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念说 |
释义 | § “简介” 锡伯族曲种。锡伯语称为“朱伦呼兰比”。流行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等锡伯族居住地区。相传创始于16世纪之前。锡伯人每逢节日或冬闲时,往往邀请民间艺人在庭院、炕头演唱各种故事。艺人演唱时,按照传抄的脚本,用带有声韵和节奏的语言说书,依据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感情与情绪选用相应的曲调,时而激昂,时而悲切。有时听众兴起,可以提些问题或表示自己的见解。演唱者和听众互相交流,融为一体,因此很受群众喜爱。念说的民间艺人遍及锡伯族的农牧地区,代代相传。他们只利用业余时间为群众演唱。念说的内容有锡伯族的民间故事,如《乌鸦》、《秃孩子》、《佐领和他的女儿》等;更多的是汉族的演义小说,如《三国》、《水浒》、《西游记》、《封神演义》、《精忠岳传》等。锡伯人民最喜爱的是《三国》,艺人把其中的部分章节如《长坂坡》等编成唱词演唱,锡伯语称为“衣兰固仑呢乌春”,即“三国之歌”。根据现代小说编唱的新节目有《新儿女英雄传》、《吕梁英雄传》、《小二黑结婚》、《林海雪原》等。 § 历史溯源 “念说”这一曲种音乐于17世纪中叶开始形成。锡伯族聚居地区,每到冬季农闲或节假日的夜晚,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由一民间艺人或文化老人念说被译成满文的古典章回小说,众人用心欣赏。其念说的曲调因念说者和唱词不同而各异,旋律随着书中人物的命运和故事情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或喜悦,或高昂,或深沉,或悲哀。其曲调委婉动听、引人入胜。念说时无乐器伴奏,也不需要什么道具,但讲究声韵的节奏变化。念说一节或一章后也不时插进与念说内容有关的对白,以加强念说者与听众之间的交流。念说的书籍有《三国演义》、《东周列国》、《西汉演义》、《隋唐演义》、《开平演义》、《封神演义》、《大宋演义》、《七侠五义》、《岳飞传》、《杨家将》、《施公传》、《彭公传》、《水浒》等,此外还有民国时期翻译的大量外国小说和解放后翻译的国内现代小说等。 锡伯族朱伦呼兰比音乐历经几个世代的实践与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不管是清代或民国时期的屯垦戍边,或解放初期的建设劳动,锡伯族八个牛录的念说活动一直非常盛兴,其音乐也千变万化。这种曲艺音乐的熏陶,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念说家。 § 艺术特色 朱伦呼兰比音乐,虽然丰富多样,旋律优美,但都不太规整,节拍、节奏比较随意,这完全与散文化的内容和本民族语言规律有关。在节拍上,有2/4、3/4、4/4拍的节奏,但往往混合使用。在2/4拍的节奏中,也有3/4拍出现;在3/4拍的节奏中,也有2/4拍出现。从音乐的表现功能上看,大致可分为叙事调、激昂调和悲哀调三种。但这三种调往往穿插在一起,只是侧重面不同而已。如《辉番卡伦来信》音乐,侧重于叙事,但也有激昂调的成份;如《张良之歌》音乐中,包含着许多激昂的情绪,其旋律中的51666、516165、1166等,都表现一种激烈、兴奋的情绪。不过,此歌中也有一些悲哀的、深情的音调。一些段落或篇章的念说,也有贯穿始终的悲哀音乐,如《小乔哭周瑜》,因为此曲目中从头至尾运用了“123|277|”、“4·323|217|”、“1·712”等哭调音乐音型,因此往往产生一种催人泪下的现场效果。 朱伦呼兰比音乐的结构比较复杂。在多段体音乐中,既有上下乐句组成的音乐结构,又有乐段与乐段之间变化重复发展的音乐结构。如《张良之歌》音乐: 第一乐句 (前略)51-|232317|100| 第二乐句 25-|516165|500| (下略) 又如《小乔哭周瑜》音乐: (前略) 0511|12120|454|2/45-|3/4616544|4·323|2/4217|3/4177|1223|1100|0511|12120|4561|65545|4443|2/4243|217|3/41222|24321|700|01·7|1223|110 朱伦呼兰比音乐,根据唱词内容往往采用不同节奏或不同结构的乐句乐段联缀而成。尽管采用多少长短不一的乐句或乐段,其结构从总体上说,可分为头、身、尾三部分。如: 455|771223|21165|·········2·3216|1— 25455|0555|51165|········1223|111—1 朱伦呼兰比音乐用什么调式音开头,中间又采用什么调式音乐的乐句、乐段,但最后都落在宫调式的1音上。[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