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彭德怀 |
释义 | § 简介 彭德怀与金日成 彭德怀(1898-1974),原名彭德华。湖南省湘潭县人。1916年入湘军。1922年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毕业后在湘军任营长、团长。参加了北伐战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领导平江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军长,红三军团总指挥及军团前委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东方军司令员,陕甘支队司令员,红一方面军司令员,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司令员,西方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副总指挥 (后改称第十八集团军,任副总司令员),中共北方局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总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司令员,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中共西北局第一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西北军区司令员,中共西北局第一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共第六、七、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 § 生平 彭德怀 彭德怀原名得华,1898年10月24日生于湖南湘潭石潭乡乌石寨。 8岁时母亲病故,而父亲有哮喘病不能劳动。 13岁下煤窑。 15岁时他参加饥民要求地主卖粮的队伍,开仓吃了大户,被通缉,逃到洞庭湖当了一名挑土垒堤的河工。 1916年入湘军当兵。 1919年升为排长。 1921年因派会员暗杀驻地一名鱼肉乡里的恶霸而被捕,在押往长沙途中逃脱。 1922年改名德怀,考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次年毕业后回湘军当连长。 1926年,部队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任一师一团一营营长,参加北伐战争,曾配合叶挺独立团进攻武昌。 1927年1月,在营内成立士兵委员会,制订反帝、反封建军阀,维护士兵权益的会章。 1928年1月升团长。 1928年4月,在大革命失败、蒋介石搞白色恐怖的形势下,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7月22日,和滕代远、黄公略等领导平江起义,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任军长,率部转战湘鄂赣边界,建立革命根据地。 1928年12月,率红五军主力到达井冈山,同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红四军会师。 1929年1月,红四军前委决定由朱德、毛泽东率红四军主力将围攻井冈山的敌军引开,由彭德怀率部负责留守井冈山。但大部敌军并未去追红四军主力,彭德怀率部激战被迫突围,于4月同红四军在江西瑞金会师。 1929年8月,他率部重返湘鄂赣,同黄公略部会合。 1930年6月,部队扩编为第三军团,任总指挥,率部在平江击退国民党军的进攻,乘胜攻入长沙,占领十日。 1930年8月,同第一军团会师。后在中央苏区,他率第三军团参加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 1931年11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34年1月补选为中共第六届候补中央委员。 1934年10月,率部参加长征。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率部北渡赤水,攻占娄山关,再克遵义城,协同一军团歼灭和击溃敌军八个团,取得第一方面军长征后第一个大胜利。1935年6月,第一方面军和第四方面军会合后,他坚决拥护北上方针,反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在第一军团已到俄界的情况下,率第三军团护卫中共中央安全走出草地。 1935年9月,一、三军团和中央纵队改编为陕甘支队,他任司令员,与政委毛泽东率部继续北进,10月到达陕北。 1935年11月,任第一方面军司令员,参与指挥了直罗镇战役。 1936年1月,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1936年2月,和毛泽东率部东征,在晋西南宣传抗日,扩大红军。 1936年5月,任西方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率部进军宁夏和陇东,迎接第二、第四方面军北上。 1936年10月,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副总指挥(第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与朱德总司令率领八路军开赴华北前线,配合国民党军作战,取得平型关等战斗的胜利。 1940年,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破袭日军的正太、平汉、同蒲铁路交通线,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军,鼓舞了全国军民。 1942年8月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统一领导华北军民渡过抗日战争最艰苦的相持阶段。 1943年9月回延安参加整风运动。 1945年6月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委员,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八路军、新四军对日军的大反攻。 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后来改称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重点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他在留在陕北的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直接指导下,在一个半月内连续取得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 1947年8月,又在沙家店歼敌两个旅,挫败了国民党军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1948年2月间,率部在宜川、瓦子店歼敌五个旅, 4月22日收复延安。 1949年指挥第一野战军,解放西北五省,任中共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1950年10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率领志愿军抗美援朝。 1952年4月回国主持军委日常工作。 1954年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 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1956年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9年7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庐山会议)期间,遭错误批判在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上被错定为反党集团。 1965年9月被派往四川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第三副主任,遭严重迫害。 由于长期受摧残和折磨,1974年11月29日在北京逝世。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1] § 革命生涯 早期军事生涯 彭德怀 1916年3月,彭德怀(当时名彭德华)投到湘军当了一名二等兵,由于作战勇敢几年后升为连长。与黄公略等青年秘密组织了“救贫会”,因秘密处死恶霸区盛钦遭通缉而逃离部队。 1922年8月,彭得华改名德怀入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学习。次年毕业,在湘军中任连长。1926年任营长,参加了北伐战争,在自己的营中建立了士兵委员会。他所在的一营各连都成立了士兵委员会,该会章程的核心就是“救贫”。1928年初彭德怀升任团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自己的团里成立了党委会,自任党委书记。 红军时期 1928年7月22日与膝代远一起率领他的第一团发动平江起义,建立起工农红军第五军,任军长兼第十三师师长。同年十一月率部向井冈山进军。从此开始了建立和扩大革命根据地的军事斗争。到1930年春,率部把湘赣边区根据地扩大到十个县城的范围。同年七月率部进攻长沙,三天打了四仗,追击敌人百余里,顺利攻占长沙城。筹款数十万元,缴获枪械四千余支,解放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数千人,招收红军战士七千余人。这是红军建立初期的一次辉煌胜利。 红一方面军成立之后,彭德怀任副总司令,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反“围剿”斗争。在第一次反“围剿”斗争中,他率第三军团配合一军团一举歼敌万余人。在第三次反“围剿”中,战斗异常激烈,敌人两个团占据有利地势把我军一个连压在山腰。在危难之际,彭德怀挥刀杀出,身先士卒,一个猛冲重创并击溃了敌人,为受压制的连队解了围,随后率部组织反击,消灭了这股敌人。在毛泽东受排斥后,协助组织并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一直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彭德怀始终率兵为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而苦苦地冲杀。 1934年10月,率部参加长征,并和毛泽东、周恩来、王嫁祥、林彪组成五人军事小组。 1935年10月21日,吴起镇战斗胜利后,毛泽东赋诗一首:“山高路险沟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彭德怀任八路军副总司令。他坚决支持毛泽东提出的“坚持独立自主的游击战”的方针,同时,根据自己对形势的认识,提出了“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思想,对毛泽东的抗日战争原则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1940年7月,由朱德、彭德怀、左权签发的破袭正大路线战役预备命令发至各部队,同时上报中央军委。8月8日发出战役命令。命令发出后,各根据地军民情绪极其热烈,出击兵团掀起练兵和爆破热潮。8月20日,破袭战陆续展开,并迅速推向高潮。初定二十二个团参战,由于抗日军民痛恨日军至极,皆勇跃参战,使参战部队竟然达到一百零三个团。因此,后来称这场战役为“百团大战”。这场敌后最大的一次反围攻战役,持续三个半月时间,作战一千八百余次,毙伤日军两万余人,伪军五千余人,俘获日军二百八十多人、伪军一万八千余人,拔除据点二千九百个,破坏铁路四百七十余公里,公路一千五百余公里,缴获各种炮五十余门、枪五千八百余支。 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发动了旨在彻底消灭共产党的内战。此时已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的彭德怀受命率西北野战军转战于西北战场。取得陕北战场的胜利之后,彭德怀率军向西北横扫,克西安、下兰州、夺西宁、占银川,并和平解放新疆,一举解放西北地区的五省。西北地区的解放,有力地支持了全国范围内的解放战争。 抗美援朝 1950年由朝鲜引发的朝鲜战争爆发,9月15日美军在韩国仁川登陆,10月1日越过“三八线”,在朝鲜和苏联的请求下毛泽东决定出兵朝鲜半岛,林彪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成为军队的统帅,而10月8日彭德怀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率军入朝作战。彭德怀于1950年10月19日晚命令志愿军渡江,10月25日,抗美援朝战争正式打响。 志愿军入朝第六天,彭德怀抓住敌人气焰嚣张,立即发动了第一战役,运用迂回包围战术,将敌人的数团、数营分割开来,然后各个歼灭之。经过十三个夜昼的激战,取得了第一战役的胜利,歼敌一万五千人,扼制住了美军的攻势,解救了朝鲜民主共和国的危难,使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站住了脚。 麦克阿瑟不甘心于失败,于11月7日组织反扑。彭德怀下令主动后撤三十公里,示敌以弱,以少量兵力边打边退,故意骄敌。待美军进入我军设入的圈套之后,彭德怀下令,滞后部队断敌退路,两翼部队分割包围敌人。志愿军把敌人的几个师压入一个狭小的区域,集中火力猛打,敌人立即溃不成军,争相逃命。美军及伪军一口气退回去二百公里。志愿军一举歼敌三万六千多人。乘胜追击,收复了朝鲜首都平壤,初步扭转了战局,这即是入朝后的第二战役。 1950年12月31日,志愿军冒雪发动了入朝后的第三战役,激战八天,取得了战役的胜利,歼敌一万九千余人,志愿军越过“三八”线,攻占了汉城。志愿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再接再厉,于1954年1月27日,经过八十五天的奋战,取得了歼敌七万八千人的重大胜利。联合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在国内一片反对声中被撤了职。 1951年4月22日,彭德怀发起了第五战役,到6月10日战役结束时,共歼敌八万二千余人,迫使美军提出谈判要求。随后又指挥中朝联军粉粹了敌人的“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共歼敌十五万多人。最终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书上签字。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仅帮助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转危为安,还保卫了中国的安全,保卫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战争胜利之后,就连斯大林也称赞彭德怀是“当代军事家”。 1953年7月31日,由金日成主持的“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在平壤召开,期间授予了彭德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的称号及一级国旗勋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 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受到残酷迫害 1952年4月,彭德怀奉命归国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1954年9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彭德怀对军队在和平环境下的编制体制进行了改革,组建了技术兵种,实施正规化军事训练,使解放军实现了从单一兵种向诸兵种合成军队的转变。 1959年夏天的庐山会议,他敢于直言,批评大跃进中的错误方针和口号,后又写信给毛泽东,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这些正确的意见被当成“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受到批判。在中共八届八中全会上,彭德怀被错误地定为佑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首领,免去国防部长职务。在遭受不白之冤的暴风雨般的批判时,彭德怀并没有低头,他认为坚持实事求是地看问题,为了使党的路线更正确而开展批评并没有错。1962年,他再次给毛泽东写信,坚持认为大跃进是错误的,会议给他的罪名是不符合实际的。[2] 1962年,彭德怀上书八万言要求平反,贺龙受命成立彭德怀专案小组,虽然后来毛泽东对彭德怀的态度有某种程度的松动,但是在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他遭到长期迫害,1966年12月北航造反派韩爱晶派红卫兵到四川成都把彭德怀押回北京。 1967年7月9日,韩爱晶强行针对彭德怀逼供和殴打,声称“审斗会”要“刺刀见红”,要彭德怀交待“在抗日战争时期干了哪些坏事?”“你为什么要打百团大战?”,彭德怀被“打翻在地”7次,前额受伤出血,第五、十肋骨骨折。 至1971年底,因擅自发动平型关之战与百团大战,勾结国民党抗日被中国人民与中共官方认为罪行重大而审讯彭德怀二百多次。 1974年9月,彭德怀因患直肠癌,得不到医疗救治,身体状况急剧恶化,去世前他希望见离异的妻子浦安修一面,但当时正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进行劳动改造的浦安修拒绝见他。10月以后,陷入昏迷状态。1974年11月29日下午14时25分在北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即“三〇一医院”)因病去世,享年76岁。 1999年12月,彭德怀的侄儿侄女将其伯父骨灰迁出“八宝山革命公墓”,归葬湖南湘潭乌石故里。 免职 1959年9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发布命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9次会议的决定,免去彭德怀的国防部长职和黄克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职。从此林彪主持中共中央军委工作。 平反 1978年,中国共产党宣布为其恢复名誉,受到全面公正的评价。邓小平称他是“优秀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领导人”、“作战勇敢,耿直刚正,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关心群众,从不考虑个人得失。”[1] § 情感家庭 初恋 初恋表妹周瑞莲,两人青梅竹马,1918年订下婚约。但彭德怀离家投军,周瑞莲家却因地主逼债,父亲被逼死,瑞莲也为反抗卖身抵债而跳崖身亡。 第一任妻子 1922年,在亲友撮合下,24岁的湘军军官彭德怀,娶了尚不满12周岁(冒充14岁)的货郎之女刘细妹,给她改名刘坤模——“女中模范”之意,让她放足,还教她读书写字。1928 年平江起义时,彭德怀让她回家,答应革命胜利后去接她,不料从此失去联系。此后,刘坤模以“匪属”之身,由陶铸的母亲搭线,在汉口另嫁他人,生有一女。1937年后于彭德怀相认。80年代刘坤模还是哈尔滨政协委员,写了本《和彭德怀在一起的日子》。 第二任妻子 1938年双十节,由王明的夫人孟庆树介绍(一说陈赓介绍),40岁的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在延安娶了北师大著名的浦氏三姐妹(洁修、熙修、安修)中的小妹、20岁的嘉定姑娘浦安修(1918-1991),婚后无子女,但共度战争岁月,感情甚笃。[3] § 评价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毛泽东 邓小平同志在彭总的悼词中指出:“彭德怀同志热爱党、热爱人民、忠诚于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作战勇敢、耿直刚正、廉洁奉公、严以律己、关心群众,从不考虑个人得失。”“他不怕困难、勇挑重担,对革命工作勤勤恳恳,极端负责。”这是代表党和人民在评价彭德怀的一生功绩,虽然涉及到人格问题,但不能认为就是关于彭总人格的概括――总体不是局部,一生功勋不同于人物个性。 [1] § 主要著作 出版有《彭德怀自述》 、《彭德怀军事文选》。 [1] § 故居 故居 位于湖南省湘潭县乌石镇乌石村石峰下。故居始建于1925年,座西北朝东南,砖木结构,粉墙青瓦,具有典型江南风味的普通农舍。故居一直由其胞弟金华、荣华居住,故名“三华堂”。 1958年1961年,彭德怀曾两次回乡,1961年回乡调查时在此居住34天,接待来访的干部、群众2000多人次,并在此拟写5份农村调查材料供中共湖南省委参考。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彭德怀平反昭雪,湘潭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对故居进行维修,并辟西南端为辅助陈列室。1982年邓小平为故居题名,1983年故居被列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彭德怀百年华诞之时,故居全面维修、复原,并按彭德怀1961年回乡时原貌陈列。[1] § 纪念园 彭德怀纪念园 彭德怀纪念园位于湖南省湘潭县乌石镇乌石村,距湘潭城区6公里。纪念园建在彭总故居对面的卧虎山,背靠俊秀的乌石峰,前望是秀丽的田野,远眺是起伏的群山,视野十分开阔,与周围的绿化带、彭总故居及其它建筑物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气势磅礴、宏伟壮观的图画。纪念园以铜像、纪念馆为主体的,占地200亩。江泽民总书记亲笔为纪念馆和铜像题字。[1]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