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按劲
释义

§ 简介

按劲

按劲

太极拳基本劲法,是一种向前、向下推捺的力。

§ 用途

按劲用于推手,既具有捺压对方来力、使其向下而不能上犯的抑制作用,又有沾随其去而推掷之的进攻作用。太极拳手法中将两手向前(其间略经向下)的推按动作称为"按"。此式是按劲的基本用例。按须用腰腿劲,加以意气,眼神须注视按捺方向。

传至今的太极拳套路反映太极拳的技法不仅有“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这“八法”,还有“击拳”、“擂拳”、“穿指”、“蹬脚”、“踢脚”等等攻击方法,然而从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可知太极拳主要的技法还是“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这“八法”。太极拳的“八法”又称为“八劲”。而从《杨氏老谱》与近代杨澄甫先生等太极拳家的轶闻中可知,太极拳能够使得“犯者应手即仆”,主要是两种攻击手段,一是“点穴”,就是以指攻击人;另一就是以掌攻击人。然而,正如《杨氏老谱》所说的“点穴”很容易造成致伤致死的严重后果,因而从杨露禅在京城传拳开始,可能除了极个别的弟子外,“点穴”是杨家所绝不外传的了;所以,以掌攻击人就成为了太极拳主要的特征。其实用掌攻击人已经包含了“点穴”技法,因为“点穴”与用掌攻击人仅仅是手的形状变化而已。

按劲

太极拳的沾粘连随与发劲攻击在套路中所大量反映的主要是手掌与别人相接触的形式。而手掌与别人相接触在“八劲”中只有“按”。就这一点而言,只要是手掌与别人相接触,其动态不论是向外向内、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向前向后,不论是有力量还是没有力量的,都是属于太极拳之“按”。如果不是这样去理解,死板地套用一般字典和词典对“按”的解释,那么,太极拳中手掌与别人相接触的绝大多数的沾粘连随形式与发劲攻击形式就没有称谓可以表示了。所以,太极拳“八劲”之“按”是不能按照古今所有字典和词典中的“按”的解释去理解的,而应该认为太极拳“八劲”之“按”是一般概念之“按”的引伸使用,只要是手掌与别人相接触的就是“按劲”。正如田兆麟先生的弟子陈炎林先生在《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中所说:“按劲”是“以单手或双手按人身之谓也”。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所谓“开合按势怀中抱”之“按”就是这样的概念。从这样的概念出发,就应该认为近代以来有的对于太极拳之“按”的解释是不全面的。

从只要是手掌与别人相接触的就是“按劲”这样的概念出发,太极拳许多“掤”与“捋”之中都有“按”。这也就是说太极拳的沾粘连随绝大多数都表现为“按”。太极拳是“收即是放,放即是收”,也就是太极拳的发劲是没有先兆的,是任何形态都可以发劲的。或者说,太极拳的任何沾粘连随化解形式都可以是发劲的形式。在太极拳套路中这样既是沾粘连随又是发劲之“按”的形式虽然多,但大致可以分为单手按与双手按两类。单手按的比如单鞭、搂膝拗步、倒撵猴、玉女穿梭、扇通背、云手等等;双手按的比如揽雀尾按、如封似闭、提手上势、手挥琵琶等等;双手按既有两手齐头并进的如揽雀尾按,也有两手有前后的如手挥琵琶;当然,在使用时,象提手上势、手挥琵琶这样的拳式不一定两手都是按,但是在太极拳使用中是必定有两手都是按这种形式的。

§ (二)太极拳发劲之“按劲”的特点

其实,太极拳所有“按”拳式完成式的外形,比如揽雀尾按、单鞭、手挥琵琶、玉女穿梭、扇通背等等,在非太极拳武术中都是可以找到相同或相似拳式踪迹的。黄元秀等太极拳老前辈的回忆文章中都有这样的讲述,如揽雀尾按、如封似闭这样的拳式的完成式在许多非太极拳武术中都存在,往往被称为是“虎扑”,是一种很常用的凌励的攻击手段。正因为如此,不少人如杨澄甫先生所说的“唯外之是鹜”,就容易将太极拳练成了外家拳。其实即使太极拳完成式的姿势与非太极拳武术没有什么大区别,用法却是大相径庭的。比如太极拳的玉女穿梭、扇通背这样的拳式中,一手向上移动是属于顺势沾粘连随化解之往后捋的“按”,而现代很多人都将这一手当作了是向上以力对抗的格挡上架,从而玉女穿梭被练成为了弓步上架推掌,太极拳的这一个动作就被练成为外家拳了。而玉女穿梭一掌的前推,看似与与外家拳用法相同,其实也是有很大不同的。可见虽然太极拳“按劲”拳式完成式的外形与外家拳的拳式较相似甚至一模一样,却是不能套用外家拳的用法来理解和解释的。因为实质上太极拳的“按劲”与外家拳的拳式是根本不同的。最主要的不同有四种: 按劲

(1)以引进落空作为先导

许多武术,只要手掌一触及对方的身体就“一触即发”地立即发劲攻击,这种攻击发生的瞬间,对方往往站立稳固,因此,这“一触即发”之攻击效果的实现完全是自己所发生力量的效果;而且自己力量发生效果的瞬间,双方往往还会出现反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大小为自己作用于对方多少力,自己也必然受到了多少力的反作用;这样往往遇到身壮体重的对手,虽然将对手推动,自己也由于反作用的反弹而发生了站立不稳。这样的行为不属于太极拳的“按劲”。因为太极拳“按劲”真正的发劲之前都是有杨家拳诀《五字经诀》所说之“闪赚无全空”的。

所谓“闪赚”就是欺骗敌人的虚招,太极拳“闪赚”的目的就是要将敌人“引进落空”。“引进落空”不仅要在客观上有拉近双方距离的效果,而且要使得敌人身体重心在瞬间发生浮动不稳,以及形成不利于敌人自己攻防的背势。太极拳这种“闪赚”最佳的是自己不主动、不用力、随人而动地利用敌人一味攻击的行为、借用这种一味攻击的力量实施沾粘连随;另外,“闪赚”也可以是并非真正攻击目的的自己的发劲。不论是哪一种,具体的动态都往往会如《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所说的“按劲……含有由前往后之一纵圆圈”。这种“纵圆圈”,吴鉴泉先生的弟子徐致一先生在《吴式太极拳·推手图解》中表述为“向下又向自身的方向用力下沉和引带的斜线动作”、“沉带时必须偏向自身右方或者左方”、“一面向下沉带,一面还要贴住甲的右肱向自身的方向引带”。必须注意,这“纵圆圈”和“向下又向自身的方向”是指圆心在下的弧线。揽雀尾“按”的双手就是有这样的一个向自身方向引带的所谓“纵圆圈”的弧形运动轨迹。必须重申:这种向自身方向的“按”不论是属于自己一点不用力的沾粘连随的“捋”,还是属于自己加上了劲力或发劲,都必须有敌人自己的用劲;如果敌人一点也没有使用劲力,完全是自己使用劲力形成这样的“纵圆圈”,那就是外家拳的强拉硬拖,就根本不是太极拳的行为了。所以揽雀尾双手向自身方向,开始瞬间必须是被敌人所用的劲力所作用动的,这样,由于我是毫不用力抵抗的,敌人就由于其自己的用力推按我这两手臂,结果将其自己的双手向两侧分开落空了,并且其胸部不仅与我十分接近与完全暴露在我面前,还方便了我可以就近攻击;这时我的双臂由于敌人的推按作用发生的内旋正好手掌贴于敌人的手臂,于是顺势两手一采,使得敌人骤然发生要向我的一侧仆地而倒的向前倾俯,迫使敌人为了维持站立平衡而立即发生急速向其后方退撤的反应,我则立即利用敌人的急速退撤反应,顺着其急速退撤的方向,双手贴着对方的手臂内侧尽量不用力地滑向敌人的胸部贴紧,在不用力贴紧的瞬间立即实施真正的发劲攻击。这样的推按攻击不仅容易成功,而且由于利用了敌人的退撤反应,攻击发生时的反作用力尤其的小,因而所发之劲力的利用效率尤其的高,往往会感到自己所用的劲力并不是十分大,效果却出乎意料的好。由于这一过程开始时我的手臂运动必然要顺着敌人攻击的方向、我自己并不用力;而之后顺着敌人的攻击,我屈肘而肘部下降,我的手臂就发生了向下的弧线运动;而当我向下采敌人的手臂瞬间(或不采),我的手臂向下的弧线运动就到了终点;而敌人急速退撤的同时为了阻止我向其胸部攻击其两手必然需要提起,我的手臂已经位于其手臂的内侧了,而且正好象乘便船似地随着敌人上提的手臂前滑,所以我的手臂运动出现了一个与此前运动方向相反的弧线也就是圆心在下的“纵圆圈”。当然,这种立圆弧线的所谓“纵圆圈”只是一种常用的“闪赚”形式,实际上“闪赚”并不止于这样的一种形式。如陈微明先生弟子林炳尧先生在《杨式太极拳架详解》中介绍的陈微明先生所传授的揽雀尾“按”之前就是平的圆圈;叶大密先生弟子曹树伟先生曾传授的套路揽雀尾“按”之前也是平圆圈。当然,只要开始是顺着敌人攻击的方向、并且是由于借用敌人攻击的力量所形成的,不论是什么形式的“圆圈”,比如逆时针的、顺时针、斜向上的、斜向下的等等都可以成为这种“闪赚”。这种“闪赚”必须先是沾粘连随,随即可能有欺骗性的发劲。当然这种欺骗性的发劲也可能是真的,但一般情况下,这种欺骗性发劲的目的是为了给真正的发劲创造良好的条件。所以才称为是“闪赚无全空”。必须重申这种“圆圈”必须至少有沾粘连随化解的成分,不是我故意用力形成的。

按劲

太极拳凡是单掌前按的拳式也无不具有这种“闪赚”的“圆圈”。比较典型的如单鞭、搂膝拗步、倒撵猴等。单鞭、搂膝拗步、倒撵猴“闪赚”的“圆圈”基本上都是属于平圆的,但是,现代太极拳界很多人在套路练习中这种“闪赚”的“圆圈”不明显了,而且有很多人已经不存在这种“闪赚”的“圆圈”了。尤其是单鞭和搂膝拗步。

其实太极拳之“按”这种“闪赚”的“圆圈”只有半圈、小半圈,接下来真正攻击的另一半圈,可能与前半圈是相反的,也可能与前半圈是形成了一个圆圈。当这种“闪赚”的“圆圈”是平圆时,对方还很容易被牵动身体重心而发生重心浮起、站立不稳,这是因为平圆的运动方向是不断变化的,对方很难确定有效抵抗的方向,因而使得其本能所发生的抵抗对其自己总是帮倒忙。

现代太极拳界很多人没有理解揽雀尾“按”往自身方向“按”的重要作用,在推手中

(2)伴随着沾粘连随的牵制

许多武术的掌击攻击,所攻击的手臂只有攻击一个任务。这种攻击难以避免敌人的破坏,敌人往往会采用横格、上抬、下压等法破解,攻击者很难避免这些破解,而如果对方的破解成功,往往自己立即形成背势遭到对方的反袭。太极拳套路反映太极拳所有的“按”几乎都伴随着沾粘连随的对于对方的牵制,因而能够较有效地避免遭到对方的破解和反袭,外形方面一个十分重要的措施就是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中所说的“与人敌不使膊伸直”。比如揽雀尾的双手前“按”,俯视两臂是呈现环弧形的,反映为实战中两臂仍然贴附在敌人的两手臂上,这种姿势也就是《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按劲》所说的“按中有开合之意”。在这过程中,如果敌人破解,由于我贴附在敌人两手臂上的手臂是不用力的,就象是两条湿毛巾,又象是浮在水面上的葫芦,敌人一动,我也会随着而动。比如敌人两臂向内夹,或者敌人两手向下压,我的两手臂立即贴附着下滑从敌人两臂外侧贴附着上浮又不用力地按在了敌人双臂之上。所以,敌人的两手臂始终在我不丢不顶接触着的控制下,牵制住了其所有的动向,从而可以有效地保证攻击实施的成功。单手“按”也是如此,典型的比如搂膝拗步的向前按掌。搂膝拗步的一手总是提到肩内耳侧,随着转身,手臂发生内旋而掌心朝向了外下方,同时手指被转身移到了自己的鼻侧,杨振铎先生的演练录像就反映了这种典型的练法。这掌心朝向外下方明显反映了手掌贴附在了敌人手臂的内侧,然后随着敌人手臂的回撤而贴附着不用力地向前滑进;这条手臂不仅在实施着进攻,而且始终不丢不顶地与敌人手臂接触着起着牵制性的控制作用。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练太极拳的“按”,从俯视看,攻击的手臂几乎伸直了,这样的姿势就失去了对敌人不丢不顶牵制性的控制作用了,因而对于太极拳而言是错误的。

(3)先虚后实的软着陆

按劲

几乎所有武术攻击别人,发劲与别人被击中并不是一回事。或者说,以0·01秒计算,发劲到别人被击中是有一段时间差的。很多武术,发劲都意味着拳或掌开始离开自己的身体向敌人飞奔而去,至于这拳或掌是不是能够击中敌人,那就不是百分之一百了。然而,许多武术的发劲都意味着这样,所以,许多人都将“发劲如放箭”之“箭”理解为自己的拳或掌。然而,太极拳却不是这样的概念。对于太极拳而言,发劲与敌人被击中是一回事,或者说,发劲都意味着敌人被击中,发劲与敌人被击中没有时间差。这就如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中对于“发劲如放箭”的解释是“我如弓敌如箭,出劲之速,敌如箭跌出矣。”这就反映太极拳在发劲的瞬间,手已经与敌人完全相接触了。或者说,太极拳是在手完全与敌人完全相接触之后才发劲的。换句话说,太极拳在手尚未与敌人完全接触之前是不发劲的。太极拳的“按劲”正是这样的。太极拳的“按劲”,无论是单手还是双手,往往都有一个手往前伸的过程,这个时候,由于手还没有完全与敌人相接触,所以,这时候虽然是属于攻击,却是不发劲的,或者说,这时候向敌人攻击的手还是属于不丢不顶的沾粘连随,攻击的手与敌人相接触是没有力量的,也就是“软着陆”的。这是太极拳与非太极拳武术相区别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准。《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所说的“艺高者多为粘巧劲,又灵又捷,不见其形,手到劲发,未中之先无劲,既中之后无劲,惟中肯之倾疾如闪电,一发便收。”就反映了这个情况。这所谓的“艺高者”其实就是太极拳的入门者。在这种攻击中,手没有如射箭那样的飞驰过程,所以被称为“不见其形”,或者又称为“劲则无形”。太极拳即使如“冲捶”、“搬拳”、“扑面掌”这种必须冲击性的攻击,发劲也几乎是已经与敌人相接触之时才发生的,因此攻击的成功率十分的高。这种技法使得敌人来不及作出有效的化解与抵御反应。比如揽雀尾之“按”的双手前按,是与敌人双臂贴附着滑动的,毫无攻击的迹象,等到双手已经牢牢地贴住了敌人的胸部,手臂仍然是象湿毛巾那样软绵绵的,因而接触时是轻轻的,然而这软绵绵的双手却骤然爆发出全身的整体劲力来,敌人如何怎么快的化解与抵御反应已经为时晚了。杨澄甫先生曾“按”发李雅轩先生正是这样的。李雅轩先生在他的随笔札记这样写道:“其发劲是如何地轻轻地贴着了吃着了我,然后心中一鼓劲,就如拍皮球一样将人打出的”。搂膝拗步之“按”也是如此,进攻的一手是贴附着敌人的臂内侧疾快而又软绵绵地滑动的,也是在敌人可能尚未觉察的情况下已经牢牢地轻轻地贴住了敌人的胸部,随即发劲而令敌人猝不及防。

太极拳这种软着陆的“按”,在推手中攻击成功率很高,而且还会使得被攻击的人感到如被大风刮出去似的没有冲击的疼痛。在推手中,身壮体重的人往往即使要将其推动也是困难的,一般也是身壮体重的人推其上身,往往多则上身摇晃一下而已,两脚纹丝不动。然而用这种软着陆的“按”,在其它条件的配合下,身并不壮体并不重的人却可以使其不由自主地连续后退六七步远才收得住脚。这种软着陆的“按”,还会感觉到并没有用太大的力量,对于一般体重的人真的如《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所说会有“毫不费力”的感觉。对于这种攻击的手未发劲之前不用力的状况,上海叶派的老前辈将其称为“前虚后实”。叶大密先生的再传弟子何基洪先生是我第一次听到“前虚后实”这种说法的老师,叶大密先生的弟子金仁霖老师也多次讲过“前虚后实”。当然,“前虚后实”是一种抽象的说法,可以包括很多具体的内容,但这种软着陆也无疑应该是属于“前虚后实”

软着陆“按”随即骤变为发劲“按”的技法反映了太极拳“忽隐忽现”之虚实突变,这也是太极拳水平的一块试金石。太极拳水平低的人是根本不可能“忽隐忽现”、虚实突变之软着陆发劲的。而这种发劲正是太极拳之所以能够以弱胜强的一个主要技法之一。现代太极拳界很多人“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地传播太极拳,自以为是地说什么“只有虚实渐变才是太极拳,太极拳没有虚实突变”,这种不懂充懂的说教毫无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与近代太极拳家论述的依据,客观上是在严重误导太极拳。当然,这种“忽隐忽现”是经过“缓隐缓现”的长期锻炼后渐渐练出来的,如徐致一先生在《太极拳浅说·太极拳与生理学之关系》中说:“手掌表示前推时须使掌心微有突意,以为引伸内劲之助……不可忽然,亦不可误为发劲而过于用力。”这是对初学到了一定层次者所言,因为初学者尚没有传递劲力的技能,此时如果“掌心微有突意”,必然是手掌局部的力量,对于培养锻炼内劲必然是一种妨碍,所以对初学者是不应该强调“掌心微有突意”的。有的人误会了这段话,在练太极拳中遇到如搂膝拗步手往前伸的这种动作,手向前伸时就开始逐步加力,到了终点使得掌心微微前突,所加的力纯粹都是僵拙力。这种练法不仅严重破坏了内劲的锻炼,而且将太极拳的“忽隐忽现”完全抛弃了,是一种很错误的练法。而从这种误导出发,许多人在推手中一有攻击对方的打算而尚未发劲时手臂已经发生象棍棒样的坚硬了,遇到可以发劲攻击对方时却一时又发不出劲来而坐失良机,攻击别人时手总是冲击性地与别人接触,而这种冲击性的攻击又往往容易被对方破解,并且还容易由于这种攻击反而受制。之所以会这样,不懂得“前虚后实”与“忽隐忽现”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摒弃“前虚后实”与“忽隐忽现”是现代太极拳界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当然,没有到一定太极拳水平层次的人、尤其是初学者必须练好“缓隐缓现”地虚实渐变这是正确的,如果还不会“缓隐缓现”地虚实渐变就练“忽隐忽现”的虚实突变这是尚未会走就学跑,所练的“缓隐缓现”的虚实渐变必然是外家拳的技法。

(4)立身中正的支撑八面

按劲

许多武术一旦遇到向前攻击人的机会,身躯即尽力主动向前,甚至上身前俯以使得尽量加长手臂前趋的距离,单手攻击的,攻击之手臂的一侧还尽量肩部朝前;步型方面则反映身躯完全移于前脚,甚至后脚也提起了。这种攻击姿势是用力的反映。太极拳是不容许出现这种情况的。因为太极拳攻击人用的是传递性的“劲”。用《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中田兆麟先生所传授的话说那就是:“按须用腰腿劲加以意气”。这句话中的“意气”应该理解为精神十分宁静下的全身神经反应。太极拳发劲必然出现全身各有关环节“相向运动”的骤然加强,比如身躯未下降情况下骤然尤其沉坐,沉肩幅度骤然尤其的大,相映之下头部上顶骤然尤其明显,拔背骤然尤其加强等等,这样的情况下,身躯与手臂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这就象炮弹射出炮膛的瞬间,炮座与炮弹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是一样的道理。这样的情况必然使得身躯是不由自主地一点也不能前俯的,当然也不能后仰,因此,身躯就必然是自然竖直的。太极拳在发劲时可能身躯外形由于步型的变化有前移,但身躯是不能前倾的,这时的身躯中是没有主动向前运动之动力的,这就象火车向前行驶中,火车车厢是不会主动向前移动的,火车车厢移动的动力在火车头。太极拳发劲时,身躯中劲力源于腰脊(腰骶关节部位),在于腰脊的后撑将腿脚的劲力传递给手臂。这就是杨家拳诀《十八在诀》所说的“按在腰攻”。“按在腰攻”的意思是腰脊极力地向后撑,不是腰脊主动向前用力。这就象是用竹杆撑船,要船向前行驶,就必须船上的人将竹杆往后撑,可以说是“行在杆撑”。有的人从外家拳的观念出发理解“按在腰攻”,以为是腰脊主动地向前用力,对于传递劲力而言那就是帮大倒忙了。在步型方面,由于劲力必需是全身下沉的力量作用于后腿发生的,太极拳之“按”在发劲的瞬间,前脚必需向前蹬撑住,所以即使是弓步,前脚膝盖也是不应向前斜弓的;如果此时弓步前脚的小腿上部还微有后倾则向前蹬撑更有效而更加容易高效透发由后脚上传的劲力。崔毅士先生、李雅轩先生等太极拳家的拳照中他们弓步前脚的小腿明显略微有后倾,正是这种很佳的步型。然而现代太极拳界不少人却将其当作了是不规范的弓步,显然是将太极拳当作一般武术模特表演了。《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对这种步型与姿势还尤其强调指出:“上身勿前仆,仆则重心向前,易被捋出。”

李雅轩先生在他的随笔札记中具体描述了杨澄甫先生“按”与“挤”的发劲,如“只见其身势往下一坐、眼神一看,臂如一抖,董则如断线风筝,一个跟斗翻出丈外倒地”、“只见其身势一坐,右臂一鼓一弹,董则如触电样掀出丈外”等。这些经典的描述包含和反映了太极拳几乎所有发劲的一些共同特点,那就是:

①发劲之时的身躯必须“沉坐”,因而身躯主要是自然直竖的,除了腰骶部,全身躯都是放松的,身躯仅仅是传递由下而上劲力的材料而已,身躯没有主动的向前移动的力量,就象四面八方都有支撑一样。《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说的“发劲须沉着松静、专主一方;立身顺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正也是反映了这样的状态。如果这种状态的发劲攻击没有成功,身躯也是决不会向前倾仆的。

②手臂必然是弯曲的,这种状态,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中说:“膊未直而力有余”,这样状态的手臂应该说是全身传递性劲力透发的必要条件。

③手臂几乎没有前伸移动,反映为手臂的“一鼓一弹一抖”。手臂越没有向前移动,越能够透发全身传递性劲力。这是因为越没有移动的手臂越是能够放松,劲力也就越容易传递。

综上所述,太极拳的“按劲”与太极拳的“掤劲”与“捋劲”一样是太极拳最基本的“劲”之一。虽然外形上“按劲”与非太极拳武术的某些拳式似乎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实际上无论在姿势、方法、力量等方面与非太极拳武术是存在着很多根本性不同的。这一点,真正学练太极拳是必需明白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1 19:54:30