摩尼光佛雕像

东石村摩尼公像(黑脸)

东石村摩尼公像(红脸)

苏内村摩尼公像

现在草庵附近村社仍鲜活着摩尼教变异而来的民间信仰。

曾天排展示驱魔符咒和手印。

摩尼教是消失已久的古老宗教。如果不是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对此进行了描写,摩尼教(也就是明教)它不大可能进入普通人的视野。金庸写作该书时,依据的主要是文献资料,也许他当时还不知道草庵。前几年,金庸终于前往泉州拜谒草庵时,对记者说:“看,明教不是我杜撰的,许多读者还不相信明教的存在呢。”

一般认为摩尼教亡于明代。但摩尼教是否彻底消亡了呢?近年来,晋江博物馆的粘良图先生对草庵附近村社的调查表明,摩尼教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变异为民间信仰,继续存在。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学术发现。今年初,本报记者萧春雷随同厦门大学人类学教授郭志超先生前往晋江,与粘良图先生一起深入实地考察。[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1 1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